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春阳》中,婵阿姨的性欲冲动随着她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变化,与所遵循的道德伦理、所崇奉的教义信仰之间产生了矛盾,呈现了客观环境与主观心理、灵与肉的矛盾与冲突,泄露了施蛰存悲剧心理意识以及自身复杂的文化选择态度与立场。
【关键词】:施蛰存;春阳;心理
二十年代末以后,施蛰存开始对弗洛伊德、施尼茨勒、霭理斯、劳伦斯等作家发生浓厚兴趣,在自己的创作实践里,从取材、立意、描绘人物心理,都体现着弗洛伊德学说。在艺术形式上,施蛰存既没有完全放弃传统手法,也适当汲取一些新的方法,如写直觉、写梦幻、写意识流动,深刻地刻画出人物的心理变化,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写于1933年的收录在《善女人行品》中的《春阳》就是代表作之一。《善女人行品》这部集子,突出一个“善”字,这些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深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心理上哪怕有激荡和越轨,行为上却本分、规矩、克己、自律。但是,正是从这些“善女人”行为上的“善”,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封建文化对她们行为的严格控制,对她们正常的心理需求的压抑,对她们内心正常欲望的遏杀。《春阳》中的婵阿姨就是一个“善女人”。
一、人物的心理变化
在文本中,婵阿姨来到上海,脱离了故有的环境之后,心里的本我便开始发酵,酿出一个又一个白日梦。春天的暖阳只是一个方面,它就像一个催化剂,让婵阿姨的心卸下了防备,心理慢慢发生了变化,它改变了她的体质,也改变了她的思想。更值得注意的另一个方面,是婵阿姨从乡下来到大都市,看到街上的男男女女那么年轻美丽,那么矫健有活力,自己却孱弱不济像个老年人,对于年纪不过三十五岁还有很多钱的她来说显然是不甘心的,于是内心潜意识里的生命力渐渐苏醒,想要反抗过去一尘不变的乏味无趣生活。她内心的冲动,是一股无法解释的生命能量,作用于有生命的肌体,听从保持着本能所具有的生物不透明性,听从于欲望的支配,借助于里比多能量的宣泄来消除这种被视为是一种不愉快的紧张,这种宣泄构成所谓的快感,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
弗洛伊德把性欲看成是无意识本能欲望的主要成分,是力比多的内驱力,他认为这种力和饥饿相同,是一种力量,本能——性本能就是借这个力量以完成其目的。被压抑了十几年的本能欲望在自然和人事的诱发下,婵阿姨的中年处女的欲望开始苏醒,首先是购物欲、食欲的满足,然后,当她看到一个家庭其乐融融,继而触发了她无意识的性渴求。在看到旁坐的圆桌的一个小家庭后,婵阿姨把自己假设为可以取代那个女人的位置的妻子和母亲,内心投射出来的是她对普通小幸福生活的向往,她想有丈夫,有儿女,有美满的家庭,她羡慕这种生活,而这正是她年轻时所舍弃掉的。所以,不难发现,婵阿姨的想法,看似只是对家庭生活充满憧憬,实际上她的无意识里对性的渴望,渴望有男人的滋润,渴望自己的美得到男人的认可。
在十二三年前,婵阿姨的未婚夫死了,为了获得大宗的财产继承权,她决定抱着牌位做亲,用一切幸福换回这份产业。日渐苍老的面容,族人的诽谤讽刺使她更不敢想男女之事。她想到匆忙关了保管库,不知有没有把钥匙锁上,于是她立马去上海银行。其实,日常生活中的过失行为背后都有其真实动机,婵阿姨真实动机是想再去见那个银行行员,是潜意识里给自己找了一个理由去银行的,她期待与他发生点什么,就如她之前做的白日梦一样,想要把梦兑现为现实,可是,当行员叫她太太而叫另一个艳服的女人密司的时候,她的梦破灭了,她感到被侮辱,于是立马坐黄包车去火车站。从文本开头的好天气大太阳到文本末尾的天色变坏要刮西北风,从文本开头婵阿姨把围巾解下到文本末尾披上围巾,也反映出她的心理由封闭到敞开再到封闭的过程。
