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尼赫鲁的思想体系兼容并蓄,社会主义思想、折衷主义、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扩张主义在其身上混为一体。复杂的思想体系给尼赫鲁及尼赫鲁时代中印关系带来了深远影响,产生了双重后果。
关键词:尼赫鲁;思想体系;中印关系
一、尼赫鲁思想体系的内容
(一)社会主义
早在英国剑桥大学求学期间,尼赫鲁就接触到社会主义思想。1926-1927年,尼赫鲁游历了欧洲和苏联,期间直接接触到共产主义理论与目睹社会主义实践,他考察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和经济建设,印象深刻,他认为苏联在开创人类社会新制度和经济建设上成绩卓著。更为重要的是,社会主义理论在尼赫鲁世界观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尼赫鲁眼中的整个世界是分属于帝国主义列强与受压迫民族这两大相互对立的阵营。因此,尼赫鲁观察中国的视角带有理解和同情的色彩,因为中国和印度有着相似的悲惨遭遇和共同的历史使命。
(二)折衷主义
尼赫鲁生于印度传统家庭,又在英国接受西方式现代教育,东西方各种思想在他身上融为一体。他认为:“人生是太错综复杂了……不能被局限于某种一成不变的主义范围之内”①,尼赫鲁根据自己参与政治斗争及未来国家建设的需要,将东西方的各种学说融合起来,扬长避短,力求创造出适合印度国情的方法。这种兼容调和的折衷主义精神,在尼赫鲁的内政及外交思想中是随处可见的,特别是在外交政策方面中他一直奉行着不干涉内政和不结盟主义,力求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中,建立中间地带,在各种相互对抗和冲突的力量之间进行调节,左右逢源。
(三)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
尼赫鲁是一位国际主义者。他看重国际合作,并为国际合作努力着。尼赫鲁对中国、阿比西尼亚等这些受殖民主义压迫国家进行民族解放斗争上给予了同情和支持,倡导和支持国家间为共同利益而开展更广泛的经济和政治合作,但尼赫鲁国际主义理念是建立在坚定地站在印度的立场上,带有很强的狭隘性。
民族主义思想在尼赫鲁身上表现得更突出。民族主义思想贯穿于尼赫鲁漫长的政治生涯,在争取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中他率先提出印度完全独立的主张,要把过去一百多年中英国殖民者留下的耻辱一扫干净。在独立后他努力使印度成为“有声有色”的大国。在涉及印度国家利益时,他不管是非曲直如何,总是态度强硬,甚至不惜兵戎相见。
但在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发生冲突时,尼赫鲁表现出的是十足的民族主义。尼赫鲁说道:“没有一个民族会将国际团体的利益置于它自己的利益之上的。只有这两者是符合一致的时候,有效的国际主义才有任何实现的可能性……在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两者之间的竞争中,民族主义注定是要独胜的”②。结合中印近现代关系史实看,尼赫鲁在中国西藏地区问题上及中印边界问题上不顾历史和现实,他的立场、政策和行动都是建立在维护印度民族利益最大化的特点上。英国殖民统治的苦涩回忆刚刚逝去,他就要用旧的强权政治去维护本国的利益,这不但没有正当性,并且置潜在的冲突不顾。可见,尼赫鲁并非一个国际主义者,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民族主义者。
(四)扩张主义
尼赫鲁思想中涌现出明显的扩张主义色彩。第一,充当南亚次大陆及亚洲的领导者。早在1944年,尼赫鲁尚在艾哈迈德讷格尔监狱中,尼赫鲁就明确表达印度绝不会成为任何一个国家或集团的附庸,印度将来注定要改变亚洲和全世界的面貌。1949年,尼赫鲁直截了当说印度是亚洲的中心,决定着亚洲的未来。为此,尼赫鲁通过武力和秘密条约形式控制了英国在南亚链条上的尼泊尔、锡金、不丹三国,并且为了克什米尔归属不惜与旧日兄弟巴基斯坦大动干戈。在围绕西藏地位和中印边界问题上,尼赫鲁态度强硬,针锋相对,单方面派军不断蚕食中国领土,与中国边防军面对面对抗。第二,谋求印度大国地位。辉煌的历史和现代民主、法制制度自信使得尼赫鲁总有争当世界大国的潜意识。从国际层面上看,尼赫鲁认为当今世界上除美国、苏联、中国之外,第四个大国非属印度不可。从地区层面上看,尼赫鲁一直设想构建中印之间的“亚洲轴心”,还设想在印度洋地区,在东南亚到中东,印度也要成为经济和政治中心。反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尼赫鲁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系列政治活动,其主要动机就是要成为第三世界的代言人,游刃于美苏两大阵营之外的“第三势力”,这是印度实现大国地位最便捷的路径之一。
二、尼赫鲁思想特征对中印国家关系的影响
尼赫鲁复杂多变的思想体系,给中印现代国家关系带来了深远影响,产生了双重后果。
