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遗址保护理念,是当前中国城市建设进程中极具现实意义的一种大型遗址保护途径,也是新时期大力创新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重要体现。遗址是基于考古遗址本体及其环境的保护与展示,融合了教育、科研、游览等多项功能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基于此,本文以富平唐陵保护与产业转型发展为例,就遗址保护在产业转型发展下的出路进行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遗址保护;产业转型;出路探索
中图分类号: F307 文献标识码: A
一、富平唐陵的保护现状及实地调研情况
富平唐陵目前的保护等候当地文物部门的监管,但是由于地理位置及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文物保护部门一直没有出台相应的保护规划,也没有采取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对唐陵进行保护。2014年5月,我们赴富平调研,在调研时看到,位于富平县宫里镇、酷似一只坐北面南展翅飞翔的凤凰的定陵陵区——凤凰山,凤凰头部(即陵顶的西、北方向)已经全部炸开,直接威胁着墓道的安全;凤凰的左翅已经被炸断;章陵主陵的东、南、西侧全部被炸开,甚至墓道口被炸断约10多米,附近还可以看见散落的墓道条石;位于庄里镇的元陵,主陵顶上有炸开的大小不一的采石点数个,一位40多岁的农民说,“他小时侯在陵顶上玩耍,见过彩色的琉璃瓦、有碑文的石碑等,如今早已经不存在了,陵顶上的两座巨大的石狮,原来好好地蹲在陵顶,因为开山炸石的炮声,已经被震翻在地”。但是,我们这次调研过程中发现,陵区一反平日的繁忙景象,安静了许多,也听不见炸药开山炸石的轰隆声,主陵区内看不见拉石头的车辆,只有距陵区稍远一点的地方,有少量采石车辆满载石头从山中出来。
唐陵这难得的安宁,要归功于有关部门的重视,自1983年以来的20多年,政府陆续发布禁止在陵区内非法采石的通告,这次行动力度很大,政府的决心也很强,但是这次行动会不会像前几次那样在几年以后又死灰复燃?行动的效果能维持多久,还需要时间的证明。
二、富平唐陵保护存在的问题
富平唐陵为什么会遭到这么严重的破坏,陵寝保护范围内的炸山取石业为什么这么繁荣,问题的根源到底在哪里?我们需要进行逐一分析。
关中平原被称为八百里秦川,从周秦到隋唐,在这里曾有13个朝代建都。关中在我国历史上战略地位重要,因处于函谷关和大震关之间而称关中,也说处在北有萧关,南有武关,西有函谷关,东有散关而称关中。关中地区承载了我国古代的文明,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埋葬在这里的多位帝王可以见证,同时,关中仍然延续着中华的农耕文明和繁荣的农村文化,承载着现代文明。现在,全国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也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传统的土地收入远远更不能满足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所需要的支出,粮食生产不能满足日常的生产生活需要,传统的土墙瓦房不能比拟现在的砖墙洋房,但是石刻产业能够带给当地群众可观的收入。这种远比种地、保护陵墓的收益要高出很多的产业,也是富平县的传统产业,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其中尤以定陵、元陵、章陵的石头材质更好,据说唐朝书法家柳公权书写的石碑指定要用富平出产的石材,如今收藏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很多石碑就选材于富平的石头。在调研途中,我们也看到,从宫里镇和庄里镇政府所在地到定陵和元陵陵区所在地,沿途已经形成了以″石头″为主材的众多的加工厂点:规模不等的石刻工艺品厂、水泥厂、石板厂等。近些年来,围绕“石头”发展起来的“石”产业,已经成为当地政府的支柱产业之一。在走访过程中,有些村民就说:不准开采石头,断了村民们的财路。村中不少家庭的院子里停放着用于拉石头的四轮车、甚至大卡车。大部分家庭,都依靠采石卖石或者在当地的石头加工厂里打工,盖起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村民说,“自从封山堵路以来,村民们都闲在家里,没钱可挣”。由此可见,唐陵保护与当地政府和农民的切身的经济利益紧密相连,成为非法采石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
三、富平唐陵在产业转型发展下保护的出路
