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阐述了水对于一个城市的重要性,分析了国家对黑臭水体治理的政策背景。结合对政策的理解,提出城市黑臭水体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提出城市黑臭水体的治理技术路线,梳理出治理思路。提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应以水环境功能区划与环境容量计算为基础,科学的对污染物削减量进行分配,削减量落实到各具体工程措施。文末对黑臭水体治理为城市带来的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
[关键词]黑臭水体;水功能区;环境容量;污染物;削减环境效益
中图分类号:TU9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7-0172-01
水是城市的灵魂,人依水而生,城得水而灵。现代人们逐渐认识到城市水系既发挥着排涝、防洪、供水、涵养生态等作用,同时也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城市灵气的所在及居民精神的依托。从而对水环境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加强。水—具有生态环境、空间景观和文化心理等综合价值,对凸显城市魅力、增强城市识别性、提升综合环境品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黑臭水体整治背景
城市水环境的质量是人居环境的重要内容,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整治城市黑臭水体,实现河道清洁、河水清澈、河岸美丽,对于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城市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促进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强调改善城市黑臭水体。
2015年,国务院颁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底前: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203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的控制性目标。
为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指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加快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住建部发布《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
2、黑臭水体治理指导思想与原则
2.1 指导思想
在尊重本底自然条件和相关规划的前提下,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为指导,秉承“人—水—城”和谐发展理念,科学规划、统筹推进,以黑臭水体治理为抓手,以水环境综合治理、水生态格局构建、水安全措施保障、水文化整合传承、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坚持保护优先、修复为主、科学治理的方针,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民幸福指数提升提供更加可靠的基础支撑和安全保障。
2.1 治理原则
(1)全面规划,统筹兼顾,遵循城市水系的安全性、生态性、经济性、系统性和特色文化性原则。既要全面考虑防洪、除涝、降渍、供水、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改善等各项水利目标,也要兼顾水生态修复、交通航运、旅游开发、水产养殖等综合利用要求。注重水资源水环境容量资源、水域与岸线资源等河道相关资源的集约开发、节约利用、管制使用,保证开发利用的合理、高效并与河道保护相协调。
(2)畅通水系、发挥效益。充分利用现有河道,疏浚局部卡口、束窄段,以及现有泵站、闸坝,通过调度手段畅通水流,发挥现有工程效益。同时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及用地布局要求,适当新增、拓浚河道,合理调整河道功能,完善现有水系布局,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河道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因地制宜,一河一策,突出重点。突出骨干河道、重点区域的保护和治理,突出饮用水源保护、城市排水、排污口整合方面的研究;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水和谐,彰显城市水文化的传承与鉴赏。创建城市绿色之城、生态之城、健康之城。
3、黑臭水体治理技术路线
黑臭水体治理主要分为六个步骤:调查与分析、问题识别、整治方案、重点项目、完成目标。
调查分析包括现状调查:水系水文、水環境、水生态、市政设施、污染源、景观绿化、历史文化等;规划梳理:总体规划、水功能区划、绿地系统、防洪排涝、排水规划等。
问题识别是黑臭水体治理过程中的重点,是提出整治方案的重点。水环境问题识别包括确定水功能区,查找污染源,计算环境容量;水生态问题识别需认清城市水生态保护区、生态廊道河栖息地;水安全问题识别重点是城市防洪排涝和水系沟通。水文化和水资源则要搞清城市水系格局,历史文脉以及城市过境水、雨水利用、污水再生状况等。
在调查分析与问题识别的基础上提出城市的黑臭水体整治方案和重点项目,项目主要有以下几项分类。水环境工程:管网截污、污染源控制、生态补水、水系贯通;水生态工程:生态修复、雨洪收集、城市湖泊恢复、控制初雨、增加海绵体;水安全工程:分流排洪、完善防洪围堰、疏通水系、增加排涝能力;水文化工程:梳理文脉、确定主题、构建体系、多彩文化施策、分类整治;水资源工程:雨水调蓄利用、污水再生利用、中水回收利用。
4、黑臭水体治理思路
