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欲开发弹道导弹总署钓岛周边

来源 :凤凰资讯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yne_popl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日本《产经新闻》、美国《华盛顿邮报》等媒体报道,有日本防卫省人士宣称,日本应开发射程在400~500千米的短程弹道导弹,并将这种导弹部署在冲绳,以便“防卫钓鱼岛”,遏制解放军在东海的活动。该计划如果实施,那么日本自卫队将拥有弹道导弹。
  据日本《军事研究》杂志报道,日本的导弹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只要完善生产设备,它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制造出包括弹道导弹在内的各种导弹。
  当年美国总统里根实施“星球大战”计划,首先要求日本参加;克林顿政府推出战区导弹防御系统,日本成为“最佳搭档”,原因是日本拥有先进的导弹技术。
  从推进剂、火箭喉管到控制技术,日本都是世界一流。“只要把火箭运载的卫星换成爆炸弹头,并改变其飞行轨道,就可以成为能够攻击地面目标的弹道导弹”。
  俄罗斯《军事评论》指出,在“和平利用太空”的面纱下,日本开发的火箭涵盖了短、中、长射程,具备军用潜力。在大型火箭方面,美国一般将过时的液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转为商用火箭;中国的少数弹道导弹仍使用液体燃料;而日本在研发运载火箭之初就坚持使用先进的固体燃料。
  在火箭种类方面,日本远超印度、巴基斯坦和朝鲜等拥有弹道导弹的国家,“与中国不相上下”。
  理论上,日本的TRl、 TRlA、M5等火箭均可发展为弹道导弹。特别是H2系列大运力火箭,加装必要的制导系统及弹头后,就可以当作地对地弹道导弹来使用。即使是运力小一些的 M5火箭,也能投送约2吨重的弹头。
  由此可见,如果日本在“火箭改导弹”的同时发展核武能力,并实现核弹头的小型化,那么就可能拥有核武投送能力。
  有航天专家认为,如果将日本研制的M5固体燃料运载火箭变成导弹,其射程将达1.2—1.6万千米,无论按照哪个国家的导弹标准来计算,这无疑都属于战略导弹。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日本火箭的发射技术在重返大气层、末端制导、飞行控制等方面,都超越了商用范畴,达到军用级别。
  例如日本开发碳复合材料,就是为了解决弹道导弹弹头重返大气层的防热问题,不是为了发射卫星,因为卫星不存在以高超音速重返大气层的问题。
  报道认为,日本有能力以现有的运载火箭技术为基础,发展弹道导弹。日本凭借已经掌握的火箭技术,不仅能造出短程弹道导弹,“甚至连洲际弹道导弹也能开发出来”。
  日本现有两个航天中心:种子岛航天中心和鹿儿岛航天中心,两者都位于日本南部。假如日本的弹道导弹在这两个航天中心试射,其覆盖范围不仅包括朝鲜半岛,“还能延伸到中国腹地,打击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也不在话下”。
  日本防卫省在《防卫计划大纲》修正案中提出,在冲绳部署短程弹道导弹“既能有效遏制中国舰艇逼近钓鱼岛,又能在岛屿被意外占领时给对方以沉重打击,可谓一箭双雕”。
  日本《东京新闻》分析,防卫省给日本人描绘的只是表象,上述说法经不起推敲。
  首先,“遏制中国舰艇逼近钓鱼岛”不现实。中国目前采取以海警力量维权执法的形式,已经实现常态化深入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12海里领海基线内巡航。日本方面始终没敢动用军事力量进行应对,当然不敢用导弹对付中国执法船。
  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国尝试用弹道导弹攻击水面舰艇。即使日本发展弹道导弹,也不一定能具备反舰能力。
  其次,日本不应假设“中国军队武装登陆钓鱼岛”。《东京新闻》认为,中国不会轻易改变钓鱼岛的现状,在日本没有进一步挑衅的前提下,中国不太可能主动激化矛盾。
  一旦中国根据形势决定“占领钓鱼岛”,那么必将有完善的军事行动计划。
  冲绳本岛和周边离岛的日本军事力量都将位于中国重点盯防和打击的范围之内,日本在冲绳部署弹道导弹阵地,其生存能力堪忧。
  俄罗斯《商业咨询日报》指出,日本开发射程400~500千米的弹道导弹,并扬言“以中国为假想敌”,主要是为了掩盖自卫队扩充实力的战略目的。在钓鱼岛和东海争端尚未激化时,日本政府就暴露出对拥有弹道导弹的渴望。
  日本防卫省曾在2004年的《防卫计划大纲》修改提案中提出“开发远程弹道导弹”,结果遭到执政联盟中的公明党的反对,未能通过。目前钓鱼岛及东海的中日矛盾成为日本再次提起该计划的理由。基于日本国内民意的右倾趋势,该计划可能付诸实施。
  在日本右翼势力鼓吹修改和平宪法的前提下,自卫队改“国防军”、突破“武器出口三原则”及开发弹道导弹,都是日本推动所谓“国家和军队正常化”的伎俩。
