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改理念地深入,教育部门对小学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因为小学生具有思维活跃的特性,所以美术教学是小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想培育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必须要培养小学生在美术中的创造力。基于此,我就小学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阐述一些观点。
【关键词】小学美术 创造力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7-0209-01
小学生常常在美术教学活动来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与情感。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让学生热爱生活,追求和向往美好的生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了如下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绘画活动。
一、培养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
培养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条件,其本质在于释放孩子们潜在的创造力,也就是说让学生有积极创作的能力这才是培养学生对艺术兴趣的最终目的,也是最高阶段。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好奇心,有了好奇心才有可能去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展开想象,在想象中迸发心灵的火花,这就是创作,而创造力就在这样地想象过程中才能得到了充分地发挥。当然,对学生作品的充分肯定,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兴趣的产生,不是一成不变、永不消失的。教师对学生要尽量多一些鼓励,不要打击其积极性,要引导孩子仔细观察,合理想象,并注意循序渐进,要使孩子力所能及。兴趣才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学生的入门老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重要前提,也是保持学生良好创作激情的基础。在教学中,要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索,切身实践,比如运用积木、笔屑、泥团等材料进行拼图,只有通过操作、观察、想象等训练,在实践过程中才能拓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实践还有助于增强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兴趣,有利于他们进行积极地观察和体验,从而获取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的欲望,增强学习的动力,从实质上乐趣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前提。
二、想象联想与创作
联想是指人们从此事物想到彼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迁移思维,将其运用到教学中去能使学生概念明确,帮助其创作。比如,在讲解色彩知识时,教师不能单纯说一种颜色是冷色或暖色,这样学生不易接受,教师可通过对颜色的联想来让学生理解冷暖色定义。如:太阳和火焰给人带来温暖,太阳和火焰又是红色或橙色,我们就把给人们带来暖意的颜色称为暖色。通过学生自己联想,加上教师的引导,学生很容易理解冷色和暖色的定义。联想还可以使学生已有的知识得到升华。比如,教师先让学生观察一片树叶,学生通过观察掌握了树叶的颜色、形状、特征以及画法,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这片树叶如果是侧面对着我们,该怎么画?如果在有风、有雨的时候,这叶子又是什么样的?该怎么画?”这样学生开动脑筋,发挥联想,又画出了各种不同姿态的树叶。联想不仅用在学生的绘画造型方面,还可以用在颜色变化的教学中,学生可通过联想,掌握不同颜色在不同环境中的变化。
三、灵活运用课堂上的实践方法
提出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在教《静物装饰画》这一课时,我提了几个问题:“在教材的六幅图中,哪几个使用了暖色调表现手段?哪几个使用了冷色调表现手段?谁能准确说出其中一幅图中用那几种色相?每幅图又有什么特点?如果让你自己绘制静物装饰画你将采取哪些方法?”在教师讲授和学生实践之前,这个问题是很难回答准确的。然而,他们却凭着以往的知识,展开丰富的想象,就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我们以往的教学模式常常是老师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做。这样往往会局限孩子们的思维。而提出问题,就给孩子们留下了空间,让他们独立思考。其实,绘制出一个静物装饰作品具有许多方法如彩笔画,蜡笔画,粘贴画,油彩画等。提出问题,恰恰激活了孩子们的思维火花,提供他们更多的尝试机会,而不是单纯的模仿。提出问题的结果,不仅激发了孩子们主动探索的创新精神,更是极大地提高了孩子们的实践欲望,许多孩子跃跃欲试,渴望用实际操作来求证自己的思考结果。
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一幅优秀作品的创作,对于画者最基本的要求是要有良好的观察力。在课堂教学中要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让学生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了解美就在我们身边。如教学《淅沥的小雨》一课时,让一年级的学生提前观察生活中下雨时的情景,体验下雨时的心情,倾听下雨时的声音,欣赏下雨时的色彩美。从各种感官体验让学生去观察。由于学生准备充分,上课时回答妙语连珠,并且创作出一幅幅与众不同的作品。任何创作都是建立在绘画基本功的基础上的,任何创造都离不开美术基本的技能技法,任何创造性的构思都必须通过具体和精湛的技法手段才能表现出来。基本技能技法为艺术创造提供了条件和基础,创造又是基本技能技法的运用和发挥,我们强调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同时,也不能对技法技能忽视,同时提倡将创造性的思维融入到基本技能技法当中,使学生在学习基本技能技法的同时,能够带着一种创造性的心态以及独特的视角和思维,去观察、体验,并以独特的具有个性的艺术方法表现出来。
五、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要想做到因材施教,首先就要了解学生们的思维特点再结合教学内容。比如说,不同年级的学生因为生活经历不同,所以他们的思维逻辑也不相同。小学生低年级的学生虽然审美一般,但是创造的热情绝对是小学高年级这种具有了一定审美的人比不了的。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要制定好相应的教学“倾向”,以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教育大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所以老师在检查学生们作品的时候,应该认真书写评语。其中线条的画法,色彩的使用,只要有可取之处都进行鼓励。
总之,小学儿童的绘画目的,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活动的能力。这种发展由一个人的个性或自我形象的变化显示出来。每一个少年儿童都有创造力,都有自觉探索愿望。我们应当在教学中发展他们的创造力,点燃他们的创造力。针对每个少年儿童的素质要求,营造创造教育的时间、空间、环境,为每一个儿童提供表现潜在探索欲、创造力的机会,调动他们内在动力,使其创造力不断发展。让他们学得开心、愉快,是我们老师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云霞.小学美术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学苑教育,2010
