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下文笔者分析了我国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现状,阐述了国内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桩基;混凝土;钢结构;防水;施工技术
一、基础工程施工技术
1桩基技术
混凝土灌注桩具有适用于任何土层、承载力大、对周围环境影响小等特点,因而发展最
快。目前已施工的混凝土灌注桩桩径达3m、孔深達104m。在灌注桩施工中国内还研究应用了后压浆技术,即成桩后通过预埋的注浆管用一定压力将水泥浆压入桩底和桩侧,使之对桩侧底泥皮、桩身和桩端底沉渣、桩周底土层生充填胶结、加筋、固化效应。采用后压浆技术后,可减少桩体积40%,成本降低效果显著。
2深基坑支护技术。为适应不同坑深和环境保护要求,在支护墙方面发展了土钉墙、水泥土墙、排桩和地下连续墙等。
(1)土钉墙。费用低、施工方便,适宜于深度不大于15m、周围环境保护要求不十分格的工程,因此,土钉墙和复合土钉墙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在软土地区得到应用。
(2)地下连续墙。宜用于基坑较深、环境保护要求严格的深基坑工程。近年在北京中银大厦施工中,基础外墙采用封闭式三合一型(防水、护坡、承重)800mm厚的地下连续墙,深度达30米,在施工中要采取实施可拆式锚杆等特殊措施,与锚杆,降水,土方同步进行,解决了地下连续墙的锚固问题。
预应力地下连续墙作为一个新趋势,也得到了研究与应用。预应力地下连续墙可提高支
护墙的刚度30%以上,墙厚度可减薄,内支撑的数量可减少。由于曲线布筋张拉后产生反拱作用,可减少支护墙地变形,支护墙裂缝少,提高了抗渗性。因此,在解决了设计和施工工艺之后,预应力地下连续墙会得到一定地发展。
(3)内支撑。H型钢、钢管、混凝土支撑皆有应用,布置方式根据基坑形状有对撑、角撑、桁(框)架式、圆环式等,还可多种布置方式混合使用。圆环式支撑受力合理、能为挖土提高较大的空间。
深、大基坑土方开挖目前多采用反铲挖土机下坑,以分层、分块、对称、限时的方式开挖土方,以减少时空效应的影响,限制支护墙的变形。
(4)逆作法施工工艺。在有多层地下室地深基坑工程中应用逆作法或半逆作法能有效地降低施工费用、加快整个工程地施工进度,还能较好地控制周围环境地变形,可用于施工地铁车站、高层建筑多层地下室、构筑物的深基础和车站广场人防工程等。在软土地区解决了中柱桩承载不足,防止中柱桩过多的问题。
二、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
混凝土是我国结构工程中应用最多的材料,对其生产、施工和性能改进等方面的研究也
最为充分。
1预拌混凝土和混凝土泵送技术
1.1预拌混凝土技术
商品混凝土的应用数量和比例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混凝土工业生产的水平。随着预拌混凝
土的发展,我国的混凝土泵送技术提高很快,泵送高度在上海金茂大厦达到382.5m,在世界上已名列前茅。
1.2混凝土外加剂技术
商品混凝土产量的增大,极大地推动了混凝土外加剂(特别是各种减水剂)的发展。如自流平混凝土、水下混凝土施工技术、喷射混凝土、商品混凝土和泵送混凝土。
1.3预防混凝土碱集料反应的措施
我国许多地方存在混凝土碱一集料反应,给结构带来严重危害。必须采用相应的技术措施,保证混凝土安全,延长结构使用寿命。要解决混凝土碱一集料反应,重点在选用的低碱水泥、砂石料、外加剂和低碱活性集料等,选用高品质减水剂、膨胀剂,严格控制砂石料的含泥量及其级配,混凝土试配时首先考虑使用低碱活性集料以及优选低碱水泥(碱含当量0.6%以下)、掺加矿粉掺和料及低碱、无碱外加剂。
2高强高性能混凝土
目前我国已利用多种地方材料(磨细砂渣、无机超细粉、粉煤灰、硅粉等)和超塑化剂在工业化生产水平C60的高强混凝土,C80高强混凝土在一些大城市开始用于工程实践,也已基本掌握了配置100M~高强混凝土的技术,并在国家大剧院工程中应用。此外,一些特种混凝土如纤维混凝土、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特细砂混凝土等,亦成功配制和应用。
3大体积混凝土浇筑
