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运用作文教学,尝试创新教育。通过让学生关爱、体验生活,培养观察力,丰富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关键词:作文教学;巧设活动;观察体验;求新求异;即兴作文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6-0021-02
作文来源于生活,是作者对生活认识的书面产物。只有善于关注生活、体会生活、了解社会、关爱他人,写作才有话可说,写出的文章才有真情实感。这就需要学生对生活必须有满腔热情,并竭力地去做生活的实践者。为此,在作文教学中,打破那种封闭的、僵化的“老师出题,学生作文”的传统教学模式,放开课堂,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培养他们敏锐的感知力,捕捉积累素材的方法及体验生活的能力……即潜移默化地进行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写好作文的重要前提。
一、巧设活动,训练观察,求新求异
引导学生观察积累作文素材,是中小学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新《课标》在写作目标中提出:“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观察生活与写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教学实践发现,学生的文章不是无生活经历,而是缺少对生活中新人新事的细心观察。他们只知其梗概,详情转瞬即逝,所以写出的文章平淡乏味。对此,把一贯口头说教写作知识的作文课变成活动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训练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冬去春来,两个截然不同的季节给人们不同的愉悦和感受。当万物复苏大自然充满生机的时候,组织学生“踏青”。以行踪为线索,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记录着每到一处的景物特点及自己的情感变化,结果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写作欲望。一篇篇情景交融、内容丰富的文章跃然纸上,绝大多数文章都是以描绘春之特点为内容,以抒写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为中心。我认为学生的文章缺少了新意,于是对学生加以点拨、引导、提示:恶劣的风沙天气,南排河树木日趋减少……这些使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在一般材料中多角度分析,可反向立意,求新求异,另做一文。如《小鸟在哭泣》、《还我绿色家园》……一篇篇题材各异的文章或记叙说明,或抒情议论,满载着当代中学生的心声,向社会发出呼吁,一展中学生的精神风貌。
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作文教学更要树立“大作文观”。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情感体验,诱发他们创新的写作热情,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首先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开展调查访问活动。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社会上典型的人、事,要求自由选材,自由命题,自由选文体。“三自由”解放了学生的心理束缚,他们对写作更有兴趣和信心,写作大胆、轻松,感受真切。同时也激活了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部分学生的文章有了时代气息,从生活小事透出新意,《我们的秧歌队》《大款历险记》《一张“白板”的悲剧》等优美的篇章无不感染着每位读者。其次,开展阅读积累活动,因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由此可见积累的重要。学生写作需要语言的积累,教师利用学校现有的校本资源,充分发挥图书室、图书角、板报等阵地的作用,丰富学生的阅读材料,然后运用统一的积累本,要求学生对文章中的妙词佳句、精彩语段、成语名言及时摘抄,分类整理,并写上批注或感想,定期进行交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积淀了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开拓了写作思路,建立了写作素材库,提高了语言素养。
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深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真正含义,作文是生活的缩影,生活就是美文,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有一双善于洞察真、善、美的眼睛,就能汲取生活中的“活水”。日久天长,学生就会有意识地注意身边的人、事、物,在敏锐地观察中获取写作材料,进行有创意的表达。
二、引导学生善于捕捉触动感情的一瞬间
刚升入中学的学生,他们对中学生活特别敏感,一些陌生新鲜的东西会使他们为之震动。教师要抓住这一时机,帮助他们善于发现积累写作素材,使以后的写作有个良好的开端。新生入学,第一节语文课变为第一节作文课。老师首先口头作文,进行自我介绍,题目自拟。要求教师以饱含热情,用真诚、质朴的语言和学生交流,如同伙伴朋友似的,教师的感情每时每刻都在感染着学生,从而激起他们的说话勇气及欲望,特别愿意和老师同学沟通、认识、了解。这样,学生有话想说,总觉得不吐不快。
除此之外,在平日的教学过程中,也要细心观察学生的情感变化,适时地进行调控,使学生的积极情感运用到写作的过程中。
