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红松生物学特性及不良环境对红松造林影响的调查研究,提出以红松为主要目的树种的改造次生林的更新造林技术。
关键词:红松;改造;次生林;造林技术
红松是我国重要的珍贵树种之一。在东北部林区占有很大的比重,为了解其自身生物学特性和不良环境条件对红松人工造林的影响,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实行次生林冠下红松造林,是目前较为理想的一种红松造林方法。
黑龙江省兴隆林业局地处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小兴安岭南坡,北纬46°01′30"~46°37′23",东经127°54′40"~127 51′15",林区地处哈尔滨市所辖木兰、通河两县内,局址设在巴彦县兴隆镇。黑龙江省兴隆林业局施业区总面积305124 hm2。森林覆盖率为71.4 %。气候属于湿润性季风气候,≥10 ℃的有效积温2200 ℃~2300 ℃,无霜期约120 d(±12 d)。初霜期平均为9月18日。最早9月10日,最晚10月5日,终霜平均5月25日,最早5月14日,最迟6月4日。年降雨量为590~660 mm,其中春季占13 %,夏季占65 %,秋季占18 %,冬季占4 %。变化趋势是由东向西渐增。光照丰富,年日照时为2350~2550 h。太阳辐射总量为110千卡/cm2,年光和有效辐射50千卡/cm2,
1 红松的生物学特性及适地适树
红松是一种温带湿润气候下生长的树种,对气候要求严格,幼龄时期有较强的耐阴性,同时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与适应性,这是次生林培育诱导林冠下红松造林的依据。红松生长缓慢,寿命较长,具有长期稳定的生长期,尤其是10年以前,直径和树高生长均十分缓慢,在全光下红松造林,其成活率和保存率不高,而次生林冠下红松造林,适应了红松幼龄时期耐阴的特性,大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次生林冠下红松更新造林,时间通常选择在春季,由于此时杂草不多,造林前的整地工作省工省力,大大降低了造林费用,同时,这种造林方法又可以解决红松结实、分杈过早,主干矮、尖削度大的问题以及冻害、病虫害等的危害。调查说明,只要混交适中,对上方高大阔叶树间伐及时适当,次生林冠下红松造林一定是成功的。
2 技术措施与方法
次生林冠下红松造林主要选择在阴坡、半阴坡、半阳坡的中下腹及缓坡,土层深,排水良好的地段。可根据设计要求的初植密度来控制行距。栽植密度要求为:郁闷度在0.4~0.6之间,林分中植2000~3300株/hm2;郁闷度在0.3以下的林分中植3300~4400株/hm2;郁闷度在0.6以上的林地可直接进行林冠下造林。通过抚育管理,尽可能培育有前途的珍贵阔叶树,使之形成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
营造红松混交林的关键在于混交树种的选择及林分的确定。混交树种应是第一层的大乔木,且经济价值高的珍贵树种。通常在沟塘和平缓湿润的地方宜混交在核桃楸、水曲柳林冠下,在山地阴坡、半阴坡、半阳坡中下腹地土壤肥沃、湿润的地方宜混交在紫椴、黄菠萝林冠下,在山地阳坡、半阳坡宜混交在色木、山杨、桦木林冠下。目前最适宜冠下红松造林的主要树种为柞树纯林,其培育后冠下既有光又庇荫,通风良好,温度适宜。
次生林冠下红松造林主要季节为春季,雨季次之,秋季较差。春季造林、在灌木林内采用抢盘化土的方法整地,即将林地栽植穴上的杂草地被物全部清除,当化冻20 cm深时,顶浆造林,在次生林内采用窄缝栽植法。雨季造林先在林地内进行抢盘定点铲除杂草根系,在阴天有雨时立即植苗。秋季造林应在土壤结冻前完成,但必须防止冻拔和生理干旱。
抚育管理是次生林冠下红松更新造林成败的关键。造林后采取除草、培土、扶正和除杂灌等幼林抚育措施,可确保红松幼苗正常生长。抚育次数和时间,根据幼树生长情况,杂草茂密程度和立地条件而定,一般要进行5年,每年1~2次,造林后10年左右,由于红松需光量逐渐增大,应不失时机地进行抚育透光伐,来增大上方光照强度,调强种群关系,促使红松快速生长。抚育采伐一般进行3~5次,每次采伐强度不宜过大,以免红松幼苗突然暴露在强光下,引起生理失调,长势衰退,植株出现双杈等现象。
3 以红松为主的改造次生林更新造林效益
次生林冠下红松造林,可以恢复经过长期破坏的残破次生林,促使森林生态平稳向良性循环发展,增强森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次生林冠下红松造林,近期效益特别明显,是一项投资较少,见效快和缩短次生林经营周期的有效措施。在红松造林后到伐前,一般可进行7次抚育间伐,可增加出材105 m3/hm2,同时红松进入20年期后每年有不同量的红松果结实,可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到主伐年龄时,立木蓄积最低可达300 m3/hm2,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日趋时显。■
