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点子(13)·鲁考技能
级别:超级创造性机密
发明者:野口悠纪雄
超学习法:门门功课考第一
●是否有必要一步一步地循序渐进
一般来说,人们总是相信下列观点:“由于基础非常重要,一定要逐步理解、领会”,“学习数学时,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应该复习一下基础知识”,“词汇在英语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要通过单词手册来记忆单词”。“为了理解文章,必须准确把握文章的每一部分”。
这些观点都出自于“必须通过局部的积累来理解整体”的思考方式,也就是“学习同登山一样,必须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前进”。
我非常反对这种学习方法,而无当。一般人都不会把人的眼睛和政治家的大话往一起想,因为二者似乎毫无联系,没有似同点。可是作者就是善于在看来互不相干的事物中找到似同点,甚至创造似同点。来把它们组在一起作比。造成出人意料的效果和因为这不是一种合理的学习方法,主要是出于以下的想法:
(1)基础知识通常都比较乏味而难懂,学习内容枯燥乏味会影响我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遇到理解不了的地方,就应该跳过去。按照自己的兴趣来进行,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2)在学习数学时,首先应处理眼前的问题,接下来也不要总是担心以前所学的内容,要勇往直前。
(3)不需要专门的单词手册。
(4)读一篇文章的时候,不要过分拘泥于不能理解的部分,要整篇通读。
以上便是我通过个人经验所体会到的方法。如你所见,它同重视基础积累的学习方法正好相反。
要点:学习时没有必要一步一步地来,不需要全部理解才进行下一步。
●鸟瞰法
我所提倡的并不是从部分到整体的理解方法,而是一种先把握整体。之后以此为基础理解部分的方法。就像是鸟儿从空中俯瞰地面一样,首先得到鸟瞰图,这便是超学习法的精髓所在。
人们在漫步或是驾驶时,对于道路的认识方法存在着差异。有些人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一幅地图,然后通过地图来把握所在地同目的地的关系。与之相对,有些人则是通过眼前的对象来进行把握的(例如,从银行向右转,然后在下一个信号灯向左转等等)。前者如同鸟瞰一般。从整体上把握。后者则如同通过蚂蚁的眼睛来看一般,进行局部观察。也可以说前者是一种宏观方法,而后者是一种微观方法。多数人是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进行观察,而我所要强调的是前者。
为什么鸟瞰法比较有效呢?这是由于从高处往下看,目标会更清楚。如果实现了整体上的把握,便可以分清每一个部分之间是如何联系的。因此在多数情况下,也就更容易理解每一部分同其他部分的关联。数学中不理解的地方,常常在后来再看时就很自然地明白了。难读的论文也是如此,在实现了整体的把握之后。也就容易理解每一个小部分了。
当然,也有人质疑鸟瞰法的有效性。特别是有人认为,对于那些基本的认识能力还处在形成过程中的学生来说,这种方法不切实际。然而,有些心理学家却认为“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中小学生”,并建议人们要灵活地利用书本的目录。以鸟瞰法为依据,如果我们在打开课本或参考书的时候能够先将目录通读一遍的话,能够把握自己现在所学的部分在整个学习内容中处于什么位置,以及和它前面及后面的内容之间的关系等。这便是将鸟瞰法灵活用于目录的方法。
要点:不仅要通过部分的积累来理解整体,而且要在把握整体的基础上理解部分。
●学会把握重点
鸟瞰法的作用并不仅限于前面所述的内容,它另一个重要的作用就在于容易把握重点。
