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质朴,浑然天成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duoying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汪曾祺的小说在中国的当代文坛有其独特的风格,他创造了大量以故乡人事为题材的小说,其中包括最脍炙人口的《受戒》和《大淖记事》。汪曾祺小说的平淡质朴之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人性之美”、“和谐之美”、“真实之美”。
  关键词: 汪曾祺 小说 平淡 质朴 人性
  汪曾祺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中国文坛是一枝独秀,他的作品如一朵朵奇葩,绽放着异样的光彩。汪曾祺小说的清新隽永、淡泊高雅,如一副生趣盎然的风俗画,画面是美的,但是更美的是画中的人物,从他们身上流淌出来的是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品质,一种返璞归真的生存状态。汪曾祺笔下很少有惊天动地的大人物、大英雄,更多的是旧社会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小市民。其中有商人,有工匠,有医生,有打鱼的、教书的、杀猪的、唱戏的,有农民、学生、和尚、挑夫,各式人物纷繁陈杂。这些人物虽然职业有所不同,生活状况也不尽相同,但是都蕴含着一种暗合传统的真善美,散发出迷人的诗情画意。
  首先,汪曾祺努力寻求人性的回归,追求健康的人性。尽管写的是小人物,写他们的喜乐哀愁,作者并没有鄙薄嘲笑他们,而是怀着对他们的同情来歌颂在他们身上体现出的优秀品格。他的代表作《受戒》讲述了小和尚明海和村姑小英子的恋爱故事。他们的恋爱本身就超越了世俗的樊篱,为追求纯真爱情的人做了一个精彩的注解。作者把明海当作一个普通人来写,让其按照自然天性发展,写他“老往小英子家里跑”,跟小英子下地干活、聊天。而小英子也是一个直爽勇敢的女孩子。明海去善因寺烧戒疤,小英子划船送他去,要他不当方丈,“也不要当沙弥尾”,“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她毫无顾虑地袒露心迹,对爱情大胆追求,正是人世间至真至纯的美好而纯洁的人性光辉的闪现。此外,《受戒》中的和尚与普通人的生活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他们没有所谓的“清规”,可以有老婆,可以唱小调山歌,可以打牌聚赌,可以吃肉杀猪,佛门的清苦生活在这里是不存在的,他们过着世俗的生活。汪曾祺曾说:“我认为和尚也是一种人,他们的生活也是一种生活,凡作为人的七情六欲,他们皆不缺少,只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的确,汪曾祺是在用自己的笔还原被压抑被扭曲和异化的人性,让他们回到人性最初的本真、善良,人性之美,就在于此。
  同时,汪曾祺努力在小说中表现人与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这其中包括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恋人之间相濡以沫不离不弃的爱情,朋友之间甘苦与共的友情,老师与学生之间惺惺相惜的感情,以至于人与人之间普遍的爱,将人性之美发挥到极致。“我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汪曾祺这样评价自己的小说。在《三姊妹出嫁》中,秦老吉的三个女儿在同一天出嫁,但是他心满意足,毫无遗憾。因为三个女儿经常回家“炊煮扫除,浆洗缝补”,自己要是生病,女儿抢着回来伺候父亲,这种父女间的脉脉亲情令人羡慕,让人感到亲情的温馨与力量。在《大淖记事》里,十一子与巧云的爱情道路是坎坷的,十一子对巧云执着的爱几乎让他丧命,而巧云面对两个不能干活的男人(受重伤的十一子和瘫痪的爹),毅然决然地挑担挣“活钱”养家糊口。两人对爱情的忠诚和牺牲不正是对爱的完美诠释么?爱需要责任、奉献、始终不渝。小说同时也在向我们传达着希望,世界是美好的,人类是有希望的。在《七里茶坊》里,坝上人冒着大雪把牛送到坝下,为的就是快过年了“也得叫坝下人吃上一口肉”。这话从农民口中说出来是朴素的,是简单的美丽。而其中传达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之美,这种美是任何华丽的词藻都难以形容的,汪曾祺笔下的这些渺小的人物绽放的却是人性的华彩。他们是朴素的,又是超越朴素的,这正是汪曾祺小说中人物的魅力所在。
