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水资源短缺问题愈来愈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光靠修建水利工程已经不能有效解决问题。所以资源水利逐渐产生和发。
[关键词] 工程水利 资源水利
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新中国成立63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我国的水利事业得到迅猛发展,初步形成了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与管理体系,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有效保障了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快速进步。
但是,中国是世界上人均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与人口、耕地、矿产资源分布不相协调,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难度相对较大。特别是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工程水利的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口的急剧增长,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的高速推进等种种因素对水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压力:一是生产、生活用水量急剧增加,人们对水质要求日趋提高;二是城市集中供水量骤增,迅速超过实际供水能力的极限,绝大多数城市缺水严重;三是生活废水、工业污水迅速增长,特别是城市附近水域污染严重,使能够有效利用的水资源量在不断减少,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水资源短缺问题愈来愈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光靠修建水利工程已经不能有效解决问题,修好的水库可能无水来蓄;打了井、开了渠,有可能提引不到水。这时,人们开始重视和研究水资源问题,认识到必须从资源的开发、调配等方面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对水资源的需求,所以,资源水利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资源水利将逐渐取代工程水利,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切实做好水资源的治理、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工作,使水资源和人口、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使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当然,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转变不是说不用再加强水利工程科学技术的研究了,不再需要大规模兴修水利工程,不再需要注重水利工程的管理,而只去抓水资源。事实不是这样的。水旱灾害将始终存在。人们要控制水就要开发水利,就需要通过水利工程这一手段来实现水利的开发和综合利用。自建国以来,我国工程水利建设取得了许多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如三峡工程、葛洲坝工程、小浪底工程等,这是应该首先肯定的。但是,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高速发展,我国各项水利工程除害兴利的能力还不强,标准也不高,特别是中小河流洪涝灾害严重防汛减灾仍然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水利工程建设还必须继续加大投入,快速发展。一方面仍然需要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组织和指导;另一方面,应加强对规划设计、政策法规的指导。水利工程的具体建设与管理,应该遵循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由水利单位去管理和经营。实现了这—转变后,逐步重视并加强资源水利工作,同时水资源科研、教育与规划设计监测管理和水资源保护也会逐步得到加强和发展。政府就能公正、合理地分配、调度与管理、保护好水资源;各个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具体单位,如灌溉、供水、发电、航运、养殖、旅游以及防洪、排水等部门,都会按照统一的规划,通过工程水利而实现众多资源整合,从而达到合理开发利用的目的,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相应的服务。
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工程水利阶段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水资源的量与质能充分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供给大于需求很多,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二是人们要防止水害就要兴建水利,只要修建水利工程,即可达到目的。三是水利科研、教育和政府行政管理,都完全是为如何修好工程、管好工程而服务的。而资源水利阶段的特点也很明显:一是水资源供不应求,不能无限制取用,要有计划的合理使用;二是必须站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高度来研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等项工作,确保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需要;三是政府部门、水利科研与教育单位,不仅要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与管理,更要加强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教育和发展,并将资源水利与工程水利紧密结合起来,使水利事业的发展科学持久。
同时要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促进资源水利工作的全面开展。特别是在质与量的管理上,要实行统一的管理与保护,从法规、机构和体制上作出努力。要加强和完善水资源机构和队伍建设,要建立和完善资源水利的科研与教育以及勘测设计等业务部门,制定这方面的计划和具体的工作任务,从而推动资源水利的快速发展。在当今以工程水利为主要内容的各项水利工作中,要开始转变观念,站在资源水利的角度来看待防洪、除涝、供水、引水、养殖、发电、航运等方面的具体部署和工作要求;在政府水利行政管理上,要逐步从政策法规、规划、计划、投入、管理、科研、教育方面,加大资源水利的分量与比重,以加速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转变。
所以,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实现由工程水利到资源水利的转变,是一个生产力发展的过程,是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结果,是水利事业由一个阶段发展到一个更高、更全面的阶段。因此,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是水利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工程水利 资源水利
