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总统大选:选民与最高领袖角力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su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总统大选以及2008年议会选举中,哈梅内伊为了遏制改革派曾暗中出手扶持保守派,所以内贾德谙熟伊朗政治怪胎的软肋:在经济欠发达和最高领袖善于玩弄平衡术的国家中,将民粹煽情发挥到极致再辅以领袖的暗中支持,才是通向权力高峰的撒手锏。
  
  在六场“美式”电视辩论和5月28日以来连遭恐袭干扰的一片光怪陆离中,伊朗总统大选于6月12日展开了“对内贾德4年政绩的全民公投”。按照常规的民选政治逻辑,内贾德这4年乏善可陈的内政外交意味着反对派将获更大主动权,然而在伊朗,民主规则总是被神权之手暗中操控,眼下这场选举更像是选民与最高领袖哈梅内伊之间的一场无形角力!
  
  
  内贾德政绩糟糕
  
  内贾德执政的4年,伊朗从经济、民生到人权状况都无实质性改观,反而葬送了改革派哈塔米当政8年期间所取得的有限社会进步。
  2005年内贾德参选总统时许诺“要把伊朗的石油收入体现在每个老百姓的餐桌上”,可在他任内,尽管伊朗有着受教育水平较高且年轻的劳动力大军,中产阶层也呈增长势头,但整个国家却从未达到央行预期的7.5%的经济增长,只比2005年前增加了不足两个百分点。而在他就任后的12个月内,央行公布的通胀率已经高达10.4%,伊朗经济学界认为这个数字相当保守,实际通胀率要更高。英国“经济学家情报中心”预测2006~2007年间通胀率在15.4%左右。高通胀吞噬了有限的经济增长。此外,经济发展滞缓导致就业机会增加有限,失业率高达11%。
  对此,内贾德政府推行的经济政策难辞其咎。伊朗经济严重依赖石油产业,石油收入占外汇总收入的80%,占政府预算收入的60%左右,非石油产业自遭受1979年伊斯兰革命的国有化冲击后再历经1980~1988年两伊战争的破坏,一直萎靡不振,尤其是制造业资金短缺问题严重。内贾德上台后下令将利率降到低于通胀率的水平,然而,这并没有为企业缓解多少资金压力。德黑兰贸易商会主席表示,当你到银行贷款时,发现银行缺少足够的资金借给你,因为巨额的石油收入绝大部分被用于财政开支,像食品药品和能源补贴在内贾德任内增长了25%。低利率政策还使民众对储蓄不感兴趣,纷纷用多余的钱投资,比如购买房产,导致房价大涨——比2005年之前跳升了两到三倍,这直接损害了那些无房户和穷人的利益。
  在外资方面,尽管哈塔米时期颁布了吸引外资的相关法律,但由于担忧伊朗会因核问题遭受制裁,外资不愿意进入,央行也一直担心内贾德不断发表的过激言论吓跑现有的投资者。内外资金来源受阻导致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一直得不到改善。为了缓解通胀压力,政府通过价格干预稳定商品、水泥以及服务业的价格,同时进口大批廉价日用品,劳工部规定将工人工资提高40%。这些短视性的政策遭到了经济学界的反对,而内贾德对于这些反对声浪无一例外地用答非所问的语言来应付。2006年6月,50名经济学家联名给总统写信要求政府推行有利于经济长远发展的政策,引起内贾德激烈驳斥。为了防止掣肘,他解散了一个负责规划长期性经济发展政策的政府机构,并将其中一些经验丰富的经济学家解聘。
