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学记》)总结是为了更好地进步,所以做以下总结:
一、从自身做起
1、“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广泛听课,疯狂做题”。这是王庆灿校长说的一句话。直观、形象,也很实用。首先,我利用暑假较为系统地听了高三的课。王建老师的大容量、高效率、不重复,安志杰老师的信手拈来、娓娓而谈却要言不繁,都给了我深的印象。其次,我也听了非毕业年级的课,程雪立老师的大象无形,孙素蓉老师的敬业垂范,秦振老师的严谨严格,都使我受益匪浅。另外,我会把每一届高三的大一轮教辅拿来研究、做题,关注高三的每一次郑州市质量预测,还有他们所订阅的一些模擬卷和冲刺卷。我觉得正是这些让我迅速地走进了高考,了解了它的模式和多方面的突破口。
2、“既要埋头拉车,又要抬头看路”。研究高考。过去的这三年刚好是高考天天要说“改革”,试卷“据说”要全国一张卷但高考也还是采用全国1卷,所以,研究全国其它卷和全国1卷的区别显得尤为必要。这中间我是经历了一大段煎熬的,但收获的是对全国不同高考试卷模式的详细了解。
3、经常命题。命题一方面能使我把对高考卷的琢磨外化出来,同时自己命题对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最具有检测效果,再者还能通过阅卷时同头课老师们的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备课,矫正自己教学的偏差和弥补知识点的缺漏。
二、从高一抓起
1、抓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高一开始,精心的备课,充分利用多媒体,把知识和趣味尽可能地融合,使课堂有声有色;组织谈名著、看视频、说成语、读报纸、赏析诗歌等丰富多彩的课前活动,久而久之,“语文就是背背抄抄写写”观念在学生心中就得到了淡化。
2、抓习惯。让学生习惯于语文早读读语文、习惯于语文课上只干与语文有关的事;习惯于每天翻翻语文书或与语文相关的书、习惯于每天写点语文作业;习惯于往语文卷子上不厌其烦地写字、习惯于当堂完成作文;最终习惯于语文是和其它五科一样重要的学科。
3、抓积累。“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都知道语文既不是会特别差的学科,也不是能立竿见影的学科。都晓得要靠平时的积累,但怎么积累、积累点什么呢?学生往往缺少一个抓手。我观察叶春杰老师收的作业,受到了启发,从而实行了“三个一”作业模式:比如在高一上学期,每天一个成语、一句论语、一首诗。每个学期视所学内容做以调整。这个作业模式还曾在学区里进行交流,获得了广泛的肯定。
三、从中等生突破
语文学科的性质和考试模式使很大一部分学生集中在了“瓶颈”部分,也就是二本这一条线上,过于差的只是很个别的,除非他作文写不完或不写作文。所以,如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冲破这个“瓶颈”,达到一本线,我认为这是很值得花心思去做的。
1、抓其闪光点,找到情感点。“我今天看咱班和八班比赛,汪朝辉同学在篮球场上真是名符其实的奥特曼(因为这个同学的绰号就叫奥特曼),于万军丛中能取上将首级!我希望在语文考场上也能看到你的潇洒风采!”看到梁晨在擦讲桌和投影仪,我会由衷的夸奖一句:“梁晨真是个好孩子!”“嗨,老师,这都是小事!”“能把一件小事坚持做得这么习惯,可不容易!”“嘿嘿!”
