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春的时候常有连绵细雨,也总有那么几天阳光白得刺眼,这时的雨水也好,阳光也好,总是让人欢喜的,我尤其喜欢这雨后泛白的阳光。
我把透明的笔帽竖在课桌上,看光折射后的样子,然而正午时分,影子不长,我收起笔帽,继续往下写。
从高一就养成的习惯,中午在教室自习,因为跑着去吃饭,吃饭又像比赛一样,我总是在十二点十分前就回到教室,之后的半个小时做一些摘抄。有时候我也在想,这每天省下的几分钟真的能让我多学到多少,对高考的帮助有哪些,也许不到真正高考我是永远找不到答案的,但只有自己紧张起来才会心安吧,因为我知道,这一次我不能再输了。
我不想回忆那一天,或者说去年高考查分时自己的心路历程,不是不愿回想,而是真切的想法隔了这许多时间又怎能记得清楚,表现得再豁达,总是心痛的。我不愿回忆考后返校那一天的场景,不是记不得,而是不敢触碰,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我小心翼翼地收起自己的痛苦和羡慕。
去年七月中旬,我来到了母校的复读部。班里只来了半数的人,几个男生趴在栏杆上,天南海北地聊着,班里的女生却稀稀拉拉地单坐着,有的偷玩着还没有交给家长的手机,有的对着书本发呆,不知道在想着些什么。仿佛回到了高一开学那天,新学校,新同学,只是没了那份兴奋。我拿出去年没写完的理综套卷,却仿佛阅读困难症一样,字和符号从眼前跳过,不能串成句子。
暑假七月八月连着上学,没有月假,或许是学校有意为之,因为一旦联系往日同学,有意或无意,他们偶然透露的对大学生活的向往和喜悦或多或少都会动摇我们的心态。我开始试着写日记,比起谈心,写日记是简单的倾诉,除了写下我的焦虑和遗憾,更多的是自我暗示,复读的第二天,我在日记本的扉页上认真地写下了交大的名字,这个我从来想都不敢想的学校,这一次,我想给自己一个尝试的机会。
八月底,靠门口的男孩子拿着通知书走了,他说这不是他想上的学校,但是他真的不想再来一年了,忍了一个多月,还是放弃了,接着空着的座位又马上被新来的同学填上。一个多月的时间,一些人走了,留下的空座又被不断填满,我的心也渐渐充实起来。
九月份班里人数基本稳定,复读生活也步入正轨,一轮复习开始,大大小小的考试接踵而至。和第一年高三不同,上课时我不再把注意力集中于老师的每一句话。一轮复习主要在于把每本书的知识点从头带一遍,而我有较好的基础,在知识点已掌握的情况下我会做复习资料上的一些简单题目。一来简单的题目耗时短,我可以随时停下来了解老师讲课的进度,防止錯过一些自己掌握还不够牢固的地方;二来同时完成当天的作业,为晚自习留下时间做一套数学试卷或大半套理综。
我给自己的要求还是刷题为主,一方面提高自己做题速度,考试时做题方式因人而异,我总是愿意给自己留下更多时间,方便检查,也给自己留下时间思考压轴题;另一方面为改错本和总结本提供“题库”,尽可能多地见识不同的题目。
比起上一年的慌乱,复读时的我更有计划,如果说数学和理综是刷题为主,语文和英语则是积累为主。中午回到教室后,我翻出校门口买的小杂志,或是作文素材,或是散文随笔,边看边记录在摘抄本上,每天固定半个小时,放松自己的同时为第二天早自习读书提供材料。午睡起来洗把脸,在上课之前完成三篇英语阅读或是两篇完形填空。
并没有完全打破原来高三时的学习习惯,但也有一些新的尝试,我不知道有些新养成的习惯是否正确,但从应届时的年级四五百名到此时的五十名之内,一次次的月考成绩肯定了我的做法。
早春的这几天,老师带着我们正式开始了二轮复习。虽然月考成绩稳中有进,我的身体却在不知不觉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已经连着十几天晚上失眠到五点多。或许我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自己身上的压力。
