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之下,全球的经济联系越来越深,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这也带来了各国、各民族文化多元共存,不断渗透的局面。但是世界一体化中的文化相互渗透和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给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难点,这也给高校从事思政教育工作的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学生的思想方面问题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以多元文化并存的文化背景作为起始点,浅析大学思政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各方面问题,并提出了在新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创新改革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多元文化;创新;高校思政教育
引言
从当前社会环境来看,国际之间文化交流愈发频繁,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互通增多,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相互影响。国内社会环境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包容并存,呈现出交流碰撞,多元包容的局面。而国内外社会文化的多样性背景其实反应的正是人们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多种多样的复杂现实。高校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着好奇,对文化交流也充满着渴望。他们喜欢在课余时间利用各种新兴的互联网技术了解时下多样的文化信息,同时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来与社会进行接触,开阔文化视野。网络媒介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交流文化的良好渠道,但在一定成程度上也意味着大学生更容易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这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我们广大的思政教师和一线的思想政治辅导员应该积极关注文化多样性的现状,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思考新时期下思政教育改革的具体方法,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整体实效性,引导广大学生自主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一、多元文化对传统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
1.多元文化阻碍了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形成
多元文化的结合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形态,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在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下发生一定的变化。通过对以往高校思政教育的课程安排、实施方法、成效等方面的研究,我们发现多元文化对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的塑造、学习习惯的养成等方面都有一定影响。在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外来文化给高校学生带来了新奇感、趣味性,使学生的精神生活得到丰富与满足。但是,一些西方思想的渗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主流文化价值的形成,导致有些学生的思想认知出现了偏差,对我国文化自身的发展不够自信。具体表现在:1.容易影响学生对社会主导价值的认知。部分网络消极文化的传播阻碍了学生对于主流先进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西方实用主义、个人主义思想的渗透对大学生身心发展都带来了一定消极影响。2.容易导致大学生价值选择的障碍。大学生在思想上仍未成熟,对形形色色的不良文化侵染缺乏鉴别力,导致有些学生价值选择的迷茫。总之,目前部分大学生在多元文化影响下难以实现积极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不利于大学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2.多元文化干扰了高校教师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在多元文化影响的大背景下,高校传统的思政課程教学与活动教育实施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学生的新要求。学生常常表现出对思政课堂的听课率差,逃课率高,甚至部分学生认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另一方面,高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等活动开展过程方式方法比较单一,越来越缺少感召力,思政教育的方式让学生形成了“思政教育死板枯燥”的刻板印象。探究背后的原因主要是传统高校思政教育枯燥乏味,方法守旧,缺乏传统优秀文化的引领。这样的局面又反过来使得高校思政教师失去了教学信心,难以提升教学质量。就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团队的情况来看,仅有小部分的思政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有着充分的认知,缺乏创新动力、没有明确定位、对教育改革难以适应、缺乏破局发展的能力……这些都是目前思政教师团队中所存在的问题。
3.多元文化影响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
在教育内容方面,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进行的是意识形态的教育,教学内容中存在大量深刻的哲学理论,这类抽象的思想理论内容本身就有着较高的教学难度,又由于高校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如专业的不同、人文素养的不同、认知理解的不同都大大增加了思政教育的教学难度。同时,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又一定的滞后性,当互联网复杂多元文化大量充斥大学生的手机和电脑,思政教育在国际形势、意识形态的方面上较难进行实时准确的把控。从教育效果来看,高校思政教育中涉及到的党的大政方针不但要识记,更要深入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政治思想理念本就有着深刻内涵,而很多学生还停留在应付考试通过,被动参与活动的层面,这使得学生仅仅只能接触到皮毛,看不到思政教育的内涵,也就不明白这些知识理论的实际功用,部分腐朽落后文化甚至冲击着主流文化在高校中主动话语权,影响思政教育的主导性。
二、高校思政教育在多元化背景下的创新措施
高校思政教育肩负着引导广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早日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重要使命。在面对多元文化背景、互联网迅猛发展以及喜爱新鲜事物的“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群体,只有通过对思政教育进行大胆创新与有效改革才能使得高校思政教育进一步增强教育感召力,重燃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兴趣。
1.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主流地位
