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味道

来源 :情感读本·道德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feng_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少浪迹天涯的游子只要想起母亲的味道,思乡之情便会油然而生。母亲的味道,已深深烙印在了游子的心坎里,走到哪,就跟到哪,这就是中国人的根。
   云南的同行在春天里寄来了一盒玫瑰花饼,极富诗意的事情,虽然饼不贵,但此情意,不敢忘了。我一收到,立即打开,见花饼呈圆球状,中等的马铃薯大小,外层其实就是蛋糕,内馅才是紫色的玫瑰花。味道的奇特之处就在于带着花香味,不甜不腻,滑口。
   事实上,在家乡,春天里大家也争相做着花饼。做花饼的花学名金樱子,呈藤状,叶子宽大,与一般的藤状植物有差别,藤上有刺,所以也叫刺花饼。
   小时,母亲每一年都会做花饼。有花饼吃的日子,是幸福的日子。虽然母亲并不手巧,但母亲做事兢兢业业,诚恳地做着该做的事,一生任劳任怨,与人为善,不喜欢去求人办事,让人为难。开春后,偶尔父亲出去做农活,回来是用斗笠装着满满的花儿回来。父亲会说路过哪里,看见许多花,顺手拾回家,农民习惯说“拾”,不说“采”的。
   久居小城,好多年没吃花饼,今年友人寄来的花饼,勾起了我的思绪。其实小时候我也去采过花的,只是在周末里才有空,平日要上学。到山上,结果好的大朵的都被别人采了,只得采一些小朵的,甚至是含苞欲放的花蕾,但积少成多,总有一些漏网之鱼,成果还是不错的。花带回家,其他的工序交由母亲完成。吃着自己的劳动成果,真正能体会劳动带来的乐趣,成就感肯定是有的。
   重阳节,母亲早早打来电话,说父亲今天会送发糕与板栗到我家。所谓的发糕,其实就是自家蒸的糕点,加一个发字,发财,南方人图个吉利。
   工作后,有了自己的家庭,我在城里买了房,然双亲喜欢农村的生活,不愿搬来城里住。父亲喜欢种点菜,伺候一点庄稼,养一些家禽,活动活动筋骨。在城里,住的是单元房,没有这个条件。实际上,从城里到父母住的地方也不远,也就是三十分钟的车程,如果大城市,实在不算什么。我要上班,父亲隔三差五会来看我,送一点自己种的菜,没有打过农药,吃了放心。
   父亲把发糕送来,已是傍晚,留他吃晚饭过夜,他说天快黑了,要赶回家。快到晚饭的时间了,所以我没有急着去吃发糕。为了减肥,本来晚上是不吃东西的,但忍不住,晚上还是吃了一块,一吃就是母亲的味道,甜中带着嫩滑,数十年来都没有变。
   发糕,制作并不复杂。头一天,把上好的糯米放到水里浸,第二天用石磨碾成浆水。现在也可以用机器打成浆水,那可以省去很多的功夫。但母亲还是用石磨,她说这样才是原汁原味。浆水可根据个人口味加糖或是盐。母亲都是加糖,因为我们从小就喜欢甜食。
   做发糕,一定要用柴灶大锅。大锅里放入水,要超过锅的中间。然后蒸糕是用铁特制的器具,敞口扁平,自下而上越来越大。先在锅底下面放入一点猪油,均匀抹平,然后一碗米浆,摊平,盖住锅盖,过个三五分钟,打开,又一碗浆水,又摊平,糕蒸两层要匀放一次猪油,这样循环反复。最后到环状小锅顶部,大功告成。做发糕很耗工夫,考验的是一个人的耐性。一层糕没蒸熟,怎么能做下一层呢。小的时候,我看着母亲做发糕,学会了做事不能急躁,要一步一个脚印。
   母亲的味道,是放在心里的,一个游子,只要想着母亲的味道,故乡是这样无法割舍,自然勾起了对家乡的回忆。而我则是幸运的,想见母亲,是一件太容易的事。想想那句老话,尽孝要尽早,老天不等人,不知不觉就不惑年纪了,母亲也老了,看着身边的年轻后生,仿佛看到当年的自己。中年让人稳重,让人思虑,那股激昂劲头也没有了,代之以更多的思考。