我国在高层建筑的桩基承台或箱基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方面达到很高水平。据了解,拟建的中央电视台主楼工程基础底板厚度约为7.5m,电梯井区域最厚处达到了13.55m,我国施工技术水平面临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一般可采取以下措施保证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
(1)进行混凝土试配。
(2)根据混凝土用量,组织商品混凝土供应站、现场泵车、备用电源、混凝土罐车确保现场混凝土供应的连续性。
(3)混凝土采用斜面推进、大斜面分层下料,分层振筑。
(4)现场测温设备采用"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微机自动测试仪",对混凝土内外温差进行适时监控。
4预应力混凝土技术
新Ⅲ级钢筋和低松弛高强度钢绞线的推广,以及开发研究的新型预应力锚夹具的应用,
都为推广预应力混凝土创造了条件。目前大跨度预应力框架和高层建筑大开间的无粘结预应
力楼板应用较为普遍,后者能减少板厚、减低高度、减轻建筑物自重,优越性显著。在构筑物中如压力管道、水池、贮罐、核电站、电视塔应用更普遍。
5钢筋技术
在粗钢筋连接方面,除广泛应用的电渣压力焊外,机械连接(套筒挤压连接、锥螺纹连接、直螺纹连接)不受钢筋化学成分、可焊性及气候影响,质量稳定,无明火,操作简单,施工速度快。尤其是直螺纹连接,可确保接头强度不低于母材强度,连接套筒通用Ⅱ、Ⅲ级钢筋,该技术正得到国内广泛推广。
三、钢结构安装技术
除原钢板箱形柱焊接技术、高强螺栓施工技术和钢结构安装技术继续发展、提高外,在钢结构预应力技术方面发展很快。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大跨度公共建筑兴建较多,预应力技术在空间钢结构中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创造出多种空间钢结构的新体系,如预应力网架与网壳、索网、索拱、索膜、斜拉体系等,充分发挥受拉杆件的强度潜力,结构轻盈,时代感强。在空间钢结构预应力是施工中也创造了许多新颖的施加预应力的方法,有张拉整体下压整体顶升等多种,工艺简易、经济而且可靠。
四、建筑防水技术
近年,我国建筑防水材料应用量稳步增长,特别是新型防水材料增长很快。到2010年,按原国家建材局"新型建材及制品导向目录"要求及市场走势,SBS、APP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仍是主导产品,将大力发展;高分子防水卷材重点发展EPDM、PVC(P型)两种产品,并积极开发TPO产品;防水涂料着重发展前景看好的聚氨酯、丙烯酸酯类防水涂料;密封材料仍重点发展硅酮、聚氨酯、丙烯酸酯密封膏,尽快开发防水保温一体材料;刚性防水材料、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金属屋面材料、沥青油毡瓦、水泥瓦、土工材料应有一定的发展。
五、建筑装饰施工技术
我国建筑装饰行业兴起是改革开放政策带来的并保持了20多年高速持续发展的行业,建筑装饰行业的施工技术、部品制造技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幕墙专业已经接近国际水平,有的工种已经进行了彻底的改变,建筑装饰行业常用的各种电动工具已经在全行业得到了普及。有的企业已经开始走装饰配件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装配化的路子,这种应用全新生产方式的示范工程已经显示出工期短、质量好、无污染等特点,是当前通常施工方式无法比拟的。
参考文献
[1]高层建筑施工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JGJ,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S].
[3]JGJ3-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S].
[4]李伟,王飞.建筑工程施工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
[5]陈坚毅.浅析建筑工程质量与施工技术的探讨[J].科协论坛,2008(5):27-28.