第一,尼赫鲁无可挑剔的革命经历,多维的思想使其成为国大党和印度的杰出代表人物,成为甘地政治上的继承人。也正因如此,尼赫鲁逐渐成为国大党的实际领导人和印度的象征。在印度独立后,尼赫鲁个人威望极高,大权总揽,能够自如地根据自己的世界观发展对外关系。譬如,在新中国建立之际,在涉及到与中国建交问题的激烈争议上,尼赫鲁力排众议,积极推动印度早日与新中国建交,发展友好关系,尼赫鲁功不可没。但在1959年中印关系遭遇巨大矛盾的时候,尼赫鲁亦成了众矢之的,印度和中国方面的媒体和官方均对尼赫鲁的外交政策进行严厉批评,尼赫鲁压力陡增,使他对中国的幻想开始破灭。事实上,尼赫鲁在外交上展现给印度的并非软弱不堪,展现给中国的也非敌意重重。尼赫鲁夹在印度人民和中国政府中间,痛苦不堪,这也是其中国认知走向极端负面化的直接原因之一。尼赫鲁中国认知的转变又带来了中印关系的变迁。
第二,基于其思想,尼赫鲁在外交上奉行和平独立、不干涉内政和不结盟等原则,使印度成为国际舞台中一支耀眼的政治力量。尼赫鲁亲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又不倒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使得尼赫鲁成为东西方国家联系的纽带。就中印关系来说,在中印关系友好时,尼赫鲁在国际舞台上支持中国加入联合国,邀请中国出席多边国际舞台会议,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在中印边界问题浮出水面之时,尼赫鲁强烈的民族主义心态和的霸权扩张主义不断作祟,一步步带来了中印关系的恶化。(作者单位: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解:
①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印度的发现》(齐文译),世界知识社出版1956版,第22页。
②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印度的发现》(齐文译),世界知识社出版1956版,第553-554页。
参考文献:
[1] 尼赫鲁著,齐文译:《印度的发现》,北京:世界知识社出版社,1956年
[2] 尼赫鲁著,张宝芳译:《尼赫鲁自传》,北京:世界知识社出版,1956年。
[3] 尚劝余:《尼赫鲁时代中国与印度的关系(1947-196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4] 尚劝余:《尼赫鲁思想的主要特征》,1990年第3期。
[5] 赵干城:《印度——大国地位与大国外交》,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6] 张力:《印度总理尼赫鲁》,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7] 张敏秋:《跨越喜马拉雅障碍——中国寻求了解印度》,重庆出版社,2006年。
[8] 孙士海:《尼赫鲁外交思想形成探析》,《南亚研究》,2006年第2期。
[9] 朱明忠:《评尼赫鲁的社会主义思想》,《当代亚太》,1998年第8期。
[10] 朱明忠:《尼赫鲁思想体系的特点与渊源》,《当代亚太》,1998年第11期。
关键词:尼赫鲁;思想体系;中印关系
一、尼赫鲁思想体系的内容
(一)社会主义
早在英国剑桥大学求学期间,尼赫鲁就接触到社会主义思想。1926-1927年,尼赫鲁游历了欧洲和苏联,期间直接接触到共产主义理论与目睹社会主义实践,他考察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和经济建设,印象深刻,他认为苏联在开创人类社会新制度和经济建设上成绩卓著。更为重要的是,社会主义理论在尼赫鲁世界观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尼赫鲁眼中的整个世界是分属于帝国主义列强与受压迫民族这两大相互对立的阵营。因此,尼赫鲁观察中国的视角带有理解和同情的色彩,因为中国和印度有着相似的悲惨遭遇和共同的历史使命。
(二)折衷主义
尼赫鲁生于印度传统家庭,又在英国接受西方式现代教育,东西方各种思想在他身上融为一体。他认为:“人生是太错综复杂了……不能被局限于某种一成不变的主义范围之内”①,尼赫鲁根据自己参与政治斗争及未来国家建设的需要,将东西方的各种学说融合起来,扬长避短,力求创造出适合印度国情的方法。这种兼容调和的折衷主义精神,在尼赫鲁的内政及外交思想中是随处可见的,特别是在外交政策方面中他一直奉行着不干涉内政和不结盟主义,力求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中,建立中间地带,在各种相互对抗和冲突的力量之间进行调节,左右逢源。
(三)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
尼赫鲁是一位国际主义者。他看重国际合作,并为国际合作努力着。尼赫鲁对中国、阿比西尼亚等这些受殖民主义压迫国家进行民族解放斗争上给予了同情和支持,倡导和支持国家间为共同利益而开展更广泛的经济和政治合作,但尼赫鲁国际主义理念是建立在坚定地站在印度的立场上,带有很强的狭隘性。
民族主义思想在尼赫鲁身上表现得更突出。民族主义思想贯穿于尼赫鲁漫长的政治生涯,在争取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中他率先提出印度完全独立的主张,要把过去一百多年中英国殖民者留下的耻辱一扫干净。在独立后他努力使印度成为“有声有色”的大国。在涉及印度国家利益时,他不管是非曲直如何,总是态度强硬,甚至不惜兵戎相见。