   不知多少年,没见过街上卖麦芽糖的了。小时候,经常有人骑自行车来村里卖麦芽糖。自行车后面固定住一个铁皮制作成的圆锅,里面放着麦芽糖。叫卖并不是用嘴喊,而是用两把切刀,不断地敲击,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我们就知道卖糖的来了。
   麦芽糖,母亲也会做。现在还依稀记得母亲做糖的顺序,绝对地道。不过,母亲做糖,一年只做一两次,大概在过年前一个多月,为了做年糖年饼才制作。父亲在赶墟时,去集市上买了几斤小麦。母亲把小麦放到一个大瓷缸里,浸水。但不能让小麦长时间浸泡,这样,小麦会烂掉。所以看到小麦膨胀,就应把大量的水排出。紧接着,每天要给小麦浇水。过一周左右,麦芽长出来了,有两三片小叶,这时,可以正式制糖。把糯米放到甑子里蒸熟,然后放入大缸里。新出的麦芽切碎,与糯米饭放在一起搅烂,冲入开水,发酵。待水分多起来,有甜味带黏性,这时过滤,把液体放到锅里熬成糖浆。
   要制成白色的麦芽糖,要用第一手煎出的糖浆,不断在锅里熬制,浓度相当高,弹性黏度完全达到标准,咬去才有嚼头。糖浆趁热出锅,呈深褐色,然后放到一个“T”字形木架上来回不停地循环拉动,像拉兰州拉面一样,直至颜色变白,芝麻等馅灌入其中,搓成细条状,用剪刀剪断,放进面粉堆里,这样不至于粘在一起,待冷却就可以吃了。拉糖整个过程是体力活,需要父亲协助完成。
   前几年,外地的一位老师寄来了花生糖,甚是喜欢,一吃觉得地道,原材料好,用的正是麦芽糖,酥而不腻,很香。全家人在春节时,吃得不亦乐乎,于是明白,原来这糖也是可以寄托思念之情的。怀念味道,怀念着的是一段缘分情愫,有生之年,让我们加倍去珍惜。而相思之情,时间越长,越像这麦芽糖一样,越熬越香,甜味越浓。
   多少浪迹天涯的游子只要想起母亲的味道,思乡之情便会油然而生。母亲的味道,已深深烙印在了游子的心坎里,走到哪,就跟到哪,这就是中国人的根。母親的味道,没有山珍海味,只是粗茶淡饭,但都是我心里纯真的记忆,是母爱的见证。
   李明摘自《中国艺术报》
其他文献
一件品牌商品的标价,除了商品本身价值,还要加上消费者感情的投注,因此品牌商品通常也较为昂贵。在德国,平价超市所贩卖的牛仔裤,一件可能只要12欧元,经典牛仔裤品牌Diesel,则是十倍的价格。不过,还有更贵的牛仔裤,就像名牌“7forallMankind”牛仔裤,价格是廉价牛仔裤的一百倍。这個昂贵的高级牛仔裤,首先出现于美国洛杉矶。据设计师宣称,此牛仔裤具有托高臀部,修饰双腿的功能,使身材看起来更为
期刊
(1则)  AA制  我:“老板,你这清炒油麦菜是荤菜还是素菜?”  老板:“当然是素菜了。”  我:“那这条虫子是怎么回事?”  老板:“呃……它也是来吃饭的。”  我:“它吃饭凭什么我付钱?我又不认识它!”  老板哭着说:“它为了这顿饭,把命都丢了,你还能要求它AA制吗?”  (4则)  有 味  我和朋友去吃饭,朋友要了个鱼香肉丝,服务员端上来,朋友吃了一口,说道:“这菜怎么有味呢?”  服
期刊
在路上遇到比自己地位高的人要打招呼,是人人都应遵守的规则。但是,大多时候人们都只是边走边低头、低头的同时勉强地挤出一声“早上好”。   (因为现在连这种招呼都不打的人数量猛增,所以这样的行为都有点难能可贵。)   真正有气质的表现是,停下脚步,双眼注视对方,说出“早上好”“您好”等问候语,再低头行礼。   重点在于驻足。   在如此匆忙的快节奏时代,驻足总让人觉得是慢條斯理,但这正是气质的
期刊