  一位2005年曾为内贾德助选的议员表示,本届政府“精于带有民粹色彩的口号,疏于有所成就”。自2005年上台至今,内贾德几乎撤换了包括石油部长、工业经济部长在内的所有经济部长。2008年4月,曾担任经济部长的达乌德·达内什·贾法里在接受伊朗半官方通讯社法斯社采访时,严厉抨击内贾德的经济政策:“在我担任部长期间,政府未能用肯定的态度对待哈塔米时期一些成功的经验以及有经验的人士,也缺少着眼于未来的规划,一些边缘性问题得到了优先考虑,而对国家发展意义重大的长期性问题却被晾在一边。”
  在高通胀高失业率的压力下,内贾德仍然倡议实行不切实际的人口政策。2006年10月他批评“每个家庭生育不超过两个孩子”的计生政策,声称“在现有7000万人口的基础上伊朗还能再养活5000万”。经济学界抨击这一政策严重误判形势,因为1979年以来的经验证明,没有一个繁荣而稳定的经济作支撑,人口增长是有限度的。1979年霍梅尼也曾倡导过多生政策,但在短暂的人口增长后,由于受经济增长限制最终人口增速放缓。
  2008年政府还向议会抛出了“家庭保护法案”,该法案第23条规定,如果经济条件允许,丈夫可以在不经过妻子同意的情况下续娶女人。这一条款废除了先前丈夫续娶必须经过现任妻子同意的法律强制条款,遭到女权人士的强烈抨击。官方对此的回应是:“该法案符合宗教法的要求,这些争议都是媒体挑起来的,从宗教角度看这些法律完全可以接受。”
  内贾德治下伊朗人权状况也堪忧。尽管宪法明文规定公民拥有游行、言论自由等权利,内贾德也做出一些开明的姿态,还在网上开博客与公众互动交流,但他能够容忍的不同声音是有限的。为了给象牙塔内不断非议政府政策的专家们点颜色看看,2006年内贾德政府以“推陈出新”为由发起了名为“伊朗第二次文化大革命”的运动,迫使大批大学教授和科学家们辞职或者提前退休。仅在2006年11月一个月内,就迫使伊朗科技学院53名大学教授退休。
  内贾德主政以来,伊朗屡屡登上“人权观察”组织的榜单。据人权观察报道,2005年伊朗异议人士受到监禁的数量逐步增加,且经常采取单独囚禁犯人的方式对其进行精神折磨,在监狱和看守所里经常发生虐待事件。言论和集会自由受到严重限制,一些包括记者、学生和教授等在内的进步人士遭到逮捕,甚至一名妇女因为戴的面纱“不合礼仪”遭到拘捕并判刑,多名曾在1999年夏天参加学生运动的领袖不堪忍受折磨死在狱中。
  按照常规,这些算不上政绩的政绩在竞选时会成为内贾德的包袱,但是在伊朗,政绩优劣并非选举制胜的唯一标准。
  
  美国策略性观望
  
  对于眼下“四雄争霸”的伊朗总统大选,国际上利益最为攸关的美国和以色列政府均谨慎行事,不肯轻易评价表态,唯恐失当之举会助推内贾德煽动民族情绪再次上台。而在另一方面,伊朗最高领袖与总统权力共享但界限不明的机制,让任何一个国家与伊朗打交道都成了一项风险很大的事业,过分关注谁当总统等于没有把握伊朗权力神经的中枢。
  在国际场合,最高领袖哈梅内伊轻易不发出声音,所以伊朗总统给世人留下的印象更深。但总统权力几乎在各个方面都受到最高领袖的牵制和监督,所以伊朗的外交走向不但要看总统的立场还要看最高领袖的思想动向。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便主张与西方缓和的改革派上台,只要哈梅内伊还在位,伊朗的外交走向就不会有大的转变。何况在核问题上,伊朗国内无论改革派、中间温和派还是保守派的立场基本是一致的,那就是核能源是本国科学家们做出的引以为豪的成就, 伊朗完全有资格也有能力拥有核能源。