  其次,汪曾祺的小说显现出柔和之色,并且汪曾祺还巧妙地把这种柔和的色彩在小说内容中转化为和谐。这种和谐之美的出现与汪曾祺深受传统文化的浸润是分不开的。汪曾祺认为在任何时候也不能丧失了对生活带有抒情意味的情趣,不能丧失对生活的爱。汪曾祺在逆境中也能感受到生活的快乐。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保守性生存状态,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义所在。
  汪曾祺把儒家思想的精髓融合在作品中来追求和谐,但这种和谐并不是乌托邦式的,绝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他的小说首先关注的是最普通的人的现实生活,站在民间的生活立场,表达民间的道德观念。因为和谐必须自然才会统一,感情必须真实才会感人,这样的“和谐”之美才有牢固的基础,仍来源于生活,也就更容易触碰到读者的心灵。
  汪曾祺小说的和谐之美还表现在对情感的理性节制上,但这种和谐并不是没有热情,也不是没有悲愤,主要是指在行文过程中,尽力“克制”热情冲动,“节制”悲愤激昂。比如在叙述地方风俗民情时,他的行文手法看似平淡,对任何事情均不加褒贬,而读者仍然可以从字里行间发现隐藏的点点信息:或是透露出作者对旧式封建婚姻、男女恋爱的深刻的思考;或是暗暗表达出对某种爱的追求方式的同情;或是对某种悠悠往事、风土人情的无限怀想。没有道德的评判,没有思想的剖析,也没有是非观念的引导。汪曾祺这种充满理性的行文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与他的小说整体和谐之风相辅相成的,也许正是汪曾祺自己对人的存在的最惬意的情感状态已经大彻大悟,才有了这种不动声色的和谐追求。即使触及到人性丑陋,人生艰难的题材,汪曾祺也总是把它嚼得细碎,先默默地咽到自己的肚里,配以中国独特的儒家思想,把丑陋和凶恶缓缓化解而后付之笔端。所以汪曾祺的笔锋很少放肆激动,既不尖酸刻薄,又不极尽讽刺,而是采取幽默诙谐这种喜剧的形式来展现人世间的种种痛苦。
  另外,汪曾祺小说的和谐之美也体现在人与环境的和谐。在他的小说中,人物通常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活动着:洁净的天空,柔美的阳光,摇曳的花草,安静的河面……而且汪曾祺对景物描写决不刻意雕琢,多是随意而为,率性而作。也许正是这样的不经意,恰恰更好地揭示了人与自然世界是和谐共存的。在《受戒》中,青蛙、寒蛇、萤火虫与男女主人的和谐共处,揭示出人类所处的外在的环境不是没有情感的,它们可以和人类进行情感、心理或者潜意识的交流与沟通,人和环境在没有外在干预和私利的影响下,绝对可以形成亲切、友善、和谐的共存关系。   汪曾祺拥有这样的和谐的创作自觉,与作家自身深厚的儒家思想根底密不可分。汪曾祺从小从祖父那里接受了正规的儒家思想教育,儒家“仁爱”、“讲人情”的思想深入其心。汪曾祺曾这样解释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我认为儒家是讲人情的,是一种赋予人情味的思想。”所以即使是在最恶劣的现实境遇中,他也着力遗忘与回避现实的痛苦,这正是儒家思想给了他一片洁净的精神领地,使得他随时可以栖息自己的灵魂,做一个超脱人世的高人。所以,在他的小说中,人物大多数是由于对现实生活的超脱而形成了自由和谐的状态。这种追求和谐的创作,既抚慰了汪曾祺受挫的心,又使有类似经历的读者疲惫的心灵、彷徨的状态找到了生命中最适意的释放。这绝不是愚人政策,而是对人的终极关怀——与其在现实中碰得头破血流,不如给自己的灵魂洒几滴甘露。
  也许正因为有着浓郁的儒者之风,汪曾祺不像文化先锋那样急躁暴力,也不像其他深受政治、经济或者商业影响的作家那样急功近利。在命运受到挤兑的时候,他都以平和的人生态度来对待,及时从内心调整自身感受世界的方式,面对非人的严酷的责问,汪曾祺默默忍受。他始终如一地保持着平静的写作情绪,即使眼角流着泪,内心在滴血,他仍然滤尽冲动打磨内心的和谐与作品的和谐。他的文学之路非常独特,但是他并不寂寞,因为在他的作品中,有无数寂寞的人和他一样快乐、自足、和谐地生活着。
