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一切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环节,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教师要在语言训练上有作为,要在话题设计上有作为,要在价值引领上有作为,要在学习方式上有作为。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寻求一种平衡,这种平衡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凭借,是一种能够使课堂和谐而有序地流动起来的平衡。有了这种平衡,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能有效互动起来,就能实现“教课文”向“教语文”的有效转身,就能真正达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阅读教学;价值作为;实施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在全面、准确、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真正地关注学生,一切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从“教课文”转向“教语文”。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精心设计教学流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环节,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一、教师要在语言训练上有作为
许多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把精力都花在课文分析上,却忽略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情感、态度、价值观则是从“语言”这个根上长出来的树,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时时想着自己在教语文,时时想着从文本中寻找语言奥秘,引领学生反复揣摩,在听、说、读、写的系列语言训练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的《哪吒闹海》,他将这节课教学的流程分成了四大板块:一是课文朗读板块,在这一板块中,薛老师引领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懂意思,读清思路;二是学习概述板块,将一篇课文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述成三句话,既有方法的引领,又有实践的指导,让学生在方法的实践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三是学习讲述板块,将一句话具化为三句话,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想象中思维,在想象中表达,非常巧妙地进行了基于文本的想象训练;最后是学习转述板块,通过不同人物,站在不同立场,转述同一故事,训练了学生不同角度的表述,明确了神话故事“扬善惩恶”的主旨。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薛老师对语文课程的深刻认识:语文课不能仅是“教课文”,而是应该引导学生用课文来“学语文”。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能达成这样的课程目标:学习概述,概括性讲故事;学习讲述,展开想象讲故事;学习转述,多种立场讲故事。这样的教学,教师关注的不仅仅是课文的内容,更关注的是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关注的是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是一种课文内容与语文方法共同习得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实现利用课文这个“例”,得意、得言、得法。
二、教师要在话题设计上有作为
观摩教学公开课时,我们经常发现,在教师的频频发问下,教师说前半句学生答后半句,一堂课学生多达几十次回答,课堂上好像是教师的十万个为什么,不把学生的回答牵到教师的答案上不罢休。这种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提问使教学过程平淡无味。要走出“满堂灌”的误区,对问题的设计就要少而精,要建构富有思维含量的话题,用话题驱动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深入地钻研文本。
如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在执教《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做了这样的话题设计:支老师先让学生边默读课文边给自己提一个问题,并让学生先钻研教材解决这个问题,随后他说:“在我提问之前,你们猜我会提一个什么问题?”并和学生“打赌”:“谁能猜出我这个问题,我就退场。”学生从语言文字、课文内容、天体常识等方面纷纷猜测,最后支老师揭开了这个“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神秘问题——“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酸、甜、苦、辣,你心里是哪一种滋味?”此后的教学环节都是围绕“你心里是哪一种滋味”展开。让学生读出看到地球遭到严重破坏时的“酸味”,读出宇航员看到宇宙中美丽地球的“甜味”,读出人类破坏了地球别无他寻的“苦味”……笔者认为,这一教学环节的价值在于变问题为话题,像磁场一样紧紧地吸引着每一个学生,引导学生去读书探究,体验情感。
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少一些问题,多一些话题,将课堂中的问题想方设法变成我们师生交流的话题。话题能把学生带入一定的语境,围绕话题同时产生一些新问题,然后开展讨论,探究课文内容。话题能使课文的主题得以升华,体验得以深入,人文精神得以彰显。
三、教师要在价值引领上有作为
语文教学过程是价值创生、发展、交流、嬗变和更新的过程。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张扬阅读个性,让学生在精神愉悦的阅读过程中,将文本从静态符号还原为鲜活生命,生成学生的智慧。但是,在当前语文教学实际中,教师为了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认为迁就、纵容学生的体悟就是弘扬个性,就是人文关怀。对学生随心所欲地说,天空行马地讲,缺乏科学的指导和评价,忽视对文本价值取向的引导。这又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失衡现象。如一位教师教学《印度洋上生死夜》片段。
师出示:“不,我不能走!……我有责任向来往船只通报这一信息。”
师:仔细读读这段话,看看有什么收获。
生:从这几句话中,我发现皮埃尔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师:哦,具体谈谈。
生:种种迹象表明,这一海域即将发生海啸,作为一位船长,皮埃尔在生死关头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选择留下来通报信息,体现了船长应有的责任心。
生: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认为皮埃尔是一位自私的船长。
师:为什么这样认为?