一次周一的语文课,由于某种原因黑板没擦,我在教室门口站了约四五分钟,班上一会儿骚动不安,一会儿鸦雀无声,最后语文科代表走上讲台把黑板擦净。此情此景,把语文课改为作文课,要求学生把自己在短时间内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出来,结果学生落笔如飞,情感自然如流,精彩的文章一挥而就。由此可见,情感在作文教学中发挥着不言而喻的作用。几次的引导,学生真正体验到写作是一件不难的事情。学生的慧眼更加明亮,并注重平时积累情感,及时练笔,使材料仓库日趋丰富多彩。
三、让学生投入生活,感受生活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对他们的一切全部承包,所以学生缺乏生活能力,承受能力……于是在作文教学中,每学期都特意安排几次实践活动,让学生身体力行,品尝生活的酸甜苦辣,并学会记录自己的感受。
如:做家务活动,学生们记录下自己的艰辛经历,文章字里行间无不透出学生的真情,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苦有甜,妙趣横生。
再如:针对班上一些中差生自卑心理强,平日不愿与老师接近、交流、沟通,学习处于被动状态等现象。教师有意识地给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每人当一周课代表,按老师的要求尽职尽责。结果他们热情高,工作认真仔细,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教师只是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引导他们动脑想办法。一周过后,以“我当课代表”为题进行练习。亲身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写作的快乐,写出的文章自然具有真情实感。思维是能力的核心,创新是人类的本质特征,是自我发展、自我展示的需要。因此对学生的文章进行激励评价,如“真好,有新意”“见解独特”等,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动机,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如此设计作文教学,在思想方面,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做生活主人的意义和快乐,他们会更加珍爱生活;在身体方面,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在写作方面,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丰富,写作题材得以拓展,创新思维得到训练。
总之,作文教学始终离不开生活,只有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开辟条条通往生活的新路径,用创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去引导影响学生,才会活跃学生思维,学生写的文章才会有新意、有创意。
【责任编辑:薛春科】
关键词:作文教学;巧设活动;观察体验;求新求异;即兴作文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6-0021-02
作文来源于生活,是作者对生活认识的书面产物。只有善于关注生活、体会生活、了解社会、关爱他人,写作才有话可说,写出的文章才有真情实感。这就需要学生对生活必须有满腔热情,并竭力地去做生活的实践者。为此,在作文教学中,打破那种封闭的、僵化的“老师出题,学生作文”的传统教学模式,放开课堂,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培养他们敏锐的感知力,捕捉积累素材的方法及体验生活的能力……即潜移默化地进行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写好作文的重要前提。
一、巧设活动,训练观察,求新求异
引导学生观察积累作文素材,是中小学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新《课标》在写作目标中提出:“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观察生活与写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教学实践发现,学生的文章不是无生活经历,而是缺少对生活中新人新事的细心观察。他们只知其梗概,详情转瞬即逝,所以写出的文章平淡乏味。对此,把一贯口头说教写作知识的作文课变成活动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训练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冬去春来,两个截然不同的季节给人们不同的愉悦和感受。当万物复苏大自然充满生机的时候,组织学生“踏青”。以行踪为线索,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记录着每到一处的景物特点及自己的情感变化,结果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写作欲望。一篇篇情景交融、内容丰富的文章跃然纸上,绝大多数文章都是以描绘春之特点为内容,以抒写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为中心。我认为学生的文章缺少了新意,于是对学生加以点拨、引导、提示:恶劣的风沙天气,南排河树木日趋减少……这些使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在一般材料中多角度分析,可反向立意,求新求异,另做一文。如《小鸟在哭泣》、《还我绿色家园》……一篇篇题材各异的文章或记叙说明,或抒情议论,满载着当代中学生的心声,向社会发出呼吁,一展中学生的精神风貌。