以黑臭水体治理为抓手,贯彻“全区域统筹、全方位治理、全过程控制”的总体方针,遵循“源头削减、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污染削除原则,按照城市的分区策略,根据城市水系格局和规划对河道分级,在水环境现状调查及污染源解析基础上对河道进行分类,并以水环境功能区划为依据确定治理目标,提出分级管控、分片治理、因河施策、分期实施的系统治理思路,全面提高城市水环境质量。
(1)分级管控
按照城市水系格局和规划,将区域内水体进行分级:饮用水源地、过境河流、城市内河以及城市封闭水体。对不同水体提出相应管控措施:为重点管控区,划分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进行重点管控:重点加强城区污染源管控,逐步完善上游污染治理;城市内河及封闭水体:完善“河长制”,消除城区污水直排现象。
(2)分片治理
根据水系和黑臭水体分布特点,将规划区划分为多个片区,并根据汇水区域和水系连通进一步细分为治理单元,最终将污染负荷削减目标及工程措施落实到各个治理单元。
(3)因河施策
根据水体污染来源和污染因子特点,分配污染物削减量,提出有针对性的技术方法和工程措施,,水质较好水体以生态修复为主,水质较差河流以“截污+清淤+补水+生态修复”措施进行治理。
5、水环境功能区划与环境容量研究
城市黑臭水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环境功能区划,将城市的河道作为对象,按照水环境现状参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要求,将城市地面水水域分类。根据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划定城区主要河道水功能与水质目标。
根据主要河流现有的水文参数及水质监测数据,参照水质目标,城区景观河流选用枯水期平均流量作为设计水文条件,入河控制量计算执行《水域纳污能力计算规程》(SL348-2010),计算指标为COD、氨氮、TP。
6、结语
城市黑臭水体的综合治理是对城市防洪、供水、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保障城市河湖流域生态环境安全,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
生态环境效益:能显著提高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增强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控能力,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有序性。从而促进区域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维护流域的生态安全。社会效益:美化人居环境,创造人与自然交流的机会;生态科普,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供安全洁净的饮用水源,改善人居环境;创建和谐社会,促进城市发展;传承历史文化,实现“绿色”与“人文”的和谐统一。经济效益:优化环境,提升土地利用价值;促进生态休闲产业的发展,增加第三产业的收入;吸引投资,拉动地方经济。
参考文献:
[1]汪升华、韩凌杰、于小迪、张蕾、张艺惠.试论水生态文明城市生命力[J].水利发展研究;2015年7期.
[2]高继坤.我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思路研究[J];科技展望,2016.26(11).
[关键词]黑臭水体;水功能区;环境容量;污染物;削减环境效益
中图分类号:TU9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7-0172-01
水是城市的灵魂,人依水而生,城得水而灵。现代人们逐渐认识到城市水系既发挥着排涝、防洪、供水、涵养生态等作用,同时也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城市灵气的所在及居民精神的依托。从而对水环境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加强。水—具有生态环境、空间景观和文化心理等综合价值,对凸显城市魅力、增强城市识别性、提升综合环境品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黑臭水体整治背景
城市水环境的质量是人居环境的重要内容,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整治城市黑臭水体,实现河道清洁、河水清澈、河岸美丽,对于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城市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促进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强调改善城市黑臭水体。
2015年,国务院颁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底前: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203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的控制性目标。
为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指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加快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住建部发布《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
2、黑臭水体治理指导思想与原则
2.1 指导思想
在尊重本底自然条件和相关规划的前提下,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为指导,秉承“人—水—城”和谐发展理念,科学规划、统筹推进,以黑臭水体治理为抓手,以水环境综合治理、水生态格局构建、水安全措施保障、水文化整合传承、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坚持保护优先、修复为主、科学治理的方针,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民幸福指数提升提供更加可靠的基础支撑和安全保障。