我们所学内容的重要性并非完全相同。所以,要准确地区分重要的内容和不太重要的内容,然后对前者倾注更多的心血:这才是学习之道。什么都想学,最终必将导致什么都学不好(学习电脑也是如此,电脑有各种各样令人眼花缭乱的功能,但是我们经常运用的只有文字处理功能而已。所以,集中精力学好文字处理功能才是明智之举)。可以说。学习能力指的就是能够集中精力攻克重点的能力。
如果你有机会在美国学习经济学,那么教授会提到一个很重要的词语,就是crucial(意思为“非常重要”,不过,跟very impor-tant的含义还有所不同。它意味着“如果没有这个的话,那么一切都没用了”)。很多教授都不断跟大家重申“这一点是crucial”。学习最主要的就是清楚地区分开crucial的事情跟trivial(琐碎)的事情。
但是,要知道什么是重要的事情是非常困难的。如果只是着眼于一部分一部分的细节,是很难找到重点的。要想作出正确的判断,鸟瞰法是非常有用的。
我们也可以用“树干与枝叶的区别”来表达上述观点。首先。头脑聪明、学习能力较强的孩子很擅长抓住树干,即重要部分(相对的,不擅长学习的孩子就不能区分什么是重点,最终淹没在一大堆鱼目混珠的资料中)。其次。区分树干与枝叶的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受到教师或者教科书的影响。
可见,正确区分树干与枝叶的能力是可以通过鸟瞰法获得的。
要点:把握重点,集中精力专攻一点。
点子(14),备考技能
级别:超级创造性机密
发明者:野口悠纪雄
超强记忆法
●背完之后却想不起来了
据说人要记忆很多东西,并且用脑越多,大脑的记忆容量就越大。
问题出在搜索上。记忆本身虽然很容易,但记住的东西却经常想不起来。换言之,问题并不是记不住,而是想不起来。
形象一点来说,大脑就像是一个仓库之类的装置,入口非常狭小,但有很大的纵深空间。也就是说。并不是“记忆的空间太小而装不下记忆的内容”,而是“记忆的空间太大。储存的记忆太多,因而找不到需要的内容”。
关键是要开辟一条联系记忆对象的路径。譬如遇到某一情况,那就以此为线索。顺藤摸瓜引出相关的记忆内容。背诵教科书上的文章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只要想起文章的某一部分,接下来就能想起其他内容了。
迄今为止。人们已经想出了很多关联的方法。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以下3种(这些都是自古就有的方法,不过名称是我加上去的):
(1)共同属性法:抽取共同的属性。
f2)寄生法:依附到熟悉的人或事物上进行关联记忆。
(3)故事法:利用因果关系编写故事。
这些方法大多为杜撰,因此有时候根本不管用,但是总比不利用任何方法记忆有效得多。下文将分别介绍这3种方法。
要点:记忆不会消失,只是想不起来了。
●共同属性法 共同属性法是指通过抽取记忆对象的共同属性来进行关联记忆的方法。
假设要记住一位“在三菱公司工作的戴着眼镜的叫石井的人”。那么我们就找出“三菱公司”“眼镜”“石井”之间共同的东西。我们从“三菱”(即3颗钻石)中抽取“钻石”,从“眼镜”中抽取“玻璃”。从“石井”中抽取“石”,这3种物体都属于“矿物”。我们可以用“矿物”这一共同属性把三者统一起来。
在回想这个人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这个人戴着眼镜。然后,经过玻璃——钻石——三菱这一串联想,回忆起这人是三菱公司的。接下来再联想到矿物,从矿物联想到“石”,最后得出这人是“石井”。
当然,这种方法未必保证能得到想要的结果。戴眼镜的人有很多,而且一旦忘了从眼镜中抽取的是哪一种属性,就于事无补了,也就不一定能够得到玻璃——钻石——三菱这一串联想。即使到了“三菱公司”这一步,但把它和“石”联系到一起也绝非易事。还有可能同用这种方法记住的别的东西相混淆。此外,即使想到了“石”,有时候还会弄不清楚他到底是“石川”还是“石桥”。
话又说回来,比起漫无边际的记忆,这种方法的确有助于加强记忆。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大脑会把相似的内容放在一起记忆。这并不是单纯的假说。人的脑细胞会把相似的东西储存在物理性质相近的地方。所以想到“钻石”,就可以在靠近它的“矿物”范畴中提取“玻璃”和“石”。