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新中国成立63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我国的水利事业得到迅猛发展,初步形成了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与管理体系,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有效保障了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快速进步。
但是,中国是世界上人均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与人口、耕地、矿产资源分布不相协调,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难度相对较大。特别是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工程水利的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口的急剧增长,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的高速推进等种种因素对水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压力:一是生产、生活用水量急剧增加,人们对水质要求日趋提高;二是城市集中供水量骤增,迅速超过实际供水能力的极限,绝大多数城市缺水严重;三是生活废水、工业污水迅速增长,特别是城市附近水域污染严重,使能够有效利用的水资源量在不断减少,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水资源短缺问题愈来愈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光靠修建水利工程已经不能有效解决问题,修好的水库可能无水来蓄;打了井、开了渠,有可能提引不到水。这时,人们开始重视和研究水资源问题,认识到必须从资源的开发、调配等方面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对水资源的需求,所以,资源水利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资源水利将逐渐取代工程水利,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切实做好水资源的治理、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工作,使水资源和人口、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使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当然,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转变不是说不用再加强水利工程科学技术的研究了,不再需要大规模兴修水利工程,不再需要注重水利工程的管理,而只去抓水资源。事实不是这样的。水旱灾害将始终存在。人们要控制水就要开发水利,就需要通过水利工程这一手段来实现水利的开发和综合利用。自建国以来,我国工程水利建设取得了许多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如三峡工程、葛洲坝工程、小浪底工程等,这是应该首先肯定的。但是,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高速发展,我国各项水利工程除害兴利的能力还不强,标准也不高,特别是中小河流洪涝灾害严重防汛减灾仍然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水利工程建设还必须继续加大投入,快速发展。一方面仍然需要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组织和指导;另一方面,应加强对规划设计、政策法规的指导。水利工程的具体建设与管理,应该遵循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由水利单位去管理和经营。实现了这—转变后,逐步重视并加强资源水利工作,同时水资源科研、教育与规划设计监测管理和水资源保护也会逐步得到加强和发展。政府就能公正、合理地分配、调度与管理、保护好水资源;各个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具体单位,如灌溉、供水、发电、航运、养殖、旅游以及防洪、排水等部门,都会按照统一的规划,通过工程水利而实现众多资源整合,从而达到合理开发利用的目的,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相应的服务。
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工程水利阶段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水资源的量与质能充分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供给大于需求很多,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二是人们要防止水害就要兴建水利,只要修建水利工程,即可达到目的。三是水利科研、教育和政府行政管理,都完全是为如何修好工程、管好工程而服务的。而资源水利阶段的特点也很明显:一是水资源供不应求,不能无限制取用,要有计划的合理使用;二是必须站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高度来研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等项工作,确保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需要;三是政府部门、水利科研与教育单位,不仅要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与管理,更要加强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教育和发展,并将资源水利与工程水利紧密结合起来,使水利事业的发展科学持久。
同时要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促进资源水利工作的全面开展。特别是在质与量的管理上,要实行统一的管理与保护,从法规、机构和体制上作出努力。要加强和完善水资源机构和队伍建设,要建立和完善资源水利的科研与教育以及勘测设计等业务部门,制定这方面的计划和具体的工作任务,从而推动资源水利的快速发展。在当今以工程水利为主要内容的各项水利工作中,要开始转变观念,站在资源水利的角度来看待防洪、除涝、供水、引水、养殖、发电、航运等方面的具体部署和工作要求;在政府水利行政管理上,要逐步从政策法规、规划、计划、投入、管理、科研、教育方面,加大资源水利的分量与比重,以加速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转变。
所以,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实现由工程水利到资源水利的转变,是一个生产力发展的过程,是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结果,是水利事业由一个阶段发展到一个更高、更全面的阶段。因此,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是水利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