总之,婵阿姨灵与肉的冲突,表现为客观环境对性欲本能的压迫,在金钱面前,她只能压抑着自己的欲望,性欲是人的自然本性,本我潜伏于无意识,随时随地地伺机冲出上升为意识,但又随时随地遭到自我的理智和超我的道德的压抑。婵阿姨灵与肉经过一番痛苦搏斗,本能欲望敌不过金钱利欲、道德藩篱的控制,肉终于败下阵来,她想反抗可是自己又拉拽着自己往下落,人的本能欲望始终无法冲破她自己内心给自己上的枷锁。
二、施蛰存的创作心理和文化立场
从童年时期起的把施蛰存塑造成如今的他的东西,记载着隐秘的历史。如果他要全面地解读这部历史,由于不了解这部历史中的某些关键所在而致使他生活的乐趣和愿望受到損坏,或许他会借助精神分析来“重建”,这具有创伤性质的核,既令人无法面对,又充斥着他的灵魂,像一块磁铁,吸引着其周边能力所及范围内的碎片,它让没有表情的影子做出各种怪相,也让那无法被人看到且难以描述的存在发出阵阵回声,这就是作家无意识的欲望。
江南水乡以及古典文学的滋养,奠定了施蛰存传统文化的积淀,在步入上海大都市后,都市生活经历使他有社会意识和都市意识,西方现代文艺思想和西方文学作品的疯狂涌入使他接受了弗洛伊德、施尼茨勒等人的思想,自身中国古典文化的积淀与外来的西方现代文学的碰撞冲突使他内心的文化建构趋于复杂,在多元文化的冲突融合中,施蛰存的文化接受与选择出现了一定的焦虑和困惑。现代文化与伦理道德的冲突,传统文化与内心欲求的冲突,城乡二元对峙文化的冲突、物的压迫与人的异化都在《春阳》中得以释放。十几年里上海的畸形繁荣与其周边的保守城镇的关系,就包含在这春阳一日的变化之内。就好像叔本华说的:“好像迷失在对象之中,甚至忘记自己的个性意志,而仅仅作为纯粹的主体继续存在,像是对象的一面明镜,好像那儿只有对象存在,而没有人感知它,他再也分不出感觉和感觉者,两者已经完全合一,因为整个意识都充满了一幅美的图画。”由于自我与非我同一,于是一方面自然出现了把主观感情投射到客体中去的倾向,另一方面又出现了把客观情调吸收到主体中来的倾向。
并且,弗洛伊德性欲理论的根本缺陷是以生物学的观点看人,完全无视人的社会性,而施蛰存在《春阳》中既展示出性欲本能、在人的行为动机中的重要作用,又始终把这种本能放在社会环境里,着重表现环境对性欲的压抑,并且将传统美学思想、现实主义、心理分析融入小说中,把主人公性心理的萌发和环境的发展变化结合起来揭示主人公无意识动机。
悲剧是诉诸我们天性中得残忍,只有平庸的心灵,才产生平庸的痛苦,悲剧使人接触到崇高和庄重的美,能唤灵魂中崇高庄重的感情,能打开我们的心灵,在那里点燃一星隐秘而神圣的火花。《春阳》讲述了婵阿姨绝望中反抗绝望最终还是归于绝望的悲剧故事。它的悲剧性来源于施蛰存本人的感伤情感和悲剧意识。作家的性情中有着天生的悲情,施蛰存就曾借人之口说自己“天赋有一种感伤的情绪”。人对人的同情是模仿人性的各种艺术所引起的快感的原因。正如雪莱所说:“倾诉最哀伤的思绪的才是我们最甜美的歌。”由于传统文化积淀深厚,施蛰存始终与城市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他从传统和现代的两种角度去,表现现实生活中小人物婵阿姨生存的烦恼感伤,展示婵阿姨在情欲与理性冲突下的悲剧命运,写出了传统与现代两种文明的冲突撞击所带给的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焦虑。
通过对《春阳》中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及施蛰存的复杂创作心理进行分析,不难发现,施蛰存呈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封建文化与人物正常的内心欲求之间的冲突,而这种冲突,恰恰也泄露了施蛰存自身复杂的文化选择态度与立场。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各种悲剧快感理论的批判研究》[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2]蓝棣之.《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施蛰存;春阳;心理