不久前,我收到一封信。信中写道:   “我获得政府勋章,大家都来祝贺,屋子里一片欢乐。而我那12岁、上五年级的儿子,离家出走了……这些日子对我来说简直太可怕了。我反复思量我做过的事情,终于得出结论:儿子没错,是我错了。我不了解他的心事,我唯一的功劳好像就是生下了他。我没有让他享受过一点儿童年的欢乐。只要他在学校有点什么过错,我就狠狠打他,儿子因此恨我。瞧,现在我就像站在十字路口:勋章、荣誉……但
期刊
有一天夜里,一个小偷钻进了一间办公室,想撬开保险柜,突然他看到保险柜门上有一张字条。“请不要撬动此保险柜。此保险柜未锁,转动把手即可打开。”   可这个小偷握着把手刚一转动,一个沙袋就从天而降,把他砸了个正着。报警器也响了起来。小偷只得束手就擒了。   朋友来探监的时候,发现这个小偷神情非常沮丧。  “你看,出了这件事后还让我怎么相信别人啊?”小偷伤心地说。  希望別人诚实地对待自己本没有错,
期刊
花生于苏醒的春雨,  花开于绚烂的夏日,  花落于凛冽的秋风,  花葬于皑皑的冬雪。  当年,我还是个研究生,刚开始在脑外科实习,成天跟着导师穿梭于各种脑外科手术,忙得焦头烂额。那时的我还是个文艺青年,空余时会读读各类文学书籍。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个夏末秋初的下午,我在值班室里写病历,听见走廊里一阵嘈杂声,出去一看,发现护士们都围着一个小女孩,十四五岁的样子,齐耳的短发,白白净净的,热络地和护士们
期刊
宇在电话中说,一定亲自到车站接你。  我说,不必了吧,你告诉我具体地方,我直接过去。  宇说,我们都20多年没见了,我必须要在第一时间见到你,必须。  我笑道,正因为20多年没见,我怕你认不出我呀。  宇“噢,噢”了两声,说应该不会吧,试试看。  在拥挤的人群中,宇居然能一眼认出我来,确实令我有些感动,说真的,如果不是他挥舞着手臂,高声喊我的名字,我是断然不敢与他相认的,毕竟时光从我们身上拿走了太
期刊
年轻的时候,总觉得以事业为重,对妻子关心得不够,两个儿子也是她一手带大。她埋怨归埋怨,还是尽力支持我。现在她病了,生活不能自理,该由我来陪伴照顾她。   克莱夫·韦尔林并不知道,1985年3月26日那天,是他最后有记忆的日子。在他毫无准备的时候,记忆的功能就从他的大脑中消失了。早上起来一睁眼,他脑海中就一片空白,记不住自己的名字,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无法回答“自己在哪里”这样的简单问题。  
期刊
“您好!”  “嗯,快进来。感谢大家来给我儿子过生日。”  硕圭君和他的妻子热情地接待着来家里的每一位朋友。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儿子朋友中的一个正是昨晚在家门口的过街天桥上遇到的那个孩子。那男孩一看到碩圭君,脸上的表情立刻就僵住了。硕圭君用厌恶的眼神看了看那个孩子,转身进屋去了。   那天晚上,硕圭君来到儿子的房间。  “英敏啊,今天到家里来的那些朋友都是和你一个班的吗?”  “有一个班的,
期刊
临走时,我忍不住回过头去,再看他一次。   1982年冬天,我经过北极,转飞温哥华,又经温哥华,最终抵达墨西哥城。   初抵大都会,可以讲西班牙语,不用讲英语了,我心里欢喜得发狂。   对某些女人来说,墨西哥风格的服饰可能完全不适合她们。但是对我来说,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好似是為我定做的一样。   抵达墨西哥,不过是长途旅行的首站。而我,身为一个女人,完全忘记了长途旅行的禁忌就是买东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