[2]章瓊.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策略初探[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6
【关键词】小学美术 创造力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7-0209-01
小学生常常在美术教学活动来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与情感。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让学生热爱生活,追求和向往美好的生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了如下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绘画活动。
一、培养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
培养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条件,其本质在于释放孩子们潜在的创造力,也就是说让学生有积极创作的能力这才是培养学生对艺术兴趣的最终目的,也是最高阶段。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好奇心,有了好奇心才有可能去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展开想象,在想象中迸发心灵的火花,这就是创作,而创造力就在这样地想象过程中才能得到了充分地发挥。当然,对学生作品的充分肯定,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兴趣的产生,不是一成不变、永不消失的。教师对学生要尽量多一些鼓励,不要打击其积极性,要引导孩子仔细观察,合理想象,并注意循序渐进,要使孩子力所能及。兴趣才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学生的入门老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重要前提,也是保持学生良好创作激情的基础。在教学中,要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索,切身实践,比如运用积木、笔屑、泥团等材料进行拼图,只有通过操作、观察、想象等训练,在实践过程中才能拓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实践还有助于增强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兴趣,有利于他们进行积极地观察和体验,从而获取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的欲望,增强学习的动力,从实质上乐趣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前提。
二、想象联想与创作
联想是指人们从此事物想到彼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迁移思维,将其运用到教学中去能使学生概念明确,帮助其创作。比如,在讲解色彩知识时,教师不能单纯说一种颜色是冷色或暖色,这样学生不易接受,教师可通过对颜色的联想来让学生理解冷暖色定义。如:太阳和火焰给人带来温暖,太阳和火焰又是红色或橙色,我们就把给人们带来暖意的颜色称为暖色。通过学生自己联想,加上教师的引导,学生很容易理解冷色和暖色的定义。联想还可以使学生已有的知识得到升华。比如,教师先让学生观察一片树叶,学生通过观察掌握了树叶的颜色、形状、特征以及画法,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这片树叶如果是侧面对着我们,该怎么画?如果在有风、有雨的时候,这叶子又是什么样的?该怎么画?”这样学生开动脑筋,发挥联想,又画出了各种不同姿态的树叶。联想不仅用在学生的绘画造型方面,还可以用在颜色变化的教学中,学生可通过联想,掌握不同颜色在不同环境中的变化。
三、灵活运用课堂上的实践方法
提出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在教《静物装饰画》这一课时,我提了几个问题:“在教材的六幅图中,哪几个使用了暖色调表现手段?哪几个使用了冷色调表现手段?谁能准确说出其中一幅图中用那几种色相?每幅图又有什么特点?如果让你自己绘制静物装饰画你将采取哪些方法?”在教师讲授和学生实践之前,这个问题是很难回答准确的。然而,他们却凭着以往的知识,展开丰富的想象,就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我们以往的教学模式常常是老师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做。这样往往会局限孩子们的思维。而提出问题,就给孩子们留下了空间,让他们独立思考。其实,绘制出一个静物装饰作品具有许多方法如彩笔画,蜡笔画,粘贴画,油彩画等。提出问题,恰恰激活了孩子们的思维火花,提供他们更多的尝试机会,而不是单纯的模仿。提出问题的结果,不仅激发了孩子们主动探索的创新精神,更是极大地提高了孩子们的实践欲望,许多孩子跃跃欲试,渴望用实际操作来求证自己的思考结果。
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一幅优秀作品的创作,对于画者最基本的要求是要有良好的观察力。在课堂教学中要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让学生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了解美就在我们身边。如教学《淅沥的小雨》一课时,让一年级的学生提前观察生活中下雨时的情景,体验下雨时的心情,倾听下雨时的声音,欣赏下雨时的色彩美。从各种感官体验让学生去观察。由于学生准备充分,上课时回答妙语连珠,并且创作出一幅幅与众不同的作品。任何创作都是建立在绘画基本功的基础上的,任何创造都离不开美术基本的技能技法,任何创造性的构思都必须通过具体和精湛的技法手段才能表现出来。基本技能技法为艺术创造提供了条件和基础,创造又是基本技能技法的运用和发挥,我们强调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同时,也不能对技法技能忽视,同时提倡将创造性的思维融入到基本技能技法当中,使学生在学习基本技能技法的同时,能够带着一种创造性的心态以及独特的视角和思维,去观察、体验,并以独特的具有个性的艺术方法表现出来。
五、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要想做到因材施教,首先就要了解学生们的思维特点再结合教学内容。比如说,不同年级的学生因为生活经历不同,所以他们的思维逻辑也不相同。小学生低年级的学生虽然审美一般,但是创造的热情绝对是小学高年级这种具有了一定审美的人比不了的。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要制定好相应的教学“倾向”,以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教育大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所以老师在检查学生们作品的时候,应该认真书写评语。其中线条的画法,色彩的使用,只要有可取之处都进行鼓励。
总之,小学儿童的绘画目的,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活动的能力。这种发展由一个人的个性或自我形象的变化显示出来。每一个少年儿童都有创造力,都有自觉探索愿望。我们应当在教学中发展他们的创造力,点燃他们的创造力。针对每个少年儿童的素质要求,营造创造教育的时间、空间、环境,为每一个儿童提供表现潜在探索欲、创造力的机会,调动他们内在动力,使其创造力不断发展。让他们学得开心、愉快,是我们老师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云霞.小学美术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学苑教育,2010
[2]章瓊.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策略初探[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