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车内视角雨刮高度的方法

来源 :时代汽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bin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前视野对于整车视野来说非常重要,而在驾车时前端雨刮外露的高度又会直接影响前视野的视觉感受。本文首先比较了车内视角雨刮高度的差别,然后对影响雨刮高度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针对各个影响因素总结了降低雨刮高度的方法。相信借助本文对如何减小车内视角雨刮高度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前视野 雨刮高度 车内视角
  Ways to Reduce the Height of the Windshield Wiper inside the Car
  Shi Aijun
  Abstract:Front down vision is very import for the whole car vision. However, the exposure of the wiper height will straightly influence the visual vision when driving a car. Firstly,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difference of the wiper height, then makes close study on the cause of the wiper height and makes conclusion on all the ways to lower the wiper height. The paper hopes to be of some help in reducing the wiper height in car angle.
  Key words:front down vision, wiper height, in car angle
  1 引言
  目前,国内汽车市场竞争激烈,汽车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也逐步趋于成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汽车制造企业开始重视感知质量这一理念。感知质量(Perceived Quality)是构成用户满意的核心变量之一,它是用户在购买和消费产品或服务过程中對质量的实际感受和认知。
  所谓静态感知质量,是指消费者对汽车的外观零件的匹配关系、和谐性、一致性、工艺等方面的感性认知。评价感知质量的好坏从区域上可分为内外饰视觉质量、内外饰操作质量、内饰储物空间的质量、材料、外饰第二表面和发动机舱的视觉效果。
  车内视角雨刮高度这个内饰视觉质量问题长期以来在A0级车上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本文就如何降低高度做了深入研究,相信借助本文对如何减小车内视角雨刮高度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2 前下视野与实际感知视野的区别
  轿车的前下视野是指人眼最低处与前风窗黑边最高处所成直线与水平面所成角度。对于工程而言,只要符合法规中下视野的要求,达到预期设定的目标值就可以了。但是在下视野的定义中忽略了雨刮系统,故雨刮系统的位置高低不受任何法规和标准的限制。而这个雨刮系统外露高度恰恰对前下视野有直接的影响。对于感知质量而言,前端雨刮系统在前风窗上的落点高低直接影响内饰视觉质量乃至整车的评分。不仅雨刮过高会导致的视觉突兀,而且对前下视野也有很大影响。图1反映的是前下视野和感知视野的差别,从图中可见,法规所设定的前下视野位于较下方,而实际的感知前下视野位于上方。造成实际感知前下视野较差的因素就是雨刮的高度。
  因此如何在某些条件一定的情况下,降低雨刮的高度,使得感知前下视野无限接近于法规前下视野,这样既能解决雨刮过高导致的视觉突兀,也能一定程度上优化感知的前下视野。
  3 车内视角雨刮高度的测量方法
  每个车型在前期设计的时候都会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输入,包括车辆的长、宽、高、轴距等等基本的数据。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确定人员的坐高(也就是H点位置)。而在车型设计阶段都会有一系列的竞争车型以供参考,而下视野、玻璃面倾角等的数据也会通过竞争车的水平、各方面对于目前车型的一些抱怨或者建议以及本车型的设计方案来设定。
  而在前下视野面,玻璃面以及雨刮位置确定后,我们在雨刮最高点的位置以X向平面做一个断面,得到图1的模型,进而简化成图2的数学模型。
  如图2中所示,我们将相应的已知条件转化成较易理解的数学模型,然后
  (1)量取雨刮法相高度(h)
  (2)设定下视野角度(α)
  (3)设定玻璃面倾角(β)
  (4)量取下视野V2点到玻璃面X向距离(L)
  (5)量取雨刮和玻璃面的交点和下视野面和玻璃面的交点的距离(S)
  从以上已知数据可以推算出车内视角雨刮外露高度(H)
  推算公式如下:
  设AB=m(ΔH),AC=n,则CP=S-n,APV2=90°+β
  则H=(h-m)*cos(90°-α-β)=(h-m)*sin(α+β)
  m=n*tg(90°-α-β)=n*ctg(α+β)   (S-n)/sinα=L/sin(90°-α-β)