关键词:建筑工程;桩基;混凝土;钢结构;防水;施工技术
一、基础工程施工技术
1桩基技术
混凝土灌注桩具有适用于任何土层、承载力大、对周围环境影响小等特点,因而发展最
快。目前已施工的混凝土灌注桩桩径达3m、孔深達104m。在灌注桩施工中国内还研究应用了后压浆技术,即成桩后通过预埋的注浆管用一定压力将水泥浆压入桩底和桩侧,使之对桩侧底泥皮、桩身和桩端底沉渣、桩周底土层生充填胶结、加筋、固化效应。采用后压浆技术后,可减少桩体积40%,成本降低效果显著。
2深基坑支护技术。为适应不同坑深和环境保护要求,在支护墙方面发展了土钉墙、水泥土墙、排桩和地下连续墙等。
(1)土钉墙。费用低、施工方便,适宜于深度不大于15m、周围环境保护要求不十分格的工程,因此,土钉墙和复合土钉墙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在软土地区得到应用。
(2)地下连续墙。宜用于基坑较深、环境保护要求严格的深基坑工程。近年在北京中银大厦施工中,基础外墙采用封闭式三合一型(防水、护坡、承重)800mm厚的地下连续墙,深度达30米,在施工中要采取实施可拆式锚杆等特殊措施,与锚杆,降水,土方同步进行,解决了地下连续墙的锚固问题。
预应力地下连续墙作为一个新趋势,也得到了研究与应用。预应力地下连续墙可提高支
护墙的刚度30%以上,墙厚度可减薄,内支撑的数量可减少。由于曲线布筋张拉后产生反拱作用,可减少支护墙地变形,支护墙裂缝少,提高了抗渗性。因此,在解决了设计和施工工艺之后,预应力地下连续墙会得到一定地发展。
(3)内支撑。H型钢、钢管、混凝土支撑皆有应用,布置方式根据基坑形状有对撑、角撑、桁(框)架式、圆环式等,还可多种布置方式混合使用。圆环式支撑受力合理、能为挖土提高较大的空间。
深、大基坑土方开挖目前多采用反铲挖土机下坑,以分层、分块、对称、限时的方式开挖土方,以减少时空效应的影响,限制支护墙的变形。
(4)逆作法施工工艺。在有多层地下室地深基坑工程中应用逆作法或半逆作法能有效地降低施工费用、加快整个工程地施工进度,还能较好地控制周围环境地变形,可用于施工地铁车站、高层建筑多层地下室、构筑物的深基础和车站广场人防工程等。在软土地区解决了中柱桩承载不足,防止中柱桩过多的问题。
二、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
混凝土是我国结构工程中应用最多的材料,对其生产、施工和性能改进等方面的研究也
最为充分。
1预拌混凝土和混凝土泵送技术
1.1预拌混凝土技术
商品混凝土的应用数量和比例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混凝土工业生产的水平。随着预拌混凝
土的发展,我国的混凝土泵送技术提高很快,泵送高度在上海金茂大厦达到382.5m,在世界上已名列前茅。
1.2混凝土外加剂技术
商品混凝土产量的增大,极大地推动了混凝土外加剂(特别是各种减水剂)的发展。如自流平混凝土、水下混凝土施工技术、喷射混凝土、商品混凝土和泵送混凝土。
1.3预防混凝土碱集料反应的措施
我国许多地方存在混凝土碱一集料反应,给结构带来严重危害。必须采用相应的技术措施,保证混凝土安全,延长结构使用寿命。要解决混凝土碱一集料反应,重点在选用的低碱水泥、砂石料、外加剂和低碱活性集料等,选用高品质减水剂、膨胀剂,严格控制砂石料的含泥量及其级配,混凝土试配时首先考虑使用低碱活性集料以及优选低碱水泥(碱含当量0.6%以下)、掺加矿粉掺和料及低碱、无碱外加剂。
2高强高性能混凝土
目前我国已利用多种地方材料(磨细砂渣、无机超细粉、粉煤灰、硅粉等)和超塑化剂在工业化生产水平C60的高强混凝土,C80高强混凝土在一些大城市开始用于工程实践,也已基本掌握了配置100M~高强混凝土的技术,并在国家大剧院工程中应用。此外,一些特种混凝土如纤维混凝土、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特细砂混凝土等,亦成功配制和应用。
3大体积混凝土浇筑
我国在高层建筑的桩基承台或箱基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方面达到很高水平。据了解,拟建的中央电视台主楼工程基础底板厚度约为7.5m,电梯井区域最厚处达到了13.55m,我国施工技术水平面临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一般可采取以下措施保证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
