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童言无忌:爱老师的烂脾气
一天,我在QQ上和班长聊天,我问他:“孩子,你们能感觉到老师对你们的爱吗?”
他似乎理所当然地说:“当然能了。”
我又问:“那你们爱老师吗?”
他又是理所当然地回答:“当然爱了。”
我笑了,尽管知道这个回答也许是在敷衍我,但仍自恋般地追问:“那你说说,你爱老师什么呢?”心想:孩子爱我什么呢?爱
我自认为的公平公正的原则?爱我和他们谈心时的耐心和细心?爱我顶着压力举办的一次次班级活动?
正思索着,他的答案来了:“我们爱您的一切。”
看到这个回复,我又笑了,这似乎是任何一个孩子面对老师这个问题时都会说的“假话”和“套话”。但没想到,他紧接着又冒出一句:“我们爱您的一切,包括您的烂脾气。”
此话一出,我愣住了。他们爱我的烂脾气?说真话,我的脾气确实“烂”,做班主任的有几个脾气不“烂”的?这个直言不讳的孩子啊,正因这句话,我才知道他是真的爱老师,他爱老师,也就敢直截了当地说爱我的“烂脾气”。但激动之余,他的话又引起了我的思考。如果他反问:“老师,你也天天说爱我们,那你爱我们什么呢?”
是啊,我们口口声声说爱学生,我们爱学生什么呢?我们爱学生的烂脾气吗?爱学生桀骜不驯的个性吗?爱学生不服气的表情吗?不,很多时候,我们都不爱,因为这些所谓的个性总会制造种种麻烦。我们喜欢乖巧听话的学生,喜欢言听计从的学生,喜欢老师一说话他就三点头的学生,因为这样的学生不会给我们添麻烦,让我们的工作进行得很顺利。
但,教育是立人的事业。一个真正独立的人不仅要有区别于他人的外表,更要有区别于他人的思想和主见。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
特殊作业:和老师“吵架”
孩子各有各的秉性。在班级里,最让人操心的就是个性张扬的孩子了,因为他们随时都会闯祸惹事端。可对于性格内向、老师一说话他就三点头的孩子,老师们一般都容易忽视。在我眼里,太听话的孩子也是性格上的一种缺失:太没主见,走入社会容易上当受骗。为了鼓励这样的孩子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有一次我给一个学生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让她一学期和我吵两次架。
这是一个性格内向、老实听话的女孩。清明节假期,语文作业是做一份以“清明”为主题的手抄报。假期结束的头天晚上,我接到一条短信,大意是询问因回老家手抄报没做好是否可以原谅。看看表,当时已是21:40,这个时间似乎怎么回复都不合适。于是,我什么都没回,其实是在用不回答代替我的默许。时间已将近22:00了,做一份手抄报也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完成的,你不默许,让他(她)熬一个晚上吗?
但没想到,20分钟后,短信又来了,短信那头执着地询问:“是否作业完不成就不能谅解?”此时,我不能再沉默了,可又不知道短信那头连着的是谁,唯恐回复其他内容造成歧义,考虑一番,我只有回复:“无论什么理由,不完成作业都不能原谅。”
短信“沉默”了,我很快进入了梦乡。第二天早晨,她迟到了。当她把那份工工整整的手抄报交给我并小声说“对不起”时,我惊呆了,看着她那红红的眼睛,我懊悔得恨不得给自己一巴掌……
她就是这样一个女孩,一个宁可熬夜也要听话完成作业的女孩;一个似乎从来不会犯错、从来不会惹是非的女孩;一个在老师面前总是面带微笑点头称是的女孩。
她老实、听话、乖巧,在别人眼里,这是个优秀的孩子。但在我看来,“老实”“听话”“乖巧”却是她致命的弱点。试想,在人生长长的行程中,一个不会说“不”的女孩是非常危险的,我有义务、有责任帮她学会说“不”。