富平唐代帝王陵保护区范围内炸山取石是政府和农民需要发展,违背了文物保护的需求,但是不论是政府还是农民需要适应飞速的社会变化,需要飞速的经济发展,但是速食经济带给我们的是对文物的破坏和对文化的损毁。如果农民能够通过其他方式或者其他途径获得更快、更好的获益,自然会放弃开山炸石这种非法而且破坏自身生态环境的做法,对于附着于唐陵周围的各种石头加工企业,也会逐步退出市场,境内的水泥厂等与石头开采有关的企业也会随着科学的引导合理利用资源,逐步“关、停、并、转”。但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唐陵保护区范围大,面积宽,保护难度大;而且尚未发掘,地面文物遗存非常少,可观赏性差,开发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寻找保护文物与发展经济的最佳结合点,才能够解决关中特有的陵墓文化与三农建设协调发展的问题,才能够既保护文物,又能发展经济。
富平县按地貌特征可划分为四个大的区间:北山丘陵沟壑区、山前洪积扇区、黄土台塬区和川道区,除了北部山地丘陵沟壑区外,大面积土地平整肥沃,尤其是中部海拔处于376~439米之间广阔的黄土塬区,孕育了富平的传统名吃——琼锅糖和柿饼,近年来随着奶山羊的發展,富平羊奶也逐步发展为农业支出产业之一。但是这些产业只能缓解目前陵墓保护与农村发展的矛盾,不能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如何才能够引导农民放弃采石,寻找其他的致富途径,向其他的产业中渗透?
产业是突破口,也是结合点。首先,在产业类型和结构方面,从县域层面着手,寻找适合当地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特点的产业,将传统的建材、石刻产业从支柱产业中剔除,建立以陵墓、民居、陶艺、农业、农村以及红色文化等为主题的文化旅游观光体验项目体系,培育和扶持现代农业,建立农业现代化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形成以农民为主体、政府引导、旅游业和现代农业双轮驱动的新的产业路径,逐步代替传统石刻和建材业。旅游业的发展,应当与当地实际结合,与周边区域互动,确定不同的主题板块,如传统农耕文化体验板块、陶瓷技艺展示与体验版块、红色文化记忆板块、民俗文化展示及体验版块等,贴近群众生活,激发群众兴趣,激活产业活力;现代农业的建设,应确定不同的主题、不同的产业类型,建设各类农业基地和农业产业园区,园区与基地互动,基地与园区联动,如围绕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生产基地,建设食品加工园区,围绕反季节蔬菜、时令蔬菜、瓜果基地建设菜篮子物流园区,围绕花椒、苹果、柿子、核桃等经济林果基地,建设食品加工产业园,同时可以建设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农业现代化管理示范园区、农业产业主题园区等,形成规模效应,产生聚合效应,形成经济效应,促进农民增收和产业增值。其次,在产业管理方面,更新现在的以农户为单位,自由选择发展的模式,建立政府引导、组织错位发展、差异发展的模式,对产业的正确引导会带给农村切实的经济效益,可以有效的节约资源、转移群众的收入来源,也可以有效的实施产业结构转型和调整,促进文物保护工作的实施。再次,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会带来劳动力的富余,这一部分人口的有效转移,是唐陵保护的重要工作,也是当前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人口的转移可以解决城市用工难问题,同时对城市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有积极的带动作用,可以有效促进县域城镇化,繁荣城市经济,激发城市活力,同时可以有效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升公共设施覆盖率和服务率、改善公共设施的服务水平和群众生活水平。
因此,引导政府寻求新的经济支撑点和产业突破口,引导农民寻找其他的致富途径,改变政府的经营观念和农民的传统致富观念,从产业转型着手,重新构建富平县的产业体系结构、更新产业管理模式、促进城镇化发展,是解决唐陵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的唯一出路和长久策略,也是我们寻求的最有效的解决途径,也是唐陵保护的最佳出路。
结束语
遗址的历史内涵不是自然的外在表现形式,只有借助适当合理的表现形式,才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解读遗址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也只有建立在继承发扬文化内涵和恢复再现历史原貌基础上的表现形式,才能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曲凌雁,宋韬.大遗址保护的困境与出路[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114-119.