虽然在这个例子中,我们要记住的对象是“石井”,但最好不要只记这一点。应该把他的单位三菱公司、戴着眼镜、体形微胖等特征也一起记忆。这样不仅容易记住,而且记得牢固。
●寄生法
寄生法是指让记忆对象依附到熟悉的人或事物上进行记忆的方法。
例如,有人把一个叫“石井”的人介绍给你的时候。你可以进行如下的联系:他和我的一个叫石井的朋友同姓,而且长得也很像。也就是说。通过把新认识的石井与老朋友石井联系起来记忆f也可以认为这是共同属性法的一种,因为可以抽取两个石井的共同属性,即他们都姓“石井”。不同的是。老朋友石井不是要记忆的对象,是已知的对象。
当然这种方法也不是万能的。下次再碰封这个人的时候。并不一定刚好会想起老朋友石井。但是,在只想到他的姓中有一个“石”的情形下。这种方法就有用了。它可以让你不用去区分是“石川”还是“石桥”。
说到记人名,我们比较容易记住本国人的名字。这是因为容易进行联系,几乎可以把所有自己认识的人联系起来。但一碰到美国人名或英国人名就觉得不好记,因为可以用来联系的人不多。而中东以及南亚的人名就更难记了,因为很少接触那种类型的名字,所以就更难进行联系。
寄生法还可以反过来用。即想让别人记住你的名字的时候。要主动提供相关的信息。
每年4月份开学时,上我课的新生都会作自我介绍。其中有一位学生非常善于自我推销。他说:“我和有名的A演员同名。”一看到这位学生就会想起A演员,于是也就想起了他的名字。在选举中,不具备优势的候选人会使出浑身解数,向选民提供大量与自己名字相关的信息,目的就是想让选民记住自己并投自己一票。
在记忆简单的数字和符号的时候,寄生法也比较有效。比如你的停车位是S-42’号。假如正好有个42岁的朋友叫斋藤(“斋藤”的日语读音为Sado——编注),那么想到斋藤就会想起自己的停车位了(注意:这也是通过增加记忆内容来记忆的)。
大家很早以前就熟知的定位法和挂钩法其实也都是寄生法。这两种方法分别把要记忆的对象依附在房间或脸部。
然而,我对这种方法的普遍适用性是持怀疑态度的。例如。一本讲记忆术的书在讲“脸部记忆法”时作了如下说明:“首先,请作下列想象,用头部来灭烟,眼睛里进盐水,用牙齿咬住收音机,收音机在嘴里发出声音。然后请把香烟和大气污染防治法、盐水和海洋污染防治法、收音机和噪音污染防治法联系起来。”书中解释说,这样通过联想脸上各个部位,就想起了整个环境基本法体系。可是。我就不明白为什么要“用头部来灭烟”。这种设想怎么说都觉得不自然。此外这种方法对于记住环境法的名称到底有多大用处也不好说。这种方法顶多用于茶余饭后的余兴活动或游戏中。
不可否认的是,挂钩法用在确实必然的情况下是有用处的。我上高中的时候,很多课都是由学生来讲。比如历史课也采取学生讲课的形式,那么历史事件和学生就产生了关联——“这事件是B同学讲的。是1700年前后的事情”。也就是说以学生的名字为线索勾起对历史年代的记忆。学生讲课的顺序是按姓名发音排列的,所以即使记不清具体年代,也至少可以记住历史事件的顺序。
要点:把要记忆的对象与熟悉的对象联系起来记忆。
●故事法
有些事物之间没有逻辑性或必然性,但有时也可以将其联系起来记忆。
有一位学者介绍过一个心理学实验,就是让接受实验的人记住类似下面的句子:
睡意浓浓的男子拿着水壶。
身体发胖的男子拿着钥匙。
结果接受实验的人总不能把男性和他的行为结合在一起。睡意浓浓的男子手里拿的到底是水壶还是钥匙,老是弄反。
如果在“男子”和“拿着”之间加入中间项,并把两者联系起来,记忆的效率就会一下子得到大幅度地提高。即:
睡意浓浓的男子想泡杯咖啡去除睡意,手里拿着水壶。
身体发胖的男子想打开冰箱找东西吃,手里拿着钥匙。
“睡意”和“水壶”之间没有直接联系,但加入中间项“咖啡”后,就自然地把“睡意”和“咖啡”,“咖啡”和“水壶”联系起来了。虽然记忆的对象增多了,但记忆却变得容易了。
需要指出的是,故事法和共同属性法、寄生法一样,只要运用得当就会加强记忆力。
要点:用故事把要记忆的对象连接起来。
点子(15)·备考技能
级别:秘技惊爆
发明者:亦飞、刘君
