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从松嫩平原走出的作曲家,黑土地是他成长的摇篮,松江水是他创作的源泉;
八十年代,他创作的《大姑娘美大姑娘浪》风靡大江南北,在全国掀起了—股强劲的“东北风”;
九十年代末,电视片《农家十二月》系列歌曲再一次让我们领略了他的音乐才华;
2002年,随着电视剧《刘老根》的热播,他创作的主题歌《只求无悔过百年》和《圆梦》家喻户晓,使他越来越受到国内音乐界的瞩目。
他,就是著名作曲家杨柏森。
更多的人知道杨柏森是因为他写的那首《大姑娘美大姑娘浪》,这首歌应该是他里程碑式的作品。关于这首歌的创作过程,杨柏森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他说:“这首歌我写得遍数最多,改的次数最多。尤其是前半段,我试图用河北梆子、评剧、吉剧,还有二人转,包括唢呐曲牌写过好多,写完之后感觉都不特别理想。有一天吃过饭,马金平我们几个徒步往宾馆走,我和他说,我感觉这首歌前边还是不太漂亮。他说越口语化越好,像哩咯郎……这时候我考虑到西河大鼓和影调,我就把西河大鼓头把弦的第二句唱出来了,我说这么唱行不行?他说好啊,就这个就这个了……
《大姑娘美大姑娘浪》当时在全国播放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而且这首歌的名字让很多人非常感兴趣,因为形容北方女人这个“浪”字应该非常贴切的。杨柏森说:“是美的外在宣泄,心灵的一种外化,谈到浪字,很多人曾经在一起探讨过,用这个浪字好不好?我们认为浪字是一种肢体语言,是一种比美更美的外化的东西。”
《大姑娘美大姑娘浪》一炮走红后,杨柏森创作的满族新城戏《铁血女真》又在1992年获得了文化大奖。这一系列的成功正是他多年来潜心学习、厚实积淀的成果。
杨柏森从七十年代就开始自学作曲,当时他在扶余新城戏剧团工作,连五线谱都不认识,但出于对作曲的热爱,他拿五个手指当五线谱,从最基础的乐理学起,同时阅读了大量的理论书籍。当时有许多剧团到扶余演出,还有作曲家在当地开展二人转作曲讲座,他每次都认真学习,虚心请教,创作了一些舞台作品。
杨柏森创作的歌曲表情达意,情感准确。具有个性化、地域化、生活化等特点。他经常到各地采风,学习研究其他曲艺门类的精髓,并将其融合到自己的音乐创作中。比如《大姑娘美大姑娘浪》运用了西河大鼓,《我是吉林人》吸取了满族神调的元素,他还把京韵大鼓的曲调应用到歌曲《笑哈哈》中。
记得第一次和杨老师见面是以朋友相聚的方式。他给我的第一印象:额头亮亮的,笑容灿烂,谦和豪爽,没有一点架子。喝酒喝到兴奋处,他就主动清唱自己的得意之作,为朋友助兴。所以,他既是大名鼎鼎的作曲家,又是圈子里的好大哥。
杨柏森采撷众华,却又不离基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对东北二人转的贡献。对此著名作曲家、吉林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那炳晨老师给予了他高度评价:“我今年都七十四岁了,收了很多学生。杨柏森是德艺双馨,是我最得意的弟子。因为他对当前红红火火的二人转的局面做出很大的贡献。杨柏森可以说是广采博学,词曲并茂的—个作曲家。拿中国曲艺来说吧,有四百多种,他熟悉上百种曲艺,他写东西特点是既新鲜又熟悉,又好听又好学。”
杨柏森说过,我生在吉林长在吉林,喝着松花江水,吃着黑土地的小米高粱长大。我必须得为自己的家乡写歌,实际上我写的很多歌曲都和吉林有关,都是关东风情的。我为自己是吉林人而感到骄傲,感到振奋。
杨柏森的创作总是离不开关东这片热土,他把满腔情感化作流淌的音符。他创作了多少关东风情的歌曲,连他自己都记不清了,《关东风》、《我爱我的关东家》、《关东小子就这么犟》、《关东情》……单是这些歌名里带有关东字样的歌就足以让我们大开眼界。
杨柏森是—个多产的作曲家,他每年都创作大量的作品,对于作曲像是着了魔似的,他走到哪儿兜子里都装着歌词和歌谱,所以圈子里的人给他编了句歇后语:叫杨柏森的兜—装谱。虽说他作品丰厚,但很多谱子自己都不留底儿,他说都存在自己的心里了。杨柏森出名以后,很多人都劝他去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发展,可他仍固执地留在这片黑土地上写他关东风情的歌。他觉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果离开这片黑土地去创作就会感到生疏,缺少根基。
这些年他对二人转有—种厚爱,在二人转中汲取营养,把二人转发扬光大。杨柏森今年恰好是知天命的年纪,近两年来他有一个梦想,把二人转推向国外,他想创作一个交响组曲或者叫做交响二人转,用交响乐形式向世界推介二人转。他想用十年的时间来完成,作为自己六十岁生日的献礼。
那就让我们祝愿杨柏森老师能够永葆艺术青春,在花甲之年圆上这个梦!