2、恩威并用,决不放弃。在卷子的背面偶然发现李硕豪同学写的一首打油诗,我马上在课堂上就其两句大张旗鼓地表扬,把他从不好意思表扬到洋洋得意。但他旷课了或连续不交作业,我也会让他站会儿,甚至去操场跑几圈的。
四、从高三突破
1、突破高三知识结构关。我觉得高三有一个大的知识结构——所有高考卷的知识点;还有一个小的知识结构——河南考卷的知识结构。在一轮复习时,我会在重点班全面推进大的知识结构,一轮过后就全部围绕必考的知识结构了。而在普通班,只推与河南高考有关的项目,甚至在一轮过后,连选做题也重点推传记了(考试卷上大阅读是小说和传记任选)。现在反思一下,在重点班转得有点慢了,一测就暴露出了这个问题。刘伟英老师曾笑着对我说:“还有一星期就一测了,你还在复习新闻材料类,你这等于说浪费了学生一周的时间呀!”因为新闻材料类就属于那个大的知识结构体系,河南卷是不考的。
2、突破考试关。周考、月考、市三次质量预测、省里的适应性考试,高三大大小小的考试有二十多次,且不说命题、监考,光是改卷都足以让人抓狂。有一次改完卷子已是夜里九点多了,雨啪啪地下着,空荡荡的操场上,只有我们的几辆自行车在大雨中孤零零地东倒西歪着。叶春杰老师一边往身上套雨衣,一边怅然道:“你们说这是‘悲凉’呢还是‘悲壮’?”但这丝毫也不妨碍他在下次改卷时不停地吆喝:“快点、快点!都认真点啊!中午我请大家喝羊肉汤!”韩冰老师的经典名言是:“啊,我好高兴呀,我已看到 ‘鱼肚白了’!”李文栓老师改完作文后,会在周一笑眯眯给我们每人发一份他的下水作文,学生看完后纷纷寻找自己的失分点。这样的一个团队,这样的同事,每每让我感慨良多,而我也把这种感受说给了我的学生。学生对高密度考试的态度也由厌烦过渡到了习惯、由习惯过渡到了关切。
3、突破心理关。长时间的应试化教学让学生难免焦躁,所以段小李老师专门在一次周考出了以“享受人生”“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为主题的材料作文,让学生尽情地释放。有学生就写长诗,有的写小说。还有的学生在作文中说:“我为什么非要在作文开头写那些俗滥的排比?!我为什么就不能以我的形式开头?为什么发生在我身边的真人真事就缺乏典型性和说服力?!”我也只好充满同情和歉意地声援他们:“高考怎么就这么地‘俗滥’!非得让人‘带着镣铐去舞蹈’,还要‘精彩’!不过,仔细想想,苏轼也是这么从科举的考场上舞到了我们的课本上,看开点吧!”
“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这是班主任经常对学生说的这句话,我觉得同样适用于老师:只要思想绷紧,心中有目标,总是乐观奋进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希望在新的一轮中我能查漏补缺、扬长避短,让学生把无限的语文学习投入到有限的学习时间中去,从而不辜负自己,不辜负学生!
一、从自身做起
1、“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广泛听课,疯狂做题”。这是王庆灿校长说的一句话。直观、形象,也很实用。首先,我利用暑假较为系统地听了高三的课。王建老师的大容量、高效率、不重复,安志杰老师的信手拈来、娓娓而谈却要言不繁,都给了我深的印象。其次,我也听了非毕业年级的课,程雪立老师的大象无形,孙素蓉老师的敬业垂范,秦振老师的严谨严格,都使我受益匪浅。另外,我会把每一届高三的大一轮教辅拿来研究、做题,关注高三的每一次郑州市质量预测,还有他们所订阅的一些模擬卷和冲刺卷。我觉得正是这些让我迅速地走进了高考,了解了它的模式和多方面的突破口。
2、“既要埋头拉车,又要抬头看路”。研究高考。过去的这三年刚好是高考天天要说“改革”,试卷“据说”要全国一张卷但高考也还是采用全国1卷,所以,研究全国其它卷和全国1卷的区别显得尤为必要。这中间我是经历了一大段煎熬的,但收获的是对全国不同高考试卷模式的详细了解。
3、经常命题。命题一方面能使我把对高考卷的琢磨外化出来,同时自己命题对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最具有检测效果,再者还能通过阅卷时同头课老师们的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备课,矫正自己教学的偏差和弥补知识点的缺漏。
二、从高一抓起
1、抓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高一开始,精心的备课,充分利用多媒体,把知识和趣味尽可能地融合,使课堂有声有色;组织谈名著、看视频、说成语、读报纸、赏析诗歌等丰富多彩的课前活动,久而久之,“语文就是背背抄抄写写”观念在学生心中就得到了淡化。
2、抓习惯。让学生习惯于语文早读读语文、习惯于语文课上只干与语文有关的事;习惯于每天翻翻语文书或与语文相关的书、习惯于每天写点语文作业;习惯于往语文卷子上不厌其烦地写字、习惯于当堂完成作文;最终习惯于语文是和其它五科一样重要的学科。
3、抓积累。“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都知道语文既不是会特别差的学科,也不是能立竿见影的学科。都晓得要靠平时的积累,但怎么积累、积累点什么呢?学生往往缺少一个抓手。我观察叶春杰老师收的作业,受到了启发,从而实行了“三个一”作业模式:比如在高一上学期,每天一个成语、一句论语、一首诗。每个学期视所学内容做以调整。这个作业模式还曾在学区里进行交流,获得了广泛的肯定。
三、从中等生突破
语文学科的性质和考试模式使很大一部分学生集中在了“瓶颈”部分,也就是二本这一条线上,过于差的只是很个别的,除非他作文写不完或不写作文。所以,如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冲破这个“瓶颈”,达到一本线,我认为这是很值得花心思去做的。
1、抓其闪光点,找到情感点。“我今天看咱班和八班比赛,汪朝辉同学在篮球场上真是名符其实的奥特曼(因为这个同学的绰号就叫奥特曼),于万军丛中能取上将首级!我希望在语文考场上也能看到你的潇洒风采!”看到梁晨在擦讲桌和投影仪,我会由衷的夸奖一句:“梁晨真是个好孩子!”“嗨,老师,这都是小事!”“能把一件小事坚持做得这么习惯,可不容易!”“嘿嘿!”