数学成绩快速提高法 中山大学的亦飞同学说,高一时他数学很少及格过。然而高考时数学却考了100多分。他的秘诀何在呢?亦飞同学说道:“数学是我最头痛的学科,也是令大多数文科生头痛的学科。我的数学曾经屡次考50分以下(150分的卷子),高一那年数学大考小考更是没及格过。高考我却考了100多分。我认为数学的学习,首先要自信;其次是要多问老师、同学,因为有些题你冥思苦想很久得不出答案,别人一点拨很快就会弄懂,所以他人的帮助是学好数学的重要资源;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抓基础。做哪怕是最简单的题。” 如何抓基础呢?亦飞同学谈了3点做题经验:“我高三时做数学题是有选择的,一是做典型题,一般每个知识点都会有典型题。二是做自己乍一看不懂,但想一想或问一问别人就会的题,这类题是我的重点。做完后需要仔细再思考,并作出总结。如总结思路,涉及哪些知识点,阻碍我解题的是哪一步,又是怎样解决的,经过总结的题一般会记得比较牢。三是一定要重视选择和填空题。数学成绩中等的同学做这两题大约要花1个小时的时间,但这么长的时间花下去是值得的。选择题一般不难,用多种途径可以得出正确答案。所以可以保证较高的正确率,做慢一点保证只错一个题;填空题需要仔细,要避免犯遗忘单位、弄错小数点等低级错误。这两种题能拿到60多分,后面大题只要做对两个就可保证及格。在考数学时。不论别人做得多快,我都心平气和地做完选择填空,再尽量完美地做出前两个比较简单的大题,在保证及格的前提下轻松地做剩下的4个大题。做题目在精不在多,所以往往两个大题一字不写的我,考得比每题都做的人的分还高。我考数学的原则是会做的题全拿满分。半会做的题尽量多拿分。不会做的题放弃。”
亦飞同学最后说:“这种方法适合数学成绩中等的同学,不适合基础良好的同学。”
以优异成绩考入南开大学的刘君同学,到了高三上学期,数学仍是最差的一科。她说:“高三第一学期几乎是数学的天下,老师不断语重心长地给我们讲述数学的重要性,试图劝说我们这群视数学为洪水猛兽的文科生‘改邪归正’。数学测验和考试接踵而来,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发现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我可怜的数学成绩啊!由于我没有先见之明地将数学遗忘到脑后已达两年之久。以至于数学成绩糟糕到了令人难以接受的地步,实在是哭都来不及了,不过,要是不哭或许还来得及。”
于是。刘君同学决定用功了。她是如何迅速提高数学成绩的呢?请看她的自述:
“于是乎,艰苦的数学马拉松开始了。以我对数学的深恶痛绝,以往看看数学书都是一个头两个大,但现在却唯有硬着头皮、咬着牙在数学题的海洋中游泳。数学题目浩如烟海,我把每本习题集都从第一页开始一题一题地做,苦苦挣扎数日之久,毫无明显的进步。毛主席说过,让敌人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海洋中。我觉得自己快要淹死在数学题目的海洋中了。”
怎么办?刘君同学终于发现了一条“秘诀”:只做最典型和最难的题。她介绍说:“不久我发现有很多习题题型相同,只是数据稍有变化罢了。于是我把每种题型分类地抽出。每类只做最典型的一两题和最难的一两题,这样在短时间内就掌握了一类题的基本解法。数学的一个知识点最多不过十几种题型,做几十道题足以‘搞定’。这招就叫做‘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绝对解渴。”
数学成绩一般极难保持稳定,这与很多人做数学题往往爱做中等题有关。造成了最基本的部分不牢固,高深的题目又很生疏的状况。针对这种情况。应适当地做一做课本上每一小节后的基础题,并且花一定时间做一部分典型的难题(“典型”二字极为重要,尽量不要做偏题怪题)。一段时间后,就有了“万丈高楼平地起”的感觉。有那么几百道难题放在肚子里,拿到卷子就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了。渐渐地,你的数学成绩就会稳定多了,使你没有了“后院起火”之忧。可以放心大胆地去争取高分。
数学成绩是有望在短期内得以迅速提高的,但这一定要讲方法。这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做题的方法。会做题了。成绩不就提高了吗?