二十年代末以后,施蛰存开始对弗洛伊德、施尼茨勒、霭理斯、劳伦斯等作家发生浓厚兴趣,在自己的创作实践里,从取材、立意、描绘人物心理,都体现着弗洛伊德学说。在艺术形式上,施蛰存既没有完全放弃传统手法,也适当汲取一些新的方法,如写直觉、写梦幻、写意识流动,深刻地刻画出人物的心理变化,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写于1933年的收录在《善女人行品》中的《春阳》就是代表作之一。《善女人行品》这部集子,突出一个“善”字,这些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深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心理上哪怕有激荡和越轨,行为上却本分、规矩、克己、自律。但是,正是从这些“善女人”行为上的“善”,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封建文化对她们行为的严格控制,对她们正常的心理需求的压抑,对她们内心正常欲望的遏杀。《春阳》中的婵阿姨就是一个“善女人”。
一、人物的心理变化
在文本中,婵阿姨来到上海,脱离了故有的环境之后,心里的本我便开始发酵,酿出一个又一个白日梦。春天的暖阳只是一个方面,它就像一个催化剂,让婵阿姨的心卸下了防备,心理慢慢发生了变化,它改变了她的体质,也改变了她的思想。更值得注意的另一个方面,是婵阿姨从乡下来到大都市,看到街上的男男女女那么年轻美丽,那么矫健有活力,自己却孱弱不济像个老年人,对于年纪不过三十五岁还有很多钱的她来说显然是不甘心的,于是内心潜意识里的生命力渐渐苏醒,想要反抗过去一尘不变的乏味无趣生活。她内心的冲动,是一股无法解释的生命能量,作用于有生命的肌体,听从保持着本能所具有的生物不透明性,听从于欲望的支配,借助于里比多能量的宣泄来消除这种被视为是一种不愉快的紧张,这种宣泄构成所谓的快感,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
弗洛伊德把性欲看成是无意识本能欲望的主要成分,是力比多的内驱力,他认为这种力和饥饿相同,是一种力量,本能——性本能就是借这个力量以完成其目的。被压抑了十几年的本能欲望在自然和人事的诱发下,婵阿姨的中年处女的欲望开始苏醒,首先是购物欲、食欲的满足,然后,当她看到一个家庭其乐融融,继而触发了她无意识的性渴求。在看到旁坐的圆桌的一个小家庭后,婵阿姨把自己假设为可以取代那个女人的位置的妻子和母亲,内心投射出来的是她对普通小幸福生活的向往,她想有丈夫,有儿女,有美满的家庭,她羡慕这种生活,而这正是她年轻时所舍弃掉的。所以,不难发现,婵阿姨的想法,看似只是对家庭生活充满憧憬,实际上她的无意识里对性的渴望,渴望有男人的滋润,渴望自己的美得到男人的认可。
在十二三年前,婵阿姨的未婚夫死了,为了获得大宗的财产继承权,她决定抱着牌位做亲,用一切幸福换回这份产业。日渐苍老的面容,族人的诽谤讽刺使她更不敢想男女之事。她想到匆忙关了保管库,不知有没有把钥匙锁上,于是她立马去上海银行。其实,日常生活中的过失行为背后都有其真实动机,婵阿姨真实动机是想再去见那个银行行员,是潜意识里给自己找了一个理由去银行的,她期待与他发生点什么,就如她之前做的白日梦一样,想要把梦兑现为现实,可是,当行员叫她太太而叫另一个艳服的女人密司的时候,她的梦破灭了,她感到被侮辱,于是立马坐黄包车去火车站。从文本开头的好天气大太阳到文本末尾的天色变坏要刮西北风,从文本开头婵阿姨把围巾解下到文本末尾披上围巾,也反映出她的心理由封闭到敞开再到封闭的过程。