关键词:红松;改造;次生林;造林技术
红松是我国重要的珍贵树种之一。在东北部林区占有很大的比重,为了解其自身生物学特性和不良环境条件对红松人工造林的影响,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实行次生林冠下红松造林,是目前较为理想的一种红松造林方法。
黑龙江省兴隆林业局地处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小兴安岭南坡,北纬46°01′30"~46°37′23",东经127°54′40"~127 51′15",林区地处哈尔滨市所辖木兰、通河两县内,局址设在巴彦县兴隆镇。黑龙江省兴隆林业局施业区总面积305124 hm2。森林覆盖率为71.4 %。气候属于湿润性季风气候,≥10 ℃的有效积温2200 ℃~2300 ℃,无霜期约120 d(±12 d)。初霜期平均为9月18日。最早9月10日,最晚10月5日,终霜平均5月25日,最早5月14日,最迟6月4日。年降雨量为590~660 mm,其中春季占13 %,夏季占65 %,秋季占18 %,冬季占4 %。变化趋势是由东向西渐增。光照丰富,年日照时为2350~2550 h。太阳辐射总量为110千卡/cm2,年光和有效辐射50千卡/cm2,
1 红松的生物学特性及适地适树
红松是一种温带湿润气候下生长的树种,对气候要求严格,幼龄时期有较强的耐阴性,同时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与适应性,这是次生林培育诱导林冠下红松造林的依据。红松生长缓慢,寿命较长,具有长期稳定的生长期,尤其是10年以前,直径和树高生长均十分缓慢,在全光下红松造林,其成活率和保存率不高,而次生林冠下红松造林,适应了红松幼龄时期耐阴的特性,大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次生林冠下红松更新造林,时间通常选择在春季,由于此时杂草不多,造林前的整地工作省工省力,大大降低了造林费用,同时,这种造林方法又可以解决红松结实、分杈过早,主干矮、尖削度大的问题以及冻害、病虫害等的危害。调查说明,只要混交适中,对上方高大阔叶树间伐及时适当,次生林冠下红松造林一定是成功的。
2 技术措施与方法
次生林冠下红松造林主要选择在阴坡、半阴坡、半阳坡的中下腹及缓坡,土层深,排水良好的地段。可根据设计要求的初植密度来控制行距。栽植密度要求为:郁闷度在0.4~0.6之间,林分中植2000~3300株/hm2;郁闷度在0.3以下的林分中植3300~4400株/hm2;郁闷度在0.6以上的林地可直接进行林冠下造林。通过抚育管理,尽可能培育有前途的珍贵阔叶树,使之形成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
营造红松混交林的关键在于混交树种的选择及林分的确定。混交树种应是第一层的大乔木,且经济价值高的珍贵树种。通常在沟塘和平缓湿润的地方宜混交在核桃楸、水曲柳林冠下,在山地阴坡、半阴坡、半阳坡中下腹地土壤肥沃、湿润的地方宜混交在紫椴、黄菠萝林冠下,在山地阳坡、半阳坡宜混交在色木、山杨、桦木林冠下。目前最适宜冠下红松造林的主要树种为柞树纯林,其培育后冠下既有光又庇荫,通风良好,温度适宜。
次生林冠下红松造林主要季节为春季,雨季次之,秋季较差。春季造林、在灌木林内采用抢盘化土的方法整地,即将林地栽植穴上的杂草地被物全部清除,当化冻20 cm深时,顶浆造林,在次生林内采用窄缝栽植法。雨季造林先在林地内进行抢盘定点铲除杂草根系,在阴天有雨时立即植苗。秋季造林应在土壤结冻前完成,但必须防止冻拔和生理干旱。
抚育管理是次生林冠下红松更新造林成败的关键。造林后采取除草、培土、扶正和除杂灌等幼林抚育措施,可确保红松幼苗正常生长。抚育次数和时间,根据幼树生长情况,杂草茂密程度和立地条件而定,一般要进行5年,每年1~2次,造林后10年左右,由于红松需光量逐渐增大,应不失时机地进行抚育透光伐,来增大上方光照强度,调强种群关系,促使红松快速生长。抚育采伐一般进行3~5次,每次采伐强度不宜过大,以免红松幼苗突然暴露在强光下,引起生理失调,长势衰退,植株出现双杈等现象。
3 以红松为主的改造次生林更新造林效益
次生林冠下红松造林,可以恢复经过长期破坏的残破次生林,促使森林生态平稳向良性循环发展,增强森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次生林冠下红松造林,近期效益特别明显,是一项投资较少,见效快和缩短次生林经营周期的有效措施。在红松造林后到伐前,一般可进行7次抚育间伐,可增加出材105 m3/hm2,同时红松进入20年期后每年有不同量的红松果结实,可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到主伐年龄时,立木蓄积最低可达300 m3/hm2,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日趋时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