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回族政治意识与国家认同——以1946年国民大会回民代表名额之争为例

来源 :青海民族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j1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战结束后,依据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国民大会案》等决议案,1946年11月国民大会在南京召开。尽管此次"制宪国大"召开在国内政局纷争扰攘的背景下,但对于民主政治企盼已久的中国社会各界仍然对其抱以极大热情,寄予很高的期望。人们纷纷从各自角度出发,对国民大会及相关内容提出种种看法和要求,表现出人们对民主宪政的渴盼和极高的政治参与热情。回民的国大代表名额问题即是在此过程中由回族社会提出,并经回族社会各界的多方呼吁力争,获得一定解决。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回族社会的近代政治意识与高度的国家认同意识。
其他文献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它既是政治制度又是法律制度,这项制度的贯彻落实对推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面对新形势,我国民
西祁土司系明清时期西宁府二十一家土司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家。通过对青海东部农业区的西祁土司的文本分析和田野考察,剖析河湟文化走廊中土司家族的"王化"特征,进而探讨西祁土
本文对青藏高原藏族游牧区学校实施的"普适化"教育模式与藏族游牧文化背景的文化适应性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游牧区的教育模式应在游牧文化的背景下构建,而非套用内地教育模式。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