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杂文体写出佳作(上)

来源 :作文周刊·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hun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议论文这个大家庭中,杂文是一个相对灵活的成员。与“典范”议论文相比,杂文可以不那么“中规中矩”,叙述描写比较自由,议论文字的占比也不那么多;与哲理性议论文相比,它不一定显得高深玄妙,往往寓尖锐犀利于幽默风趣之中。现以《“倔”和“笨”的智慧》为例,谈谈杂文写作的技巧。
  一、题目精准,有内涵与趣味
  “题好一半文。”这篇杂文拟题《“倔”和“笨”的智慧》就很精准,形容词“倔”和“笨”是从文中所举两个事例中提炼出来的核心词,被打上了引号,暗示作者“易贬为褒”的意图,而用“倔”和“笨”来修饰“智慧”,不禁使读者疑从中生,趣从中来——本是“智慧”的两个对立面,怎么会和“智慧”统一起来呢?读者期待着解开谜团。
  二、开篇叙例,适当描写,加点幽默“调料”
  上世纪大跃进时期,朱东润老先生作为复旦中文系主任,自然被推上讲台作“多快好省”的宣言。可是老先生却牙根紧咬,面色难看。简直像上刑场似的,支吾了半天才说出话来:“我原计划五年完成的三本书,现计划三年完成!”话音刚落,台下便是一片哄笑声。“太慢了!”可是老先生的倔劲却上来了,说什么都不肯再让步:“不行!不能再少了!最少三年!”这若是被日码万字的当代作家看见了,怕也是要笑掉大牙的。何必这么“倔”?何必跟“效率”较劲?简直是一根筋!
  作者没有走开篇提出中心论点的老路,而是一落笔就进入叙述,且有“牙根紧咬,面色难看”“支吾了半天”“哄笑”“太慢了”等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可以说作者绘制了一个简单的场面。这在“中规中矩”的议论文中是很少出现的。叙写后作者以嘲讽收住,点出核心词“倔”“笑掉大牙”等,此时作者的观点已经寓于“简直是一根筋”等反语之中,但分析还有待深入。
  三、析例:调侃与夸张并举,诙谐而不失泼辣
  的确,对于讲求效率的“智慧”的当代人来说,朱东润老先生的做法,实在是不知变通,乃至于冥顽不灵了。三年,岂止是三本,著作等身怕也不是问题。只要愿意“坐家”,轻敲键盘,日码万字也能轻松搞定。只是,如此“随缘”、如此写作,其成果怕也如稀释过的咖啡,醇香不再,喝起来如变了质的白开水。
  这一段没有落入引用古今名人名言进行论证的窠臼,而是继续上一段的调侃笔法,围绕“出书成名”的“快”与“慢”展开形象化说理。“冥顽不灵”“著作等身”等夸张语的运用,增强了行文的讽刺意味。段末妙用比喻,揭露那些追求快速成名的“日码万字”者令人唾弃的“成果”,可谓一针见血,痛快淋漓,体现出杂文幽默诙谐、尖锐泼辣的行文特点。
  四、多角度、多侧面贴合主题
  同样“冥顽不灵”的,还有历史学家江衍振老先生。他曾一度声名鹊起,然而他的出名,却不是因为有多少的“智慧”,而是因为“笨”。十多年的时间,老先生一共写了三本书,加起来不过七十余万字,平均到每天不过百余字。然而,为了搜集史料,老先生访遍了各地图书馆、书库,翻阅了两千多万字的史料,简直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如此辛苦,如此“笨”,甚至弄得几天几夜不眠不休,最终才有了那么一点“笨”结晶。然而,这样的著作,定心读来,方知是“字字含血”啊!