生:妻子受伤,生命垂危,作为丈夫,理应抢救妻子的生命,这也是做人最起码的道德。但是,皮埃尔没有这样做。所以,我认为皮埃尔很自私。
师:你的看法也有道理。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这句话。
学生认为皮埃尔“自私”,教师就不能无原则地迁就学生,任其渐行渐远。“你的看法也有道理”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教者被“人文”遮住了双眼。此时,教师应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潜心会文上来,让学生走进文本,联系上下文感悟体会,相信学生随着体验的深入,内心一定会受到震撼,深切地感受到一个灵魂的伟大。由此可见,对学生一些有失偏颇的解读和体验,教师不应放弃指导、引领的责任。这种指导当然不应当是僵化的“价值灌输”,而应该是平等的“价值引导”,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对学生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四、教师要在学习方式上有作为
首先,“读”“悟”一体,是最本色的语文学习方式。有效的阅读教学必须依靠最朴素的语文学习方式——读和悟。读书是学生获取文本信息的重要途径,读书也是学生表达感悟和见解的有效载体。阅读教学必须使学生读有目的,读有层次,读有提高。默读思考和动笔圈画结合,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思考,读出自己的见解。正是有了读的基础,有了教师的点拨,才有了学生的感悟——感悟课文的人物形象,感悟文本的语言,感悟蕴含的道理。对于重要词语的理解和认识,需要循序渐进,从词语的品味,到课文的理解,到体会作者遣词的妙处,对课文的语言魅力,学生从读中充分地揣摩,对作者遣词造句的智慧,学生也从读中充分地领悟。
其次,“情”“思”并重,是最本色的语文教学诉求。语文学科自身就饱含着情感的种子,学生在读文的过程中自然会被文中的形象感染。同时,追求情感的课堂不能离开思维的参与。“情”“思”并重就是要使学生把读书的过程当作品味的过程,把读书的过程变成思考的过程。教师要巧妙设计情境,懂得适时追问,把简单的问答式转化为探讨的对话式,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考倾听、对话、建构新的思考与问题。如教学《诺贝尔》一文,学生被诺贝尔为科学而献身的那种毫不气馁的精神所深深感染,教学至此,其实只是走了一半的路程。教师随后应引导学生探究:作者为什么细节刻画诺贝尔研究威力更大的炸药的场面?在这个场面中,两次写了诺贝尔的眼睛,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在这样认真品味、思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更深层地感受这颗伟大的心灵。
一堂高效的阅读教学课,学生的思考无处不在。有了“思”的参与,学生才读得更加兴致勃勃,才有内心真实的感动。正是有了“情”与“思”的交织,学生的读书感悟才有了真实的意义,才有了持久的动力和张力。
语文教学要在有作为与不作为中寻求一种平衡,这种平衡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凭借,是一种能够使课堂和谐而有序地流动起来的平衡。有了这种平衡,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能有效互动起来;有了这种平衡,才能实现“教课文”向“教语文”的有效转身,才能真正达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也才能使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大有作为”。
[参 考 文 献]
[1]闵慧.教学的作为与不作为[J].小学语文教学,2012(4).
[2]游泽生.从文本解读走向教学设计[J].小学语文教学,2011(2).
[3]滕衍平.从“终点”思考,从“起点”出发[J].小学语文教学,2010(3).
[4]朱家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5]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崔允漷主编.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符 洁)
关键词:阅读教学;价值作为;实施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在全面、准确、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真正地关注学生,一切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从“教课文”转向“教语文”。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精心设计教学流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环节,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一、教师要在语言训练上有作为
许多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把精力都花在课文分析上,却忽略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情感、态度、价值观则是从“语言”这个根上长出来的树,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时时想着自己在教语文,时时想着从文本中寻找语言奥秘,引领学生反复揣摩,在听、说、读、写的系列语言训练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的《哪吒闹海》,他将这节课教学的流程分成了四大板块:一是课文朗读板块,在这一板块中,薛老师引领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懂意思,读清思路;二是学习概述板块,将一篇课文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述成三句话,既有方法的引领,又有实践的指导,让学生在方法的实践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三是学习讲述板块,将一句话具化为三句话,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想象中思维,在想象中表达,非常巧妙地进行了基于文本的想象训练;最后是学习转述板块,通过不同人物,站在不同立场,转述同一故事,训练了学生不同角度的表述,明确了神话故事“扬善惩恶”的主旨。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薛老师对语文课程的深刻认识:语文课不能仅是“教课文”,而是应该引导学生用课文来“学语文”。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能达成这样的课程目标:学习概述,概括性讲故事;学习讲述,展开想象讲故事;学习转述,多种立场讲故事。这样的教学,教师关注的不仅仅是课文的内容,更关注的是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关注的是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是一种课文内容与语文方法共同习得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实现利用课文这个“例”,得意、得言、得法。
二、教师要在话题设计上有作为
