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学校要有责任担当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8199948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牌学校是百姓心目中的优质学校、政府放心学校、专业引领学校。品牌学校是地区教育的脊梁、国家教育的脊梁。因此品牌学校必须要有教育担当精神,传播先进教育理念,尊重教育规律办学,不断创新教育实践,为国担当育才,为民担当服务。
  北京海淀区清河地区有一所北京市示范高中校——北京市第二十中学。这所学校建校60多年来,秉承服务当地百姓办学宗旨,逐步提出了“脊梁教育”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成为当地百姓认可的品牌学校。“脊梁教育”所体现的担当精神成为这所品牌学校鲜明的文化标识,成为学校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重要特质和品格。这种担当精神正是所有教育者,尤其是优质品牌学校所应具有的必备品格。
  学校要为国担当,为国育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八一学校考察时指出,“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他说,教育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做出更大的贡献,就要把党的教育方针落实落细。要超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重视教育,实现教育优先发展,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实现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历史跨越。
  建国以来,无论我国经济状况如何困难,抓好教育都始终是政府重要的任务之一。在那些相对困难的日子里,国家、学校、社会共同办教育,形成了新中国教育发展独特的风景线,体现了办教育为国担当、为国育才、为民服务的宗旨。北京市第二十中学的发展历程就是这段历史的缩影。
  1951年,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为了让北郊清河地区的工农子弟接受教育,党和政府在清河创办了第一所中学——“清河中学班”。现实的困难考验着当时二十中人的信念和精神。学校没有校舍,上课的教室是租用的一间酿酒作坊。教室内,课桌是大长木头板两头钉上支架,座位是大长木板下面垫上几块砖。多数学生家离学校比较远,每日往返十几里地,部分学生吃住都在学校。所以教室利用率非常高,白天上课是教室,中午吃饭是食堂,晚上睡觉是宿舍,有时开大会也要挤在这个大屋子里,教室又成了礼堂。当时学校经费少,条件差,像修操场、安篮球架、挖跳坑、修跑道等劳动都是学生们在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时间,在体育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修建的。当时晚上常停电,不少人坚持在月光下看书,仨一群俩一伙地复习功课。为了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学校还组织了篮球队、国乐队、美术组、合唱队、话剧组等,让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地提高本领和素质。教职工多数家在城内,由于每次进出城还要到清河火车站乘坐火车,所以平时也多住在学校,周末才能回家。但为了一个个渴望学习文化知识的孩子,教师们安心工作,勤勤恳恳,以勇担当、讲奉献的精神实践着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忠诚和教育情怀。1960年在清河镇北边的小营增建了新校舍,雄伟的三层大楼,使用的是当年建造人民大会堂的剩余材料,质量相当好。当时国家正在经历三年自然灾害,人民生活十分艰苦,用如此物力建设一所普通学校,是国家对农村教育的高度重视,所谓的“再穷不能穷教育”,这也成为最好的例证。此时的二十中学作为当地的“最高学府”、地标式建筑,承担着社会主义建设和民主社会改造的重要历史使命。上世纪70年代,为了给学校修葺围墙,周边的砖瓦厂免费送给学校砖头瓦块,驻区部队首长带领指战员来学校义务劳动,来时自带水和干粮,不愿给学校增加一点负担。正是在这样一种精神和干劲的鼓舞下,二十中学快速崛起,办学条件、校风、教育质量大幅提升。
  也许正是这样一种办学经历,让二十中人懂得感恩,懂得担当。学校选择了“扬五彩青春,做中国脊梁”作为校训和办学目标。“脊梁教育”成为二十中的品牌,它是二十中人对教育规律的深刻理解与认识,是对教育使命的一种担当,是办好一所优质学校的强烈愿望。“做中国脊梁”不仅是二十中育人的追求,更是二十中人所坚守的“至诚至善、惟勤惟正”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今天学校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学校要把责任担当作为育人目标。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公布,提出了健康生活、学会学习、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实践创新和责任担当六大素养。责任担当成为核心素养的突出特色。从六大素养的内涵和结构看,健康生活、学会学习主要侧重于人的个体性发展;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则侧重于人的工具性发展;实践创新和责任担当则主要侧重人的社会性发展。从教育目的看,实现人的社会性发展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把责任担当作为核心素养体现了我国教育的重要社会性价值特征。二十中提出的“脊梁教育”办学品牌体现了把责任担当作为主要育人目标的办学理念,体现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校本化育人目标的联系和契合。
  把责任担当作为育人目标是人的社会性本质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人具有二元性本质,即自然属性的人和社会属性的人。人的自然属性主要体现在人的个体性和自然属性方面,而人的社会性则体现在人的劳动与合作能力发展上。人的社会性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突出标志,也是人发展的最高追求。人的社会性决定人的一生不是为自己活着,而是通过为社会发展服务实现最高的个体价值。因此,责任担当是人与生俱来的社会性所带来的,也是人一生学习、工作、生活最为重要的人类属性。教育承担着发展人的重要任务,教育不仅要促进人的个体全面发展,更要促进人的社会性全面发展,因此培养具有责任担当意识和能力的人是教育的重要育人目标。
  把责任担当作为育人目标是社会主义办学方针所决定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始终注重加强人的社会性发展。党的教育方针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党的教育方针体现了对学生社会性价值的发展,因此学校教育要始终把责任担当作为重要的育人目标。
  责任担当要渗透教育全过程。责任担当的教育思想要渗透在学校育人全过程,融入学校课程体系、活动体系和养成教育体系。二十中提出的“脊梁教育”理念始终把责任担当作为学校课程与教学的重要内容。学校课程目标提出“建青春校园、扬五彩青春、做中国脊梁”,在育人目标的解读中,学校提出了“培养综合素质全面,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敢于担当社会和国家责任的人”。在这样的课程和育人目标指引下,学校在开设丰富高效的文化课程基础上,增加了大量的实践课程。通过实践体验参与,逐步培养学生责任担当的精神和能力。这其中有一项活动让我深受触动。我多次走进二十中的校园,那种清洁、宁静和秩序,让我感受到学校严谨治学的教风和静心求学的学风。有一次,陈恒华校长偶然告诉我,这个校园所有的清洁任务都是学生完成的。全校所有班级,每星期都有一个班停课参加劳动,为全校师生清洁校园。劳动教育是这所学校建校以来的重要校本课程,一直坚持至今。因此,为他人服务,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早已成为这所学校师生的生活习惯。责任担当也在这样的教育中融入师生的血脉。从那次以后,每次再进入二十中校园,我都会情不自禁地多看几眼那些正在清扫操场的学生们。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北京二十中,用脊梁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行为,诠释着当代中国品牌学校的责任担当,诠释着为培养国家和民族脊梁的教育实践。今天的中国,需要这样的学校!