我把她叫到办公室,微笑着问她:“孩子,老师给你布置一项作业,有信心完成吗?”她认真地点点头。看她点头应允,我又郑重其事地和她“拉勾”,看我如此郑重,她疑惑不解:“老师要布置什么样的作业呢?”我说:“今天我布置给你一项特殊的作业——这个学期,你要和老师吵两次架,还要把老师气得发抖。要知道,你可是和老师拉过勾的哟!”听我这样说,她的眼睛瞪得更大了,她怎么也想不到,老师会给她布置这样的作业。
当然,我接下来帮她分析了说“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告诉她人长大的一个标志是学会说“不”;即使面对教师或者长者,她也有说“不”的权利,因为大家都是普通人,谁都不会考虑得很周全。在一番分析下,她接受了我的建议,并表示要积极寻找和我吵架的机会,力争完成任务。
后来,尽管她没有和我大吵两架,尽管她没有把我气得发抖,但她渐渐有了思辨意识,她终于知道,当别人给她提出一个要求时,她可以答应,也可以拒绝。
是的,孩子,你要记住,你的一项权利就是说“不”,要学会说“不”,只有敢说“不”的孩子,才能真正长大。
煽动谈判:让学生跟校长谈判
不仅给学生布置跟我“吵架”的作业,那年,我还“煽动”学生和校长进行了一次谈判。
那年,学校安排秋游,但初三年级因面临中考不再参加。听到这个安排,我非常不满。从会场到教室的路上,我一直在想该如何给孩子们解释。因为初一初二时做活动是我班的特色,后来学校也是鉴于我班各种特色活动给孩子们带来的好影响,将秋游活动全面推开。可现在,我们竟然不能去了。这确实令人郁闷!怎么给孩子们解释呢?想着想着,一个念头跳入脑海:我何不来个“挑拨离间”,“煽动”孩子们去和校长谈判呢?
想到这个主意,我煞是兴奋。走进教室,摆出一副又生气又无奈的样子说:“孩子们,又到了秋游季节了,但我们的秋游权被‘剥夺’了,因为我们是毕业班。”话音刚落,孩子们就窃窃私语起来。顿一顿,我又加把火说:“我也知道你们喜欢走出校门,走进自然。但校长认为你们面临中考,不应该再外出疯玩了,其实,这个决定真的不明智。”果然,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开始大声表达不满,纷纷要我去找校长理论。看他们进入预设的“圈套”,我一阵窃喜,但又故作淡定地表示:“外出游玩是你们的事,如果真想郊游,你们可以去找校长申请,谁也没有剥夺你们这项权利啊!”听我这样说,他们愣住了:“我们有给校长提要求的权利吗?”此时,我不着急,等待着孩子们突破自己原有思维的壳。果然,他们说:“是啊,我们有权站在校长面前表达自己的心 愿啊。”
那一刻,孩子们的神情煞是兴奋。但有了意识不一定马上就有行动,将意识转化为行动还需一个过程。果然,关于谈判代表的人选,他们又开始相互推诿。坐在校长面前,和校长面对面地“谈判”,这确实是件需要勇气的事。好在经过一番鼓励和思想斗争,还是有人站了起来。其实,当第一个人站出来时,困难就已经解决了一大半。果然,第一个同学站起来后,接二连三又有几个同学站了起来。
前去谈判的代表已经产生,但此时,他们还只是一个勇者,老师有责任让他们成为一个智者。于是,我提醒他们:和校长谈判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他们要准备好充分说服校长的理由;并且还要猜测校长会提出什么不同意见,提前准备好如何辩驳。这也需要“知己知彼”。说完这些,我离开教室。我相信,接下来的场景肯定很热烈,这个时候,我的任何一句话都是多余的,该他们思考的就让他们思考吧。
下午课外活动时间,我看到学生代表往办公楼方向走去,那一刻,他们的背似乎挺得很直很直!