观摩教学公开课时,我们经常发现,在教师的频频发问下,教师说前半句学生答后半句,一堂课学生多达几十次回答,课堂上好像是教师的十万个为什么,不把学生的回答牵到教师的答案上不罢休。这种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提问使教学过程平淡无味。要走出“满堂灌”的误区,对问题的设计就要少而精,要建构富有思维含量的话题,用话题驱动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深入地钻研文本。
如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在执教《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做了这样的话题设计:支老师先让学生边默读课文边给自己提一个问题,并让学生先钻研教材解决这个问题,随后他说:“在我提问之前,你们猜我会提一个什么问题?”并和学生“打赌”:“谁能猜出我这个问题,我就退场。”学生从语言文字、课文内容、天体常识等方面纷纷猜测,最后支老师揭开了这个“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神秘问题——“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酸、甜、苦、辣,你心里是哪一种滋味?”此后的教学环节都是围绕“你心里是哪一种滋味”展开。让学生读出看到地球遭到严重破坏时的“酸味”,读出宇航员看到宇宙中美丽地球的“甜味”,读出人类破坏了地球别无他寻的“苦味”……笔者认为,这一教学环节的价值在于变问题为话题,像磁场一样紧紧地吸引着每一个学生,引导学生去读书探究,体验情感。
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少一些问题,多一些话题,将课堂中的问题想方设法变成我们师生交流的话题。话题能把学生带入一定的语境,围绕话题同时产生一些新问题,然后开展讨论,探究课文内容。话题能使课文的主题得以升华,体验得以深入,人文精神得以彰显。
三、教师要在价值引领上有作为
语文教学过程是价值创生、发展、交流、嬗变和更新的过程。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张扬阅读个性,让学生在精神愉悦的阅读过程中,将文本从静态符号还原为鲜活生命,生成学生的智慧。但是,在当前语文教学实际中,教师为了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认为迁就、纵容学生的体悟就是弘扬个性,就是人文关怀。对学生随心所欲地说,天空行马地讲,缺乏科学的指导和评价,忽视对文本价值取向的引导。这又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失衡现象。如一位教师教学《印度洋上生死夜》片段。
师出示:“不,我不能走!……我有责任向来往船只通报这一信息。”
师:仔细读读这段话,看看有什么收获。
生:从这几句话中,我发现皮埃尔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师:哦,具体谈谈。
生:种种迹象表明,这一海域即将发生海啸,作为一位船长,皮埃尔在生死关头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选择留下来通报信息,体现了船长应有的责任心。
生: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认为皮埃尔是一位自私的船长。
师:为什么这样认为?
生:妻子受伤,生命垂危,作为丈夫,理应抢救妻子的生命,这也是做人最起码的道德。但是,皮埃尔没有这样做。所以,我认为皮埃尔很自私。
师:你的看法也有道理。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这句话。
学生认为皮埃尔“自私”,教师就不能无原则地迁就学生,任其渐行渐远。“你的看法也有道理”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教者被“人文”遮住了双眼。此时,教师应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潜心会文上来,让学生走进文本,联系上下文感悟体会,相信学生随着体验的深入,内心一定会受到震撼,深切地感受到一个灵魂的伟大。由此可见,对学生一些有失偏颇的解读和体验,教师不应放弃指导、引领的责任。这种指导当然不应当是僵化的“价值灌输”,而应该是平等的“价值引导”,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对学生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四、教师要在学习方式上有作为
首先,“读”“悟”一体,是最本色的语文学习方式。有效的阅读教学必须依靠最朴素的语文学习方式——读和悟。读书是学生获取文本信息的重要途径,读书也是学生表达感悟和见解的有效载体。阅读教学必须使学生读有目的,读有层次,读有提高。默读思考和动笔圈画结合,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思考,读出自己的见解。正是有了读的基础,有了教师的点拨,才有了学生的感悟——感悟课文的人物形象,感悟文本的语言,感悟蕴含的道理。对于重要词语的理解和认识,需要循序渐进,从词语的品味,到课文的理解,到体会作者遣词的妙处,对课文的语言魅力,学生从读中充分地揣摩,对作者遣词造句的智慧,学生也从读中充分地领悟。
其次,“情”“思”并重,是最本色的语文教学诉求。语文学科自身就饱含着情感的种子,学生在读文的过程中自然会被文中的形象感染。同时,追求情感的课堂不能离开思维的参与。“情”“思”并重就是要使学生把读书的过程当作品味的过程,把读书的过程变成思考的过程。教师要巧妙设计情境,懂得适时追问,把简单的问答式转化为探讨的对话式,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考倾听、对话、建构新的思考与问题。如教学《诺贝尔》一文,学生被诺贝尔为科学而献身的那种毫不气馁的精神所深深感染,教学至此,其实只是走了一半的路程。教师随后应引导学生探究:作者为什么细节刻画诺贝尔研究威力更大的炸药的场面?在这个场面中,两次写了诺贝尔的眼睛,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在这样认真品味、思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更深层地感受这颗伟大的心灵。
一堂高效的阅读教学课,学生的思考无处不在。有了“思”的参与,学生才读得更加兴致勃勃,才有内心真实的感动。正是有了“情”与“思”的交织,学生的读书感悟才有了真实的意义,才有了持久的动力和张力。
语文教学要在有作为与不作为中寻求一种平衡,这种平衡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凭借,是一种能够使课堂和谐而有序地流动起来的平衡。有了这种平衡,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能有效互动起来;有了这种平衡,才能实现“教课文”向“教语文”的有效转身,才能真正达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也才能使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大有作为”。
[参 考 文 献]
[1]闵慧.教学的作为与不作为[J].小学语文教学,2012(4).
[2]游泽生.从文本解读走向教学设计[J].小学语文教学,2011(2).
[3]滕衍平.从“终点”思考,从“起点”出发[J].小学语文教学,2010(3).
[4]朱家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5]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崔允漷主编.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符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