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必须依照特定的教育教学情境,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与身心特点,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的理念与要求,在全面驾驭教科书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和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合理地进行课程改造,让学生成为物理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教师只是学生物理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与合作者。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教师专业素质;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一、提高专业素质
根据高中物理教学总目标的要求,教师的角色现在已经从“教会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变,从“教书匠”向“创造者”转变。教师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焦点而不是给出现成结论的人。长期以来,教师总是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识记课堂传授的知识,教师只关注教,忽视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在这种职责的驱使下教师只能是“教书匠”,教师的任务就是把知识作为工作的主要对象,知识成了中心,而学生成了教育的边缘。教师必须成为教育活动的创造者,因为教师的劳动不可能千篇一律,教育时机的把握和教育矛盾、冲突的解决,需要教师做出正确、及时的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行为予以解决。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随着角色的转变,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教育的对象。这些转变过程本身就是老师专业素质提升的过程。
二、具备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
长期以来,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讲授别人编写成的,甚至连教学参考书也备齐的教科书。
这既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也不能体现地方特色,继承当地的优秀文化遗产。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师要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要求教师不仅会“教”书,还要会“编”书。校本课程的开发,又成为当前课程开发的首要任务。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的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结构。校本课程开发把课程开发的权利赋予教师,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物理教师在课程开发中要注重发展学生的物理科学素养,激发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愿望和能力,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以及人与文化的关系问题,分析、比较、甄别各种价值观念,逐步探讨并初步形成健全的价值观。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使教师专业得到发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校的特色得到突显,相比较而言,校本课程开发更重视教师的发展。参与课程开发以后,教师面临新的教学观念、材料和策略的挑战,思考、应对这一新事物的过程,有利于教师专业的发展。
三、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走进中学课堂,不难发现,以前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一种典型的接受式学习。我们长期以来忽视另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物理学科探究学习方式是指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以问题为载体,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注重过程与方法,获得知识与技能,强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从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探究性学习是实现三维物理目标最好的教学模式。强调探究性学习,这无疑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以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的真正实施,其决定性的影响是教师。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教学的专业水准及应变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切问题的教育智慧,直接决定了研究性学习的质量。和其他学科课程相比,研究性学习的“载体”发生了变化,即没有了教材。这给老师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但更多的是增加了课程实施中的大量不确定因素:课程实施模式,课题选择,课题切入口,课题推行步骤,课题资料来源,课题研究结果及呈现方式等等,几乎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现存条件而决定。因此,这门课程给教师、学生和学校都提出了挑战,尤其是教师,不仅要改变自己的作用和角色,改变自己指导学生的思路和方式,而且更要培养和施展自己的教学智慧。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教师专业素质;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一、提高专业素质
根据高中物理教学总目标的要求,教师的角色现在已经从“教会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变,从“教书匠”向“创造者”转变。教师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焦点而不是给出现成结论的人。长期以来,教师总是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识记课堂传授的知识,教师只关注教,忽视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在这种职责的驱使下教师只能是“教书匠”,教师的任务就是把知识作为工作的主要对象,知识成了中心,而学生成了教育的边缘。教师必须成为教育活动的创造者,因为教师的劳动不可能千篇一律,教育时机的把握和教育矛盾、冲突的解决,需要教师做出正确、及时的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行为予以解决。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随着角色的转变,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教育的对象。这些转变过程本身就是老师专业素质提升的过程。
二、具备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
长期以来,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讲授别人编写成的,甚至连教学参考书也备齐的教科书。
这既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也不能体现地方特色,继承当地的优秀文化遗产。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师要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要求教师不仅会“教”书,还要会“编”书。校本课程的开发,又成为当前课程开发的首要任务。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的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结构。校本课程开发把课程开发的权利赋予教师,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物理教师在课程开发中要注重发展学生的物理科学素养,激发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愿望和能力,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以及人与文化的关系问题,分析、比较、甄别各种价值观念,逐步探讨并初步形成健全的价值观。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使教师专业得到发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校的特色得到突显,相比较而言,校本课程开发更重视教师的发展。参与课程开发以后,教师面临新的教学观念、材料和策略的挑战,思考、应对这一新事物的过程,有利于教师专业的发展。
三、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走进中学课堂,不难发现,以前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一种典型的接受式学习。我们长期以来忽视另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物理学科探究学习方式是指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以问题为载体,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注重过程与方法,获得知识与技能,强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从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探究性学习是实现三维物理目标最好的教学模式。强调探究性学习,这无疑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以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的真正实施,其决定性的影响是教师。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教学的专业水准及应变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切问题的教育智慧,直接决定了研究性学习的质量。和其他学科课程相比,研究性学习的“载体”发生了变化,即没有了教材。这给老师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但更多的是增加了课程实施中的大量不确定因素:课程实施模式,课题选择,课题切入口,课题推行步骤,课题资料来源,课题研究结果及呈现方式等等,几乎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现存条件而决定。因此,这门课程给教师、学生和学校都提出了挑战,尤其是教师,不仅要改变自己的作用和角色,改变自己指导学生的思路和方式,而且更要培养和施展自己的教学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