[2]孙满利.土遗址保护研究现状与进展[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7,04:64-70.
[3]郑育林.我国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相关问题的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40-46.
关键词:遗址保护;产业转型;出路探索
中图分类号: F307 文献标识码: A
一、富平唐陵的保护现状及实地调研情况
富平唐陵目前的保护等候当地文物部门的监管,但是由于地理位置及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文物保护部门一直没有出台相应的保护规划,也没有采取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对唐陵进行保护。2014年5月,我们赴富平调研,在调研时看到,位于富平县宫里镇、酷似一只坐北面南展翅飞翔的凤凰的定陵陵区——凤凰山,凤凰头部(即陵顶的西、北方向)已经全部炸开,直接威胁着墓道的安全;凤凰的左翅已经被炸断;章陵主陵的东、南、西侧全部被炸开,甚至墓道口被炸断约10多米,附近还可以看见散落的墓道条石;位于庄里镇的元陵,主陵顶上有炸开的大小不一的采石点数个,一位40多岁的农民说,“他小时侯在陵顶上玩耍,见过彩色的琉璃瓦、有碑文的石碑等,如今早已经不存在了,陵顶上的两座巨大的石狮,原来好好地蹲在陵顶,因为开山炸石的炮声,已经被震翻在地”。但是,我们这次调研过程中发现,陵区一反平日的繁忙景象,安静了许多,也听不见炸药开山炸石的轰隆声,主陵区内看不见拉石头的车辆,只有距陵区稍远一点的地方,有少量采石车辆满载石头从山中出来。
唐陵这难得的安宁,要归功于有关部门的重视,自1983年以来的20多年,政府陆续发布禁止在陵区内非法采石的通告,这次行动力度很大,政府的决心也很强,但是这次行动会不会像前几次那样在几年以后又死灰复燃?行动的效果能维持多久,还需要时间的证明。
二、富平唐陵保护存在的问题
富平唐陵为什么会遭到这么严重的破坏,陵寝保护范围内的炸山取石业为什么这么繁荣,问题的根源到底在哪里?我们需要进行逐一分析。
关中平原被称为八百里秦川,从周秦到隋唐,在这里曾有13个朝代建都。关中在我国历史上战略地位重要,因处于函谷关和大震关之间而称关中,也说处在北有萧关,南有武关,西有函谷关,东有散关而称关中。关中地区承载了我国古代的文明,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埋葬在这里的多位帝王可以见证,同时,关中仍然延续着中华的农耕文明和繁荣的农村文化,承载着现代文明。现在,全国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也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传统的土地收入远远更不能满足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所需要的支出,粮食生产不能满足日常的生产生活需要,传统的土墙瓦房不能比拟现在的砖墙洋房,但是石刻产业能够带给当地群众可观的收入。这种远比种地、保护陵墓的收益要高出很多的产业,也是富平县的传统产业,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其中尤以定陵、元陵、章陵的石头材质更好,据说唐朝书法家柳公权书写的石碑指定要用富平出产的石材,如今收藏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很多石碑就选材于富平的石头。在调研途中,我们也看到,从宫里镇和庄里镇政府所在地到定陵和元陵陵区所在地,沿途已经形成了以″石头″为主材的众多的加工厂点:规模不等的石刻工艺品厂、水泥厂、石板厂等。近些年来,围绕“石头”发展起来的“石”产业,已经成为当地政府的支柱产业之一。在走访过程中,有些村民就说:不准开采石头,断了村民们的财路。村中不少家庭的院子里停放着用于拉石头的四轮车、甚至大卡车。大部分家庭,都依靠采石卖石或者在当地的石头加工厂里打工,盖起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村民说,“自从封山堵路以来,村民们都闲在家里,没钱可挣”。由此可见,唐陵保护与当地政府和农民的切身的经济利益紧密相连,成为非法采石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
三、富平唐陵在产业转型发展下保护的出路
富平唐代帝王陵保护区范围内炸山取石是政府和农民需要发展,违背了文物保护的需求,但是不论是政府还是农民需要适应飞速的社会变化,需要飞速的经济发展,但是速食经济带给我们的是对文物的破坏和对文化的损毁。如果农民能够通过其他方式或者其他途径获得更快、更好的获益,自然会放弃开山炸石这种非法而且破坏自身生态环境的做法,对于附着于唐陵周围的各种石头加工企业,也会逐步退出市场,境内的水泥厂等与石头开采有关的企业也会随着科学的引导合理利用资源,逐步“关、停、并、转”。但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唐陵保护区范围大,面积宽,保护难度大;而且尚未发掘,地面文物遗存非常少,可观赏性差,开发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寻找保护文物与发展经济的最佳结合点,才能够解决关中特有的陵墓文化与三农建设协调发展的问题,才能够既保护文物,又能发展经济。
