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武术的个性与共性的角度,提出了高校武术教学应从武术的技击性、武德文化、武术礼仪文化、武术功法等武术个性教育出发,从而促进高校武术教育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校体育;武术教学;个性与共性
Reflections on Individuality and Generality in University Teaching of Wushu
SI Xing-wei1, CHEN Xia-ni2
(1.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Henan 453002;
2.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44)
【Abstract】 The article, from perspectives of the individuality and generality of Wushu, holds that education of Wushu in universities should start with the education of Wushu individualities like Wushu morality, wushu etiquette, skills and techniques, so as to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college Wushu.
【Keywords】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Wushu teaching, individuality and generality
1 引言
当前高校武术教育发展处在低谷期,其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问题。在现行的高校武术教学中,其武术的个性表现首先应该是它的技击性,而当今学生学习武术的目的,防身是放在第一位的,其次是健身。现行的学校武术教学内容就是一些简单的套路,攻防含义不突出,没有体现出武术的个性。而当代的学生就喜欢对抗性项目,散打、擒拿在学校比较受欢迎,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散打等突出了武术的个性。因此,在高校武术教育中,应该把一些学生喜欢的技击术表现出来,根据学生的爱好和兴趣来制定教学内容,把传统武术的技击动作提炼出来,重点突出武术的个性,把技击术当成一个突破口,从而引导大学生进一步学习武术,促进武术教育的全面发展。
2 张扬武术的技击性来体现武术的共性
“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就是要张扬武术的个性,在高校武术发展不乐观的情况下,我认为无论对武术套路简化还是丰富其内容,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习武兴趣为主要目的。现行的学校武术出现了问题,吸引不了学生,我们就应该改革,对套路提出了要淡化。淡化不是简化,而是淡化那些枯燥复杂的动作,挖掘我们传统武术新的、具有吸引力的动作,对现行的套路补充新的血液。在当代社会,学生对武术的热爱,技击是放在第一位的,而我们的学校武术都是以套路为主,虽然每个动作都有技击含义,但是,由于老师的原因,没有把技击的含义表达出来,导致学生对武术失去信心,感觉武术就是花拳绣腿,因此,对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的理解,应该是把赋有传统武术技击性很强的动作放到套路里去教,对一些复杂的、技击性不强的动作进行改革,让学生能够学到他们想学的知识,达到吸引学生的目的。技击是武术特别重要的本质之一,武术套路其实就是从对练到实战的一个媒介,每个动作都应该赋予很强的技击性,生活中不能应用的套路是不受学生的欢迎的。“强调应用”我感觉不仅是在技击动作上强调应用,最重要的是在文化上,我们应该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套路同时应用在武术课堂上,让大学生在上武术课的同时,了解自己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也要防御外来文化对学生的分化。另外,中国武术的擒拿术和传统武术中的一些摔法,应用在学校武术套路里,应该会吸引学生的眼球,因为它要比空手道、跆拳道简单实用。而且传统文化气息很强。作为一名高校武术教师,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让武术在全世界普及,让每个学生都喜欢武术。而学校武术怎样发展,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表现出来,这也许是我们当代武术研究者的重要任务。
反过来,共性的进步也会促进个性更好地发展,如果武术教育开展得很好,学生都喜欢武术课,都练习武术,也就加大了武术的普及范围,促进了武术技术的提高,无形中就促进了技击技术的提高。武术课开展得好,促使习练者对其文化产生研究兴趣,就能促进武术文化的提高,张扬了武术的个性。
3 张扬武德文化来体现武术的共性