  “真”是指汪曾祺小说所展示的真情真人真事,汪曾祺曾说:“我的小说的题材,大都是不期然而遇。”“我写的人物大都有原型……完全从理念出发,虚构出一个或几个人物来,我还没有这样干过。”[1]而且小说的背景也是曾经住过的家乡高邮、昆明、上海、北京、张家口。例如《受戒》里的小英子,大英子;《大淖记事》里的小锡匠,《徙》里的高北溟,《看水》中的小吕等都是汪曾祺谈过有原型的。正是有了对真人真事环境深入的了解和体会,才会使笔下的人物和生活、情意和状态返璞归真,给人以天然的感觉。汪曾祺在谈到《〈大淖记事〉是怎样写出来的》时,又一次回忆了儿时的大淖、小锡匠及美丽的“巧云”,给自己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并“使我向往”。虽然我当时还很小,但我的向往是真实。[2]如果没有早年“向往的真实”,也许就不会有今天的《大淖记事》。我们常说“真实是艺术的生命”。因为“真”,艺术才会呈现生活、生命、世界的原始的、单纯的美。小说《天鹅之死》落款是:”一九八七年六月七日校,泪不能禁。”作者这份真情也是融于小说文本中的,因其“真情真意”,小说文本才流于自然,不尚虚饰,不事雕造,呈现出清真的艺术境界。应该说“真”是汪曾祺小说平淡自然之美的第一个层次,倘没有小说文本的“真”,生命的原生态则被灌注人工巧智而失去天然本色。
  汪曾祺的小说始终保持着一种清新、健朗的叙事风格和美学追求,讲述俗人俗事,或简洁明了,或曲尽其意,追求一种俚俗的亲切和风趣,但避免陷入甜俗、腻俗的泥淖。谈说俗情俗性,依托人物,摹其神韵,多含蕴,少直露,意味丰富,文笔节制。作者的感情含蓄、克制、沉潜,但也可在平静的叙述、平淡的内容中,见出冷淡与热烈、感恩与伤怀、崇敬与鄙夷、满足与遗憾等微妙的差别和变化。虽遵循儒家恕道,对庸人恶习点到为止,但态度绝不暧昧,从无色情的渲染,更无借俗世鱼龙混杂之实、假俗世泥沙俱下之便行迎合、俗媚之举的居心。他为人为文既有和同随俗的一面,又有脱去流俗的一面,而且这两者是没有界限同时呈现的。这使他的小说底气充足、底蕴丰富,如一条文字的运河,汇聚细流而成浩荡大波,浮载着成熟阔大、清浊混响的人生。
  参考文献:
  [1]汪曾祺.汪曾祺自选集·自序.《汪曾祺全集》第4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汪曾祺.《大淖记事》是怎样写出来的.晚翠文坛新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校迎新工作平台逐渐将重心转移至网络,通过论坛网站载体将各种各样的信息传递给即将来到大学开始新的学习生活的新生。如何才能让“迎新频道”更好地为新生服务?本文以上海大学乐乎论坛为例作分析。  关键词: 高校论坛 “迎新频道” 迎春工作平台  对于即将迈进大学的“准大学生”来说,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让他们既向往又忐忑。心仪的大学究竟是怎样的?如何上网寻找新生群或小组、提前探
摘 要: 歌舞片中的“第二舞台”即俗称的电影戏剧中的戏中戏或剧中剧。“戏中戏”原义为文学写作中的技巧,以内在故事突出外在故事的角色象征性以及人物的心理重要性。随着有声片的诞生,戏中戏成为了由戏剧衍生而来的歌舞片的惯用手法。本文主要阐述和分析了歌舞剧“第二舞台”在影片中的三种功能,即避免剧情空乏单一、音乐突兀跳脱,借助另一个物质平台,实现剧中角色内心情感的宣泄与外化;搭建另一个时空,以音乐为背景交替
摘 要: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神魔小说的巅峰之作,而周星驰导演的影片《大话西游》与《西游记》小说之间形成一种互文。电影《大话西游》保留了西游记中的人物,却赋予了角色现代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大话西游》中主要角色的爱情宿命和自我顿悟之路,剖析电影中角色所映射的当代都市人形象,以及电影所反映的当代都市人的爱情命运和个体自我的迷失现象。本文旨在阐释电影《大话西游》的现代性及当下意义所在。  关键词: 《大