富平县按地貌特征可划分为四个大的区间:北山丘陵沟壑区、山前洪积扇区、黄土台塬区和川道区,除了北部山地丘陵沟壑区外,大面积土地平整肥沃,尤其是中部海拔处于376~439米之间广阔的黄土塬区,孕育了富平的传统名吃——琼锅糖和柿饼,近年来随着奶山羊的發展,富平羊奶也逐步发展为农业支出产业之一。但是这些产业只能缓解目前陵墓保护与农村发展的矛盾,不能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如何才能够引导农民放弃采石,寻找其他的致富途径,向其他的产业中渗透?
产业是突破口,也是结合点。首先,在产业类型和结构方面,从县域层面着手,寻找适合当地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特点的产业,将传统的建材、石刻产业从支柱产业中剔除,建立以陵墓、民居、陶艺、农业、农村以及红色文化等为主题的文化旅游观光体验项目体系,培育和扶持现代农业,建立农业现代化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形成以农民为主体、政府引导、旅游业和现代农业双轮驱动的新的产业路径,逐步代替传统石刻和建材业。旅游业的发展,应当与当地实际结合,与周边区域互动,确定不同的主题板块,如传统农耕文化体验板块、陶瓷技艺展示与体验版块、红色文化记忆板块、民俗文化展示及体验版块等,贴近群众生活,激发群众兴趣,激活产业活力;现代农业的建设,应确定不同的主题、不同的产业类型,建设各类农业基地和农业产业园区,园区与基地互动,基地与园区联动,如围绕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生产基地,建设食品加工园区,围绕反季节蔬菜、时令蔬菜、瓜果基地建设菜篮子物流园区,围绕花椒、苹果、柿子、核桃等经济林果基地,建设食品加工产业园,同时可以建设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农业现代化管理示范园区、农业产业主题园区等,形成规模效应,产生聚合效应,形成经济效应,促进农民增收和产业增值。其次,在产业管理方面,更新现在的以农户为单位,自由选择发展的模式,建立政府引导、组织错位发展、差异发展的模式,对产业的正确引导会带给农村切实的经济效益,可以有效的节约资源、转移群众的收入来源,也可以有效的实施产业结构转型和调整,促进文物保护工作的实施。再次,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会带来劳动力的富余,这一部分人口的有效转移,是唐陵保护的重要工作,也是当前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人口的转移可以解决城市用工难问题,同时对城市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有积极的带动作用,可以有效促进县域城镇化,繁荣城市经济,激发城市活力,同时可以有效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升公共设施覆盖率和服务率、改善公共设施的服务水平和群众生活水平。
因此,引导政府寻求新的经济支撑点和产业突破口,引导农民寻找其他的致富途径,改变政府的经营观念和农民的传统致富观念,从产业转型着手,重新构建富平县的产业体系结构、更新产业管理模式、促进城镇化发展,是解决唐陵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的唯一出路和长久策略,也是我们寻求的最有效的解决途径,也是唐陵保护的最佳出路。
结束语
遗址的历史内涵不是自然的外在表现形式,只有借助适当合理的表现形式,才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解读遗址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也只有建立在继承发扬文化内涵和恢复再现历史原貌基础上的表现形式,才能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曲凌雁,宋韬.大遗址保护的困境与出路[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114-119.
[2]孙满利.土遗址保护研究现状与进展[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7,04:64-70.
[3]郑育林.我国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相关问题的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4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