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集理论性与应用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学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述,学生在台下认真听讲、若有所思,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实质性的对话,甚至连基础的教学问答都极其缺乏,教师在考查时发现学生并没有很好地掌握知识。这样的课堂死气沉沉,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课堂的主体是学生,缺乏学生真实参与的教学是无意义的教学。教学的本质是实现知识与思维的交流,其主要载体就是教学互动和真实意义上的课堂对话。也就是说,离开了课堂对话,课堂信息的传递就是师—生的单向输出而无法获得有效的信息反馈。因而,落实教学互动,让真实的课堂对话发生,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必然举措。在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新课改理念下,多种对话形式对培养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学
引言
教师想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其次可以通过组织辩论,培养学生们的理性精神;再次可以通过构建法庭情景,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最后还可以通过学生志愿活动,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 我们在教学中只有紧紧围绕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内容,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重任,为国家的建设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1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内课外阅读
道德与法治的学科核心素养不是一日之功,学习过程也不能够仅仅依赖于课内,“积跬步”方能行至千里,由应用道法阅读技巧转化为形成道法阅读能力。可以看到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主要集中于课内,甚少开发学生课外阅读内容。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主要为核心价值观与法律知识,内容相对比较抽象,部分知识主观性较强,主要作用于学生的道德品质,学生依靠课内只能够初步了解知识,但无法完成学科思维内化过程,需要教师延伸教学范围,利用学生课下时间开展教学。在构建课内课外一体道德与法治阅读能力培养体系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从兴趣爱好入手。课下时间属于学生自由时间,教师要想借助课下开展道德与法治阅读能力培养,还需要让学生在情感上接受,主动配合教师开展活动。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兴趣爱好入手,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娱乐相结合;二是从家校互动入手。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有着强烈的育人属性,教师在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阅读能力时,可以寻求家长的支援,监督学生落实阅读任务;三是从信息技术入手。道德与法治阅读能力实质上是信息获取能力,教师在阅读过程中不仅可以从文字素材上获取数据信息,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道德与法治阅读能力培养,借助视频、音频等资料培养学生信息获取能力。
2运用信息技术,培养政治认同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第一个要点就是对学生政治认同的培养。政治认同的来源是对于国家对于社会的热爱。 因此,教师应该利用现在发达的信息技术展示我国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将其与改革开放前进行对比,让学生们认识到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对国家的政治决策产生认同感。比如,在“踏上强国之路”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充分将信息技术利用起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不易。 教师可以先讲述一下我国长达百年的苦难历史, 并在屏幕上展示出当时人们缺衣少食,甚至在炮火中艰难挣扎的图片,让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当时人民生活的苦难。 然后,教师再用一些图片从衣食住行等方面简单展示一下现在人们的美好生活,并鼓励学生们说一说自己的生活, 再将代表不同时期人们生活的图片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让学生们在强烈的反差中深刻地明白自己今天的生活是多么幸福,从而对国家产生巨大的信任感和认同感。
3创设问题对话,提升学生的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亦即科学精神,它能使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青年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有理想,还要有思想,尤其要有理性思维。培养青少年的理性精神,有助于他们坚守正确价值取向,提高思辨能力,成为有思想的中国公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科学精神、理性思维能够在问题对话中得到彰显和强化。教师要利用有效的问题进行启思,创设基于问题的师生对话情境,在问题驱动下实现有效的课堂对话。
4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越来越重视,这就需要我们要不断地深入研究和探索这个课题。山东青岛市科学研究院徐开颜老师撰文《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建构思路 总体框架 目标体现》指出,以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以自我为中心扩展为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区生活、社会生活、国家乃至世界等七个方面的生活)为纵轴,以道德与法治四方面内容(心理、道德、法治、国情)为横轴,纵横交织,科学提炼,分类归纳,抽象概括出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五大综合要素及核心要素(价值认同、守规意识、思辨精神、生活参与、个性品质),将内容要点按照类聚原则一一归类在特定的综合要素范围内,形成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框架。
5构建教学情景,培养法治意识
培养核心要素的第三个要点就是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我国是一个法治国家,我们的社会也是一个法治社会,法律在我们生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法治意识的培养,对于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識,提高学生运用法律武器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很大作用。针对这一要点,教师可以通过构建法庭情景,让学生们扮演其中角色的方式来进行。
结语
在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对学生而言尤为重要,教师应当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积极地利用现代化科技技术多媒体、学习软件等展开教学,同时,为了避免学生逐渐遗忘已学知识点,教师可在新课内容中加入旧课,将整本教材的内容充分关联起来。教师应关注教材的核心内容,在明确教材授课内容后,有的放矢地为学生进行教学,增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赵永明.注重核心素养培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浅议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11(3):126.
