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人们对室内环境要求愈来愈高的当今社会,控制室内环境污染问题,对室内环境进行合理的设计成为现在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文章对室内环境污染和环境设计的关键点进行探讨,旨在为提高室内环境设计水平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室内环境;污染;设计
一、前言
室内环境是人们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环境。有效的控制室内环境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环境设计中,我们应遵循健康化、绿色化的设计原则。
二、室内环境设计概述
1.室内环境设计原则
室内环境设计属于建筑装饰的范畴,而建筑装饰是建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学的任务是构想一个带有可用空间的立体并使其尽量地漂亮和实用。现在,人们重新认识到建筑装饰在建筑的个性化、建筑传统的继承以及满足公众的社会心理需求等方面的意义。
建筑装饰设计不仅仅是考虑到建筑作为的六面体问题,而是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地进行多层次的空间环境设计,利用平面和空间的构成、透视、错觉、光影、反射和色彩变化等原理配合物质手段创造出预期的格调和气氛。它包括各种居住和公共建筑的室内环境设计和室外装饰设计以及小区建筑环境设计。其中,室内环境设计不只是简单的装饰,也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美化,它应该是充分满足室内空间的性质和用途,并与建筑功能和建筑技术(风格)相适应,通过对空间、造型、细节、色彩、灯光、艺术品配饰等进行综合性整体设计,满足不同的使用功能和审美价值。
2.室内环境的重要性
人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内渡过的。因此,人们设计创造的室内环境,必然会直接关系到室内生活、生产活动的质量,关系到人们的安全、健康、效率、舒适等等。室内环境的创造,应该把保障安全和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作为室内设计的首要前提。人们对于室内环境除了有使用安排、冷暖光照等物质功能方面的要求之外,还常有与建筑物的类型、性格相适应的室内环境氛围、风格文脉等精神功能方面的要求。显而易见,室内环境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三、室内环境污染的现状
室内环境相对封闭,且存在着较多的污染源和大量的污染物,人们长期身处其中,便会受到较大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室内环境污染情况较为严重,据统计,每年我国死于室内污染的人有一千多万。
1.人们的日常活动对室内环境造成污染。人们长时间的处于相对封闭的室内环境中,并进行大量的各种日常行为和活动,这些活动看似平常,却都会对整个室内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例如,人们在室内来回的行走、呼吸,或者做饭、抽烟、使用空调等,在这些过程中,会产生出大量不同浓度的二氧化硫以及各种可吸入颗粒,还有细菌、尼古丁等。这些污染物在室内这样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无法及时的排出,或者不能彻底排出,便会不断的在室内累积。于是,久而久之,室内环境中便存在大量的各种各样的污染物,严重危害到人体健康。
2.室外的污染物对室内环境造成污染。室内环境虽然相对封闭,但也与外界环境之间存在较多的气体交换等。例如,在开门、开窗通风的时候,便会有大量的室外污染物趁机进入到室内,室外环境中大量存在的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硫等污染物便会进入室内。在关闭门窗之后,这些污染物又无法及时的排出,便会在室内不断积累,造成室内环境的污染。
3.各种建筑、装修材料对室内环境造成污染。目前,许多建筑在修建和装修的过程中都会用到大量的建筑、装修材料,而这些材料中往往会含有许多污染性的物质,例如各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VOC主要为苯及苯系物,在装修时用到的油漆和涂料中便含有大量的苯及苯系物。另外,室内的地毯以及各种化纤窗帘,还有各种办公用品,例如复印机和打印机中也都或多或少的含有VOC。于是,苯作为一种致癌物质,便会长期存在于室内环境中,造成严重的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四、室内环境设计存在的污染问题
1.浪费素材现象严重。在室内环境设计中,为了追求时尚、高档等效果。大量使用一些稀少材质的材料进行装修,造成了稀缺材料的使用量减少,也不利于整个行业的持续发展,也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有部分室内设计,尤其是商场、酒店等建筑,它们对装修的更新時间要求快些,因此导致一些不能再循环使用或是可回收的材料成为建筑垃圾,不仅给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也对国家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据相关数据显示,建设类所浪费的材料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比例占三分之一左右。另外,在设计观念上,过分注重局部的设计,缺乏整体思维,也将导致需要对建筑进行翻新,造成材料的浪费。
2.某些材料的使用威胁人们健康。目前很多室内装饰的材料为了提高产品的性能,增加了含有大量危害人们健康的物质,虽然部分有害物质可以随着时间慢慢消散,但是也会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影响。另外有的材料甚至还散发出有刺激性的气味,不仅影响室内空气质量,而且威胁人们的健康。据有关调查表明,目前建筑类的材料还存在大量假冒伪劣产品和有害物质的产品。例如吸入大量装修材料中的甲醛物质,会导致人们患上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疾病。
