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与文化资源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我们可以在博物馆看到保存下来的文物,我们也可以在资料馆、档案馆里找到记录历史的文件,甚至在无法记录的时候,可以通过口口相传,在一个家族、一个村落传承下来。文化资源一般由三大维度构成:有形的物质文化资源,无形的精神文化资源及文化智能资源。有形的文化资源很明显地展示出历史的价值,例如建筑群、遗址和文物,它们出穿越历史的烟尘,多方面展现了灿烂的文化;无形的精神文化资源也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孔子的儒家思想,相处之道“仁爱”,“子所不欲,勿施于人”,学习之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些智慧成为创建和谐社会的明灯。再如大量的历史故事和传说,“女娲造人”、“木兰从军”等都成为了发展当代文化产业可以挖掘的文化资源。
读Thomas F.King的著作《文化资源管理指南》(A Companion to Cul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中,乔治·桑塔亚纳称:“不能记起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的确,历史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我们需要汲取其中的养分,吸取了历史的教训。“从过去的成功和错误中吸取教训常常能给我们带来有形和无形的财富。”
说起历史文化资源,让我想起摩梭人的“祖母屋”,这个集日常生活和信仰为一体的屋子承载着摩梭人的文化、凝结着民族的智慧。从众人合力山上砍下树,给每一根柱子标好序号开始,按顺序建好这个屋子,再到一家人围坐火塘,在祖母屋里聊天议事,无不体现着摩梭人的母系大家庭的特点,一家人都融进这个小小的祖母屋里。在纪录片《离开故土的依咪(祖母屋)》中,一个摩梭小伙将家中的祖母屋卖了,运去北京798展览,结果不久在北京的祖母屋就长虫了。展示祖母屋本是为了宣传摩梭文化,出发点是好的,但结果就有些出人意料。小伙为了家庭生计,做主将祖母屋变卖,但事后他的内心也一直饱受折磨,不仅要忍受家人的指责,更多的是自身的不安。他无法面对老母亲悲戚的神情,纪录片中,小伙喝着酒:“从卖了祖母屋以后就没有睡过一个好觉。”祖母屋虽然可以重建,但是其中承载的是一代代的记忆。那个在北京的孤独的离开了故土的祖母屋,也就在岁月中渐渐消逝了。
雅法尔· 雅法里曾提到“许多宗教和考古建筑之所以能从被毁坏的环境中拯救出来,更多的是由于旅游的发展,而不是由于它们在当地民众看来所具有的价值”。这句话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很多问题。例如在元阳旅游业还没有兴起时,这里的传统建筑“蘑菇房”被当作一种落后、贫穷的符号。而现在旅游开发, “蘑菇房”被当作元阳梯田景观旅游的一项重要物质性观赏文化。如果元阳梯田没有被旅游开发,这些原始的“蘑菇房”将会被更现代的砖瓦房所代替。而现在, “蘑菇房”也作为哈尼族重要的民族象征符号保存着。从浅层次来看,这是一种传统生态文化的再延续,再深入来看,这是对于传统的生态文化一种保护的创新,旅游起着一定的推动力。旅游业的不断开发,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例如将传统的或民间的舞蹈搬上舞台,使其丧失神圣性和象征性。这不禁让我想到摩梭人的甲搓舞,刚到泸沽湖,便和当地的朋友一起去参加篝火晚会,在讨论到各大舞场的优缺点时,他们嬉闹着告诉我:“某个舞场的小伙甲搓舞跳的特备好看,屁股扭得可厉害了。”民间民俗、仪式文化是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的,这不仅仅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崇拜、感悟和理解,也体现这他们思维与智慧。这是摩梭人在相应的环境、时间、地点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而产生的。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们将一些传统习俗当成了纯粹的表演,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旅游消费者的需求,但对其传统生态民族文化的原生性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久而久之,这样的后果可能导致传统生态文化的神圣性削减,转变为舞台性的表演。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权衡旅游开发和传统文化的保护呢?在很多时候,我们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要求他人保存自己特殊的文化,但每个人都有追求更好生活的权利,有时候我们已经影响到他们的选择。我在普洱孟连县的一个哈尼族老乡家里,看到了她用植物染布,其工艺很复杂,所以现在村子里基本上所有人都选择买染好的布,既方便,质量又好,不仅节省了时间,还能腾出工夫在服饰上绣自己喜欢的花纹,但这样也使传统民族植物和他们的生活联系越来越小。在我们用一种惋惜的口吻去询问:你们为什么不自己染布了呢?是不是也是一種干涉呢?
最后,我也很认同书中的一句话:“重要的无形资源也将在特定社区或群体之间传播。也就是说,如果它们是文化认同和凝聚力的组成部分,它们将与其他人共享,特别是年轻一代将负责把资源的存在延续到未来”。年轻的一代对于文化的态度对文化的传播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泸沽湖的一个村子里碰到的一个刚大学毕业的女孩,对现在一些合理的旅游文化开发活动她持支持态度。她对我说过一句话:“我很喜欢自己的文化,每当有同学问起我的民族,我都会自信地告诉他们,我是摩梭人。而且,我还会告诉他们,摩梭只有大约五万人,你们能见到我是多么幸运呀!”说完她灿烂地笑了,我看到她的眼里有光。
【参考文献】:
【1】 姚伟钧. 文化资源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5:24-31.