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作文教学更要树立“大作文观”。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情感体验,诱发他们创新的写作热情,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首先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开展调查访问活动。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社会上典型的人、事,要求自由选材,自由命题,自由选文体。“三自由”解放了学生的心理束缚,他们对写作更有兴趣和信心,写作大胆、轻松,感受真切。同时也激活了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部分学生的文章有了时代气息,从生活小事透出新意,《我们的秧歌队》《大款历险记》《一张“白板”的悲剧》等优美的篇章无不感染着每位读者。其次,开展阅读积累活动,因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由此可见积累的重要。学生写作需要语言的积累,教师利用学校现有的校本资源,充分发挥图书室、图书角、板报等阵地的作用,丰富学生的阅读材料,然后运用统一的积累本,要求学生对文章中的妙词佳句、精彩语段、成语名言及时摘抄,分类整理,并写上批注或感想,定期进行交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积淀了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开拓了写作思路,建立了写作素材库,提高了语言素养。
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深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真正含义,作文是生活的缩影,生活就是美文,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有一双善于洞察真、善、美的眼睛,就能汲取生活中的“活水”。日久天长,学生就会有意识地注意身边的人、事、物,在敏锐地观察中获取写作材料,进行有创意的表达。
二、引导学生善于捕捉触动感情的一瞬间
刚升入中学的学生,他们对中学生活特别敏感,一些陌生新鲜的东西会使他们为之震动。教师要抓住这一时机,帮助他们善于发现积累写作素材,使以后的写作有个良好的开端。新生入学,第一节语文课变为第一节作文课。老师首先口头作文,进行自我介绍,题目自拟。要求教师以饱含热情,用真诚、质朴的语言和学生交流,如同伙伴朋友似的,教师的感情每时每刻都在感染着学生,从而激起他们的说话勇气及欲望,特别愿意和老师同学沟通、认识、了解。这样,学生有话想说,总觉得不吐不快。
除此之外,在平日的教学过程中,也要细心观察学生的情感变化,适时地进行调控,使学生的积极情感运用到写作的过程中。
一次周一的语文课,由于某种原因黑板没擦,我在教室门口站了约四五分钟,班上一会儿骚动不安,一会儿鸦雀无声,最后语文科代表走上讲台把黑板擦净。此情此景,把语文课改为作文课,要求学生把自己在短时间内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出来,结果学生落笔如飞,情感自然如流,精彩的文章一挥而就。由此可见,情感在作文教学中发挥着不言而喻的作用。几次的引导,学生真正体验到写作是一件不难的事情。学生的慧眼更加明亮,并注重平时积累情感,及时练笔,使材料仓库日趋丰富多彩。
三、让学生投入生活,感受生活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对他们的一切全部承包,所以学生缺乏生活能力,承受能力……于是在作文教学中,每学期都特意安排几次实践活动,让学生身体力行,品尝生活的酸甜苦辣,并学会记录自己的感受。
如:做家务活动,学生们记录下自己的艰辛经历,文章字里行间无不透出学生的真情,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苦有甜,妙趣横生。
再如:针对班上一些中差生自卑心理强,平日不愿与老师接近、交流、沟通,学习处于被动状态等现象。教师有意识地给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每人当一周课代表,按老师的要求尽职尽责。结果他们热情高,工作认真仔细,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教师只是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引导他们动脑想办法。一周过后,以“我当课代表”为题进行练习。亲身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写作的快乐,写出的文章自然具有真情实感。思维是能力的核心,创新是人类的本质特征,是自我发展、自我展示的需要。因此对学生的文章进行激励评价,如“真好,有新意”“见解独特”等,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动机,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如此设计作文教学,在思想方面,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做生活主人的意义和快乐,他们会更加珍爱生活;在身体方面,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在写作方面,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丰富,写作题材得以拓展,创新思维得到训练。
总之,作文教学始终离不开生活,只有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开辟条条通往生活的新路径,用创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去引导影响学生,才会活跃学生思维,学生写的文章才会有新意、有创意。
【责任编辑:薛春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