3.室内设计与自然相结合较少。目前的室内环境中很少看见有专门种植绿色植物的场所,也就是说在设计的时候没有将室内环境的绿化考虑进去。而且很多装修原料是不锈钢、玻璃等材质的,运用大量的人工照明来烘托出特有的色彩和环境,将室内环境与自然环境相隔离。
五、控制室内环境污染的设计方案
装修设计是指消费者或装饰公司对住宅整体的结构、布局和材料的设计。为控制和降低室内环境污染,装修设计中应着重从室内通风设计和选用材料设计两方面采取措施。
1.室内通风设计
设计合理的住宅通风,加强通风换气,用室外新鲜空气稀释室内环境污染物,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是降低室内环境污染最方便有效的途径之一。为了保证室内足够的新风量,在装修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建筑物通风。在装修设计中应尽可能设计保留建筑物自然通风,对于隔墙和门窗设置上,应充分考虑自然通风效果。对于厨房、卫生间、储藏室等功能性房间,由于往往没有较好的自然通风,可采取机械通风方式,如设置排气装置。排气应当直接排出室外,不能再进人室内循环。
2.选用材料设计
装修材料是室内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不合格的装修材料更是造成室内空气质量不达标的罪魁祸首。综合全国各地对装修材料的检测通报,污染物含量超标和物理性能不达标是当前不合格装修材料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拉制材料用量原则
装修设计中,还应注意搭配各种装修材料的使用量,比如地面和墙面的材料最好不要使用单一种类的材料,因为使用面积较大,如果选择单一材料会造成室内某种有害物质超标。
(二)选用材料原则
在选用无机非金属装修材料、人造板材、涂料以及胶粘剂等常用材料时,要按照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对住宅装修的要求,设计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绿色装修材料。无机非金属装修材料如石材、陶瓷、石膏板等,必须符合《规范》要求的放射性限量指标。人造板材包括胶合板、细木工板(俗称大芯板)、纤维板、复合木地板等,是造成装修工程甲醛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在设计选用板材时,一定要选用游离甲醛含量和释放量为E1类的板材。胶粘剂和涂料一样,由于粘接后被材料覆盖,有害气体迟迟散发不尽,所以对室内环境的危害比涂料还大,必须严格选用。
六、结束语
综上,良好的选材,合理的设计,严格的标准是控制室内环境质量的有效途径。在实际的设计中,设计人员应将健康、绿色的原则融入到室内环境设计中,这样才能设计出符合人们需要的室内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季翔,陈志东.苏北地区住宅建筑节能与室内设计研究[J].工业建筑,2013,26—28页
[2]贺爱武.绿色设计——室内设计的未来之路[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19页
【关键词】 室内环境;污染;设计
一、前言
室内环境是人们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环境。有效的控制室内环境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环境设计中,我们应遵循健康化、绿色化的设计原则。
二、室内环境设计概述
1.室内环境设计原则
室内环境设计属于建筑装饰的范畴,而建筑装饰是建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学的任务是构想一个带有可用空间的立体并使其尽量地漂亮和实用。现在,人们重新认识到建筑装饰在建筑的个性化、建筑传统的继承以及满足公众的社会心理需求等方面的意义。
建筑装饰设计不仅仅是考虑到建筑作为的六面体问题,而是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地进行多层次的空间环境设计,利用平面和空间的构成、透视、错觉、光影、反射和色彩变化等原理配合物质手段创造出预期的格调和气氛。它包括各种居住和公共建筑的室内环境设计和室外装饰设计以及小区建筑环境设计。其中,室内环境设计不只是简单的装饰,也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美化,它应该是充分满足室内空间的性质和用途,并与建筑功能和建筑技术(风格)相适应,通过对空间、造型、细节、色彩、灯光、艺术品配饰等进行综合性整体设计,满足不同的使用功能和审美价值。
2.室内环境的重要性
人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内渡过的。因此,人们设计创造的室内环境,必然会直接关系到室内生活、生产活动的质量,关系到人们的安全、健康、效率、舒适等等。室内环境的创造,应该把保障安全和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作为室内设计的首要前提。人们对于室内环境除了有使用安排、冷暖光照等物质功能方面的要求之外,还常有与建筑物的类型、性格相适应的室内环境氛围、风格文脉等精神功能方面的要求。显而易见,室内环境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三、室内环境污染的现状
室内环境相对封闭,且存在着较多的污染源和大量的污染物,人们长期身处其中,便会受到较大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室内环境污染情况较为严重,据统计,每年我国死于室内污染的人有一千多万。
