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江与淮河一南一北穿过安徽境内,浩浩汤汤的江水把安徽分为了三份,也滋润了安徽的魂魄。而安徽大学就是在这片土地哺育下撑开了筋骨,凝聚了安徽的文魄。
安徽自古便是文化兴盛。它是孕育了徽文化的古徽州的一部分,徽砚,徽墨,徽宣,依水而建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影响了几百年的新安理学,赫赫有名的桐城诗派。安徽本身就带着文人气息,有着水墨画的淡然出尘,这里本是一个孕育文道宗师的地方。从管仲,庄子,包拯,朱熹,到陈独秀,李克农,安徽当得上一句人杰地灵。安徽至今仍流传有这么一句话“肥东出相,肥西出将”,意指肥西多将才,肥东多出帅才。
脉脉温情景蕴人
安徽大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有着磬苑和龙河两个校区。它的人文气息浸透在校园文化当中的,特别是在安大的龙河校区。当你走在校园的林荫道上,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气息就会侵入你的骨血中。龙河校區的主教楼是上世纪50年代的苏式建筑,堡垒似的建筑内部“曲折回环”,让人常常一不小心就迷了路。这里承载了许多教授们的年轻岁月,留下了他们许多有意思的故事。苍天的大树,枝干粗壮,树皮斑驳,参差错落,都上了年纪了,树荫下是几栋红砖的宿舍楼,墙角悄悄地爬上了青苔,80年代样式的绿底白字门牌给你一种时空错位之感,满满的历史气息。
与其说是大学殿堂,安大温暖得更像一个风景秀丽、平易近人的公园。清晨,许多老年人在天鹅湖边打太极,练剑,起手,抱拳,一张一弛,一静一动,一进一退,自有韵律;傍晚,孩子们在草地上尽情地嬉闹,你追我赶,肆意欢笑。安大是开放包容的,似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将华夏的传统文化内敛于胸。
而磬苑校区,是因形似古代的打击乐器磬而得名,以击磬成乐喻指学校育人成才,以磬音和谐喻学校办学和谐,名字里满含了教授们的期望。它位于翡翠湖之畔,站在岸边,高高低低的林木或远或近,错落有致,整个翡翠湖尽收眼底,湖面深广,波纹平静。柔柔的湖水蕴蓄着深深的积淀,包容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们。天光朦胧时走过湖畔依稀可以看到安大学子捧着本书,或坐,或站,或走,口中喃喃有声。
春天,暖阳大片大片地洒在青砖砌成的小道上,把人影拉得长长的,一树一树的花开,风过,层层的花瓣如雨般落下;夏天,梧桐碧绿的大片大片的叶密密匝匝,沙沙作响,树影纵横交错,把大地遮得严严实实,树下,凉风习习,蝉鸣阵阵,好似一个天然“天然空调室”;秋天,梧桐的黄叶落下,安大的林荫道便被铺上了一层金黄的地毯,踩上去发出一声声“咔嚓”脆响;冬天,雪花铺满了草坪和树的枝桠,黑天鹅带着它毛茸茸的宝宝们上岸了,在岸边留下两大四小歪歪扭扭的脚印。无论是什么时节,都可以看见各种鸟儿,长尾的,蓝羽的,毛茸茸的,也不怕人。小脑袋一点一点地琢着林荫道上的某片落叶。有些调皮的家伙窜入了食堂,就等着吃完饭的学子们一走,“唰”地闪现在桌上,小脑袋往下一点,叼走一块饭团,也不吃,立马就飞上窗沿,这才开始享受。惹得喜爱萌物的女同学拿出手机拍个不停。
在大学城里,流传着一句话:“吃在农大,学在科大,爱在安大。”人文情怀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生根发芽。学生们因为贪图路近从草坪穿过,学校就在草坪上铺上了一条青石板路。安大的对街就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作为理工类院校的它与安大之间留下了许多浪漫传说。
代代文脉承先哲
我们的图书馆——文典阁,是为了纪念安大的首任校长刘文典而得名。文典阁与古代“文渊阁”,“文昌阁”名字相似,自然也暗含了传承之意。安大的图书馆藏书丰富,其中在逸夫楼图书馆还藏有近万册的古籍原本,其中不少是珍稀古本。每当我走进文典阁,看到典雅的室内坏境,高高的密密麻麻的书架,这就是我梦想的大学图书馆的模样,满是文化的积淀。坐在阅览室里,一室静谧,手捧一卷书,一坐便是一个下午。从日中到日已西斜,细碎的光斑从阅览室的这头移到了那头,胃中开始表达不满,轻轻站起身,与身边的人不好意思地点头致意,悄悄走出这片安谧的天地。