(1)进行混凝土试配。
(2)根据混凝土用量,组织商品混凝土供应站、现场泵车、备用电源、混凝土罐车确保现场混凝土供应的连续性。
(3)混凝土采用斜面推进、大斜面分层下料,分层振筑。
(4)现场测温设备采用"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微机自动测试仪",对混凝土内外温差进行适时监控。
4预应力混凝土技术
新Ⅲ级钢筋和低松弛高强度钢绞线的推广,以及开发研究的新型预应力锚夹具的应用,
都为推广预应力混凝土创造了条件。目前大跨度预应力框架和高层建筑大开间的无粘结预应
力楼板应用较为普遍,后者能减少板厚、减低高度、减轻建筑物自重,优越性显著。在构筑物中如压力管道、水池、贮罐、核电站、电视塔应用更普遍。
5钢筋技术
在粗钢筋连接方面,除广泛应用的电渣压力焊外,机械连接(套筒挤压连接、锥螺纹连接、直螺纹连接)不受钢筋化学成分、可焊性及气候影响,质量稳定,无明火,操作简单,施工速度快。尤其是直螺纹连接,可确保接头强度不低于母材强度,连接套筒通用Ⅱ、Ⅲ级钢筋,该技术正得到国内广泛推广。
三、钢结构安装技术
除原钢板箱形柱焊接技术、高强螺栓施工技术和钢结构安装技术继续发展、提高外,在钢结构预应力技术方面发展很快。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大跨度公共建筑兴建较多,预应力技术在空间钢结构中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创造出多种空间钢结构的新体系,如预应力网架与网壳、索网、索拱、索膜、斜拉体系等,充分发挥受拉杆件的强度潜力,结构轻盈,时代感强。在空间钢结构预应力是施工中也创造了许多新颖的施加预应力的方法,有张拉整体下压整体顶升等多种,工艺简易、经济而且可靠。
四、建筑防水技术
近年,我国建筑防水材料应用量稳步增长,特别是新型防水材料增长很快。到2010年,按原国家建材局"新型建材及制品导向目录"要求及市场走势,SBS、APP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仍是主导产品,将大力发展;高分子防水卷材重点发展EPDM、PVC(P型)两种产品,并积极开发TPO产品;防水涂料着重发展前景看好的聚氨酯、丙烯酸酯类防水涂料;密封材料仍重点发展硅酮、聚氨酯、丙烯酸酯密封膏,尽快开发防水保温一体材料;刚性防水材料、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金属屋面材料、沥青油毡瓦、水泥瓦、土工材料应有一定的发展。
五、建筑装饰施工技术
我国建筑装饰行业兴起是改革开放政策带来的并保持了20多年高速持续发展的行业,建筑装饰行业的施工技术、部品制造技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幕墙专业已经接近国际水平,有的工种已经进行了彻底的改变,建筑装饰行业常用的各种电动工具已经在全行业得到了普及。有的企业已经开始走装饰配件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装配化的路子,这种应用全新生产方式的示范工程已经显示出工期短、质量好、无污染等特点,是当前通常施工方式无法比拟的。
参考文献
[1]高层建筑施工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JGJ,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S].
[3]JGJ3-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S].
[4]李伟,王飞.建筑工程施工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
[5]陈坚毅.浅析建筑工程质量与施工技术的探讨[J].科协论坛,2008(5):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