  日本开发短程弹道导弹,是否会得到美国的同意还是未知数。这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美国担忧中国做出强烈反应,日本的“挑衅”无疑会加大中日东海对峙的烈度;二是韩国可能乘机要求发展弹道导弹,从而使朝鲜半岛局势复杂化;三是日本拥有战略打击能力后,可能谋求摆脱美国对它的控制。
其他文献
一个美女和一个姿色平平的女性同时跟男人撒娇,“买包包!”,男人的反应会不会不同?根据浙江大学最新的一项研究,男人可能会毫不犹疑地答应美女,“买买买!”,对另一个女性的要求却迟疑不决。  近日,由浙大管理学院一项研究表明,高颜值女性面孔会影响男性的决策选择。  为完成这项研究,研究团队招募了21位浙大男生观看300张亚洲女性的照片。男生的年龄位于18到26岁之间,300位亚洲女性都是从数据库里挑选出
期刊
过去被列为太阳系“九大行星”的冥王星,它在1930年被天文学家汤博发现,但在2006年8月遭到除名,并归类为“矮行星”。但其实“冥王星”的由来,并非精挑细选,而是英国一名11岁的小女孩,随口说出了“Pluto”一字,自此延用至今。  人类最接近冥王星的一次!美国太空总署(NASA)的“新地平线号”探测器在日前晚掠过冥王星,距离只有1万2千公里,约是美国纽约到印度孟买的距离,并记录下清晰完整的画面,
期刊
最近几天,“道歉体”在微博上忽然火了起来,“煎饼果子协会要求《煎饼侠》道歉”、“妖协要求《捉妖记》道歉”等层出不穷。原来,有道教界人士质疑陈凯歌导演的《道士下山》丑化道教,要求他道歉。而贾玲也因为在节目中涉嫌丑化花木兰形象而被质疑。7月18日下午6时21分,贾玲以通过认证的个人微博向大家道歉,称花木兰是受人尊敬的巾帼英雄,演绎成一个喜剧作品不合时宜,有违公众审美习惯。  在网络十分普及的当下,舆论
期刊
这些天,关于范玮琪与昔日闺蜜张韶涵的恩怨再一次被网友扒出来,并登上热搜榜头位。据说起因是范玮琪携老公一起上最新一期的《康熙来了》,却遭遇到小S的各种吐槽,小S当面表达对范玮琪处理姐妹情谊不当的质疑,评论说“朋友越来越远”,原本相见欢的场面瞬间变得很尴尬。紧接着,范玮琪和张韶涵之间的旧事相继被曝光,包括同属一家唱片公司时争一姐、抢资源、挖助理,事情真相孰真孰假不清楚,但有细心网友截图了两人三年前针锋
期刊
先有李一道长,后有王林大师,自称天赋异禀的江湖大忽悠们身边总是有明星围绕,这已经成了大师的“标配”之一。反过来说,大师也是明星标配,大小明星都转发着各种“仁波切”们的鸡汤语录,一会儿心灵一会儿行走,仿佛都已经看破俗世——虽然上电视节目的时候还是会张牙舞爪扔扔耳机。  明星内心总是充满焦虑 王菲还叫“王靖雯”时就自己写了首叫《出路》的歌,说了自己的烦恼和对婚姻的担忧:“我有很多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
期刊
虽然说“一入豪门深似海”,娱乐圈中奔往富豪怀抱的女星仍比比皆是。然而,恋上富商的女星命运却大不同,有人成为珠光宝气的阔太太,而有人却不幸被富商“葬送”前程,不仅人财两失,更背上了拜金的骂名。近日,以一首《常回家看看》出名的女星陈红遭富商前夫李军起诉,被列出抢财产,出轨等多项罪名;而此前,陈红前夫还曾强闯沈星香闺,让沈星这位美女主播受到了拜金的质疑——  陈法蓉名字被印追债大字报 香港小姐冠军陈法蓉
期刊
据美国《今日美国报》网站报道称,指挥官克里斯·布朗看着身后排成一排的舰队,很不满意。为搜索藏在附近的“敌方”潜艇,印尼的“李约翰”号舰靠得太近了。但当布朗对“李约翰”号下达指令后,它骤然减速,迫使队列中的其他军舰纷纷猛然转向。看着横七竖八的队形,布朗评价道:“这就是我们要进行演练的原因。”  这是前不久美国与印尼一次为期4天的演习中的一幕,两军演练了滩头强攻、强行登舰、搜索潜艇,还练习了协同作战所
期刊
吴征是如何追到杨澜的?他用的是营销学上的愿景营销,比如让一个团队造出一艘大船最好的方法不是告诉他们造船的技术,而是告诉他们大海有多么波澜壮阔。吴征刚刚见到杨澜就告诉她,你也可以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电视台。  杨澜和吴征的相互成就之路首先是创办了一档第一次以个人名字命名的节目叫《杨澜访谈录》。在这之后,杨澜彻底摆脱正大综艺给人的主持人的印象,而变成了一个财经女主播,和全世界的政商名流,纵论天下事,用众
期刊
相信你一定看过关于明星减肥的那些传说,孙俪掰包子闻闻味儿过干瘾,郑秀文几十年没吃饱过,鲁豫吃米饭数粒,舒淇饭后靠打游戏硬挺着不敢坐下来。当然也有一些傲娇派言之凿凿说自己天生大胃王体重却从不过百,告诉你,前面那些人语出真诚,后面那些是大话精,这世界只有瘦不下来的胖子,没有胖不起来的瘦子。李嘉欣长了张瘦子脸吧,她年轻时拍照片也被记者提醒收腹呢;张梓琳腿长爱运动吧,她也说过,25岁之前有怎么都吃不胖的人
期刊
不知从何时开始,一些女星热衷于远嫁海外。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这种跨国婚姻往往难以长久,能够白头偕老的更是寥寥无几,其中不少最后都被老外抛弃。下面就让我们看看都有哪些女星经历过失败的涉外婚姻。  韦唯 1994年,在中国红透半边天的歌手韦唯认识了年长自己20岁的瑞典音乐家迈克尔·史密斯,两人迅速相爱并结婚,且很快有了3个可爱的儿子。当初,韦唯对自己的婚姻生活非常满意,但定居瑞士后两人因中西方文化差异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