武德文化是武术教育中的另一个特色。文化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中,武德文化是武术的精神支柱,应该把武德文化当做个性来发展,以武德教育为切入点来弘扬民族精神。武德教育可以培养习武之人的“仁、义、礼、智、信”,武德教育的内容涵盖是很大的,它包括:爱国之德、处世之德、狄义之德、敬业之德以及尊师之德、为师择徒之德等等,这些道德内容是武术作为一种传播载体进行激发少年儿童的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培养更多的人们遵守社会公德过程的一部分。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具有独特的外在形式美和内在的精神美。武术演练者在演练中能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尚武崇德的民族精神,武术运动对习练者的道德修养提出较高要求,“未曾习武先习德”,武术运动不但能增强少年儿童体魄而且还能提高其思想品德修养,在这一点上是任何其他运动项目所不能比拟的。而我们的武术教学中,很少有武德具体内容的教育,没有把中国传统武术德育的知识讲授给学生。武德就是要求在练习武术的过程中提高其道德。因此,在高校武术教育中要重视武德的教育,要把武德教育贯穿于整个武术教学中,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在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儒、释、道三位一体,互相渗透,使武术阶层“礼”的伦理观念更加深根蒂固。以“礼”为中心的习武戒律繁多,如《少林十戒》、《短打十戒》以及各门各派的戒律,都折射出“仁者爱人”“厚德载物”的传统道德规范的影响〔1〕。而现代武德的内容主要表现在树立远大理想,为国争光、见义勇为、尊师爱生、相互团结、修身养性、遵纪守法等。对大学生进行武德教育,可以使习武者了解现代武德的真正含义,培养习武者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之明确习武的目的,树立正确的习武观念,用正确的武德观念指导自己的日常训练、学习和生活,增强大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合力。武德教育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武术文化来了解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是连绵不断的文化,是优秀的,是不同于西方的文化。把武德文化作为一种个性来发展,是武术教学中的一大进步,它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技术的同时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只有在个性的基础上来推动武术共性的发展,才能促进武术的发展。个性和共性的发展是对立统一的,通过张扬个性来促进共性的发展,是现行武术教学的重中之重。
4 张扬武术礼仪文化来体现武术的共性
武术特别注重礼仪,中国素有礼义之邦之称。中国古代武术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一套十分复杂的礼节,不论是以武会友,还是以武相争,总是先行礼再开拳,以表示对对手的尊重。所行的拳礼,按照习武者的身份、习武场合等不同,有不同的选择。如五指礼有两种,其一,一手伸平,中指尖对另一拳拳峰,或一手五指直立,另手成掌紧靠立指之掌,双手置胸前,丁字步,礼毕,复原。伸五指代表五湖、五岳,泛指天下;成拳表示献拳,意为敬向天下英豪和观众请教;其二,就是武术中的抱拳礼,抱拳礼是由中国传统“作揖礼”和少林拳的抱拳礼(四指礼),加以提炼、规范、统一得来的,并赋予了新的含义,这是在国内外一直被采用的具有代表性的礼法。行礼的方法是:并步站立,左手四指并拢伸直成掌,拇指屈拢;右手成拳,左掌心掩贴右拳面,左指尖与下颏平齐。右拳眼斜对胸窝,置于胸前屈臂成圆,肘尖略下垂,拳掌与胸相距20—30厘米。头正,身直,目视受礼者,面容举止自然大方。武术散手在戴拳套练习和比赛时,可模拟行抱拳礼,两拳套合抱于胸前即可。
抱拳礼的具体含义是:①左掌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象征高尚情操。屈指表示不自大,不骄傲,不以“老大”自居。右拳表示勇猛习武。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乱”,“武不犯禁”,以此来约束、节制勇武的意思。②左掌右拳拢屈,两臂屈圆,表示五湖四海(泛指五洲四洋),天下武林是一家,谦虚团结,以武会友。③左掌为文,右拳为武,文武兼学,虚心、渴望求知,恭候师友、前辈指教。注目礼是并步站立,目视受礼者或向前平视,勿低头弯腰,表示对受礼者的恭敬、尊重。若表示对行礼者答诺或聆听指教受益时,可微点头示意。另外还有抱刀礼、持剑礼、枪(棍)礼,一般在武术的竞赛、表演、训练活动中应用〔2〕。武术课堂是一个严肃的教育场所,师生要用武术礼仪的标准来约束自己,言行有礼。
拳礼充分表明武术的教育意义,它可以鞭策学生尊重他人,谦虚做人,处处为别人着想,这要比韩国的跆拳道的鞠躬蕴意丰富,只是因为我们没有把这种优良传统挖掘出来,所以导致好多人认为跆拳道比武术的礼仪多。因此,在武术教学中,刚开始就要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对拳礼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说明,让学生充分理解其含义,要求将抱拳礼贯穿于整个训练的全过程,训练的开始、训练中和训练的结束都有拳礼。通过对拳礼学习,让学生对中国武术有更全面的了解,从而促进武术共性的发展。