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这是由我们的社会主义性质、基本国情决定的。这是整个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共同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价值观体系。是我们中华儿女生存和发展的生命之柱。因此,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时刻提醒自己要时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其次,应该根据时代要求来调整教育方法,教导学生如何科学的选择价值观念,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仰者和践行者。再次,帮助学生掌握科学认知文化价值的方式方法,正确认识世界文化的交汇融合。最后,教育学生充分利用多元化的文化背景,坚持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的批判吸收,这才是时代发展之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探求方向。 2.加强高校思政教师团队建设
面对在多元文化环境中成长的大学生,高校思政教育需要新思路加以引导。而在这个过程中,思政教师团队是中坚力量。只有加强以思政专任教师和思像政治辅导员为代表的教师团队的建设,通过定期培训等方法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引导他们关注国际形势,提高教学业务能力,真正成为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完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国际形势的敏锐洞察力”的“四有”思政好教师。
同时,高校也应该积极倡导思政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创新。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育过程中渗透人文情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广大学生积极主动接受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导。
3.利用信息化手段来承载思政教育的新内涵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传统的思政课堂和灌输为主的教育方式与迅速、及时的互联网信息传播相比有着明显的弱势。作为从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教师和辅导员应该利用互联网强大的信息处理与信息传播能力对高校思政教育进行改革创新,让互联网成为高校思政教育新的载体,从传统的定式思维中跳脱出来,让思政教育的内涵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理论之中,与时俱进、结合党的政策方针和当下的时政动态,不断地为思政教育增添新的内涵,利用诸如微课,远程教育等信息化手段来组织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诚信等教育,重新赢得思政教育的话语主动权,让学生能够准确辨别文化信息,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多元文化的发展对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一定挑战,影响了思政教育的实施效果。因此,高校在新形势下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方向,增强思政教师团队文化工作的自觉性,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学生文化引导,提高思政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沈晓慧.浅析高校思政教育改革U].科技展望,2015(13):287.
[2]尤建國,高庆.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思政教育改革的路向U].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7):54-56.
[3]解瑶,探究多元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改革[J],现代交际:学术版,2017(23):131-131
课题基金:全国商科教育科研“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的“专业+文化传播”商务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编号:SKJYKT-210541)阶段性成果。
课题基金: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2021年校级思政课题“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新体系的构建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钟锟,男,1983年6月出生,汉族,广西桂林人,研究生学历,讲师职称。
关键词:多元文化;创新;高校思政教育
引言
从当前社会环境来看,国际之间文化交流愈发频繁,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互通增多,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相互影响。国内社会环境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包容并存,呈现出交流碰撞,多元包容的局面。而国内外社会文化的多样性背景其实反应的正是人们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多种多样的复杂现实。高校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着好奇,对文化交流也充满着渴望。他们喜欢在课余时间利用各种新兴的互联网技术了解时下多样的文化信息,同时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来与社会进行接触,开阔文化视野。网络媒介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交流文化的良好渠道,但在一定成程度上也意味着大学生更容易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这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我们广大的思政教师和一线的思想政治辅导员应该积极关注文化多样性的现状,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思考新时期下思政教育改革的具体方法,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整体实效性,引导广大学生自主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一、多元文化对传统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
1.多元文化阻碍了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形成
多元文化的结合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形态,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在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下发生一定的变化。通过对以往高校思政教育的课程安排、实施方法、成效等方面的研究,我们发现多元文化对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的塑造、学习习惯的养成等方面都有一定影响。在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外来文化给高校学生带来了新奇感、趣味性,使学生的精神生活得到丰富与满足。但是,一些西方思想的渗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主流文化价值的形成,导致有些学生的思想认知出现了偏差,对我国文化自身的发展不够自信。具体表现在:1.容易影响学生对社会主导价值的认知。部分网络消极文化的传播阻碍了学生对于主流先进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西方实用主义、个人主义思想的渗透对大学生身心发展都带来了一定消极影响。2.容易导致大学生价值选择的障碍。大学生在思想上仍未成熟,对形形色色的不良文化侵染缺乏鉴别力,导致有些学生价值选择的迷茫。总之,目前部分大学生在多元文化影响下难以实现积极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不利于大学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2.多元文化干扰了高校教师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在多元文化影响的大背景下,高校传统的思政課程教学与活动教育实施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学生的新要求。学生常常表现出对思政课堂的听课率差,逃课率高,甚至部分学生认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另一方面,高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等活动开展过程方式方法比较单一,越来越缺少感召力,思政教育的方式让学生形成了“思政教育死板枯燥”的刻板印象。探究背后的原因主要是传统高校思政教育枯燥乏味,方法守旧,缺乏传统优秀文化的引领。这样的局面又反过来使得高校思政教师失去了教学信心,难以提升教学质量。就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团队的情况来看,仅有小部分的思政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有着充分的认知,缺乏创新动力、没有明确定位、对教育改革难以适应、缺乏破局发展的能力……这些都是目前思政教师团队中所存在的问题。