2、恩威并用,决不放弃。在卷子的背面偶然发现李硕豪同学写的一首打油诗,我马上在课堂上就其两句大张旗鼓地表扬,把他从不好意思表扬到洋洋得意。但他旷课了或连续不交作业,我也会让他站会儿,甚至去操场跑几圈的。
四、从高三突破
1、突破高三知识结构关。我觉得高三有一个大的知识结构——所有高考卷的知识点;还有一个小的知识结构——河南考卷的知识结构。在一轮复习时,我会在重点班全面推进大的知识结构,一轮过后就全部围绕必考的知识结构了。而在普通班,只推与河南高考有关的项目,甚至在一轮过后,连选做题也重点推传记了(考试卷上大阅读是小说和传记任选)。现在反思一下,在重点班转得有点慢了,一测就暴露出了这个问题。刘伟英老师曾笑着对我说:“还有一星期就一测了,你还在复习新闻材料类,你这等于说浪费了学生一周的时间呀!”因为新闻材料类就属于那个大的知识结构体系,河南卷是不考的。
2、突破考试关。周考、月考、市三次质量预测、省里的适应性考试,高三大大小小的考试有二十多次,且不说命题、监考,光是改卷都足以让人抓狂。有一次改完卷子已是夜里九点多了,雨啪啪地下着,空荡荡的操场上,只有我们的几辆自行车在大雨中孤零零地东倒西歪着。叶春杰老师一边往身上套雨衣,一边怅然道:“你们说这是‘悲凉’呢还是‘悲壮’?”但这丝毫也不妨碍他在下次改卷时不停地吆喝:“快点、快点!都认真点啊!中午我请大家喝羊肉汤!”韩冰老师的经典名言是:“啊,我好高兴呀,我已看到 ‘鱼肚白了’!”李文栓老师改完作文后,会在周一笑眯眯给我们每人发一份他的下水作文,学生看完后纷纷寻找自己的失分点。这样的一个团队,这样的同事,每每让我感慨良多,而我也把这种感受说给了我的学生。学生对高密度考试的态度也由厌烦过渡到了习惯、由习惯过渡到了关切。
3、突破心理关。长时间的应试化教学让学生难免焦躁,所以段小李老师专门在一次周考出了以“享受人生”“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为主题的材料作文,让学生尽情地释放。有学生就写长诗,有的写小说。还有的学生在作文中说:“我为什么非要在作文开头写那些俗滥的排比?!我为什么就不能以我的形式开头?为什么发生在我身边的真人真事就缺乏典型性和说服力?!”我也只好充满同情和歉意地声援他们:“高考怎么就这么地‘俗滥’!非得让人‘带着镣铐去舞蹈’,还要‘精彩’!不过,仔细想想,苏轼也是这么从科举的考场上舞到了我们的课本上,看开点吧!”
“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这是班主任经常对学生说的这句话,我觉得同样适用于老师:只要思想绷紧,心中有目标,总是乐观奋进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希望在新的一轮中我能查漏补缺、扬长避短,让学生把无限的语文学习投入到有限的学习时间中去,从而不辜负自己,不辜负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