回来后,他们迫不及待地向我汇报。他们说校长态度很好,第一步就是让他们陈述参加郊游的理由,他们早已准备了四条:第一,学校应该平等待人,每个年级都有郊游的权利,不能厚此薄彼,随意剥夺;第二,“一张一弛,乃文武之道”,紧张的初三学习生活更需要活动释放压力;第三,面临毕业,大家更需要这次活动给初中生活留下美好回忆;第四,通过活动,他们能更多更全面地发现同学的优点……
校长很开明,同意了孩子们的要求。周末,初三年级所有同学雄赳赳气昂昂走在郊游队伍的最前面。是的,他们应该高兴,因为这是他们自己争取来的机会,这是他们和校长“谈判”的结果。其实,在我眼里,“谈判”的最终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敢于坐在校长对面,以平等的身份发表自己的看法,争取自己的权益。
组建“智囊团”:让智慧凸显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外表和不同的内里。但,大班额的班级往往会单向度地统一要求、统一行动,这势必会压抑部分孩子的个性,让部分孩子处于班级的边缘,以至于在班级中找不到归属感、安全感和成就感。那么,怎么才能让每个孩子都能有机会展示自己,并在这一过程中感受成长的喜悦呢?思考一番,我决定在班内组建和班委会平行并列的另一套服务机构:“智囊团”。
所谓“智囊团”,当然是由在某方面特别有智慧、特别擅长的人组成的团队。每周一下午第三节课,是学校集中大扫除的时间。我班只安排一个小组进行打扫卫生,其他学生则是雷打不动地开展活动。学期一开学,班委会就会将本学期拟开展的活动排列出来,学生就可根据特长和爱好相应地组建“智囊团”了。例如,本学期要开展象棋、排球、歌咏等比赛,那就组建相应的“象棋比赛智囊团”“排球比赛智囊团”“歌咏比赛智囊团”,在这些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就可以大显身手了。
“智囊团”成员多则5人,少则3人,根据特长自愿结组,灵活组成,活动结束后自动解散。活动前,成员要从活动的构思、程序安排、道具准备、评比细节、结果奖励等方面策划出整体方案。例如,班级组织排球比赛,“排球比赛智囊团”就要从比赛的时间、地点、比赛形式、最后的评奖方式等方面进行合理安排和协调。组织这些活动,最后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智囊团”成员在策划过程中成为全体学生瞩目的焦点,他们是以主人翁的姿态真正履行职责,通过策划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收获到特殊的尊严,感受到特别的快乐。
那次,学校要组织歌咏比赛。几个有音乐特长的学生组建了“歌咏比赛智囊团”,他们根据班级人数选择了歌曲《黄种人》。说真话,我是个“音乐盲”,但这并不重要,因为所有的细节都是“智囊团”策划的。
接到任务后,“智囊团”先带领全班同学把音调唱准;唱准音调后,他们又把歌曲分成几个声部,开始分声部轮唱。果然,这比开始时单纯的齐唱有韵味多了,如果说齐唱只是唱准,那现在就已经是唱好了。唱好歌曲后,他们又开始排列队列队形:入场时是四路纵队,但进场后喊几个口号、稍微变动几个人,从四路纵队变成“人”字形,跟“黄种人”中的“人”字相吻合……
看着这些,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感觉排练已经很成功,这已经是唱得很有创意了。在我眼里,能够唱准、唱好、唱得有创意也就很不错了。但没想到,“智囊团”不仅仅满足于此,他们的策划细节才刚刚开始。后来,“智囊团”成员询问我是否可以为这次活动重新制作一个横幅,理由是我们的班训横幅已经在活动中拉过多次,缺乏新意。我没有答应,告诉她为一次比赛去做横幅不值得,但孩子很固执,理由是这也是很重要的环节。那天,她固执着她的固执,因为别的“智囊团”策划的活动摘取的都是桂冠,她们也要力争;我固执着我的固执,因为在我眼里,唱歌比的就是唱。就这样,我们两个僵持着,后来我还是妥协了,但我声明我能接受的情况是她们在原来的横幅上进行改进,并且事后能恢复原状。
说实话,在我看来,这只是一种敷衍,因为我自己都不知道怎么才能在原来的横幅上整合出一个新的横幅而又不影响事后恢复原样。没想到,我完全低估了他们。第三天,他们真的整合出一个新的条幅:用不干胶纸裁成了“2008,北京奥运”几个大字,粘贴在原来条幅的反面。他们说:入场时由一位同学悄悄携带进场,合适的时候由两位同学瞬间举起,给观众“从天而降、耳目一新”的感觉,至于事后的恢复也很简单,只要把不干胶纸慢慢撕掉即可。好一个智慧的策划!
比赛时,果然不出所料,当我们班的队伍出现时,当队形变化时,当“2008,北京奥运”的横幅拉起时,当我们依次举起“中国人”“黄种人”的标牌时,下面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创造;告诉孩子,他有说“不”的权利;告诉孩子,他有展示自我的权利……成长,就是让孩子能成为独特的自己。正如夏昆老师所说:“铁就是铁,为什么一定要把它变成钢?除了钢和铁外,还有金、银、铜、锡、铅,只要他们能活出自己的精彩,这世界就会更精彩。”是的,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努力让孩子成为独特的自己。
(作者单位:河南省濮阳市油田教育中心教研室)
一天,我在QQ上和班长聊天,我问他:“孩子,你们能感觉到老师对你们的爱吗?”
