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枯山水是日本庭院文化中独特的存在,是将自然风景以石组与砂砾进行表现的庭园形式。枯山水庭园中没有一滴水,却能以抽象的方式表现出自然山水。它是抽象的禅文化与美学的具体表现,其蕴含的禅宗思想是使枯山水成为日本传统庭园文化之精髓的重要原因。枯山水是最具代表性的日本庭园的美学,是在无形中表现有形,在无声中表现有声。
关键词:枯山水;禅宗;造园手法;表现形式
一、枯山水的历史
(一)枯山水的出现
“枯山水”一次最早出现在平安时代末期,被记录于日本最古老的庭园典籍《作庭记》中。书中有如下记载:
在既无池水又无细流处立石,为之起名枯山水。其枯山水样子作片山山麓或野筋等,之后立石。
这里所述“枯山水”,是以池为主展开的寝殿造庭园的局部手法。换言之,指在远离庭园中池水和细流的场所,即“片山”(单侧陡峭的假山)的山麓和“野筋”(带状微微隆起的坡地)的周边叠立的石块和石组。著作中阐述的大自然与作庭者的关系,是日式作庭的先驱思想。此书认为,大自然不是作庭者需要克服的对立面,而是作庭者需要依从和响应的主体。日本人这一独特的自然观影响着他们在很多领域的审美。
(二)枯山水与禅宗
枯山水作为独立的庭园样式被固定下来,源自它与禅宗的结缘。公元6世纪,日本开始接受佛教,并派一些使者和工匠到古代中国学习内陆艺术文化。13世纪时,源自中国的另一支佛教宗派“禅宗”在日本流行。中国的禅宗思想自镰仓时代传入日本后,得到了武士阶级和庶民阶级的热烈响应,这个时期的精神文化指导者也从贵族转变成了禅僧,同时以贵族为中心的庭园形态也发生了转变,随之出现了大量禅寺。禅宗讲求坐禅、冥想、修行和探索心性;为了反映修行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他们摈弃以往的池泉庭园,使用常绿树、苔藓、砂砾等“静止”“不变”的元素,禅寺里也不会有花朵这样充满情绪的植物,有的只是朴素的石头和京都地区盛产的白色砂砾,以期达到自我修行的目的。作庭师们一边思考禅语,一边用砂砾将其写意的表现出来。逐渐地,一种与禅宗的世界观相一致,表现手法抽象而写意,以景喻禅的作庭样式稳定了下来,这便是枯山水样式。禅宗文化在室町时代达到顶峰,在江户初期开始衰退,在枯山水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中国山水画与枯山水
以风景为题材的中国山水画的传入,也促使了作为庭园样式的枯山水的诞生。当时去中国的人中也有不少禅僧,他们很会鉴赏唐物,同时带回了包括山水画在内的唐物。其中还有一种山水画“残山剩水”的技法,若景色不能全部画入画面的话,通过不绘任何东西的余白形式留给观画者想象的空间。于是,十五世纪中叶在禅宗寺院的庭园中,就将这些山水画理念和技法运用到立体化枯山水营造中去了。
二、枯山水的主要構成要素
枯山水庭园的主要构成要素是白砂和石组,有些枯山水庭园有时也利用木头代替石组,或用苔藓遮盖白砂等涉及植被的情况。虽然枯山水庭园的构成元素很简单,但是它们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
(一)白砂
在枯山水庭园中通常以铺设白砂的地方表示大海和流水,但是这种表现手法并不是直接表示波浪和水流,而是通过抽象的表现形式,即通过在白砂上面描画出复杂的纹样,表现出有不同表情的大海。每天清晨,用耙子在砂上绘出纹理是禅寺僧人的禅课,最后所呈现出的纹理也是僧人们的内心写照,所以说,砂纹直接反映出禅师的修为。同时通过利用白色的对比,使得山石的形状和曲线的效果鲜明地凸显出来,而且在夜晚掌灯时分,砂纹肌理清晰,立体感非常强烈,表现出完全不同于白天的表情。因此通过使用白砂这种简单的元素,就能使枯山水庭园的表情根据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从功能的角度来看,白砂可以防止灰尘以及杂草的生长,有着非常实用的作用。另外,白砂与其它砂砾相比,质地比较柔软,吸水性强。这一点可能也是用白砂所表现出来的砂纹效果好的秘密所在。而在有些枯山水庭园中使用苔藓这种植物主要是来表现庭园的古老和枯寂,有时也用来表现生命,与白砂的干枯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表现手法上用以强调某种含义。
(二)石组
在枯山水庭园中山石或石组象征大海上的岛屿或生命,因为在古代日本,人们认为神仙是住在或者是降落在山或海上的山石上,山石是永远的象征。因此在枯山水庭园中摆放的山石或石组所表现的就是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的人们的思想和愿望。比如受到中国道教的影响,在庭园中通过山石组合成蓬莱山或者龟、鹤的形状来表现现世的繁荣或祈祷长寿,祝愿延年益寿的愿望。