  使伊朗在国际社会走向孤立的并非核问题,而是内贾德不加过滤的无妄论调。反美是内贾德外交的重头戏。小布什推行的单边主义强硬外交给内贾德提供了很好的口实。“9·11”后,他很快表态说这是“美国人自编自导的苦肉计,是在寻找打击穆斯林世界的借口”。2009年3月,在内贾德支持下,伊朗官方起诉好莱坞两部片子有“侮辱伊朗人祖先和国家”之嫌。一是《斯巴达300勇士》把伊朗人的祖先波斯人描述成充满淫欲、爱慕虚荣和邪恶的代表;二是《摔跤手》中的男主角洛克的对手阿亚图拉(意为宗教领袖、也是霍梅尼的名字)想用伊朗国旗勒死洛克,洛克夺走国旗,将其撕碎并扔向欢呼的观众。
  对于纳粹屠犹,在德国人自己已经承认是历史事实的情况下,内贾德宣称这是“神话”。他还倡导应该提供资助鼓励学者们认真考证其历史真实性,并表示这是亟待考证的重大且有意义的课题。不过,在接受德国《镜报》采访时,他转口说,他想研究研究纳粹屠犹的恶果为什么要让巴勒斯坦人来承担?“既然德国人承认了,不妨让欧洲来接纳以色列。”在重大国际性公开场合,内贾德毫不隐瞒其想“将以色列从地图上抹去”的观点,他指责欧盟代表竟然在他发表名为“宽容”的演讲时离开了会场。然而在联合国大会上遭到美欧政治家强烈抨击的他,回国后却被议员们标榜为“英雄总统”。
  在伊朗,知识界对美国、以色列能有一个相对客观的看法,但普通民众不仅搞不清楚本国的权力架构,对国门外事情的了解也在很大程度上受政客引导。而内贾德这种善于发表吸引眼球演讲的政客,更容易主导文化层次不高的下层选民。对于那些声称“我在英国亲眼看到了埃菲尔铁塔”的选民,能指望他们对内贾德推行的走钢丝式的危险外交有多少理性的思考?
  正是出于这些方面的综合考虑,奥巴马政府如今对伊朗奉行“等待、观望”政策。3月奥巴马表示“我们现在要等待,看伊方如何回应我们”。奥巴马倚重的美国进步中心的学者认为,奥巴马不宜走得过快或过慢——走得快了,内贾德会声称这是自己4年来坚持不懈反美斗争的回报;走得慢了,他可以游说选民说,对付向伊朗施压的美国就需要他这种反美分子。对于美国审慎的态度,两大主要竞争者——改革派的穆萨维和保守派的内贾德口径一致地表示,光说没用,重要的是看美国人怎么做,白宫需要将缓和姿态落实到对伊朗外交政策上。
  
  1979年政治生态的回归?
  
  伊朗政治中比较重要的选举有四场,市议会选举、专家会议选举、议会选举和总统大选。自内贾德当政以来,保守派已经在2006年接连丢掉了前两场选举,2008年底在哈梅内伊暗中操弄政治势力平衡中才赢得议会选举。面对改革派逐渐崛起的势头。哈梅内伊保住了保守派地盘也就保住了自己的权力基座,所以,他很难保持真正意义上的中立。
  考虑到选举可能造成政治实力对比上的变动,直接对最高领袖负责的宪法监督委员会被赋予很大的主动权和裁量权。在选举委员会执行选举投票的过程中,宪监会负责向全国各地投票站指派监督员,监督投票情况、封存投票箱、监督选票的统计。各项选举的结果由选举委员会公布,但必须得到宪监会的认可。宪监会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有权宣布某个选区甚至整个选举的投票结果无效,当选者也必须在得到宪监会确认后才能宣誓就职。