他似乎理所当然地说:“当然能了。”
我又问:“那你们爱老师吗?”
他又是理所当然地回答:“当然爱了。”
我笑了,尽管知道这个回答也许是在敷衍我,但仍自恋般地追问:“那你说说,你爱老师什么呢?”心想:孩子爱我什么呢?爱
我自认为的公平公正的原则?爱我和他们谈心时的耐心和细心?爱我顶着压力举办的一次次班级活动?
正思索着,他的答案来了:“我们爱您的一切。”
看到这个回复,我又笑了,这似乎是任何一个孩子面对老师这个问题时都会说的“假话”和“套话”。但没想到,他紧接着又冒出一句:“我们爱您的一切,包括您的烂脾气。”
此话一出,我愣住了。他们爱我的烂脾气?说真话,我的脾气确实“烂”,做班主任的有几个脾气不“烂”的?这个直言不讳的孩子啊,正因这句话,我才知道他是真的爱老师,他爱老师,也就敢直截了当地说爱我的“烂脾气”。但激动之余,他的话又引起了我的思考。如果他反问:“老师,你也天天说爱我们,那你爱我们什么呢?”
是啊,我们口口声声说爱学生,我们爱学生什么呢?我们爱学生的烂脾气吗?爱学生桀骜不驯的个性吗?爱学生不服气的表情吗?不,很多时候,我们都不爱,因为这些所谓的个性总会制造种种麻烦。我们喜欢乖巧听话的学生,喜欢言听计从的学生,喜欢老师一说话他就三点头的学生,因为这样的学生不会给我们添麻烦,让我们的工作进行得很顺利。
但,教育是立人的事业。一个真正独立的人不仅要有区别于他人的外表,更要有区别于他人的思想和主见。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
特殊作业:和老师“吵架”
孩子各有各的秉性。在班级里,最让人操心的就是个性张扬的孩子了,因为他们随时都会闯祸惹事端。可对于性格内向、老师一说话他就三点头的孩子,老师们一般都容易忽视。在我眼里,太听话的孩子也是性格上的一种缺失:太没主见,走入社会容易上当受骗。为了鼓励这样的孩子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有一次我给一个学生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让她一学期和我吵两次架。
这是一个性格内向、老实听话的女孩。清明节假期,语文作业是做一份以“清明”为主题的手抄报。假期结束的头天晚上,我接到一条短信,大意是询问因回老家手抄报没做好是否可以原谅。看看表,当时已是21:40,这个时间似乎怎么回复都不合适。于是,我什么都没回,其实是在用不回答代替我的默许。时间已将近22:00了,做一份手抄报也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完成的,你不默许,让他(她)熬一个晚上吗?
但没想到,20分钟后,短信又来了,短信那头执着地询问:“是否作业完不成就不能谅解?”此时,我不能再沉默了,可又不知道短信那头连着的是谁,唯恐回复其他内容造成歧义,考虑一番,我只有回复:“无论什么理由,不完成作业都不能原谅。”
短信“沉默”了,我很快进入了梦乡。第二天早晨,她迟到了。当她把那份工工整整的手抄报交给我并小声说“对不起”时,我惊呆了,看着她那红红的眼睛,我懊悔得恨不得给自己一巴掌……
她就是这样一个女孩,一个宁可熬夜也要听话完成作业的女孩;一个似乎从来不会犯错、从来不会惹是非的女孩;一个在老师面前总是面带微笑点头称是的女孩。
她老实、听话、乖巧,在别人眼里,这是个优秀的孩子。但在我看来,“老实”“听话”“乖巧”却是她致命的弱点。试想,在人生长长的行程中,一个不会说“不”的女孩是非常危险的,我有义务、有责任帮她学会说“不”。