5 张扬武术功法来体现武术的共性
武术功法在长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医学、养生学、民风民俗等的影响,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武术功法以单一技术或简单技术的组合为练习内容,简单易学,便于学生的学习。因此,武术功法应重视在高校的推广。从丰富的武术功法内容中选出一些健身性强、易学易练内容引入学校。同时,编写相关的教材,培训能胜任武术功法教学的师资,推动武术功法在学校的普及。
拳谚讲:“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力不敌拳,拳不敌功”,此处的功就是指功力或功法。练习武术,主要是通过内容丰富的练习形式(套路、格斗、功法),提高武术功力。通过套路和格斗练习,能够提高综合性的武术功力。通过整体功力的提高,能促进各部位、各项能力的提高。功法练习,则是为了突出提高某个部位、某项功能而编组的专门练习。在武术运动中,与套路、格斗相比,功法练习能更直接地增强功力,提高获得功力的速度。例如为了增强臂部的击打和抗击打能力,专门设计了“铁臂功”,在武术功法中不论是偏重练意气的内功、偏重练劲力的硬功,还是偏重练身形的柔功,“都是以身宇合一、内外合一为技法基础理论。强调在不断提高意、气、劲、形四者有序化配合能力的过程中,使全身得到整体性的锻炼”,从而促进功力的提高。武术功法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在军事、传统气功、杂技、医家各派等文化体系的影响下,内容日趋丰富,也造成了武术功法体系中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武术内功中的调身、调心、调息、胎息、存想、意守、周天运气等练习,都是通过克己内省的修炼,把外在的要求变为主体的心理自觉要求〔3〕。武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借鉴气功的练习形式,使武术技法与气功的一些练习方法有机融合,形成了武术功法中的内功,如桩功、坐功、武八段锦、易筋经等。武术功法借鉴养生按摩拍击法,逐步完善了硬功中的提高抗击打能力的内容,如拍击功、排打功等。武术功法借鉴杂技表演的艺术,形成硬功特技表演中钢刀排身、卧刀、头顶碎石等表现形式。初学武术时,都要进行一些基本的功法练习,如柔韧性练习、腿部的力量练习、站桩练习等,以获得练习武术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在练习武术中期,为了提高某一项运动素质、某一部位的技能,都要进行一些专门的功法练习。如散打中为了增强击打力量,常进行打沙袋、打脚靶、打墙靶和打木桩练习。为了增强抗重力,需进行拍打功训练和倒地功训练。在武术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习武者不停地总结经验,丰富武术功法内容,形成了提高肢体关节活动幅度及肌肉舒缩性能的柔功;锻炼意、气、劲、形完整一体的内功;增强肢体攻击力度和抗击能力的硬功;发展人体平衡能力和翻腾奔跑能力的轻功;提高视觉、听觉和皮肤等感官感知能力的感知功等。
武术功法的文化教育价值,对于规范大学生的言行、培养意志品质、传承民族文化等方面都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面对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武术功法的文化教育价值仍然有其积极的作用。首先,规范学生的言行。武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理论,形成了具有武术特色的武德文化,“尚武崇德”成为习练武术的一条基本原则。在武术传习过程中,要求大学生具有三德,即“手德”、“口德”、“公德”。“手德”要求在与人较技时,点到为止,不以武力欺人。“口德”要求不以语言中伤他人。“公德”指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勇于与损害社会利益的人和事作斗争。其次,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武术功法的练习形式,是以重复训练为主。大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需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经过长期的练习提高功力。还要有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以克服训练过程中机体疼痛的困难。再次,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促进了不同地区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之下,如何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成为摆在中国人面前的重要问题。
6 结语
个性和共性是辩证统一的,个性的发展促进了共性的发展,共性的发展也带动了个性的进步。高校武术教育亦是如此。
参考文献
〔1〕武术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2〕司幸伟,冯霞.小学实施武术段位制的可行性研究〔J〕.武术科学,2007.11.