总之,婵阿姨灵与肉的冲突,表现为客观环境对性欲本能的压迫,在金钱面前,她只能压抑着自己的欲望,性欲是人的自然本性,本我潜伏于无意识,随时随地地伺机冲出上升为意识,但又随时随地遭到自我的理智和超我的道德的压抑。婵阿姨灵与肉经过一番痛苦搏斗,本能欲望敌不过金钱利欲、道德藩篱的控制,肉终于败下阵来,她想反抗可是自己又拉拽着自己往下落,人的本能欲望始终无法冲破她自己内心给自己上的枷锁。
二、施蛰存的创作心理和文化立场
从童年时期起的把施蛰存塑造成如今的他的东西,记载着隐秘的历史。如果他要全面地解读这部历史,由于不了解这部历史中的某些关键所在而致使他生活的乐趣和愿望受到損坏,或许他会借助精神分析来“重建”,这具有创伤性质的核,既令人无法面对,又充斥着他的灵魂,像一块磁铁,吸引着其周边能力所及范围内的碎片,它让没有表情的影子做出各种怪相,也让那无法被人看到且难以描述的存在发出阵阵回声,这就是作家无意识的欲望。
江南水乡以及古典文学的滋养,奠定了施蛰存传统文化的积淀,在步入上海大都市后,都市生活经历使他有社会意识和都市意识,西方现代文艺思想和西方文学作品的疯狂涌入使他接受了弗洛伊德、施尼茨勒等人的思想,自身中国古典文化的积淀与外来的西方现代文学的碰撞冲突使他内心的文化建构趋于复杂,在多元文化的冲突融合中,施蛰存的文化接受与选择出现了一定的焦虑和困惑。现代文化与伦理道德的冲突,传统文化与内心欲求的冲突,城乡二元对峙文化的冲突、物的压迫与人的异化都在《春阳》中得以释放。十几年里上海的畸形繁荣与其周边的保守城镇的关系,就包含在这春阳一日的变化之内。就好像叔本华说的:“好像迷失在对象之中,甚至忘记自己的个性意志,而仅仅作为纯粹的主体继续存在,像是对象的一面明镜,好像那儿只有对象存在,而没有人感知它,他再也分不出感觉和感觉者,两者已经完全合一,因为整个意识都充满了一幅美的图画。”由于自我与非我同一,于是一方面自然出现了把主观感情投射到客体中去的倾向,另一方面又出现了把客观情调吸收到主体中来的倾向。
并且,弗洛伊德性欲理论的根本缺陷是以生物学的观点看人,完全无视人的社会性,而施蛰存在《春阳》中既展示出性欲本能、在人的行为动机中的重要作用,又始终把这种本能放在社会环境里,着重表现环境对性欲的压抑,并且将传统美学思想、现实主义、心理分析融入小说中,把主人公性心理的萌发和环境的发展变化结合起来揭示主人公无意识动机。
悲剧是诉诸我们天性中得残忍,只有平庸的心灵,才产生平庸的痛苦,悲剧使人接触到崇高和庄重的美,能唤灵魂中崇高庄重的感情,能打开我们的心灵,在那里点燃一星隐秘而神圣的火花。《春阳》讲述了婵阿姨绝望中反抗绝望最终还是归于绝望的悲剧故事。它的悲剧性来源于施蛰存本人的感伤情感和悲剧意识。作家的性情中有着天生的悲情,施蛰存就曾借人之口说自己“天赋有一种感伤的情绪”。人对人的同情是模仿人性的各种艺术所引起的快感的原因。正如雪莱所说:“倾诉最哀伤的思绪的才是我们最甜美的歌。”由于传统文化积淀深厚,施蛰存始终与城市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他从传统和现代的两种角度去,表现现实生活中小人物婵阿姨生存的烦恼感伤,展示婵阿姨在情欲与理性冲突下的悲剧命运,写出了传统与现代两种文明的冲突撞击所带给的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焦虑。
通过对《春阳》中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及施蛰存的复杂创作心理进行分析,不难发现,施蛰存呈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封建文化与人物正常的内心欲求之间的冲突,而这种冲突,恰恰也泄露了施蛰存自身复杂的文化选择态度与立场。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各种悲剧快感理论的批判研究》[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2]蓝棣之.《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