与文典阁同名的文典学院,几乎是每一位安大学子的向往之地。文典阁在大一新生入校后自愿报名选拔。人文科学实验班只招收30人,保研率高达50%,基本上所有学生都会读研,奖学金也非常高。人文科学实验班的学生是享受研究生待遇的。不过专业只能局限在文史哲专业,旨在培养学术型人才,所以也要看个人兴趣了。不过这个也可以算一次改变自己专业的机会了。
正对着南门石碑上,镌刻遒劲有力的八个大字——“至诚至坚,博学笃行”,这是我们的校训。它于1996年底确定,由著名宗教界人士、书法家和社会活动家赵朴初先生题写。其中有六字出自《礼记·中庸》,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这是安大对我们的殷殷期望,有着诚信为人,坚毅追寻的德行和渊博深厚笃实的才学。同时也是每一个安大人的坚守。追求才德兼备,修身更修心。
安大就像一位长者,教导着我们追寻先贤们的步伐。由安大前校长程演生,现代音乐奠基人萧友梅作曲安大校歌是安大最好的写照。
“潜岳苍苍,江淮汤汤。夏商肇启,雍容汉唐。
文化丕成,民族是昌。莘莘多士,跻兹上庠。
潜岳苍苍,江淮汤汤。缅怀先哲,管仲蒙庄。
高文显学,宋清孔彰。莘莘多士,跻兹上庠。”
每每听到校歌,我仿佛与安大一起走完了90载历程,也感受了安大的代代传承。
融融和风纳包容
近年来,安大也在不断的革新发展。2018年开始采用了“大类招生”方法,给了我们更多的选择。在这一年里可以把未来的专业翻来覆去地好好研究一番,还有无数愿意为你答疑解惑的学长学姐可以为你提供各种信息。转专业的条件也很宽松,不用受到成绩的排名限制(我当时特别满意这一点),报名参加笔试面试,通过即可。安大文科专业较为强势,特别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当然在加强综合型大学的建设方面(男女比例比较协调哦),也取得了巨大进展。
安大给了我们很多自主的空间,自由宽松的环境让思想更加自由。思想在这里激烈的交汇碰撞,你可以听到老师截然不同的观点,也会遇到彻底震慑了你的小小天地的奇思,甚至接触到冲击了你长久以来的观念的“惊人”言论,或是一语令你茅塞顿开突然悟出一番哲理。
作为安大人,我深深爱着,依恋着这里。安大是我生命中最美的相遇。安大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在我心中镌刻,珍藏。安大将许我一段最美的年华,最好的花事。我亦愿在安大留下最美的足迹。
安徽自古便是文化兴盛。它是孕育了徽文化的古徽州的一部分,徽砚,徽墨,徽宣,依水而建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影响了几百年的新安理学,赫赫有名的桐城诗派。安徽本身就带着文人气息,有着水墨画的淡然出尘,这里本是一个孕育文道宗师的地方。从管仲,庄子,包拯,朱熹,到陈独秀,李克农,安徽当得上一句人杰地灵。安徽至今仍流传有这么一句话“肥东出相,肥西出将”,意指肥西多将才,肥东多出帅才。
脉脉温情景蕴人
安徽大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有着磬苑和龙河两个校区。它的人文气息浸透在校园文化当中的,特别是在安大的龙河校区。当你走在校园的林荫道上,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气息就会侵入你的骨血中。龙河校區的主教楼是上世纪50年代的苏式建筑,堡垒似的建筑内部“曲折回环”,让人常常一不小心就迷了路。这里承载了许多教授们的年轻岁月,留下了他们许多有意思的故事。苍天的大树,枝干粗壮,树皮斑驳,参差错落,都上了年纪了,树荫下是几栋红砖的宿舍楼,墙角悄悄地爬上了青苔,80年代样式的绿底白字门牌给你一种时空错位之感,满满的历史气息。
与其说是大学殿堂,安大温暖得更像一个风景秀丽、平易近人的公园。清晨,许多老年人在天鹅湖边打太极,练剑,起手,抱拳,一张一弛,一静一动,一进一退,自有韵律;傍晚,孩子们在草地上尽情地嬉闹,你追我赶,肆意欢笑。安大是开放包容的,似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将华夏的传统文化内敛于胸。
而磬苑校区,是因形似古代的打击乐器磬而得名,以击磬成乐喻指学校育人成才,以磬音和谐喻学校办学和谐,名字里满含了教授们的期望。它位于翡翠湖之畔,站在岸边,高高低低的林木或远或近,错落有致,整个翡翠湖尽收眼底,湖面深广,波纹平静。柔柔的湖水蕴蓄着深深的积淀,包容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们。天光朦胧时走过湖畔依稀可以看到安大学子捧着本书,或坐,或站,或走,口中喃喃有声。