〔3〕张学生,武术功法时代价值的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2007.
(责任编辑:赵 环)
【关键词】高校体育;武术教学;个性与共性
Reflections on Individuality and Generality in University Teaching of Wushu
SI Xing-wei1, CHEN Xia-ni2
(1.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Henan 453002;
2.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44)
【Abstract】 The article, from perspectives of the individuality and generality of Wushu, holds that education of Wushu in universities should start with the education of Wushu individualities like Wushu morality, wushu etiquette, skills and techniques, so as to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college Wushu.
【Keywords】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Wushu teaching, individuality and generality
1 引言
当前高校武术教育发展处在低谷期,其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问题。在现行的高校武术教学中,其武术的个性表现首先应该是它的技击性,而当今学生学习武术的目的,防身是放在第一位的,其次是健身。现行的学校武术教学内容就是一些简单的套路,攻防含义不突出,没有体现出武术的个性。而当代的学生就喜欢对抗性项目,散打、擒拿在学校比较受欢迎,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散打等突出了武术的个性。因此,在高校武术教育中,应该把一些学生喜欢的技击术表现出来,根据学生的爱好和兴趣来制定教学内容,把传统武术的技击动作提炼出来,重点突出武术的个性,把技击术当成一个突破口,从而引导大学生进一步学习武术,促进武术教育的全面发展。
2 张扬武术的技击性来体现武术的共性
“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就是要张扬武术的个性,在高校武术发展不乐观的情况下,我认为无论对武术套路简化还是丰富其内容,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习武兴趣为主要目的。现行的学校武术出现了问题,吸引不了学生,我们就应该改革,对套路提出了要淡化。淡化不是简化,而是淡化那些枯燥复杂的动作,挖掘我们传统武术新的、具有吸引力的动作,对现行的套路补充新的血液。在当代社会,学生对武术的热爱,技击是放在第一位的,而我们的学校武术都是以套路为主,虽然每个动作都有技击含义,但是,由于老师的原因,没有把技击的含义表达出来,导致学生对武术失去信心,感觉武术就是花拳绣腿,因此,对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的理解,应该是把赋有传统武术技击性很强的动作放到套路里去教,对一些复杂的、技击性不强的动作进行改革,让学生能够学到他们想学的知识,达到吸引学生的目的。技击是武术特别重要的本质之一,武术套路其实就是从对练到实战的一个媒介,每个动作都应该赋予很强的技击性,生活中不能应用的套路是不受学生的欢迎的。“强调应用”我感觉不仅是在技击动作上强调应用,最重要的是在文化上,我们应该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套路同时应用在武术课堂上,让大学生在上武术课的同时,了解自己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也要防御外来文化对学生的分化。另外,中国武术的擒拿术和传统武术中的一些摔法,应用在学校武术套路里,应该会吸引学生的眼球,因为它要比空手道、跆拳道简单实用。而且传统文化气息很强。作为一名高校武术教师,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让武术在全世界普及,让每个学生都喜欢武术。而学校武术怎样发展,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表现出来,这也许是我们当代武术研究者的重要任务。
反过来,共性的进步也会促进个性更好地发展,如果武术教育开展得很好,学生都喜欢武术课,都练习武术,也就加大了武术的普及范围,促进了武术技术的提高,无形中就促进了技击技术的提高。武术课开展得好,促使习练者对其文化产生研究兴趣,就能促进武术文化的提高,张扬了武术的个性。
3 张扬武德文化来体现武术的共性