  作者已经从朱东润先生的事例中提炼出一个“倔”字,接着又从江衍振先生的事迹中提炼出一个“笨”字。如果说前一例侧重于讲身处危境中的坚守初心,那么后一例则侧重于讲成名成家后的执着守望和行事准则。过渡语“同样‘冥顽不灵’的”,提醒读者:两个事例异中有同,互相补充,使论点的内涵更加丰富,更有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注意事项:  一、忌散碎。确立态度和观点的时候,切记要鲜明、集中,用简单的话语表述清晰。一些学生在树立观点的时候,语言表述会出现“绕”的情况,或是含糊不清,或是表述多义。出现这样的情况,就说明观点仍是零散的,必须要集中整合。  二、忌片面。观点集中,并不意味着单一、片面或偏激。议论文主要体现的是考生的逻辑思辨能力,在选择立论角度的时候,考生一定要发散思维,从多方向进行联想,辩证地看待问题,透过现象
期刊
A 本场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生在世,会遇到很多看似平常,然而弥足珍贵的人或事。这些人或事,常常在你的心间荡漾,让你久久不能忘怀。我们能够在人生的旅途中顺利前行,是由于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感动,给予了我们力量。  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题目自拟。②立意自定。③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④不得抄袭或套作。⑤不少于800字。  思路引擎:这则话题作文明确了写作的方向,那就是
期刊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无奈,是最深的无奈。良辰美景在,然而陪自己同赏的知己不在,这兴致,便大打折扣了。知音难觅,所以人们才更歆羡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的相和。  有知心的友人相陪,哪怕艰难,也有几分“闲敲棋子落灯花”的意趣,纵有些许失落烦闷,也绝不会郁结于心,不能自拔。可怕的是无人理解,踽踽独行。这样的人,通常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疯魔。要知道,那些孑然一身、独闯天涯,最后名扬天下的人
期刊
■  《那一扇门》和《门》两篇文章的作者都将关注的目光锁定在“门”这一寻常事物上,从“门”这一意象入手,从不同的角度,阐发了自己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  一、思想内容上  《那一扇门》一文中,16岁的少年因为之前的偷盗行为而被世人“隔离”,他在老人的帮助下,痛改前非,最终走上正途。文章表达了只要有改过自新的决心,勇敢地推开“那扇门”,就能走向光明的主题。“门”既指那扇未上锁的门,也指人们的心灵之门。
期刊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们曾经讽刺对外界了解很少的“井底之蛙”。而今,人们忽然发现自己又似乎“知道得太多了”。  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悟?要求選择一个角度、一个侧面构思作文,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思路引擎:处于信息大爆炸时代的我们,被铺天盖地的信息重重包围。人们纷纷猎奇搜异,寻找刺激,一个个心
期刊
【例题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闲人 贾平凹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社会上有了闲人。  闲人爱笑。“喂,哥儿们!”他一跳一跃地迈着雀步过来了,还趿着鞋,光身子穿一件褂子,也不扣,或者是正儿八经的西服领带——总之,他们在着装上走极端,却要表现一种风度。他们看不起黑色中山服里的衬衣很脏的人,耻笑西服的纽扣紧扣却穿一双布鞋的人。但他们戴起了鸭舌帽,许多学者从此便不戴了;他们将墨镜挂在衣
期刊
时间带给人无法言说的忧愁;时间留给世人难以忘却的美好。时光荏苒,心中的记忆之花却不会消了颜色,褪了芬芳,反而会被时间冲洗得愈加鲜艳。  那年夏末,我遇见了带我步入初中生活的那位老师,她姓柴,我们都叫她老柴。她四十多岁,一头齐肩的短发,化了妆,尽力掩盖着时光流逝留下的痕迹。老柴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女强人”,她非常要强。  她带我们语文课,但是对其他科目的关注却一点也不比语文少。开学第二周,我们第一次见
期刊
【例题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闲 人  □贾平凹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社会上有了闲人。  闲人爱笑。“喂,哥儿们!”他一跳一跃地迈着雀步过来了,还趿着鞋,光身子穿一件褂子,也不扣,或者是正儿八经的西服领带——总之,他们在着装上走极端,却要表现一种风度。他们看不起黑色中山服里的衬衣很脏的人,耻笑西服的纽扣紧扣却穿一双布鞋的人。但他们戴起了鸭舌帽,许多学者从此便不戴了;他们将墨镜
期刊
【名家阅读】  不出手的懦夫  □[美国]贝斯·克拉克  我八九岁的时候,父亲留给我的印象是一个不出手的懦夫。他不是英雄。那时候,我经常跟哥哥打架。每当我们兄弟俩发生冲突的时候,父亲就坐在一旁静静地看,而且脸上带着笑容,仿佛在欣赏一场精彩的网球比赛。  他常常跟我和哥哥提起一句话:“打还是不打?主动权在自己手上。你们必须学会选择。”我觉得父亲简直不可理喻。我跟哥哥打得不可开交,他却在一旁说些无关痛
期刊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生活本就无法预测,也难以捉摸。他人给予的往往虚若浮云;陪伴我们的,永远只有我们自己,不是他人。  很多时候,我们都过分追求他人的认可,觉得外面无数双眼睛在盯着自己,觉得一旦自己做不好就会遭到他人的嘲笑。虚荣心作祟的我们,在面对他人的审视时,总是害怕子虚乌有的东西会破坏我们在他人心中的形象。有时,我们总想着去获得他人的认可,其实那并不重要。  “无论身处力争上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