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调整之预防目的与衡平价值——以《刑法修正案(十一)》为切入点

来源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doct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刑法修正案(十一)》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年龄的修改引人瞩目.通过阐明“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以及“情节恶劣”等限定条件的内涵,可以发现其立法的合理性依据.第一,反映了法律本身应该具有的客观规律性;第二,反映出刑法坚持主客观相统一且向客观主义倾斜的立场;第三,充分体现了刑法法益保护机能和自由保障机能的协调统一;第四,说明中国法律因时而制、日趋具有传承性和包容性.
其他文献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主要人才基础,因此其教育工作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本文的分析中,先阐述了高校大学生犯罪的心理成因,之后阐述了大学生犯罪的心理特征,并针对性地提出为了实现高校大学生的良好教育所开展的针对性教育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