武德文化是武术教育中的另一个特色。文化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中,武德文化是武术的精神支柱,应该把武德文化当做个性来发展,以武德教育为切入点来弘扬民族精神。武德教育可以培养习武之人的“仁、义、礼、智、信”,武德教育的内容涵盖是很大的,它包括:爱国之德、处世之德、狄义之德、敬业之德以及尊师之德、为师择徒之德等等,这些道德内容是武术作为一种传播载体进行激发少年儿童的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培养更多的人们遵守社会公德过程的一部分。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具有独特的外在形式美和内在的精神美。武术演练者在演练中能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尚武崇德的民族精神,武术运动对习练者的道德修养提出较高要求,“未曾习武先习德”,武术运动不但能增强少年儿童体魄而且还能提高其思想品德修养,在这一点上是任何其他运动项目所不能比拟的。而我们的武术教学中,很少有武德具体内容的教育,没有把中国传统武术德育的知识讲授给学生。武德就是要求在练习武术的过程中提高其道德。因此,在高校武术教育中要重视武德的教育,要把武德教育贯穿于整个武术教学中,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在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儒、释、道三位一体,互相渗透,使武术阶层“礼”的伦理观念更加深根蒂固。以“礼”为中心的习武戒律繁多,如《少林十戒》、《短打十戒》以及各门各派的戒律,都折射出“仁者爱人”“厚德载物”的传统道德规范的影响〔1〕。而现代武德的内容主要表现在树立远大理想,为国争光、见义勇为、尊师爱生、相互团结、修身养性、遵纪守法等。对大学生进行武德教育,可以使习武者了解现代武德的真正含义,培养习武者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之明确习武的目的,树立正确的习武观念,用正确的武德观念指导自己的日常训练、学习和生活,增强大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合力。武德教育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武术文化来了解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是连绵不断的文化,是优秀的,是不同于西方的文化。把武德文化作为一种个性来发展,是武术教学中的一大进步,它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技术的同时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只有在个性的基础上来推动武术共性的发展,才能促进武术的发展。个性和共性的发展是对立统一的,通过张扬个性来促进共性的发展,是现行武术教学的重中之重。
4 张扬武术礼仪文化来体现武术的共性
武术特别注重礼仪,中国素有礼义之邦之称。中国古代武术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一套十分复杂的礼节,不论是以武会友,还是以武相争,总是先行礼再开拳,以表示对对手的尊重。所行的拳礼,按照习武者的身份、习武场合等不同,有不同的选择。如五指礼有两种,其一,一手伸平,中指尖对另一拳拳峰,或一手五指直立,另手成掌紧靠立指之掌,双手置胸前,丁字步,礼毕,复原。伸五指代表五湖、五岳,泛指天下;成拳表示献拳,意为敬向天下英豪和观众请教;其二,就是武术中的抱拳礼,抱拳礼是由中国传统“作揖礼”和少林拳的抱拳礼(四指礼),加以提炼、规范、统一得来的,并赋予了新的含义,这是在国内外一直被采用的具有代表性的礼法。行礼的方法是:并步站立,左手四指并拢伸直成掌,拇指屈拢;右手成拳,左掌心掩贴右拳面,左指尖与下颏平齐。右拳眼斜对胸窝,置于胸前屈臂成圆,肘尖略下垂,拳掌与胸相距20—30厘米。头正,身直,目视受礼者,面容举止自然大方。武术散手在戴拳套练习和比赛时,可模拟行抱拳礼,两拳套合抱于胸前即可。
抱拳礼的具体含义是:①左掌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象征高尚情操。屈指表示不自大,不骄傲,不以“老大”自居。右拳表示勇猛习武。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乱”,“武不犯禁”,以此来约束、节制勇武的意思。②左掌右拳拢屈,两臂屈圆,表示五湖四海(泛指五洲四洋),天下武林是一家,谦虚团结,以武会友。③左掌为文,右拳为武,文武兼学,虚心、渴望求知,恭候师友、前辈指教。注目礼是并步站立,目视受礼者或向前平视,勿低头弯腰,表示对受礼者的恭敬、尊重。若表示对行礼者答诺或聆听指教受益时,可微点头示意。另外还有抱刀礼、持剑礼、枪(棍)礼,一般在武术的竞赛、表演、训练活动中应用〔2〕。武术课堂是一个严肃的教育场所,师生要用武术礼仪的标准来约束自己,言行有礼。
拳礼充分表明武术的教育意义,它可以鞭策学生尊重他人,谦虚做人,处处为别人着想,这要比韩国的跆拳道的鞠躬蕴意丰富,只是因为我们没有把这种优良传统挖掘出来,所以导致好多人认为跆拳道比武术的礼仪多。因此,在武术教学中,刚开始就要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对拳礼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说明,让学生充分理解其含义,要求将抱拳礼贯穿于整个训练的全过程,训练的开始、训练中和训练的结束都有拳礼。通过对拳礼学习,让学生对中国武术有更全面的了解,从而促进武术共性的发展。
5 张扬武术功法来体现武术的共性