  2005年总统大选以及2008年议会选举中,哈梅内伊为了遏制改革派曾暗中出手扶持保守派,所以内贾德谙熟伊朗政治怪胎的软肋:在经济欠发达和最高领袖善于玩弄平衡术的国家中,将民粹煽情发挥到极致再辅以领袖的暗中支持,才是通向权力高峰的撒手锏。
  2005年内贾德曾通过塑造草根形象获得下层民众的支持,这次大选他专门聘请了自己大学时代的校友贾维德-沙马达瑞担任自己的艺术顾问,后者为内贾德设计了一部极具亲和力和人情味的纪录片在全国巡回播放。纪录片着重渲染总统亲民的一面:在当选总统后坚持要继续住在自己先前在德黑兰东部工薪阶层街区的普通民宅,后来还是因为工作人员以安全原因屡屡规劝才搬进了总统府;进了总统府后,马上将府内精美而昂贵的波斯地毯送进了博物馆保存,自己平时生活节俭,甚至到自助餐厅买便当吃。纪录片中还出现了内贾德亲吻父亲脸颊的镜头和他频频下乡与农民在一起交流的镜头,还详细呈现了内贾德如何亲手帮助一农民疏通水管的过程。这部纪录片在乡下反复播出时,总能博得民众的几滴清泪。另外,在大选前夕,自知经济表现不佳的他动用手中的行政资源向下层民众每人发放80美元,后来也扩展到了学生和老师,还向农村发放了大量土豆。
  考虑到哈梅内伊在伊朗政治中拥有几乎一言九鼎的地位,经常出言不逊的内贾德也不敢惹最高领袖。在2005年就任总统时,他虔诚地亲吻了哈梅内伊的手。在明知道是哈梅内伊在境外媒体上发表抨击自己的文章后,还指示属僚要淡化处理保持沉默。他的虔诚也得到了回报:2008年底议会选举中,哈梅内伊出手为保守派解了围;这次也不例外,尽管改革派穆萨维在与哈梅内伊会面时,后者承诺自己将坚守中立立场,但在看到保守派内部出现分裂势头后,他还是做了貌似中立实则有强烈倾向性的讲话,“我们不能让那些软弱无能的人上台”,随即又称赞这4年证明“内贾德是一位强有力的总统”。
  相对于这些对改革派不利的因素,也存在一些对改革派有利的因素。首先,现在的局势和2005年内贾德上台时大有不同,全球性经济危机和油价波动,使受高通胀、高失业率困扰的伊朗民生多艰,内贾德那套饮鸩止渴的经济方案显然不能解决问题。其次,保守派内部出现分裂势头,不但2005年支持内贾德的一些选民表示会改投他人,前伊斯兰革命卫队司令雷扎伊这次还代表“保守派中的变革者”参选挑战内贾德。宗教界也有大批毛拉表示不会再支持内贾德;而内贾德的亲家公,最近更破口大骂内贾德是“下三滥”、任人唯亲、阁员多伪造学历,并后悔4年前曾助他赢得大选。
  再者,两伊战争期间曾担任总理的侯赛因·穆萨维早已获得改革派前总统哈塔米全力支持,另一位改革派候选人——前议长卡鲁比虽然很嫉妒,但毕竟年事已高(72岁),当选的希望渺茫,因此对穆萨维不构成实质威胁。在政坛隐身多年的穆萨维这次打出“改变”口号,在年轻人中人气很高,他在各大高校发表的关于治国之策的演讲赢得青年人的赞同,而伊朗人口中年轻人比例占60%以上,这也是内贾德在选前要关掉穆萨维用于竞选宣传的博客社区Facebook的初衷。
  总之,伊朗总统大选是改革派与保守派的角逐,更是伊朗选民与最高领袖间的角力。最高领袖哈梅内伊能够接受的投票结果的底线是,保守派的力量不能被过分挤压,最高领袖在政治中的最高话语权不能受损。但由于这次保守派和改革派各推出两人参选,分流了候选人可获得的本派支持票,增加了内贾德首轮得票过半出线的难度。在最终选举结果出来之前,正如布鲁金斯学会学者所言,猜测谁将当选是极其困难的。而这种复杂的政治权力结构和局势导致一切都有可能发生。这是否又让1979年政治生态在伊朗再次回归?