(未完待续)
级别:超级创造性机密
发明者:野口悠纪雄
超学习法:门门功课考第一
●是否有必要一步一步地循序渐进
一般来说,人们总是相信下列观点:“由于基础非常重要,一定要逐步理解、领会”,“学习数学时,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应该复习一下基础知识”,“词汇在英语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要通过单词手册来记忆单词”。“为了理解文章,必须准确把握文章的每一部分”。
这些观点都出自于“必须通过局部的积累来理解整体”的思考方式,也就是“学习同登山一样,必须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前进”。
我非常反对这种学习方法,而无当。一般人都不会把人的眼睛和政治家的大话往一起想,因为二者似乎毫无联系,没有似同点。可是作者就是善于在看来互不相干的事物中找到似同点,甚至创造似同点。来把它们组在一起作比。造成出人意料的效果和因为这不是一种合理的学习方法,主要是出于以下的想法:
(1)基础知识通常都比较乏味而难懂,学习内容枯燥乏味会影响我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遇到理解不了的地方,就应该跳过去。按照自己的兴趣来进行,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2)在学习数学时,首先应处理眼前的问题,接下来也不要总是担心以前所学的内容,要勇往直前。
(3)不需要专门的单词手册。
(4)读一篇文章的时候,不要过分拘泥于不能理解的部分,要整篇通读。
以上便是我通过个人经验所体会到的方法。如你所见,它同重视基础积累的学习方法正好相反。
要点:学习时没有必要一步一步地来,不需要全部理解才进行下一步。
●鸟瞰法
我所提倡的并不是从部分到整体的理解方法,而是一种先把握整体。之后以此为基础理解部分的方法。就像是鸟儿从空中俯瞰地面一样,首先得到鸟瞰图,这便是超学习法的精髓所在。
人们在漫步或是驾驶时,对于道路的认识方法存在着差异。有些人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一幅地图,然后通过地图来把握所在地同目的地的关系。与之相对,有些人则是通过眼前的对象来进行把握的(例如,从银行向右转,然后在下一个信号灯向左转等等)。前者如同鸟瞰一般。从整体上把握。后者则如同通过蚂蚁的眼睛来看一般,进行局部观察。也可以说前者是一种宏观方法,而后者是一种微观方法。多数人是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进行观察,而我所要强调的是前者。
为什么鸟瞰法比较有效呢?这是由于从高处往下看,目标会更清楚。如果实现了整体上的把握,便可以分清每一个部分之间是如何联系的。因此在多数情况下,也就更容易理解每一部分同其他部分的关联。数学中不理解的地方,常常在后来再看时就很自然地明白了。难读的论文也是如此,在实现了整体的把握之后。也就容易理解每一个小部分了。
当然,也有人质疑鸟瞰法的有效性。特别是有人认为,对于那些基本的认识能力还处在形成过程中的学生来说,这种方法不切实际。然而,有些心理学家却认为“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中小学生”,并建议人们要灵活地利用书本的目录。以鸟瞰法为依据,如果我们在打开课本或参考书的时候能够先将目录通读一遍的话,能够把握自己现在所学的部分在整个学习内容中处于什么位置,以及和它前面及后面的内容之间的关系等。这便是将鸟瞰法灵活用于目录的方法。
要点:不仅要通过部分的积累来理解整体,而且要在把握整体的基础上理解部分。
●学会把握重点
鸟瞰法的作用并不仅限于前面所述的内容,它另一个重要的作用就在于容易把握重点。
我们所学内容的重要性并非完全相同。所以,要准确地区分重要的内容和不太重要的内容,然后对前者倾注更多的心血:这才是学习之道。什么都想学,最终必将导致什么都学不好(学习电脑也是如此,电脑有各种各样令人眼花缭乱的功能,但是我们经常运用的只有文字处理功能而已。所以,集中精力学好文字处理功能才是明智之举)。可以说。学习能力指的就是能够集中精力攻克重点的能力。