三、枯山水的造园手法
在庭园的整体布局形式上,枯山水庭园与西方庭园存在这很大的不同。一般情况下,西方庭园都被设计成规整的几何学的形式,树木也被修剪成圆锥形或方形等人工造型。但是枯山水庭园不论是平面布局还是空间设计,都呈现出不等边三角形的形态特征。也就是说,枯山水庭院通过利用各种不同的构成元素的差异来进行布局,在强调各种构成元素的个性的同时追求变化,并且互不各自的缺憾和不足。而这种三维的立体空间的效果恰恰就是枯山水庭园所要追求的境界和重要的表现特征。
同时,每一座枯山水庭园都有一个创作的主题,即立意,它是将人的内心世界通过“庭园”这种三维的空间表达出来的手段。这种简洁之至的构成手法不仅表现了广阔无垠的心境,同时也是冥想和思考的最佳环境。同时,庭园的构成元素虽然很简单,到那时所表现出来的格调却非常高雅,令人产生高深莫测的感觉。
四、小结
通过上述我们可以看到,枯山水庭园在造园手法上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庭园,其所使用的构成元素简单而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这种排除一切杂质,追求纯粹思想境界的造园手法非常独特,是禅宗思想与大自然融合的产物。同时,枯山水又通过表现与自然的对立来强调自己是存在的,是在无形中表现有形,在无声中表现有声,因此它对于所有人都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冲击力,这是枯山水庭园的表现特征,也是枯山水庭园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我认为,枯山水最迷人之处,是它的不被外界所侵扰,哪怕旁边是花花世界,是由各种植物、雕塑和花木所组成的景观,它还是那么的定力十足。像一个走入红尘经历世事的禅僧,即使从闹市回归寺院,仍然保持着一身质朴。它是空的,但它也是满的;在方寸之间,却也无尽。
参考文献:
[1](日)小野健吉:《日本庭园:空间美的历史》,蔡敦达译,南京大学出版社,南京,2014。
[2]白鸽:《日本园林细节图鉴》,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合肥,2014。
[3](日)大桥治三、斋藤忠一编:《日本庭院设计105例》,黎雪梅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5。
关键词:枯山水;禅宗;造园手法;表现形式
一、枯山水的历史
(一)枯山水的出现
“枯山水”一次最早出现在平安时代末期,被记录于日本最古老的庭园典籍《作庭记》中。书中有如下记载:
在既无池水又无细流处立石,为之起名枯山水。其枯山水样子作片山山麓或野筋等,之后立石。
这里所述“枯山水”,是以池为主展开的寝殿造庭园的局部手法。换言之,指在远离庭园中池水和细流的场所,即“片山”(单侧陡峭的假山)的山麓和“野筋”(带状微微隆起的坡地)的周边叠立的石块和石组。著作中阐述的大自然与作庭者的关系,是日式作庭的先驱思想。此书认为,大自然不是作庭者需要克服的对立面,而是作庭者需要依从和响应的主体。日本人这一独特的自然观影响着他们在很多领域的审美。
(二)枯山水与禅宗
枯山水作为独立的庭园样式被固定下来,源自它与禅宗的结缘。公元6世纪,日本开始接受佛教,并派一些使者和工匠到古代中国学习内陆艺术文化。13世纪时,源自中国的另一支佛教宗派“禅宗”在日本流行。中国的禅宗思想自镰仓时代传入日本后,得到了武士阶级和庶民阶级的热烈响应,这个时期的精神文化指导者也从贵族转变成了禅僧,同时以贵族为中心的庭园形态也发生了转变,随之出现了大量禅寺。禅宗讲求坐禅、冥想、修行和探索心性;为了反映修行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他们摈弃以往的池泉庭园,使用常绿树、苔藓、砂砾等“静止”“不变”的元素,禅寺里也不会有花朵这样充满情绪的植物,有的只是朴素的石头和京都地区盛产的白色砂砾,以期达到自我修行的目的。作庭师们一边思考禅语,一边用砂砾将其写意的表现出来。逐渐地,一种与禅宗的世界观相一致,表现手法抽象而写意,以景喻禅的作庭样式稳定了下来,这便是枯山水样式。禅宗文化在室町时代达到顶峰,在江户初期开始衰退,在枯山水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中国山水画与枯山水
