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比较和历史视角看城市人口疏解政策

来源 :齐鲁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beis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国际经验和历史视角对比研究发现,以城市功能调整、交通一体化、疏解和承接功能并重、建立统一的动态区域协调机制是促进大城市人口疏解的共性经验,而单一地推进人口疏解会造成城市中心区“内城问题”,功能过度分散还将降低中心城市发展速度,违背劳动力向高经济密度地区流入的客观规律.人口规模控制和人口结构优化是影响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变量,中国城市发展需处理好两个关系,即“以大带小”的政策导向和人口流动经济规律的关系、自然承载力和经济承载力的关系,应正视大城市吸引人口的正效应,提高城市管理能力,加快推进超大城市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降低大城市落户壁垒,探索试点都市圈内以居住地登记制度替代积分落户和居住证制度.建立城市中心区微循环更新机制,以历史保护区模式统筹推进城市文脉传承和疏解空间再利用.加强都市圈内职住平衡,在政府主导新城建设基础上及时引入市场力量,完善新城的产业体系、公共服务和生活配套设施,逐步形成新城稳定的人口集聚力.
其他文献
“以厂带社”是我国在三线建设时期所尝试的一次基层管理制度创新.从“厂社结合”的实践经验到“以厂带社,厂社结合”的制度创新,工厂与公社平等的互利合作转而成为工厂全面领导下对公社的管控与支配.“以厂带社”试图通过构建一体化的厂社管理体制,为我国的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建设找寻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路径.该制度的出现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其贯彻执行过程也蕴含了政策制定者对于新制度的美好想象.然而,在进一步的全国推广实践中,这个制度却难以避免地出现了“南橘北枳”的状况,由此成为研究者观察这一制度改革的重要切口.
作为一种自主算法决策,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渗透到公共决策过程的各个环节,使公共决策模式产生重大变革.本文基于公共政策循环理论的视角,提出了一个人工智能算法对公共政策的问题界定与议程设置、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和政策评估四个阶段的影响与应用的分析框架,指出人工智能算法通过其大数据处理能力和预测分析能力,对提高公共决策的科学性、精准性和有效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算法存在的算法偏见、预测偏差和算法“黑箱”等问题可能引发公共决策失灵和合法性危机.最后,本文还提出,为了合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公共决策的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