如果你有机会在美国学习经济学,那么教授会提到一个很重要的词语,就是crucial(意思为“非常重要”,不过,跟very impor-tant的含义还有所不同。它意味着“如果没有这个的话,那么一切都没用了”)。很多教授都不断跟大家重申“这一点是crucial”。学习最主要的就是清楚地区分开crucial的事情跟trivial(琐碎)的事情。
但是,要知道什么是重要的事情是非常困难的。如果只是着眼于一部分一部分的细节,是很难找到重点的。要想作出正确的判断,鸟瞰法是非常有用的。
我们也可以用“树干与枝叶的区别”来表达上述观点。首先。头脑聪明、学习能力较强的孩子很擅长抓住树干,即重要部分(相对的,不擅长学习的孩子就不能区分什么是重点,最终淹没在一大堆鱼目混珠的资料中)。其次。区分树干与枝叶的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受到教师或者教科书的影响。
可见,正确区分树干与枝叶的能力是可以通过鸟瞰法获得的。
要点:把握重点,集中精力专攻一点。
点子(14),备考技能
级别:超级创造性机密
发明者:野口悠纪雄
超强记忆法
●背完之后却想不起来了
据说人要记忆很多东西,并且用脑越多,大脑的记忆容量就越大。
问题出在搜索上。记忆本身虽然很容易,但记住的东西却经常想不起来。换言之,问题并不是记不住,而是想不起来。
形象一点来说,大脑就像是一个仓库之类的装置,入口非常狭小,但有很大的纵深空间。也就是说。并不是“记忆的空间太小而装不下记忆的内容”,而是“记忆的空间太大。储存的记忆太多,因而找不到需要的内容”。
关键是要开辟一条联系记忆对象的路径。譬如遇到某一情况,那就以此为线索。顺藤摸瓜引出相关的记忆内容。背诵教科书上的文章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只要想起文章的某一部分,接下来就能想起其他内容了。
迄今为止。人们已经想出了很多关联的方法。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以下3种(这些都是自古就有的方法,不过名称是我加上去的):
(1)共同属性法:抽取共同的属性。
f2)寄生法:依附到熟悉的人或事物上进行关联记忆。
(3)故事法:利用因果关系编写故事。
这些方法大多为杜撰,因此有时候根本不管用,但是总比不利用任何方法记忆有效得多。下文将分别介绍这3种方法。
要点:记忆不会消失,只是想不起来了。
●共同属性法 共同属性法是指通过抽取记忆对象的共同属性来进行关联记忆的方法。
假设要记住一位“在三菱公司工作的戴着眼镜的叫石井的人”。那么我们就找出“三菱公司”“眼镜”“石井”之间共同的东西。我们从“三菱”(即3颗钻石)中抽取“钻石”,从“眼镜”中抽取“玻璃”。从“石井”中抽取“石”,这3种物体都属于“矿物”。我们可以用“矿物”这一共同属性把三者统一起来。
在回想这个人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这个人戴着眼镜。然后,经过玻璃——钻石——三菱这一串联想,回忆起这人是三菱公司的。接下来再联想到矿物,从矿物联想到“石”,最后得出这人是“石井”。
当然,这种方法未必保证能得到想要的结果。戴眼镜的人有很多,而且一旦忘了从眼镜中抽取的是哪一种属性,就于事无补了,也就不一定能够得到玻璃——钻石——三菱这一串联想。即使到了“三菱公司”这一步,但把它和“石”联系到一起也绝非易事。还有可能同用这种方法记住的别的东西相混淆。此外,即使想到了“石”,有时候还会弄不清楚他到底是“石川”还是“石桥”。
话又说回来,比起漫无边际的记忆,这种方法的确有助于加强记忆。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大脑会把相似的内容放在一起记忆。这并不是单纯的假说。人的脑细胞会把相似的东西储存在物理性质相近的地方。所以想到“钻石”,就可以在靠近它的“矿物”范畴中提取“玻璃”和“石”。