  n=S-L* sinα/cos(α+β)
  H=(h-m)*cos(90°-α-β)={h-[s-L*sinα/cos(α+β)]*ctg(α+β)}*sin(α+β)
  简化后可得:
  H=h*sin(α+β)-S*cos(α+β)+L*sinα
  4 减小视觉间隙的方法
  上文中提到,雨刮的车内视角外露高度与1.雨刮法相高度(h)2.下视野角度(α)3.玻璃面倾角(β)4.下视野V2点到玻璃面X向距离(L)5.雨刮和玻璃面的交点和下视野面和玻璃面的交点的距离(S)有关,本文中假设玻璃面都是平面,在此基础上列举以上5个影响因素,然后研究了降低雨刮高度的方法。   4.1 减小雨刮法相高度
  在雨刮静止的条件下,雨刮最高点距离玻璃面的法相高度为雨刮的整体厚度。也就是公式中的h,h越小,H越小,车内视角雨刮高度就越小。也就是说,在雨刮的最初设计阶段,可根据项目定位,选定适合的雨刮种类,例如无骨雨刮,由于其本身法相高度较低,且设计也较简洁干净,可以较有效得减小法相高度。但是其缺点就是价位偏高,如果项目定位较低,项目管理层往往就会舍弃无骨雨刮方案。那么就需要在前期设计阶段将法相高度尽量做小,达到理论意义上的最优状态。
  4.2 减小下视野角度
  一般来说,驾驶员坐在乘客舱内,在前下视野上方区域是驾驶员可视区域,在前下视野下方区域为驾驶员不可视区域。如果将下视野面抬高0.5°,则从图4中可见雨刮被下视野面遮掩的面积要明显大于前者。从公式我们可以推算出,下视野角度每减小1°,雨刮车内视角可见高度就可以减小1.8mm。所以在项目最初定义视野的时候,最好把雨刮位置也考虑进去,理想的状态是雨刮轴位于下视野面以下。如果无法完成这一目标,则需要重新考量一下下视野的角度,细分市场怎样?竞争车型怎样?目前状态怎样?如果在不十分影响项目前下视野目标的情况下适度减小下视野角度。起到较好地遮掩雨刮的效果。从图4中可以明显地看到下视野6°的状态外露高度要明显高于5.8°的状态。
  4.3 减小玻璃面倾角
  玻璃面角度受到多方的影响,对于轿车设计而言,设计师们总是在追求设计意义上的流线型,工程师们也总是在追求工程意义上的降耗型。所谓的流线型和降耗型,两者相辅相成。但是对于雨刮位置而言,玻璃倾斜度越大,也就是α值越小,则雨刮外露的高度就越高。不仅仅是雨刮,玻璃倾斜度的增大还会影响头部空间,仪表板的安装、座椅的安装、A柱的成型性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在项目设定初期,如何权衡各方需求,设定合理的玻璃倾角,是需要反復斟酌的。而对于雨刮的要求,需要项目在设定玻璃面倾角时将雨刮位置至于其中,因为根据公式来看,倾角每减小1°,高度就相应减小1.8mm。从图5中可以较明显的看出玻璃面倾角63°的状态的外露高度要多于61°的状态。
  4.4 下视野V2点到玻璃面X向距离
  V点是驾驶员眼睛位置的点,它与通过驾驶员乘坐位置中心线的纵向铅垂平面、R点以及设计座椅靠背角有关。此点用于检查汽车视野是否符和要求。通常用V1、V2两点表示V点的不同位置(见图6)。我们通常用较恶劣的V2点来设定汽车的前下视野。而减小V2点到玻璃面的数值,也就是公式中的L值,也能有效得降低雨刮高度。所以在下视野不变的前提下,将H点位置往X方向移动就可以较有效减小L的值。H点有两个含义,一个是Hard point,也就是硬点,硬点是车身总布置设计当中不可更改的一些点,互相之间是关联的,车身总布置必须要参照硬点进行。另外就是Hip Point,主要是指髋关节硬点,它是所有硬点当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涉及到前后排座位、仪表板与座椅等大构件之间的间距的设计[1]。设计H点是指在汽车总布置时的设计基准点,所以在设计H点时希望在不影响下视野的条件下前移H点,也就是公式中的L值,则雨刮高度H就相对减小。
  4.5 雨刮和玻璃面的交点和下视野面和玻璃面的交点的距离
  4.5.1 通过改变搭接方式降低雨刮停止位置
  Cowl panel(前端进气隔栅)的边界位置是决定雨刮停止最低位置的决定因素。边界位置越下端,则雨刮停止位置就越下端。也就是公式中的S值就越大,那么H值就越小。如图7两种搭接方式,可以明显得看出第二种搭接方式会增加玻璃的长度,也就是S值。所以改变搭接方式或者减少玻璃和cowl panel(前端进气隔栅)的搭接量,最大限度得增加玻璃的长度,是减小雨刮外露面积的又一大要素。
  4.5.2 通过前端进气隔栅做非对称降低雨刮停止位置
  然而并不是所有车型的cowl panel(前端进气隔栅)都是可以左右对称得进行下移,在适当的时候我们也不得不采取非对称的方式来达到降低雨刮的目的。从如下图8中可以看出上图cowl panel(前端进气隔栅)最低点不是传统的中间位置,而是偏左侧,这就是所谓的非对称和对称式cowl panel(前端进气隔栅)设计。由于主雨刮高度受限与cowl panel的边界,也就是玻璃的长度,则非对称形式可以有效得降低cowl panel,也就是玻璃加长,S值增加。通过公式可知,S值越大,H越小这样也可以有效地降低雨刮,特别是主雨刮的位置。
  5 总结
  本文将最初的整车模型适当简化,总结出较易理解的数学模型,再由数学模型找到各个参数见得关系,进而得到影响车内视角雨刮高度的推导公式,而推导公式重点介绍了公式中的5种影响车内视角雨刮高度的因素,并总结了设计规律,通过具体的实例列举了减小车内视角雨刮高度的方法。在具体的实践中,可在整车设计的前期,与工程和设计进行充分的沟通,提出对于雨刮位置布置的意见和建议;在设计过程中,不断通过数据和模型进行虚拟和实物的评估,以达到最准确的实际效果。并提出修改意见,提高整车的感知质量。
  参考文献:
  [1]GB11562-94.汽车驾驶员前方视野要求及测量方法.
其他文献