2.1 治理原则
(1)全面规划,统筹兼顾,遵循城市水系的安全性、生态性、经济性、系统性和特色文化性原则。既要全面考虑防洪、除涝、降渍、供水、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改善等各项水利目标,也要兼顾水生态修复、交通航运、旅游开发、水产养殖等综合利用要求。注重水资源水环境容量资源、水域与岸线资源等河道相关资源的集约开发、节约利用、管制使用,保证开发利用的合理、高效并与河道保护相协调。
(2)畅通水系、发挥效益。充分利用现有河道,疏浚局部卡口、束窄段,以及现有泵站、闸坝,通过调度手段畅通水流,发挥现有工程效益。同时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及用地布局要求,适当新增、拓浚河道,合理调整河道功能,完善现有水系布局,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河道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因地制宜,一河一策,突出重点。突出骨干河道、重点区域的保护和治理,突出饮用水源保护、城市排水、排污口整合方面的研究;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水和谐,彰显城市水文化的传承与鉴赏。创建城市绿色之城、生态之城、健康之城。
3、黑臭水体治理技术路线
黑臭水体治理主要分为六个步骤:调查与分析、问题识别、整治方案、重点项目、完成目标。
调查分析包括现状调查:水系水文、水環境、水生态、市政设施、污染源、景观绿化、历史文化等;规划梳理:总体规划、水功能区划、绿地系统、防洪排涝、排水规划等。
问题识别是黑臭水体治理过程中的重点,是提出整治方案的重点。水环境问题识别包括确定水功能区,查找污染源,计算环境容量;水生态问题识别需认清城市水生态保护区、生态廊道河栖息地;水安全问题识别重点是城市防洪排涝和水系沟通。水文化和水资源则要搞清城市水系格局,历史文脉以及城市过境水、雨水利用、污水再生状况等。
在调查分析与问题识别的基础上提出城市的黑臭水体整治方案和重点项目,项目主要有以下几项分类。水环境工程:管网截污、污染源控制、生态补水、水系贯通;水生态工程:生态修复、雨洪收集、城市湖泊恢复、控制初雨、增加海绵体;水安全工程:分流排洪、完善防洪围堰、疏通水系、增加排涝能力;水文化工程:梳理文脉、确定主题、构建体系、多彩文化施策、分类整治;水资源工程:雨水调蓄利用、污水再生利用、中水回收利用。
4、黑臭水体治理思路
以黑臭水体治理为抓手,贯彻“全区域统筹、全方位治理、全过程控制”的总体方针,遵循“源头削减、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污染削除原则,按照城市的分区策略,根据城市水系格局和规划对河道分级,在水环境现状调查及污染源解析基础上对河道进行分类,并以水环境功能区划为依据确定治理目标,提出分级管控、分片治理、因河施策、分期实施的系统治理思路,全面提高城市水环境质量。
(1)分级管控
按照城市水系格局和规划,将区域内水体进行分级:饮用水源地、过境河流、城市内河以及城市封闭水体。对不同水体提出相应管控措施:为重点管控区,划分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进行重点管控:重点加强城区污染源管控,逐步完善上游污染治理;城市内河及封闭水体:完善“河长制”,消除城区污水直排现象。
(2)分片治理
根据水系和黑臭水体分布特点,将规划区划分为多个片区,并根据汇水区域和水系连通进一步细分为治理单元,最终将污染负荷削减目标及工程措施落实到各个治理单元。
(3)因河施策
根据水体污染来源和污染因子特点,分配污染物削减量,提出有针对性的技术方法和工程措施,,水质较好水体以生态修复为主,水质较差河流以“截污+清淤+补水+生态修复”措施进行治理。
5、水环境功能区划与环境容量研究
城市黑臭水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环境功能区划,将城市的河道作为对象,按照水环境现状参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要求,将城市地面水水域分类。根据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划定城区主要河道水功能与水质目标。
根据主要河流现有的水文参数及水质监测数据,参照水质目标,城区景观河流选用枯水期平均流量作为设计水文条件,入河控制量计算执行《水域纳污能力计算规程》(SL348-2010),计算指标为COD、氨氮、TP。
6、结语
城市黑臭水体的综合治理是对城市防洪、供水、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保障城市河湖流域生态环境安全,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
生态环境效益:能显著提高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增强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控能力,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有序性。从而促进区域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维护流域的生态安全。社会效益:美化人居环境,创造人与自然交流的机会;生态科普,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供安全洁净的饮用水源,改善人居环境;创建和谐社会,促进城市发展;传承历史文化,实现“绿色”与“人文”的和谐统一。经济效益:优化环境,提升土地利用价值;促进生态休闲产业的发展,增加第三产业的收入;吸引投资,拉动地方经济。
参考文献:
[1]汪升华、韩凌杰、于小迪、张蕾、张艺惠.试论水生态文明城市生命力[J].水利发展研究;2015年7期.
[2]高继坤.我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思路研究[J];科技展望,2016.2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