虽然在这个例子中,我们要记住的对象是“石井”,但最好不要只记这一点。应该把他的单位三菱公司、戴着眼镜、体形微胖等特征也一起记忆。这样不仅容易记住,而且记得牢固。
●寄生法
寄生法是指让记忆对象依附到熟悉的人或事物上进行记忆的方法。
例如,有人把一个叫“石井”的人介绍给你的时候。你可以进行如下的联系:他和我的一个叫石井的朋友同姓,而且长得也很像。也就是说。通过把新认识的石井与老朋友石井联系起来记忆f也可以认为这是共同属性法的一种,因为可以抽取两个石井的共同属性,即他们都姓“石井”。不同的是。老朋友石井不是要记忆的对象,是已知的对象。
当然这种方法也不是万能的。下次再碰封这个人的时候。并不一定刚好会想起老朋友石井。但是,在只想到他的姓中有一个“石”的情形下。这种方法就有用了。它可以让你不用去区分是“石川”还是“石桥”。
说到记人名,我们比较容易记住本国人的名字。这是因为容易进行联系,几乎可以把所有自己认识的人联系起来。但一碰到美国人名或英国人名就觉得不好记,因为可以用来联系的人不多。而中东以及南亚的人名就更难记了,因为很少接触那种类型的名字,所以就更难进行联系。
寄生法还可以反过来用。即想让别人记住你的名字的时候。要主动提供相关的信息。
每年4月份开学时,上我课的新生都会作自我介绍。其中有一位学生非常善于自我推销。他说:“我和有名的A演员同名。”一看到这位学生就会想起A演员,于是也就想起了他的名字。在选举中,不具备优势的候选人会使出浑身解数,向选民提供大量与自己名字相关的信息,目的就是想让选民记住自己并投自己一票。
在记忆简单的数字和符号的时候,寄生法也比较有效。比如你的停车位是S-42’号。假如正好有个42岁的朋友叫斋藤(“斋藤”的日语读音为Sado——编注),那么想到斋藤就会想起自己的停车位了(注意:这也是通过增加记忆内容来记忆的)。
大家很早以前就熟知的定位法和挂钩法其实也都是寄生法。这两种方法分别把要记忆的对象依附在房间或脸部。
然而,我对这种方法的普遍适用性是持怀疑态度的。例如。一本讲记忆术的书在讲“脸部记忆法”时作了如下说明:“首先,请作下列想象,用头部来灭烟,眼睛里进盐水,用牙齿咬住收音机,收音机在嘴里发出声音。然后请把香烟和大气污染防治法、盐水和海洋污染防治法、收音机和噪音污染防治法联系起来。”书中解释说,这样通过联想脸上各个部位,就想起了整个环境基本法体系。可是。我就不明白为什么要“用头部来灭烟”。这种设想怎么说都觉得不自然。此外这种方法对于记住环境法的名称到底有多大用处也不好说。这种方法顶多用于茶余饭后的余兴活动或游戏中。
不可否认的是,挂钩法用在确实必然的情况下是有用处的。我上高中的时候,很多课都是由学生来讲。比如历史课也采取学生讲课的形式,那么历史事件和学生就产生了关联——“这事件是B同学讲的。是1700年前后的事情”。也就是说以学生的名字为线索勾起对历史年代的记忆。学生讲课的顺序是按姓名发音排列的,所以即使记不清具体年代,也至少可以记住历史事件的顺序。
要点:把要记忆的对象与熟悉的对象联系起来记忆。
●故事法
有些事物之间没有逻辑性或必然性,但有时也可以将其联系起来记忆。
有一位学者介绍过一个心理学实验,就是让接受实验的人记住类似下面的句子:
睡意浓浓的男子拿着水壶。
身体发胖的男子拿着钥匙。
结果接受实验的人总不能把男性和他的行为结合在一起。睡意浓浓的男子手里拿的到底是水壶还是钥匙,老是弄反。
如果在“男子”和“拿着”之间加入中间项,并把两者联系起来,记忆的效率就会一下子得到大幅度地提高。即:
睡意浓浓的男子想泡杯咖啡去除睡意,手里拿着水壶。
身体发胖的男子想打开冰箱找东西吃,手里拿着钥匙。
“睡意”和“水壶”之间没有直接联系,但加入中间项“咖啡”后,就自然地把“睡意”和“咖啡”,“咖啡”和“水壶”联系起来了。虽然记忆的对象增多了,但记忆却变得容易了。
需要指出的是,故事法和共同属性法、寄生法一样,只要运用得当就会加强记忆力。
要点:用故事把要记忆的对象连接起来。
点子(15)·备考技能
级别:秘技惊爆
发明者:亦飞、刘君