春天,暖阳大片大片地洒在青砖砌成的小道上,把人影拉得长长的,一树一树的花开,风过,层层的花瓣如雨般落下;夏天,梧桐碧绿的大片大片的叶密密匝匝,沙沙作响,树影纵横交错,把大地遮得严严实实,树下,凉风习习,蝉鸣阵阵,好似一个天然“天然空调室”;秋天,梧桐的黄叶落下,安大的林荫道便被铺上了一层金黄的地毯,踩上去发出一声声“咔嚓”脆响;冬天,雪花铺满了草坪和树的枝桠,黑天鹅带着它毛茸茸的宝宝们上岸了,在岸边留下两大四小歪歪扭扭的脚印。无论是什么时节,都可以看见各种鸟儿,长尾的,蓝羽的,毛茸茸的,也不怕人。小脑袋一点一点地琢着林荫道上的某片落叶。有些调皮的家伙窜入了食堂,就等着吃完饭的学子们一走,“唰”地闪现在桌上,小脑袋往下一点,叼走一块饭团,也不吃,立马就飞上窗沿,这才开始享受。惹得喜爱萌物的女同学拿出手机拍个不停。
在大学城里,流传着一句话:“吃在农大,学在科大,爱在安大。”人文情怀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生根发芽。学生们因为贪图路近从草坪穿过,学校就在草坪上铺上了一条青石板路。安大的对街就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作为理工类院校的它与安大之间留下了许多浪漫传说。
代代文脉承先哲
我们的图书馆——文典阁,是为了纪念安大的首任校长刘文典而得名。文典阁与古代“文渊阁”,“文昌阁”名字相似,自然也暗含了传承之意。安大的图书馆藏书丰富,其中在逸夫楼图书馆还藏有近万册的古籍原本,其中不少是珍稀古本。每当我走进文典阁,看到典雅的室内坏境,高高的密密麻麻的书架,这就是我梦想的大学图书馆的模样,满是文化的积淀。坐在阅览室里,一室静谧,手捧一卷书,一坐便是一个下午。从日中到日已西斜,细碎的光斑从阅览室的这头移到了那头,胃中开始表达不满,轻轻站起身,与身边的人不好意思地点头致意,悄悄走出这片安谧的天地。
与文典阁同名的文典学院,几乎是每一位安大学子的向往之地。文典阁在大一新生入校后自愿报名选拔。人文科学实验班只招收30人,保研率高达50%,基本上所有学生都会读研,奖学金也非常高。人文科学实验班的学生是享受研究生待遇的。不过专业只能局限在文史哲专业,旨在培养学术型人才,所以也要看个人兴趣了。不过这个也可以算一次改变自己专业的机会了。
正对着南门石碑上,镌刻遒劲有力的八个大字——“至诚至坚,博学笃行”,这是我们的校训。它于1996年底确定,由著名宗教界人士、书法家和社会活动家赵朴初先生题写。其中有六字出自《礼记·中庸》,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这是安大对我们的殷殷期望,有着诚信为人,坚毅追寻的德行和渊博深厚笃实的才学。同时也是每一个安大人的坚守。追求才德兼备,修身更修心。
安大就像一位长者,教导着我们追寻先贤们的步伐。由安大前校长程演生,现代音乐奠基人萧友梅作曲安大校歌是安大最好的写照。
“潜岳苍苍,江淮汤汤。夏商肇启,雍容汉唐。
文化丕成,民族是昌。莘莘多士,跻兹上庠。
潜岳苍苍,江淮汤汤。缅怀先哲,管仲蒙庄。
高文显学,宋清孔彰。莘莘多士,跻兹上庠。”
每每听到校歌,我仿佛与安大一起走完了90载历程,也感受了安大的代代传承。
融融和风纳包容
近年来,安大也在不断的革新发展。2018年开始采用了“大类招生”方法,给了我们更多的选择。在这一年里可以把未来的专业翻来覆去地好好研究一番,还有无数愿意为你答疑解惑的学长学姐可以为你提供各种信息。转专业的条件也很宽松,不用受到成绩的排名限制(我当时特别满意这一点),报名参加笔试面试,通过即可。安大文科专业较为强势,特别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当然在加强综合型大学的建设方面(男女比例比较协调哦),也取得了巨大进展。
安大给了我们很多自主的空间,自由宽松的环境让思想更加自由。思想在这里激烈的交汇碰撞,你可以听到老师截然不同的观点,也会遇到彻底震慑了你的小小天地的奇思,甚至接触到冲击了你长久以来的观念的“惊人”言论,或是一语令你茅塞顿开突然悟出一番哲理。
作为安大人,我深深爱着,依恋着这里。安大是我生命中最美的相遇。安大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在我心中镌刻,珍藏。安大将许我一段最美的年华,最好的花事。我亦愿在安大留下最美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