但在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发生冲突时,尼赫鲁表现出的是十足的民族主义。尼赫鲁说道:“没有一个民族会将国际团体的利益置于它自己的利益之上的。只有这两者是符合一致的时候,有效的国际主义才有任何实现的可能性……在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两者之间的竞争中,民族主义注定是要独胜的”②。结合中印近现代关系史实看,尼赫鲁在中国西藏地区问题上及中印边界问题上不顾历史和现实,他的立场、政策和行动都是建立在维护印度民族利益最大化的特点上。英国殖民统治的苦涩回忆刚刚逝去,他就要用旧的强权政治去维护本国的利益,这不但没有正当性,并且置潜在的冲突不顾。可见,尼赫鲁并非一个国际主义者,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民族主义者。
(四)扩张主义
尼赫鲁思想中涌现出明显的扩张主义色彩。第一,充当南亚次大陆及亚洲的领导者。早在1944年,尼赫鲁尚在艾哈迈德讷格尔监狱中,尼赫鲁就明确表达印度绝不会成为任何一个国家或集团的附庸,印度将来注定要改变亚洲和全世界的面貌。1949年,尼赫鲁直截了当说印度是亚洲的中心,决定着亚洲的未来。为此,尼赫鲁通过武力和秘密条约形式控制了英国在南亚链条上的尼泊尔、锡金、不丹三国,并且为了克什米尔归属不惜与旧日兄弟巴基斯坦大动干戈。在围绕西藏地位和中印边界问题上,尼赫鲁态度强硬,针锋相对,单方面派军不断蚕食中国领土,与中国边防军面对面对抗。第二,谋求印度大国地位。辉煌的历史和现代民主、法制制度自信使得尼赫鲁总有争当世界大国的潜意识。从国际层面上看,尼赫鲁认为当今世界上除美国、苏联、中国之外,第四个大国非属印度不可。从地区层面上看,尼赫鲁一直设想构建中印之间的“亚洲轴心”,还设想在印度洋地区,在东南亚到中东,印度也要成为经济和政治中心。反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尼赫鲁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系列政治活动,其主要动机就是要成为第三世界的代言人,游刃于美苏两大阵营之外的“第三势力”,这是印度实现大国地位最便捷的路径之一。
二、尼赫鲁思想特征对中印国家关系的影响
尼赫鲁复杂多变的思想体系,给中印现代国家关系带来了深远影响,产生了双重后果。
第一,尼赫鲁无可挑剔的革命经历,多维的思想使其成为国大党和印度的杰出代表人物,成为甘地政治上的继承人。也正因如此,尼赫鲁逐渐成为国大党的实际领导人和印度的象征。在印度独立后,尼赫鲁个人威望极高,大权总揽,能够自如地根据自己的世界观发展对外关系。譬如,在新中国建立之际,在涉及到与中国建交问题的激烈争议上,尼赫鲁力排众议,积极推动印度早日与新中国建交,发展友好关系,尼赫鲁功不可没。但在1959年中印关系遭遇巨大矛盾的时候,尼赫鲁亦成了众矢之的,印度和中国方面的媒体和官方均对尼赫鲁的外交政策进行严厉批评,尼赫鲁压力陡增,使他对中国的幻想开始破灭。事实上,尼赫鲁在外交上展现给印度的并非软弱不堪,展现给中国的也非敌意重重。尼赫鲁夹在印度人民和中国政府中间,痛苦不堪,这也是其中国认知走向极端负面化的直接原因之一。尼赫鲁中国认知的转变又带来了中印关系的变迁。
第二,基于其思想,尼赫鲁在外交上奉行和平独立、不干涉内政和不结盟等原则,使印度成为国际舞台中一支耀眼的政治力量。尼赫鲁亲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又不倒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使得尼赫鲁成为东西方国家联系的纽带。就中印关系来说,在中印关系友好时,尼赫鲁在国际舞台上支持中国加入联合国,邀请中国出席多边国际舞台会议,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在中印边界问题浮出水面之时,尼赫鲁强烈的民族主义心态和的霸权扩张主义不断作祟,一步步带来了中印关系的恶化。(作者单位: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解:
①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印度的发现》(齐文译),世界知识社出版1956版,第22页。
②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印度的发现》(齐文译),世界知识社出版1956版,第553-554页。
参考文献:
[1] 尼赫鲁著,齐文译:《印度的发现》,北京:世界知识社出版社,1956年
[2] 尼赫鲁著,张宝芳译:《尼赫鲁自传》,北京:世界知识社出版,1956年。
[3] 尚劝余:《尼赫鲁时代中国与印度的关系(1947-196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4] 尚劝余:《尼赫鲁思想的主要特征》,1990年第3期。
[5] 赵干城:《印度——大国地位与大国外交》,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6] 张力:《印度总理尼赫鲁》,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7] 张敏秋:《跨越喜马拉雅障碍——中国寻求了解印度》,重庆出版社,2006年。
[8] 孙士海:《尼赫鲁外交思想形成探析》,《南亚研究》,2006年第2期。
[9] 朱明忠:《评尼赫鲁的社会主义思想》,《当代亚太》,1998年第8期。
[10] 朱明忠:《尼赫鲁思想体系的特点与渊源》,《当代亚太》,199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