摘 要: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本文围绕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目标分析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策略,阐述了专业课程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路径,为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 专业课程 成果导向教育 教学设计 实践路径  Study on the practical path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摘 要:本文将详细介绍Unity 3D的主要构成,并展示了新能能源汽车内部发动机拆装虚拟仿真的设计框架,并通过建立三维模型、设计界面按钮、展现三维视景及实际拆装设计来显现出拆装虚拟仿真的功能与实践性,促进汽车行业整体发展。  关键词:Unity 3D 新能源汽车 拆装虚拟仿真  Virtual Simulation of Disassembly and Assembly of New Energy
高职扩招100万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当然也面临一些问题:如人才培养目标怎么定位、怎么教、教学模式怎么改、师资队伍怎么建,这些问题亟待解决.根据生源结构
摘 要:本文详细调研了插电式混动汽车(PHEV)研发过程中路试验证阶段出现的问题,并按照问题的严重程度及出现的频次进行了分类,重点分析了车辆无法上高压故障的原因及解决措施,为后续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插电式混动汽车 路试 上高压 故障 解决措施  Failure of High Pressure in Road Test of PHEV Model and its Solu
摘 要:本文详细介绍了红外焊接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核心部件—红外发生器。阐述了该技术在仪表板焊接领域中的应用情况,并通过案例分析找出影响外观不平的主要因素,通过数据归纳找到优化方向:优化产品结构、优化工艺参数,最终改善了产品的外观质量。  关键词:红外线加热 塑料焊接 红外发生器 外观不平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of Infrared Heating in Plast
摘 要:我国中职教育发展迅速,国家对中职教育也格外关注,为了能够完善中职的教育体系,适应时代的发展,我国也正在大力推广“同课异构”,根据不同教师的教学方式和不同学生的特性建立不同的教学方式。中职教育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在众多中职课程中,维修电工的实训教学由于其复杂性和特殊性,操作系统以及训练课程就相比较困难一些,所遇到的困难也比较多一些,学生面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会
摘 要:汽车是最常见的交通工具,用于日常出行。我国汽车的快速发展,在方便人们出行的同时,也对环境保护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因此,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与应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第二部分分析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相关技术进行了探讨。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汽车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关键词:汽车 新能源 技术  Discuss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New
摘 要:永磁緩速器,由永磁铁驱动的辅助制动系统,通过永磁铁将涡电流导入转子的方式工作,没有制动蹄或制动盘,非电磁产品,而是永磁铁产品,不需要外部电源供电。针对目前传统永磁缓速器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漏磁现象等,提出了一种基于液压原理的永磁缓速器气隙调节装置。  关键词:新型永磁缓速器 气隙调节装置 结构设计与优化  Air Gap Adjusting Device of Perm
摘 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作为展示学生诊断能力的重要舞台,既能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可以衡量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本文基于2020年江西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汽车检测与维修赛项中的发动机故障诊断项目,结合实际情况,以起动机不转为故障起点,结合故障现象,通过故障树诊断逻辑,分析故障原因,最终解决起动机着车故障,使发动机能够正常运转。  关键词:技能大赛 迈腾B8L 发动机 不着车 故障树  Di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