于是周六下午的理综模拟考后,我决定去学校周围的森林公园散散心。正值傍晚,我顺着人最多的绿道向上走。叶子虽不似仲夏那般茂盛,至少也是绿油油一片,算是对眼睛的放松吧。市区的山不算太高,不到半个小时便到了一座小小的山顶,视野陡然开阔。山风扑面而至,很柔和,凉凉的,夕阳下的草木没有了刚入山时尖锐的绿,也没有烈日下的刺眼银光,太阳只是暖暖地亮着,迎着也不至于睁不开眼。慢慢地,那亮光越来越弱,反蒙了一层灰色的翳,天色渐晚,是时候回去了,我却挪不动步子。有人站在山顶上,想着“一览众山小”,有人则想着“山外有山”,我没有想这么多,但是终于有了逃离樊笼的感觉,在这最美好的春日,我却要窝在小小的校园里,日复一日地做题,考试,这山风,这泥土的香气,我是多么留恋。但我也清楚,这些终将属于我,只要我坚持过这最后的时光。
常有人这样形容高三:熬过最黑暗的时光便会迎来光明,我不愿用“熬”这个字,因为学习带给我忙碌的满足感,因为每一分努力都体现在每一次的分数中,因为我知道这一场战斗后有绚烂的世界等着我。回去后的那天晚上睡得很踏实,之后也有过失眠,却极少,或许我自己都没意识到自己身上的压力,而那压力随着山野里的风飘散了许多。
下半年的几个月好像比上半年过得快了许多,不知不觉已进入最后的第三轮复习。眼看着高考将近,我没有了去年同一时间的焦虑,一道道总结的错题,一个个背过的单词,一页页总结的素材都使我的内心更加踏实。
我开始将作息与高考调节一致,最后自由复习的一周,上午的九点到十一点半,下午的三点到五点,为自己进行模拟考,即使做完也不提前“交卷”。晚上则自我估分,错题回顾,多余时间翻看自己二轮三轮复习时做的总结。成绩虽有起伏,但总是在六百五六,我知道这个成绩于交大来说不算稳定,但也算是问心无愧,第二年高考,没了去年的锋芒,我似乎更易满足,或许也失去了一些机会,但是我的心态也更加稳定,是好是坏,谁又说得定呢。
高考那天考场被安排在母校的主校区,在这个梦开始的地方。我坐在熟悉的教室里,心里无比的沉静,直到最后一门英语结束,全体起立,我似乎还没缓过神来。
不是所有的故事都像小说中那么圆满,我最终还是与交大失之交臂,但是分数足以让我在科大学到自己一直认定的医学专业。我感谢这一年,让我退回到高三的最开始,能够更好地前进,不只是因为她让我考上了自己满意的大学,找回了我对优秀的向往,更重要的是,因为有过那样的经历,所以现在坐在大学校园,医学专业课的压力,学生工作的繁琐,都不会成为我的烦恼。我望向窗外,虽然雨还在不停地敲打屋檐,我的心里却无比平静,有如那一天的山风终将再次属于我。
我把透明的笔帽竖在课桌上,看光折射后的样子,然而正午时分,影子不长,我收起笔帽,继续往下写。
从高一就养成的习惯,中午在教室自习,因为跑着去吃饭,吃饭又像比赛一样,我总是在十二点十分前就回到教室,之后的半个小时做一些摘抄。有时候我也在想,这每天省下的几分钟真的能让我多学到多少,对高考的帮助有哪些,也许不到真正高考我是永远找不到答案的,但只有自己紧张起来才会心安吧,因为我知道,这一次我不能再输了。
我不想回忆那一天,或者说去年高考查分时自己的心路历程,不是不愿回想,而是真切的想法隔了这许多时间又怎能记得清楚,表现得再豁达,总是心痛的。我不愿回忆考后返校那一天的场景,不是记不得,而是不敢触碰,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我小心翼翼地收起自己的痛苦和羡慕。
去年七月中旬,我来到了母校的复读部。班里只来了半数的人,几个男生趴在栏杆上,天南海北地聊着,班里的女生却稀稀拉拉地单坐着,有的偷玩着还没有交给家长的手机,有的对着书本发呆,不知道在想着些什么。仿佛回到了高一开学那天,新学校,新同学,只是没了那份兴奋。我拿出去年没写完的理综套卷,却仿佛阅读困难症一样,字和符号从眼前跳过,不能串成句子。
暑假七月八月连着上学,没有月假,或许是学校有意为之,因为一旦联系往日同学,有意或无意,他们偶然透露的对大学生活的向往和喜悦或多或少都会动摇我们的心态。我开始试着写日记,比起谈心,写日记是简单的倾诉,除了写下我的焦虑和遗憾,更多的是自我暗示,复读的第二天,我在日记本的扉页上认真地写下了交大的名字,这个我从来想都不敢想的学校,这一次,我想给自己一个尝试的机会。
八月底,靠门口的男孩子拿着通知书走了,他说这不是他想上的学校,但是他真的不想再来一年了,忍了一个多月,还是放弃了,接着空着的座位又马上被新来的同学填上。一个多月的时间,一些人走了,留下的空座又被不断填满,我的心也渐渐充实起来。