八十年代,他创作的《大姑娘美大姑娘浪》风靡大江南北,在全国掀起了—股强劲的“东北风”;
九十年代末,电视片《农家十二月》系列歌曲再一次让我们领略了他的音乐才华;
2002年,随着电视剧《刘老根》的热播,他创作的主题歌《只求无悔过百年》和《圆梦》家喻户晓,使他越来越受到国内音乐界的瞩目。
他,就是著名作曲家杨柏森。
更多的人知道杨柏森是因为他写的那首《大姑娘美大姑娘浪》,这首歌应该是他里程碑式的作品。关于这首歌的创作过程,杨柏森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他说:“这首歌我写得遍数最多,改的次数最多。尤其是前半段,我试图用河北梆子、评剧、吉剧,还有二人转,包括唢呐曲牌写过好多,写完之后感觉都不特别理想。有一天吃过饭,马金平我们几个徒步往宾馆走,我和他说,我感觉这首歌前边还是不太漂亮。他说越口语化越好,像哩咯郎……这时候我考虑到西河大鼓和影调,我就把西河大鼓头把弦的第二句唱出来了,我说这么唱行不行?他说好啊,就这个就这个了……
《大姑娘美大姑娘浪》当时在全国播放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而且这首歌的名字让很多人非常感兴趣,因为形容北方女人这个“浪”字应该非常贴切的。杨柏森说:“是美的外在宣泄,心灵的一种外化,谈到浪字,很多人曾经在一起探讨过,用这个浪字好不好?我们认为浪字是一种肢体语言,是一种比美更美的外化的东西。”
《大姑娘美大姑娘浪》一炮走红后,杨柏森创作的满族新城戏《铁血女真》又在1992年获得了文化大奖。这一系列的成功正是他多年来潜心学习、厚实积淀的成果。
杨柏森从七十年代就开始自学作曲,当时他在扶余新城戏剧团工作,连五线谱都不认识,但出于对作曲的热爱,他拿五个手指当五线谱,从最基础的乐理学起,同时阅读了大量的理论书籍。当时有许多剧团到扶余演出,还有作曲家在当地开展二人转作曲讲座,他每次都认真学习,虚心请教,创作了一些舞台作品。
杨柏森创作的歌曲表情达意,情感准确。具有个性化、地域化、生活化等特点。他经常到各地采风,学习研究其他曲艺门类的精髓,并将其融合到自己的音乐创作中。比如《大姑娘美大姑娘浪》运用了西河大鼓,《我是吉林人》吸取了满族神调的元素,他还把京韵大鼓的曲调应用到歌曲《笑哈哈》中。
记得第一次和杨老师见面是以朋友相聚的方式。他给我的第一印象:额头亮亮的,笑容灿烂,谦和豪爽,没有一点架子。喝酒喝到兴奋处,他就主动清唱自己的得意之作,为朋友助兴。所以,他既是大名鼎鼎的作曲家,又是圈子里的好大哥。
杨柏森采撷众华,却又不离基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对东北二人转的贡献。对此著名作曲家、吉林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那炳晨老师给予了他高度评价:“我今年都七十四岁了,收了很多学生。杨柏森是德艺双馨,是我最得意的弟子。因为他对当前红红火火的二人转的局面做出很大的贡献。杨柏森可以说是广采博学,词曲并茂的—个作曲家。拿中国曲艺来说吧,有四百多种,他熟悉上百种曲艺,他写东西特点是既新鲜又熟悉,又好听又好学。”
杨柏森说过,我生在吉林长在吉林,喝着松花江水,吃着黑土地的小米高粱长大。我必须得为自己的家乡写歌,实际上我写的很多歌曲都和吉林有关,都是关东风情的。我为自己是吉林人而感到骄傲,感到振奋。
杨柏森的创作总是离不开关东这片热土,他把满腔情感化作流淌的音符。他创作了多少关东风情的歌曲,连他自己都记不清了,《关东风》、《我爱我的关东家》、《关东小子就这么犟》、《关东情》……单是这些歌名里带有关东字样的歌就足以让我们大开眼界。
杨柏森是—个多产的作曲家,他每年都创作大量的作品,对于作曲像是着了魔似的,他走到哪儿兜子里都装着歌词和歌谱,所以圈子里的人给他编了句歇后语:叫杨柏森的兜—装谱。虽说他作品丰厚,但很多谱子自己都不留底儿,他说都存在自己的心里了。杨柏森出名以后,很多人都劝他去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发展,可他仍固执地留在这片黑土地上写他关东风情的歌。他觉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果离开这片黑土地去创作就会感到生疏,缺少根基。
这些年他对二人转有—种厚爱,在二人转中汲取营养,把二人转发扬光大。杨柏森今年恰好是知天命的年纪,近两年来他有一个梦想,把二人转推向国外,他想创作一个交响组曲或者叫做交响二人转,用交响乐形式向世界推介二人转。他想用十年的时间来完成,作为自己六十岁生日的献礼。
那就让我们祝愿杨柏森老师能够永葆艺术青春,在花甲之年圆上这个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