以风景为题材的中国山水画的传入,也促使了作为庭园样式的枯山水的诞生。当时去中国的人中也有不少禅僧,他们很会鉴赏唐物,同时带回了包括山水画在内的唐物。其中还有一种山水画“残山剩水”的技法,若景色不能全部画入画面的话,通过不绘任何东西的余白形式留给观画者想象的空间。于是,十五世纪中叶在禅宗寺院的庭园中,就将这些山水画理念和技法运用到立体化枯山水营造中去了。
二、枯山水的主要構成要素
枯山水庭园的主要构成要素是白砂和石组,有些枯山水庭园有时也利用木头代替石组,或用苔藓遮盖白砂等涉及植被的情况。虽然枯山水庭园的构成元素很简单,但是它们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
(一)白砂
在枯山水庭园中通常以铺设白砂的地方表示大海和流水,但是这种表现手法并不是直接表示波浪和水流,而是通过抽象的表现形式,即通过在白砂上面描画出复杂的纹样,表现出有不同表情的大海。每天清晨,用耙子在砂上绘出纹理是禅寺僧人的禅课,最后所呈现出的纹理也是僧人们的内心写照,所以说,砂纹直接反映出禅师的修为。同时通过利用白色的对比,使得山石的形状和曲线的效果鲜明地凸显出来,而且在夜晚掌灯时分,砂纹肌理清晰,立体感非常强烈,表现出完全不同于白天的表情。因此通过使用白砂这种简单的元素,就能使枯山水庭园的表情根据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从功能的角度来看,白砂可以防止灰尘以及杂草的生长,有着非常实用的作用。另外,白砂与其它砂砾相比,质地比较柔软,吸水性强。这一点可能也是用白砂所表现出来的砂纹效果好的秘密所在。而在有些枯山水庭园中使用苔藓这种植物主要是来表现庭园的古老和枯寂,有时也用来表现生命,与白砂的干枯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表现手法上用以强调某种含义。
(二)石组
在枯山水庭园中山石或石组象征大海上的岛屿或生命,因为在古代日本,人们认为神仙是住在或者是降落在山或海上的山石上,山石是永远的象征。因此在枯山水庭园中摆放的山石或石组所表现的就是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的人们的思想和愿望。比如受到中国道教的影响,在庭园中通过山石组合成蓬莱山或者龟、鹤的形状来表现现世的繁荣或祈祷长寿,祝愿延年益寿的愿望。
三、枯山水的造园手法
在庭园的整体布局形式上,枯山水庭园与西方庭园存在这很大的不同。一般情况下,西方庭园都被设计成规整的几何学的形式,树木也被修剪成圆锥形或方形等人工造型。但是枯山水庭园不论是平面布局还是空间设计,都呈现出不等边三角形的形态特征。也就是说,枯山水庭院通过利用各种不同的构成元素的差异来进行布局,在强调各种构成元素的个性的同时追求变化,并且互不各自的缺憾和不足。而这种三维的立体空间的效果恰恰就是枯山水庭园所要追求的境界和重要的表现特征。
同时,每一座枯山水庭园都有一个创作的主题,即立意,它是将人的内心世界通过“庭园”这种三维的空间表达出来的手段。这种简洁之至的构成手法不仅表现了广阔无垠的心境,同时也是冥想和思考的最佳环境。同时,庭园的构成元素虽然很简单,到那时所表现出来的格调却非常高雅,令人产生高深莫测的感觉。
四、小结
通过上述我们可以看到,枯山水庭园在造园手法上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庭园,其所使用的构成元素简单而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这种排除一切杂质,追求纯粹思想境界的造园手法非常独特,是禅宗思想与大自然融合的产物。同时,枯山水又通过表现与自然的对立来强调自己是存在的,是在无形中表现有形,在无声中表现有声,因此它对于所有人都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冲击力,这是枯山水庭园的表现特征,也是枯山水庭园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我认为,枯山水最迷人之处,是它的不被外界所侵扰,哪怕旁边是花花世界,是由各种植物、雕塑和花木所组成的景观,它还是那么的定力十足。像一个走入红尘经历世事的禅僧,即使从闹市回归寺院,仍然保持着一身质朴。它是空的,但它也是满的;在方寸之间,却也无尽。
参考文献:
[1](日)小野健吉:《日本庭园:空间美的历史》,蔡敦达译,南京大学出版社,南京,2014。
[2]白鸽:《日本园林细节图鉴》,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合肥,2014。
[3](日)大桥治三、斋藤忠一编:《日本庭院设计105例》,黎雪梅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