九月份班里人数基本稳定,复读生活也步入正轨,一轮复习开始,大大小小的考试接踵而至。和第一年高三不同,上课时我不再把注意力集中于老师的每一句话。一轮复习主要在于把每本书的知识点从头带一遍,而我有较好的基础,在知识点已掌握的情况下我会做复习资料上的一些简单题目。一来简单的题目耗时短,我可以随时停下来了解老师讲课的进度,防止錯过一些自己掌握还不够牢固的地方;二来同时完成当天的作业,为晚自习留下时间做一套数学试卷或大半套理综。
我给自己的要求还是刷题为主,一方面提高自己做题速度,考试时做题方式因人而异,我总是愿意给自己留下更多时间,方便检查,也给自己留下时间思考压轴题;另一方面为改错本和总结本提供“题库”,尽可能多地见识不同的题目。
比起上一年的慌乱,复读时的我更有计划,如果说数学和理综是刷题为主,语文和英语则是积累为主。中午回到教室后,我翻出校门口买的小杂志,或是作文素材,或是散文随笔,边看边记录在摘抄本上,每天固定半个小时,放松自己的同时为第二天早自习读书提供材料。午睡起来洗把脸,在上课之前完成三篇英语阅读或是两篇完形填空。
并没有完全打破原来高三时的学习习惯,但也有一些新的尝试,我不知道有些新养成的习惯是否正确,但从应届时的年级四五百名到此时的五十名之内,一次次的月考成绩肯定了我的做法。
早春的这几天,老师带着我们正式开始了二轮复习。虽然月考成绩稳中有进,我的身体却在不知不觉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已经连着十几天晚上失眠到五点多。或许我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自己身上的压力。
于是周六下午的理综模拟考后,我决定去学校周围的森林公园散散心。正值傍晚,我顺着人最多的绿道向上走。叶子虽不似仲夏那般茂盛,至少也是绿油油一片,算是对眼睛的放松吧。市区的山不算太高,不到半个小时便到了一座小小的山顶,视野陡然开阔。山风扑面而至,很柔和,凉凉的,夕阳下的草木没有了刚入山时尖锐的绿,也没有烈日下的刺眼银光,太阳只是暖暖地亮着,迎着也不至于睁不开眼。慢慢地,那亮光越来越弱,反蒙了一层灰色的翳,天色渐晚,是时候回去了,我却挪不动步子。有人站在山顶上,想着“一览众山小”,有人则想着“山外有山”,我没有想这么多,但是终于有了逃离樊笼的感觉,在这最美好的春日,我却要窝在小小的校园里,日复一日地做题,考试,这山风,这泥土的香气,我是多么留恋。但我也清楚,这些终将属于我,只要我坚持过这最后的时光。
常有人这样形容高三:熬过最黑暗的时光便会迎来光明,我不愿用“熬”这个字,因为学习带给我忙碌的满足感,因为每一分努力都体现在每一次的分数中,因为我知道这一场战斗后有绚烂的世界等着我。回去后的那天晚上睡得很踏实,之后也有过失眠,却极少,或许我自己都没意识到自己身上的压力,而那压力随着山野里的风飘散了许多。
下半年的几个月好像比上半年过得快了许多,不知不觉已进入最后的第三轮复习。眼看着高考将近,我没有了去年同一时间的焦虑,一道道总结的错题,一个个背过的单词,一页页总结的素材都使我的内心更加踏实。
我开始将作息与高考调节一致,最后自由复习的一周,上午的九点到十一点半,下午的三点到五点,为自己进行模拟考,即使做完也不提前“交卷”。晚上则自我估分,错题回顾,多余时间翻看自己二轮三轮复习时做的总结。成绩虽有起伏,但总是在六百五六,我知道这个成绩于交大来说不算稳定,但也算是问心无愧,第二年高考,没了去年的锋芒,我似乎更易满足,或许也失去了一些机会,但是我的心态也更加稳定,是好是坏,谁又说得定呢。
高考那天考场被安排在母校的主校区,在这个梦开始的地方。我坐在熟悉的教室里,心里无比的沉静,直到最后一门英语结束,全体起立,我似乎还没缓过神来。
不是所有的故事都像小说中那么圆满,我最终还是与交大失之交臂,但是分数足以让我在科大学到自己一直认定的医学专业。我感谢这一年,让我退回到高三的最开始,能够更好地前进,不只是因为她让我考上了自己满意的大学,找回了我对优秀的向往,更重要的是,因为有过那样的经历,所以现在坐在大学校园,医学专业课的压力,学生工作的繁琐,都不会成为我的烦恼。我望向窗外,虽然雨还在不停地敲打屋檐,我的心里却无比平静,有如那一天的山风终将再次属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