1.人们的日常活动对室内环境造成污染。人们长时间的处于相对封闭的室内环境中,并进行大量的各种日常行为和活动,这些活动看似平常,却都会对整个室内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例如,人们在室内来回的行走、呼吸,或者做饭、抽烟、使用空调等,在这些过程中,会产生出大量不同浓度的二氧化硫以及各种可吸入颗粒,还有细菌、尼古丁等。这些污染物在室内这样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无法及时的排出,或者不能彻底排出,便会不断的在室内累积。于是,久而久之,室内环境中便存在大量的各种各样的污染物,严重危害到人体健康。
2.室外的污染物对室内环境造成污染。室内环境虽然相对封闭,但也与外界环境之间存在较多的气体交换等。例如,在开门、开窗通风的时候,便会有大量的室外污染物趁机进入到室内,室外环境中大量存在的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硫等污染物便会进入室内。在关闭门窗之后,这些污染物又无法及时的排出,便会在室内不断积累,造成室内环境的污染。
3.各种建筑、装修材料对室内环境造成污染。目前,许多建筑在修建和装修的过程中都会用到大量的建筑、装修材料,而这些材料中往往会含有许多污染性的物质,例如各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VOC主要为苯及苯系物,在装修时用到的油漆和涂料中便含有大量的苯及苯系物。另外,室内的地毯以及各种化纤窗帘,还有各种办公用品,例如复印机和打印机中也都或多或少的含有VOC。于是,苯作为一种致癌物质,便会长期存在于室内环境中,造成严重的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四、室内环境设计存在的污染问题
1.浪费素材现象严重。在室内环境设计中,为了追求时尚、高档等效果。大量使用一些稀少材质的材料进行装修,造成了稀缺材料的使用量减少,也不利于整个行业的持续发展,也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有部分室内设计,尤其是商场、酒店等建筑,它们对装修的更新時间要求快些,因此导致一些不能再循环使用或是可回收的材料成为建筑垃圾,不仅给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也对国家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据相关数据显示,建设类所浪费的材料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比例占三分之一左右。另外,在设计观念上,过分注重局部的设计,缺乏整体思维,也将导致需要对建筑进行翻新,造成材料的浪费。
2.某些材料的使用威胁人们健康。目前很多室内装饰的材料为了提高产品的性能,增加了含有大量危害人们健康的物质,虽然部分有害物质可以随着时间慢慢消散,但是也会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影响。另外有的材料甚至还散发出有刺激性的气味,不仅影响室内空气质量,而且威胁人们的健康。据有关调查表明,目前建筑类的材料还存在大量假冒伪劣产品和有害物质的产品。例如吸入大量装修材料中的甲醛物质,会导致人们患上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疾病。
3.室内设计与自然相结合较少。目前的室内环境中很少看见有专门种植绿色植物的场所,也就是说在设计的时候没有将室内环境的绿化考虑进去。而且很多装修原料是不锈钢、玻璃等材质的,运用大量的人工照明来烘托出特有的色彩和环境,将室内环境与自然环境相隔离。
五、控制室内环境污染的设计方案
装修设计是指消费者或装饰公司对住宅整体的结构、布局和材料的设计。为控制和降低室内环境污染,装修设计中应着重从室内通风设计和选用材料设计两方面采取措施。
1.室内通风设计
设计合理的住宅通风,加强通风换气,用室外新鲜空气稀释室内环境污染物,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是降低室内环境污染最方便有效的途径之一。为了保证室内足够的新风量,在装修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建筑物通风。在装修设计中应尽可能设计保留建筑物自然通风,对于隔墙和门窗设置上,应充分考虑自然通风效果。对于厨房、卫生间、储藏室等功能性房间,由于往往没有较好的自然通风,可采取机械通风方式,如设置排气装置。排气应当直接排出室外,不能再进人室内循环。
2.选用材料设计
装修材料是室内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不合格的装修材料更是造成室内空气质量不达标的罪魁祸首。综合全国各地对装修材料的检测通报,污染物含量超标和物理性能不达标是当前不合格装修材料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拉制材料用量原则
装修设计中,还应注意搭配各种装修材料的使用量,比如地面和墙面的材料最好不要使用单一种类的材料,因为使用面积较大,如果选择单一材料会造成室内某种有害物质超标。
(二)选用材料原则
在选用无机非金属装修材料、人造板材、涂料以及胶粘剂等常用材料时,要按照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对住宅装修的要求,设计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绿色装修材料。无机非金属装修材料如石材、陶瓷、石膏板等,必须符合《规范》要求的放射性限量指标。人造板材包括胶合板、细木工板(俗称大芯板)、纤维板、复合木地板等,是造成装修工程甲醛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在设计选用板材时,一定要选用游离甲醛含量和释放量为E1类的板材。胶粘剂和涂料一样,由于粘接后被材料覆盖,有害气体迟迟散发不尽,所以对室内环境的危害比涂料还大,必须严格选用。
六、结束语
综上,良好的选材,合理的设计,严格的标准是控制室内环境质量的有效途径。在实际的设计中,设计人员应将健康、绿色的原则融入到室内环境设计中,这样才能设计出符合人们需要的室内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季翔,陈志东.苏北地区住宅建筑节能与室内设计研究[J].工业建筑,2013,26—28页
[2]贺爱武.绿色设计——室内设计的未来之路[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