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发展的关键是人。“人能”就会“校兴”。而要“人能”。就要各安其位,各尽所长。怎样让教师有效地开展校本研究,从而促进学校的发展呢?
一、校本管理,强化新思路
1 建立机制
我校青年教师多,他们刚从学校出来。有先进的理念,也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但缺乏实践经验,短时间内很难适应学校的教学工作。为了帮助青年教师摆脱这一困境。尽快成长起来。我们开展师徒结对子活动,为青年教师搭建了良好的成长阶梯。各科组都组织了一批得力的骨干教师帮助这些青年教师,成立“一帮一”互助组,语文、数学、英语科组都各自设计出体现学科特色的《青年教师成长手册减“师徒结对子活动资料卡”,让老师们在开展互学互帮的教学活动中留下成长的印记,为今后更好地开展类似活动打下良好基础。特别是语文科组推出《青年教师成长手册》设计了“我们的风采、我们的目标、教学交流、交流卡、期末评价”等多项内容。引导教学中的师徒通过互相听课和常规教学指导进行互助,达到教学相长。
2 以管促学
对于行政管理人员,我们从管理方式上提出了“三平等”的要求:制度面前平等、常规检查平等、评价考核平等。要求一方面在深入、细致、全面的管理中下工夫;另一方面,在化繁为简、提高效率上花心思。例如。用表格、摘记、讲解等多种形式反馈检查情况;对于教师。我们从行为上强调做到“八不”:工作上不迟到早退;不私自换课;不推迟上课;不拖延下课;对学生不放任自流;不简单器重;不逢迎迁就;不嫌弃问题生。这样。将制度、管理、自律融为一体,达到了管理兴校、管理强师、管理促教的目的。
3 量化考核
每年学期末和学年末。我们加大了对青年教师教学质量的监控,将平时教学和期末测评结合起来,从教学情况、常规工作、教研科研等方面具体列表,再由学校统一制表综合全体教师的情况,人手一份。集中阅览。这样。不仅让全体教师看到了大家的成绩。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而且大大激发了教师的热情,激励了大家的干劲。
二、校本模式,探索新路子
1 三种形式相结合
一是集中和分散相结合。集中就是每周开展一次校本教研活动,举办学术报告,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现场教学指导。学校领导、骨干教师和教师共同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教研沙龙等,与市区教研室建立密切关系,以同伴互助的方式实现了高质量的专业引领。分散就是在校本活动中,各学科教师不定期地进行跨学科学习。共同研究。
二是现实和虚拟相结合。教师和专家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同伴关系后。面对面地对话与交流只是实现专业引领的一种方式,更多的是网络(E-mail、BBS、QQ)和电话联系,教师和专家在网络上讨论问题、切磋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等。
三是有形和无形相结合。校本教研中的专业引领对象。既包括教学研究专业人员、优秀教师。又包括先进教育理念和思想,我们认为。在日常的校本教研中,后者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更为长远、实际和有效。把学校建设成学习化的组织是校本教研的核心。
每学期初,学校为教师提供了大量最新出版的新课程改革方面的著作,供教师学习。在教研过程中,着力营造学习氛围、建设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园文化、制定适合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管理制度(如教研组理论学习制度等),让学校通过自身的文化、机制和积淀,感染、熏陶、培育教师,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自我超越的内在机制。
2 三种方式成互补
一是学术专题报告。校本教研的理念和实践、新课程课堂教学研究等,报告不是在工作时间以通知形式要求教师全体参加,而是在业余时间以海报形式由教师自愿选择。教师对学术报告的欢迎、对新课程的关注、对校本教研的企盼表达在自发的掌声中。
二是教师全流程作课。校领导和教师集体备课、上课(教师或教研员上)、评课、修改教学设计,新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多次对话和富有实效的行为跟进,让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
三是单项教学现场指导。如随堂听课后和教师(会同听课人员)进行交流与对话。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融合在科学、民主、客观的评课活动之中,讨论者充分共享他人的经验和思想。这里的课堂评价是建立在多元价值基础上的,这种评价理念使教师能自觉接受新理念,并用自己的理解建构富有个性的新课程教学方法体系。教师的专业自主权受到充分的尊重,教学的创造性被全面激活。
例如,林老师的一堂习题讲评课,听完习题讲评课后,我先请教师自己介绍对课的设计并进行反思,提出教学中的成绩和不足。并对教师教学的成功之处进行了赞赏,接着提出了四个问题和教师商量:习题讲评时是否一定要按照试卷的顺序进行?试卷讲评时是否要逐题详细讲?试卷讲评时是否可以讲练结合,边讲边练?试题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在这节课的什么情况下可以体现?讨论和研究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进行着。正是这种全新的教研机制产生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第二天,仍然是这位教师在另一个班的试卷讲评课,我在没有提前通知的情况下坐在了教室里,这节课林老师根据昨天的讨论作了较大的改变,不但将以上四个问题涉及的方法渗透进来,而且还就习题涉及的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效果很好。课后讨论时,林老师说:“想不到您今天还会听我的课。”林老师谈了受昨天讨论的启发,想进行一些调整试试。没想到效果这么好。这里没有强迫因素,没有功利色彩,完全是出于教师对教学问题的探究热情,是教师自主接受新的理念,自主研究,这正是我们校本教研孜孜以求的目标。