我把她叫到办公室,微笑着问她:“孩子,老师给你布置一项作业,有信心完成吗?”她认真地点点头。看她点头应允,我又郑重其事地和她“拉勾”,看我如此郑重,她疑惑不解:“老师要布置什么样的作业呢?”我说:“今天我布置给你一项特殊的作业——这个学期,你要和老师吵两次架,还要把老师气得发抖。要知道,你可是和老师拉过勾的哟!”听我这样说,她的眼睛瞪得更大了,她怎么也想不到,老师会给她布置这样的作业。
当然,我接下来帮她分析了说“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告诉她人长大的一个标志是学会说“不”;即使面对教师或者长者,她也有说“不”的权利,因为大家都是普通人,谁都不会考虑得很周全。在一番分析下,她接受了我的建议,并表示要积极寻找和我吵架的机会,力争完成任务。
后来,尽管她没有和我大吵两架,尽管她没有把我气得发抖,但她渐渐有了思辨意识,她终于知道,当别人给她提出一个要求时,她可以答应,也可以拒绝。
是的,孩子,你要记住,你的一项权利就是说“不”,要学会说“不”,只有敢说“不”的孩子,才能真正长大。
煽动谈判:让学生跟校长谈判
不仅给学生布置跟我“吵架”的作业,那年,我还“煽动”学生和校长进行了一次谈判。
那年,学校安排秋游,但初三年级因面临中考不再参加。听到这个安排,我非常不满。从会场到教室的路上,我一直在想该如何给孩子们解释。因为初一初二时做活动是我班的特色,后来学校也是鉴于我班各种特色活动给孩子们带来的好影响,将秋游活动全面推开。可现在,我们竟然不能去了。这确实令人郁闷!怎么给孩子们解释呢?想着想着,一个念头跳入脑海:我何不来个“挑拨离间”,“煽动”孩子们去和校长谈判呢?
想到这个主意,我煞是兴奋。走进教室,摆出一副又生气又无奈的样子说:“孩子们,又到了秋游季节了,但我们的秋游权被‘剥夺’了,因为我们是毕业班。”话音刚落,孩子们就窃窃私语起来。顿一顿,我又加把火说:“我也知道你们喜欢走出校门,走进自然。但校长认为你们面临中考,不应该再外出疯玩了,其实,这个决定真的不明智。”果然,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开始大声表达不满,纷纷要我去找校长理论。看他们进入预设的“圈套”,我一阵窃喜,但又故作淡定地表示:“外出游玩是你们的事,如果真想郊游,你们可以去找校长申请,谁也没有剥夺你们这项权利啊!”听我这样说,他们愣住了:“我们有给校长提要求的权利吗?”此时,我不着急,等待着孩子们突破自己原有思维的壳。果然,他们说:“是啊,我们有权站在校长面前表达自己的心 愿啊。”
那一刻,孩子们的神情煞是兴奋。但有了意识不一定马上就有行动,将意识转化为行动还需一个过程。果然,关于谈判代表的人选,他们又开始相互推诿。坐在校长面前,和校长面对面地“谈判”,这确实是件需要勇气的事。好在经过一番鼓励和思想斗争,还是有人站了起来。其实,当第一个人站出来时,困难就已经解决了一大半。果然,第一个同学站起来后,接二连三又有几个同学站了起来。
前去谈判的代表已经产生,但此时,他们还只是一个勇者,老师有责任让他们成为一个智者。于是,我提醒他们:和校长谈判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他们要准备好充分说服校长的理由;并且还要猜测校长会提出什么不同意见,提前准备好如何辩驳。这也需要“知己知彼”。说完这些,我离开教室。我相信,接下来的场景肯定很热烈,这个时候,我的任何一句话都是多余的,该他们思考的就让他们思考吧。
下午课外活动时间,我看到学生代表往办公楼方向走去,那一刻,他们的背似乎挺得很直很直!