其他文献
岁末,保增长成为头等大事。并且这是中央定的基调。另一种声音也出来了,保就业才是头等大事。  两者看上去本没有多大的矛盾。相信人们都认可,没有较快的速度,就不可能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不然10年前也不会诞生保八哲学。保八哲学只是中国政经环境下保增长哲学的具体变种——经济增长不到一定速度,立即会出现相当数量的失业人口,直接对中国社会造成巨大压力。  增长和就业的不匹配——即經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呈明显
一座城市是否美好,取决于这座城市的市民享有什么样的生活。这不取决于它是否举办世博会,也不取决于它是否拥有迪士尼,而是要看政府是不是有限权力、社区能否实行居民自治、个人权利是否得到充分保障。    2010年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见缝插针地出现在上海的每一个角落。每年,上百万大学毕业生希望在城市获得户籍,上亿农民涌向只能“暂住”的城市——从这个角度而言,城市的生活似乎是美好的。但是,也
9月中下旬,記者在台湾采访两周,“8·8风灾”已由救灾阶段进入重建阶段。网络救灾,是此番最新颖的一种动员、组织和行动力量,其事例与进程,相信能为大陆应对灾害与灾后重建提供启示与对照。    入晚,犹如一把利剑的台北101大楼亮起紫色之光。斜对面,一片低矮的瓦房里也折射出辉煌灯火,这是一个原称为“四四南村”的地7yo这儿是台湾的第一个眷村,由当年败退台湾的军人及眷属居住。1999年,因为开发,眷村居
青年人的信    《南风窗》:你和王先生交往多年了?  吴洪森:我第一次上门拜见王先生是1983年1月底放寒假的时候,至今已经25年了。  《南风窗》:能讲一下结识的经过吗?  吴洪森:1980年我在九江师专中文系读三年级的时候,写了一篇文学评论,评法国古典名著《红与黑》,花了将近5个月的时间,1980年底完稿,之后先后投寄多家刊物都被退稿。1982年6月再次接到退稿,一气之下就寄给了王先生。那时
如果我们的共同信仰认为,这个国家未来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幸福,会保护我们的利益,哪怕一时做不到,但它会争取、它会追求,那我们就可以说,这个国家我爱定了。  文化有差异,民族、血统上有差异不等于政治上不能认同,国家统i的基础是共同的利益和追求。不能过分强调共同的文化,信仰更不能强调。文化是多元的,信仰也是多元的。当然如果能有共同的价值观那更好,但这不韪要条件。  中国内陆以一条15寸的等雨量线分为东部
“民主党内部有一个专门致力于解决日本战后各种遗留问题的‘战争遗留问题处理工程’。作为其组成部分之一,我参与设立了旨在解决中国劳工赔偿的‘中国劳工问题小委员会’。希望随着新政权的开始,靖国神社、慰安妇和战争劳工赔偿等问题能够得到——解决。”  现年66岁的细川律夫曾7次当选日本众议员,出身律师的他作为旧社民党议员参与了民主党1996年9月的创建,现任民主党常务干事、“日中21世纪会”事务局长等职。作
尽管民众、官方和学者对“中产阶级”的界定很不相同,但这个群体的出现看来是公认的。不仅如此,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现状,让“中产”不再单纯是一个收入的概念,而被赋予了政治的、文化的、道德等多重涵义。一个流行的理论是,中产阶级是社会的稳定器。中产阶级越庞大,社会就越稳定。因为中产阶级渴望保持稳定,不希望激进的变革。  然而,这个被认为拥有强大力量和光明未来的阶层,却正在经受着难以言说的困惑和疼痛。计划经济
亲欧盟的图斯克应该“感谢”亲美的雅罗斯瓦夫给他创造了这么大有可为的外交空间。  自去年10月赢得议会选举以来,图斯克这个名字在波兰已经风靡了3个多月。这期间被前总理雅罗斯瓦夫·卡钦斯基搞砸的周边外交,被图斯克一一熨平,而当他可以因此而告慰的时候,反对党又抓住医改问题对他发难,美国也一再催促他早点落实反导基地的建设问题。鉴于前任政府只做了两年便因友党内讧而提前下台,同样需要借助友党支持才能维持执政的
达赖外访始于1967年,并在1973年欧洲之行中达到其个人流亡=生涯的首个高峰。1989年12月获颁诺贝尔和平奖后,达赖迅速蹿红,成为许多国家的座上宾。最近15年中,其每年保持平均13国次左右的出行记录。2002年和2008年,因与北京谈判,出访规模略为下降。今年适逢其流亡50周年,达赖特别活跃,估计出访次数不会低于20国次。     台湾“8·8”水灾后,以岛内南部六县市为基础的绿营政客挖空心思
如果奥巴马当选后任命苏珊·莱斯为国务卿,美国和拉美关系改善的可能性较大。但因历史欠账太多的缘故,美国对拉美政策“既没有力度,也没有方向”的局面还会延续一段时间。    8月15日,今年4月以41%得票率当选的“穷人主教”卢戈就任巴拉圭总统,实现了该国60年来的首次“政党轮替”,同时也延续了南美洲大幅“向左转”的趋势。  由于近年来南、北美洲分裂日益严重,南美洲势将成为美国下一任总统的烫手山芋。而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