在此基础上,我又就教学中存在的现象提出了几个问题供讨论,如让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有几种;教室里同时出现几个学生站着(前几个学生回答问题不准确)好不好;等等。讨论结束时,教师主动提出,“明天可否再听我一节课?”教师真正地把校长当做朋友、同伴和良师。教师在和校长做校本教研过程中真真切切地体验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感受到如此教研对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教师期待着不断提高。
三、课例研究,创设新平台
课例研究是推进教学创新的一项新举措。我们以教研组为核心机构,形成教研联合体。以备课组为实际操作单位。根据每个教研组的主要课题,每位教师通过记录课例的全过程来实现反思研究。微格教室的建成。为教师的课例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条件。语文学科在这方面就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每个教研组选派两名教师上同一内容的研讨课,先由一名教师上课,上完课后马上进行交互式评课,将课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交互式评课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再由另一个教师根据修改好的教案再一次进行课例的研究。在不断尝试与研究中,加快了我校语文教师的成长步伐。从我校施老师执教的口语交际课《夸夸我的同学》的教学活动时间及效度调查表(表略)来看:
(1)从课堂现场的整个教学过程分析中看。教师把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师生的交流中,重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通过教师的示范,用自己的语言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并对交际的过程予以调控,形成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善于发现学生交际过程中充满童趣的精彩语言。并予以肯定、表扬。鼓励不善于言表的学生大胆地参与交流,对学生的语病通过评议等方式纠正,使学生乐于交际。
(2)在师生交流的同时。适时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形成生生互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口语交际的训练中来。并进行有效的指导。
(3)教师的引导语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两句名言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但讲解引导时语言不是很丰富,体现在学生的交际中语言略显单一。
总之,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我校教师在不断的反思中学会了思考,增强了问题意识。学会了交流与合作,在专家的正确引领下。提升了研究能力和水平。校本教研已经成为促进我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强有力支撑,对促进学校的发展,落实学校的办学目标,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校本管理,强化新思路
1 建立机制
我校青年教师多,他们刚从学校出来。有先进的理念,也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但缺乏实践经验,短时间内很难适应学校的教学工作。为了帮助青年教师摆脱这一困境。尽快成长起来。我们开展师徒结对子活动,为青年教师搭建了良好的成长阶梯。各科组都组织了一批得力的骨干教师帮助这些青年教师,成立“一帮一”互助组,语文、数学、英语科组都各自设计出体现学科特色的《青年教师成长手册减“师徒结对子活动资料卡”,让老师们在开展互学互帮的教学活动中留下成长的印记,为今后更好地开展类似活动打下良好基础。特别是语文科组推出《青年教师成长手册》设计了“我们的风采、我们的目标、教学交流、交流卡、期末评价”等多项内容。引导教学中的师徒通过互相听课和常规教学指导进行互助,达到教学相长。
2 以管促学
对于行政管理人员,我们从管理方式上提出了“三平等”的要求:制度面前平等、常规检查平等、评价考核平等。要求一方面在深入、细致、全面的管理中下工夫;另一方面,在化繁为简、提高效率上花心思。例如。用表格、摘记、讲解等多种形式反馈检查情况;对于教师。我们从行为上强调做到“八不”:工作上不迟到早退;不私自换课;不推迟上课;不拖延下课;对学生不放任自流;不简单器重;不逢迎迁就;不嫌弃问题生。这样。将制度、管理、自律融为一体,达到了管理兴校、管理强师、管理促教的目的。
3 量化考核
每年学期末和学年末。我们加大了对青年教师教学质量的监控,将平时教学和期末测评结合起来,从教学情况、常规工作、教研科研等方面具体列表,再由学校统一制表综合全体教师的情况,人手一份。集中阅览。这样。不仅让全体教师看到了大家的成绩。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而且大大激发了教师的热情,激励了大家的干劲。
二、校本模式,探索新路子
1 三种形式相结合
一是集中和分散相结合。集中就是每周开展一次校本教研活动,举办学术报告,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现场教学指导。学校领导、骨干教师和教师共同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教研沙龙等,与市区教研室建立密切关系,以同伴互助的方式实现了高质量的专业引领。分散就是在校本活动中,各学科教师不定期地进行跨学科学习。共同研究。
二是现实和虚拟相结合。教师和专家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同伴关系后。面对面地对话与交流只是实现专业引领的一种方式,更多的是网络(E-mail、BBS、QQ)和电话联系,教师和专家在网络上讨论问题、切磋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等。
三是有形和无形相结合。校本教研中的专业引领对象。既包括教学研究专业人员、优秀教师。又包括先进教育理念和思想,我们认为。在日常的校本教研中,后者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更为长远、实际和有效。把学校建设成学习化的组织是校本教研的核心。