回来后,他们迫不及待地向我汇报。他们说校长态度很好,第一步就是让他们陈述参加郊游的理由,他们早已准备了四条:第一,学校应该平等待人,每个年级都有郊游的权利,不能厚此薄彼,随意剥夺;第二,“一张一弛,乃文武之道”,紧张的初三学习生活更需要活动释放压力;第三,面临毕业,大家更需要这次活动给初中生活留下美好回忆;第四,通过活动,他们能更多更全面地发现同学的优点……
校长很开明,同意了孩子们的要求。周末,初三年级所有同学雄赳赳气昂昂走在郊游队伍的最前面。是的,他们应该高兴,因为这是他们自己争取来的机会,这是他们和校长“谈判”的结果。其实,在我眼里,“谈判”的最终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敢于坐在校长对面,以平等的身份发表自己的看法,争取自己的权益。
组建“智囊团”:让智慧凸显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外表和不同的内里。但,大班额的班级往往会单向度地统一要求、统一行动,这势必会压抑部分孩子的个性,让部分孩子处于班级的边缘,以至于在班级中找不到归属感、安全感和成就感。那么,怎么才能让每个孩子都能有机会展示自己,并在这一过程中感受成长的喜悦呢?思考一番,我决定在班内组建和班委会平行并列的另一套服务机构:“智囊团”。
所谓“智囊团”,当然是由在某方面特别有智慧、特别擅长的人组成的团队。每周一下午第三节课,是学校集中大扫除的时间。我班只安排一个小组进行打扫卫生,其他学生则是雷打不动地开展活动。学期一开学,班委会就会将本学期拟开展的活动排列出来,学生就可根据特长和爱好相应地组建“智囊团”了。例如,本学期要开展象棋、排球、歌咏等比赛,那就组建相应的“象棋比赛智囊团”“排球比赛智囊团”“歌咏比赛智囊团”,在这些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就可以大显身手了。
“智囊团”成员多则5人,少则3人,根据特长自愿结组,灵活组成,活动结束后自动解散。活动前,成员要从活动的构思、程序安排、道具准备、评比细节、结果奖励等方面策划出整体方案。例如,班级组织排球比赛,“排球比赛智囊团”就要从比赛的时间、地点、比赛形式、最后的评奖方式等方面进行合理安排和协调。组织这些活动,最后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智囊团”成员在策划过程中成为全体学生瞩目的焦点,他们是以主人翁的姿态真正履行职责,通过策划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收获到特殊的尊严,感受到特别的快乐。
那次,学校要组织歌咏比赛。几个有音乐特长的学生组建了“歌咏比赛智囊团”,他们根据班级人数选择了歌曲《黄种人》。说真话,我是个“音乐盲”,但这并不重要,因为所有的细节都是“智囊团”策划的。
接到任务后,“智囊团”先带领全班同学把音调唱准;唱准音调后,他们又把歌曲分成几个声部,开始分声部轮唱。果然,这比开始时单纯的齐唱有韵味多了,如果说齐唱只是唱准,那现在就已经是唱好了。唱好歌曲后,他们又开始排列队列队形:入场时是四路纵队,但进场后喊几个口号、稍微变动几个人,从四路纵队变成“人”字形,跟“黄种人”中的“人”字相吻合……
看着这些,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感觉排练已经很成功,这已经是唱得很有创意了。在我眼里,能够唱准、唱好、唱得有创意也就很不错了。但没想到,“智囊团”不仅仅满足于此,他们的策划细节才刚刚开始。后来,“智囊团”成员询问我是否可以为这次活动重新制作一个横幅,理由是我们的班训横幅已经在活动中拉过多次,缺乏新意。我没有答应,告诉她为一次比赛去做横幅不值得,但孩子很固执,理由是这也是很重要的环节。那天,她固执着她的固执,因为别的“智囊团”策划的活动摘取的都是桂冠,她们也要力争;我固执着我的固执,因为在我眼里,唱歌比的就是唱。就这样,我们两个僵持着,后来我还是妥协了,但我声明我能接受的情况是她们在原来的横幅上进行改进,并且事后能恢复原状。
说实话,在我看来,这只是一种敷衍,因为我自己都不知道怎么才能在原来的横幅上整合出一个新的横幅而又不影响事后恢复原样。没想到,我完全低估了他们。第三天,他们真的整合出一个新的条幅:用不干胶纸裁成了“2008,北京奥运”几个大字,粘贴在原来条幅的反面。他们说:入场时由一位同学悄悄携带进场,合适的时候由两位同学瞬间举起,给观众“从天而降、耳目一新”的感觉,至于事后的恢复也很简单,只要把不干胶纸慢慢撕掉即可。好一个智慧的策划!
比赛时,果然不出所料,当我们班的队伍出现时,当队形变化时,当“2008,北京奥运”的横幅拉起时,当我们依次举起“中国人”“黄种人”的标牌时,下面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创造;告诉孩子,他有说“不”的权利;告诉孩子,他有展示自我的权利……成长,就是让孩子能成为独特的自己。正如夏昆老师所说:“铁就是铁,为什么一定要把它变成钢?除了钢和铁外,还有金、银、铜、锡、铅,只要他们能活出自己的精彩,这世界就会更精彩。”是的,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努力让孩子成为独特的自己。
(作者单位:河南省濮阳市油田教育中心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