  編辑 王雪莉
其他文献
進入8月,高考的硝烟几乎散尽,随着入学通知书的来或不来、来自哪里,又是新一轮的有人欢喜有人忧。后来的学子以及他们的老师如何从这一次试题中寻找信息,争取在明年的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请看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的教研员们对高考试题的解析以及对今后教学提出的建议。
北京市育英学校是一所12年一贯制学校。近年来,学校不断推进“扁平化-矩阵式”管理的进程,尽可能压缩学校组织结构的层级,以最大限度提高工作效率。目前,在职能部门成立“四中心”“一院”:即学生服务中心、教学服务中心、行政后勤服务中心、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及课程研究院;在业务部门设置小学低年级学部、小学中高年级学部、初中学部(含初中预备年级和七、八年级)、九年级学部、高中学部和国际部。校长任课程研究院院长,
佐藤学先生的《教师的挑战》一书所倡导的学习共同体的课堂,让我看到了学生学习的幸福所在。  1.基于接纳与尊重的倾听,让学生感受被接纳的幸福  书中谈到,教师在课堂上的倾听有两个原理,一是要完整地接纳每一个儿童的想法,二是在教学中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尊严。  这样的叙述让我很快厘清了“听”与“倾听”的本质区别。“听”关注的是发言者发言的内容与信息,而“倾听”关注的是该儿童的发言是由文本中的哪些话语、其他
京源学校关注“全人”——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宽广、深厚、坚实的基础,德才兼备,人文与科学素养并重;关注“差异”——以丰富的课程满足不同发展潜质学生的选择性需要,以特色课程培养有特长的学生;关注“衔接”——发挥“K-12”体系优势,体现各学段相互衔接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发挥中小幼一体优势,系统设计学校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为学生打好宽厚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基础,构建“纵向有效衔接,横向丰富多元”的初高中一体化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谈到校园欺凌问题时指出:“预防校园欺凌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工程,应当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来做,全社会应高度重视。”在实际工作中,西乡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把预防校园欺凌作为督导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对中小学全面督导调研的基础上,重点对已发生过校园欺凌的学校校长、教师、家长及学生进行访谈调研。在调研和督导工作中,形成了严查、善导、常督的预防校园欺凌的有效途径。  以“查”为手段,
北京市赵登禹学校的校训是“爱国、求知”。  1997年,北京市丰台区大红门中学更名为“北京市赵登禹学校”。围绕着爱国将军的英雄事迹,结合学校实际,学校重新创作了校歌,设计了校徽,制定了校训。学校将校训定为“爱国和求知”,希望学生具备两种素养:爱国主义精神素养、学会探究的素养。这两种素养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内在品质,“爱国”是做人的最高境界,是以爱家、爱集体为基础的;“求知”是获得知识和汲取人生经验
2004年,西城区开始探索如何用信息化推动教师教育的现代化,并创建了西城教育研修网。经过10年的建设和使用,通过搭建平台、资源建设和共享、开展研修员引领的网上研修活动,并辅以行政推动、制度建设等手段,逐步实现了网上研修的常态化。西城区教师除了面对面学习之外,又多了一种网上学习方式,此举拓展了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促进了教师学习方式的转变。截至2015年3月,西城教育研修网网上教师学习协作组共2000多
三四十个小时,两三千公里,穿越吐鲁番盆地、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这是每一个“内高班”学生都走过的路。于他们而言,这是一条艰辛的路,也是一条希望的路;这是一条孤独的路,也是一条幸福的路。个中滋味,除了他们自己,也只有“内高班”的老师能懂,因为这不仅是求学之路,也是家访之路。  家访,这件对很多北京老师来说不算太难的“小”事情,却是“内高班”老师每年都要跋山涉水做的“大”事情。“内
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成立  2016年12月1日上午,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成立暨第十届督学聘任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北京市副市长王宁出席会议并讲话。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成员单位领导,各区政府领导,市、区教育两委一室相关领导和处室负责人,市属高校主管领导,市政府特约教育督导员,北京市第十届督学等300余人参加会议。  会上宣布成立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明确了市政府教育督导
以色列是一个很特别的国家:外部战乱冲突不断,缺乏稳定的发展环境;内部面对的是来自不同国家和背景的移民。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以色列迫切需要国民的国家、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凝聚不同背景、不同民族的国民。以色列采取的一个有效措施就是从基础教育抓起,在学校教育中进行国家和文化认同教育。  今年,我访问了以色列“Chen”青年大使学校和与其合作办学的保罗·科尔(Paul·Kor)小学,他们的学生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