3.多元文化影响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
在教育内容方面,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进行的是意识形态的教育,教学内容中存在大量深刻的哲学理论,这类抽象的思想理论内容本身就有着较高的教学难度,又由于高校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如专业的不同、人文素养的不同、认知理解的不同都大大增加了思政教育的教学难度。同时,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又一定的滞后性,当互联网复杂多元文化大量充斥大学生的手机和电脑,思政教育在国际形势、意识形态的方面上较难进行实时准确的把控。从教育效果来看,高校思政教育中涉及到的党的大政方针不但要识记,更要深入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政治思想理念本就有着深刻内涵,而很多学生还停留在应付考试通过,被动参与活动的层面,这使得学生仅仅只能接触到皮毛,看不到思政教育的内涵,也就不明白这些知识理论的实际功用,部分腐朽落后文化甚至冲击着主流文化在高校中主动话语权,影响思政教育的主导性。
二、高校思政教育在多元化背景下的创新措施
高校思政教育肩负着引导广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早日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重要使命。在面对多元文化背景、互联网迅猛发展以及喜爱新鲜事物的“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群体,只有通过对思政教育进行大胆创新与有效改革才能使得高校思政教育进一步增强教育感召力,重燃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兴趣。
1.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主流地位
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这是由我们的社会主义性质、基本国情决定的。这是整个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共同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价值观体系。是我们中华儿女生存和发展的生命之柱。因此,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时刻提醒自己要时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其次,应该根据时代要求来调整教育方法,教导学生如何科学的选择价值观念,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仰者和践行者。再次,帮助学生掌握科学认知文化价值的方式方法,正确认识世界文化的交汇融合。最后,教育学生充分利用多元化的文化背景,坚持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的批判吸收,这才是时代发展之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探求方向。 2.加强高校思政教师团队建设
面对在多元文化环境中成长的大学生,高校思政教育需要新思路加以引导。而在这个过程中,思政教师团队是中坚力量。只有加强以思政专任教师和思像政治辅导员为代表的教师团队的建设,通过定期培训等方法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引导他们关注国际形势,提高教学业务能力,真正成为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完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国际形势的敏锐洞察力”的“四有”思政好教师。
同时,高校也应该积极倡导思政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创新。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育过程中渗透人文情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广大学生积极主动接受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导。
3.利用信息化手段来承载思政教育的新内涵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传统的思政课堂和灌输为主的教育方式与迅速、及时的互联网信息传播相比有着明显的弱势。作为从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教师和辅导员应该利用互联网强大的信息处理与信息传播能力对高校思政教育进行改革创新,让互联网成为高校思政教育新的载体,从传统的定式思维中跳脱出来,让思政教育的内涵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理论之中,与时俱进、结合党的政策方针和当下的时政动态,不断地为思政教育增添新的内涵,利用诸如微课,远程教育等信息化手段来组织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诚信等教育,重新赢得思政教育的话语主动权,让学生能够准确辨别文化信息,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多元文化的发展对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一定挑战,影响了思政教育的实施效果。因此,高校在新形势下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方向,增强思政教师团队文化工作的自觉性,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学生文化引导,提高思政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沈晓慧.浅析高校思政教育改革U].科技展望,2015(13):287.
[2]尤建國,高庆.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思政教育改革的路向U].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7):54-56.
[3]解瑶,探究多元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改革[J],现代交际:学术版,2017(23):131-131
课题基金:全国商科教育科研“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的“专业+文化传播”商务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编号:SKJYKT-210541)阶段性成果。
课题基金: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2021年校级思政课题“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新体系的构建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钟锟,男,1983年6月出生,汉族,广西桂林人,研究生学历,讲师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