摘 要: 十九世纪英国作家哈代在写作生涯的巅峰时期发表了近50篇短篇小说。这些作品既汲取了他长篇小说创作的能量,又洋溢着鲜明的地域特征与浓烈诗情。哈代短篇小说往往执著于爱情的咏唱,创作版图是熟稔的英国西南部乡村并以“威塞克斯”为统称,叙事中涵盖着强烈的戏剧冲突,而且融汇了作家对人类境遇尤其是女性命运的诚挚关怀与深入思考,显现出张弛有度的结构特征。  关键词: 哈代 短篇小说 威塞克斯 爱情结构  
摘 要: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前奏作为一节课的序曲,其成果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效果。本文从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的导入着手,通过鲜活的教学实例,分析了“开门见山”式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开门见山 导课  课堂教学中的导课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精心设计导课环节,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而开
摘 要: 本文以厘清“高校学生工作品牌”内涵为切入点,从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加强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的要求两方面探讨了创建学生工作品牌的现实意义,并结合金陵科技学院艺术学院组织实施的“心·阳光”微公益活动,在介绍这项活动内容、成效的基础上,分析取得的经验,对高校创建学生工作品牌进行深入思考,以期为其他高校开展类似活动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关键词: 高校
摘 要: 历史课堂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历史概念学习是重要的途径。教学设计要突出学生自主思考、参与,敢于怀疑,逐步变“学会”为“会学”,从而实现概念知识的内化。  关键词: 历史课堂教学 历史概念学习 思维品质培养  “平均地权”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之一。从知识之间的联系看,“平均地权”是学生学习三民主义思想的一个难点。这一难点涉及近代中国革命的一个根本问题——土地问题。(毛泽
摘 要: 1921年1月鲁迅以一年前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著名小说《故乡》,而祖农·哈迪尔的小说《精疲力尽的时候》发表于1948年,这正是国民党反动派垂死挣扎、白色恐怖笼罩新疆的最黑暗的年代。两篇小说中的主人公闰土和巴海性格变化及命运走向有异曲同工之处,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前病态社会环境下贫苦农民的不幸。  关键词: 闰土 巴海 转变 病态社会  一、人物性格从跃跃欲试到驯服不争  《故乡》中少年闰土
摘 要: 王安忆的小说《天香》以晚明时期上海申姓大家族从兴旺奢华,到繁华将尽的命运为背景,通过申家后宅女眷之手“天香园绣”的流变,钩沉出当时沪上“饮食男女”的生活,折射出上海的独特的城市性格,延展出一座城市的文明史。  关键词: 小说《天香》 文化性格 上海文明    上海是王安忆的成长地,也可谓其文学创作的精神家园。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她开始钻研这座城市的不同面貌,一部《长恨歌》
摘 要: 本文从仇英的《竹林品古》与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两幅传统名画作品比较谈起,强调中西方的审美受意识形态及文化背景的影响而有着显著的不同。通过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中西方传统绘画的不同,并揭示产生这种不同审美差异的原因,说明中西方绘画既有相同性,又有较大差异,这种差异将随着各自的历史文化的发展变迁而产生变化。  关键词: 温柔敦厚 静穆的哀伤 透视法  图1 仇英《竹林品古》  图2 达·芬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