武术功法在长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医学、养生学、民风民俗等的影响,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武术功法以单一技术或简单技术的组合为练习内容,简单易学,便于学生的学习。因此,武术功法应重视在高校的推广。从丰富的武术功法内容中选出一些健身性强、易学易练内容引入学校。同时,编写相关的教材,培训能胜任武术功法教学的师资,推动武术功法在学校的普及。
拳谚讲:“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力不敌拳,拳不敌功”,此处的功就是指功力或功法。练习武术,主要是通过内容丰富的练习形式(套路、格斗、功法),提高武术功力。通过套路和格斗练习,能够提高综合性的武术功力。通过整体功力的提高,能促进各部位、各项能力的提高。功法练习,则是为了突出提高某个部位、某项功能而编组的专门练习。在武术运动中,与套路、格斗相比,功法练习能更直接地增强功力,提高获得功力的速度。例如为了增强臂部的击打和抗击打能力,专门设计了“铁臂功”,在武术功法中不论是偏重练意气的内功、偏重练劲力的硬功,还是偏重练身形的柔功,“都是以身宇合一、内外合一为技法基础理论。强调在不断提高意、气、劲、形四者有序化配合能力的过程中,使全身得到整体性的锻炼”,从而促进功力的提高。武术功法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在军事、传统气功、杂技、医家各派等文化体系的影响下,内容日趋丰富,也造成了武术功法体系中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武术内功中的调身、调心、调息、胎息、存想、意守、周天运气等练习,都是通过克己内省的修炼,把外在的要求变为主体的心理自觉要求〔3〕。武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借鉴气功的练习形式,使武术技法与气功的一些练习方法有机融合,形成了武术功法中的内功,如桩功、坐功、武八段锦、易筋经等。武术功法借鉴养生按摩拍击法,逐步完善了硬功中的提高抗击打能力的内容,如拍击功、排打功等。武术功法借鉴杂技表演的艺术,形成硬功特技表演中钢刀排身、卧刀、头顶碎石等表现形式。初学武术时,都要进行一些基本的功法练习,如柔韧性练习、腿部的力量练习、站桩练习等,以获得练习武术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在练习武术中期,为了提高某一项运动素质、某一部位的技能,都要进行一些专门的功法练习。如散打中为了增强击打力量,常进行打沙袋、打脚靶、打墙靶和打木桩练习。为了增强抗重力,需进行拍打功训练和倒地功训练。在武术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习武者不停地总结经验,丰富武术功法内容,形成了提高肢体关节活动幅度及肌肉舒缩性能的柔功;锻炼意、气、劲、形完整一体的内功;增强肢体攻击力度和抗击能力的硬功;发展人体平衡能力和翻腾奔跑能力的轻功;提高视觉、听觉和皮肤等感官感知能力的感知功等。
武术功法的文化教育价值,对于规范大学生的言行、培养意志品质、传承民族文化等方面都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面对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武术功法的文化教育价值仍然有其积极的作用。首先,规范学生的言行。武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理论,形成了具有武术特色的武德文化,“尚武崇德”成为习练武术的一条基本原则。在武术传习过程中,要求大学生具有三德,即“手德”、“口德”、“公德”。“手德”要求在与人较技时,点到为止,不以武力欺人。“口德”要求不以语言中伤他人。“公德”指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勇于与损害社会利益的人和事作斗争。其次,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武术功法的练习形式,是以重复训练为主。大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需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经过长期的练习提高功力。还要有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以克服训练过程中机体疼痛的困难。再次,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促进了不同地区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之下,如何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成为摆在中国人面前的重要问题。
6 结语
个性和共性是辩证统一的,个性的发展促进了共性的发展,共性的发展也带动了个性的进步。高校武术教育亦是如此。
参考文献
〔1〕武术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2〕司幸伟,冯霞.小学实施武术段位制的可行性研究〔J〕.武术科学,2007.11.
〔3〕张学生,武术功法时代价值的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2007.
(责任编辑:赵 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