数学成绩快速提高法 中山大学的亦飞同学说,高一时他数学很少及格过。然而高考时数学却考了100多分。他的秘诀何在呢?亦飞同学说道:“数学是我最头痛的学科,也是令大多数文科生头痛的学科。我的数学曾经屡次考50分以下(150分的卷子),高一那年数学大考小考更是没及格过。高考我却考了100多分。我认为数学的学习,首先要自信;其次是要多问老师、同学,因为有些题你冥思苦想很久得不出答案,别人一点拨很快就会弄懂,所以他人的帮助是学好数学的重要资源;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抓基础。做哪怕是最简单的题。” 如何抓基础呢?亦飞同学谈了3点做题经验:“我高三时做数学题是有选择的,一是做典型题,一般每个知识点都会有典型题。二是做自己乍一看不懂,但想一想或问一问别人就会的题,这类题是我的重点。做完后需要仔细再思考,并作出总结。如总结思路,涉及哪些知识点,阻碍我解题的是哪一步,又是怎样解决的,经过总结的题一般会记得比较牢。三是一定要重视选择和填空题。数学成绩中等的同学做这两题大约要花1个小时的时间,但这么长的时间花下去是值得的。选择题一般不难,用多种途径可以得出正确答案。所以可以保证较高的正确率,做慢一点保证只错一个题;填空题需要仔细,要避免犯遗忘单位、弄错小数点等低级错误。这两种题能拿到60多分,后面大题只要做对两个就可保证及格。在考数学时。不论别人做得多快,我都心平气和地做完选择填空,再尽量完美地做出前两个比较简单的大题,在保证及格的前提下轻松地做剩下的4个大题。做题目在精不在多,所以往往两个大题一字不写的我,考得比每题都做的人的分还高。我考数学的原则是会做的题全拿满分。半会做的题尽量多拿分。不会做的题放弃。”
亦飞同学最后说:“这种方法适合数学成绩中等的同学,不适合基础良好的同学。”
以优异成绩考入南开大学的刘君同学,到了高三上学期,数学仍是最差的一科。她说:“高三第一学期几乎是数学的天下,老师不断语重心长地给我们讲述数学的重要性,试图劝说我们这群视数学为洪水猛兽的文科生‘改邪归正’。数学测验和考试接踵而来,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发现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我可怜的数学成绩啊!由于我没有先见之明地将数学遗忘到脑后已达两年之久。以至于数学成绩糟糕到了令人难以接受的地步,实在是哭都来不及了,不过,要是不哭或许还来得及。”
于是。刘君同学决定用功了。她是如何迅速提高数学成绩的呢?请看她的自述:
“于是乎,艰苦的数学马拉松开始了。以我对数学的深恶痛绝,以往看看数学书都是一个头两个大,但现在却唯有硬着头皮、咬着牙在数学题的海洋中游泳。数学题目浩如烟海,我把每本习题集都从第一页开始一题一题地做,苦苦挣扎数日之久,毫无明显的进步。毛主席说过,让敌人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海洋中。我觉得自己快要淹死在数学题目的海洋中了。”
怎么办?刘君同学终于发现了一条“秘诀”:只做最典型和最难的题。她介绍说:“不久我发现有很多习题题型相同,只是数据稍有变化罢了。于是我把每种题型分类地抽出。每类只做最典型的一两题和最难的一两题,这样在短时间内就掌握了一类题的基本解法。数学的一个知识点最多不过十几种题型,做几十道题足以‘搞定’。这招就叫做‘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绝对解渴。”
数学成绩一般极难保持稳定,这与很多人做数学题往往爱做中等题有关。造成了最基本的部分不牢固,高深的题目又很生疏的状况。针对这种情况。应适当地做一做课本上每一小节后的基础题,并且花一定时间做一部分典型的难题(“典型”二字极为重要,尽量不要做偏题怪题)。一段时间后,就有了“万丈高楼平地起”的感觉。有那么几百道难题放在肚子里,拿到卷子就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了。渐渐地,你的数学成绩就会稳定多了,使你没有了“后院起火”之忧。可以放心大胆地去争取高分。
数学成绩是有望在短期内得以迅速提高的,但这一定要讲方法。这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做题的方法。会做题了。成绩不就提高了吗?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