每学期初,学校为教师提供了大量最新出版的新课程改革方面的著作,供教师学习。在教研过程中,着力营造学习氛围、建设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园文化、制定适合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管理制度(如教研组理论学习制度等),让学校通过自身的文化、机制和积淀,感染、熏陶、培育教师,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自我超越的内在机制。
2 三种方式成互补
一是学术专题报告。校本教研的理念和实践、新课程课堂教学研究等,报告不是在工作时间以通知形式要求教师全体参加,而是在业余时间以海报形式由教师自愿选择。教师对学术报告的欢迎、对新课程的关注、对校本教研的企盼表达在自发的掌声中。
二是教师全流程作课。校领导和教师集体备课、上课(教师或教研员上)、评课、修改教学设计,新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多次对话和富有实效的行为跟进,让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
三是单项教学现场指导。如随堂听课后和教师(会同听课人员)进行交流与对话。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融合在科学、民主、客观的评课活动之中,讨论者充分共享他人的经验和思想。这里的课堂评价是建立在多元价值基础上的,这种评价理念使教师能自觉接受新理念,并用自己的理解建构富有个性的新课程教学方法体系。教师的专业自主权受到充分的尊重,教学的创造性被全面激活。
例如,林老师的一堂习题讲评课,听完习题讲评课后,我先请教师自己介绍对课的设计并进行反思,提出教学中的成绩和不足。并对教师教学的成功之处进行了赞赏,接着提出了四个问题和教师商量:习题讲评时是否一定要按照试卷的顺序进行?试卷讲评时是否要逐题详细讲?试卷讲评时是否可以讲练结合,边讲边练?试题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在这节课的什么情况下可以体现?讨论和研究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进行着。正是这种全新的教研机制产生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第二天,仍然是这位教师在另一个班的试卷讲评课,我在没有提前通知的情况下坐在了教室里,这节课林老师根据昨天的讨论作了较大的改变,不但将以上四个问题涉及的方法渗透进来,而且还就习题涉及的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效果很好。课后讨论时,林老师说:“想不到您今天还会听我的课。”林老师谈了受昨天讨论的启发,想进行一些调整试试。没想到效果这么好。这里没有强迫因素,没有功利色彩,完全是出于教师对教学问题的探究热情,是教师自主接受新的理念,自主研究,这正是我们校本教研孜孜以求的目标。
在此基础上,我又就教学中存在的现象提出了几个问题供讨论,如让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有几种;教室里同时出现几个学生站着(前几个学生回答问题不准确)好不好;等等。讨论结束时,教师主动提出,“明天可否再听我一节课?”教师真正地把校长当做朋友、同伴和良师。教师在和校长做校本教研过程中真真切切地体验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感受到如此教研对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教师期待着不断提高。
三、课例研究,创设新平台
课例研究是推进教学创新的一项新举措。我们以教研组为核心机构,形成教研联合体。以备课组为实际操作单位。根据每个教研组的主要课题,每位教师通过记录课例的全过程来实现反思研究。微格教室的建成。为教师的课例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条件。语文学科在这方面就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每个教研组选派两名教师上同一内容的研讨课,先由一名教师上课,上完课后马上进行交互式评课,将课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交互式评课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再由另一个教师根据修改好的教案再一次进行课例的研究。在不断尝试与研究中,加快了我校语文教师的成长步伐。从我校施老师执教的口语交际课《夸夸我的同学》的教学活动时间及效度调查表(表略)来看:
(1)从课堂现场的整个教学过程分析中看。教师把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师生的交流中,重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通过教师的示范,用自己的语言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并对交际的过程予以调控,形成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善于发现学生交际过程中充满童趣的精彩语言。并予以肯定、表扬。鼓励不善于言表的学生大胆地参与交流,对学生的语病通过评议等方式纠正,使学生乐于交际。
(2)在师生交流的同时。适时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形成生生互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口语交际的训练中来。并进行有效的指导。
(3)教师的引导语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两句名言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但讲解引导时语言不是很丰富,体现在学生的交际中语言略显单一。
总之,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我校教师在不断的反思中学会了思考,增强了问题意识。学会了交流与合作,在专家的正确引领下。提升了研究能力和水平。校本教研已经成为促进我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强有力支撑,对促进学校的发展,落实学校的办学目标,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