【2】 Deborah Morse-Kahn.2011. “History as a Cultural Resource.” In A Companion to Cul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Edited by Thomas F. King.128-140.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作者简介:姓名:范婕 出生年月:1994.12 性别:女 民族:汉 籍贯:江西省上饶市 学历: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文化资源管理
读Thomas F.King的著作《文化资源管理指南》(A Companion to Cul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中,乔治·桑塔亚纳称:“不能记起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的确,历史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我们需要汲取其中的养分,吸取了历史的教训。“从过去的成功和错误中吸取教训常常能给我们带来有形和无形的财富。”
说起历史文化资源,让我想起摩梭人的“祖母屋”,这个集日常生活和信仰为一体的屋子承载着摩梭人的文化、凝结着民族的智慧。从众人合力山上砍下树,给每一根柱子标好序号开始,按顺序建好这个屋子,再到一家人围坐火塘,在祖母屋里聊天议事,无不体现着摩梭人的母系大家庭的特点,一家人都融进这个小小的祖母屋里。在纪录片《离开故土的依咪(祖母屋)》中,一个摩梭小伙将家中的祖母屋卖了,运去北京798展览,结果不久在北京的祖母屋就长虫了。展示祖母屋本是为了宣传摩梭文化,出发点是好的,但结果就有些出人意料。小伙为了家庭生计,做主将祖母屋变卖,但事后他的内心也一直饱受折磨,不仅要忍受家人的指责,更多的是自身的不安。他无法面对老母亲悲戚的神情,纪录片中,小伙喝着酒:“从卖了祖母屋以后就没有睡过一个好觉。”祖母屋虽然可以重建,但是其中承载的是一代代的记忆。那个在北京的孤独的离开了故土的祖母屋,也就在岁月中渐渐消逝了。
雅法尔· 雅法里曾提到“许多宗教和考古建筑之所以能从被毁坏的环境中拯救出来,更多的是由于旅游的发展,而不是由于它们在当地民众看来所具有的价值”。这句话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很多问题。例如在元阳旅游业还没有兴起时,这里的传统建筑“蘑菇房”被当作一种落后、贫穷的符号。而现在旅游开发, “蘑菇房”被当作元阳梯田景观旅游的一项重要物质性观赏文化。如果元阳梯田没有被旅游开发,这些原始的“蘑菇房”将会被更现代的砖瓦房所代替。而现在, “蘑菇房”也作为哈尼族重要的民族象征符号保存着。从浅层次来看,这是一种传统生态文化的再延续,再深入来看,这是对于传统的生态文化一种保护的创新,旅游起着一定的推动力。旅游业的不断开发,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例如将传统的或民间的舞蹈搬上舞台,使其丧失神圣性和象征性。这不禁让我想到摩梭人的甲搓舞,刚到泸沽湖,便和当地的朋友一起去参加篝火晚会,在讨论到各大舞场的优缺点时,他们嬉闹着告诉我:“某个舞场的小伙甲搓舞跳的特备好看,屁股扭得可厉害了。”民间民俗、仪式文化是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的,这不仅仅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崇拜、感悟和理解,也体现这他们思维与智慧。这是摩梭人在相应的环境、时间、地点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而产生的。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们将一些传统习俗当成了纯粹的表演,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旅游消费者的需求,但对其传统生态民族文化的原生性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久而久之,这样的后果可能导致传统生态文化的神圣性削减,转变为舞台性的表演。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权衡旅游开发和传统文化的保护呢?在很多时候,我们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要求他人保存自己特殊的文化,但每个人都有追求更好生活的权利,有时候我们已经影响到他们的选择。我在普洱孟连县的一个哈尼族老乡家里,看到了她用植物染布,其工艺很复杂,所以现在村子里基本上所有人都选择买染好的布,既方便,质量又好,不仅节省了时间,还能腾出工夫在服饰上绣自己喜欢的花纹,但这样也使传统民族植物和他们的生活联系越来越小。在我们用一种惋惜的口吻去询问:你们为什么不自己染布了呢?是不是也是一種干涉呢?
最后,我也很认同书中的一句话:“重要的无形资源也将在特定社区或群体之间传播。也就是说,如果它们是文化认同和凝聚力的组成部分,它们将与其他人共享,特别是年轻一代将负责把资源的存在延续到未来”。年轻的一代对于文化的态度对文化的传播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泸沽湖的一个村子里碰到的一个刚大学毕业的女孩,对现在一些合理的旅游文化开发活动她持支持态度。她对我说过一句话:“我很喜欢自己的文化,每当有同学问起我的民族,我都会自信地告诉他们,我是摩梭人。而且,我还会告诉他们,摩梭只有大约五万人,你们能见到我是多么幸运呀!”说完她灿烂地笑了,我看到她的眼里有光。
【参考文献】:
【1】 姚伟钧. 文化资源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5:24-31.
【2】 Deborah Morse-Kahn.2011. “History as a Cultural Resource.” In A Companion to Cul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Edited by Thomas F. King.128-140.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作者简介:姓名:范婕 出生年月:1994.12 性别:女 民族:汉 籍贯:江西省上饶市 学历: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文化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