[2]王有鹏.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内涵及注意之点[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7(2):104-106.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学
引言
教师想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其次可以通过组织辩论,培养学生们的理性精神;再次可以通过构建法庭情景,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最后还可以通过学生志愿活动,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 我们在教学中只有紧紧围绕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内容,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重任,为国家的建设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1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内课外阅读
道德与法治的学科核心素养不是一日之功,学习过程也不能够仅仅依赖于课内,“积跬步”方能行至千里,由应用道法阅读技巧转化为形成道法阅读能力。可以看到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主要集中于课内,甚少开发学生课外阅读内容。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主要为核心价值观与法律知识,内容相对比较抽象,部分知识主观性较强,主要作用于学生的道德品质,学生依靠课内只能够初步了解知识,但无法完成学科思维内化过程,需要教师延伸教学范围,利用学生课下时间开展教学。在构建课内课外一体道德与法治阅读能力培养体系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从兴趣爱好入手。课下时间属于学生自由时间,教师要想借助课下开展道德与法治阅读能力培养,还需要让学生在情感上接受,主动配合教师开展活动。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兴趣爱好入手,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娱乐相结合;二是从家校互动入手。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有着强烈的育人属性,教师在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阅读能力时,可以寻求家长的支援,监督学生落实阅读任务;三是从信息技术入手。道德与法治阅读能力实质上是信息获取能力,教师在阅读过程中不仅可以从文字素材上获取数据信息,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道德与法治阅读能力培养,借助视频、音频等资料培养学生信息获取能力。
2运用信息技术,培养政治认同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第一个要点就是对学生政治认同的培养。政治认同的来源是对于国家对于社会的热爱。 因此,教师应该利用现在发达的信息技术展示我国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将其与改革开放前进行对比,让学生们认识到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对国家的政治决策产生认同感。比如,在“踏上强国之路”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充分将信息技术利用起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不易。 教师可以先讲述一下我国长达百年的苦难历史, 并在屏幕上展示出当时人们缺衣少食,甚至在炮火中艰难挣扎的图片,让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当时人民生活的苦难。 然后,教师再用一些图片从衣食住行等方面简单展示一下现在人们的美好生活,并鼓励学生们说一说自己的生活, 再将代表不同时期人们生活的图片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让学生们在强烈的反差中深刻地明白自己今天的生活是多么幸福,从而对国家产生巨大的信任感和认同感。
3创设问题对话,提升学生的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亦即科学精神,它能使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青年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有理想,还要有思想,尤其要有理性思维。培养青少年的理性精神,有助于他们坚守正确价值取向,提高思辨能力,成为有思想的中国公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科学精神、理性思维能够在问题对话中得到彰显和强化。教师要利用有效的问题进行启思,创设基于问题的师生对话情境,在问题驱动下实现有效的课堂对话。
4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越来越重视,这就需要我们要不断地深入研究和探索这个课题。山东青岛市科学研究院徐开颜老师撰文《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建构思路 总体框架 目标体现》指出,以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以自我为中心扩展为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区生活、社会生活、国家乃至世界等七个方面的生活)为纵轴,以道德与法治四方面内容(心理、道德、法治、国情)为横轴,纵横交织,科学提炼,分类归纳,抽象概括出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五大综合要素及核心要素(价值认同、守规意识、思辨精神、生活参与、个性品质),将内容要点按照类聚原则一一归类在特定的综合要素范围内,形成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框架。
5构建教学情景,培养法治意识
培养核心要素的第三个要点就是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我国是一个法治国家,我们的社会也是一个法治社会,法律在我们生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法治意识的培养,对于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識,提高学生运用法律武器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很大作用。针对这一要点,教师可以通过构建法庭情景,让学生们扮演其中角色的方式来进行。
结语
在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对学生而言尤为重要,教师应当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积极地利用现代化科技技术多媒体、学习软件等展开教学,同时,为了避免学生逐渐遗忘已学知识点,教师可在新课内容中加入旧课,将整本教材的内容充分关联起来。教师应关注教材的核心内容,在明确教材授课内容后,有的放矢地为学生进行教学,增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赵永明.注重核心素养培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浅议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11(3):126.
[2]王有鹏.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内涵及注意之点[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7(2):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