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常听到有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真是捧不得、打不得。你捧着他,对他太好,他就放纵,认为这个老师的课堂什么都可以干,不用像班主任老师的课一样认真听讲了;对他们太严厉、太苛刻,又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到底该怎样权衡?”
需要厘清一个概念。对学生好,是对学生的爱,对学生尊重、理解和包容,但绝不能等同于溺爱、纵容。老师提到的“对他太好,他就放纵,认为这个老师的课堂什么都可以干,不用像班主任的课一样认真听讲了”,就模糊了爱的界线。如果爱是一味迁就、宠爱,无原则地溺爱,那么,这种爱只是一种生物本能式的爱,停留在这个层次上,甚至会由爱而生害。教师对学生的爱,还需要包含惩戒教育的因素在里面。
近日读《了凡四训》,笔者发现其中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小故事:
明朝有个宰相叫吕文懿,告老还乡了。因为他做官清廉、公正,人们都敬佩他,就像是群山拱卫泰山、众星环绕北斗一样。独独有一个乡下人,喝醉酒后,出言不逊,谩骂吕公。但是吕公呢,并没有因为被骂而生气,而是向自己的佣人说:“这个人喝醉了,不必和他计较。”吕公就关了门,不去理睬他。谁知过了一年,听说这个人犯了死罪入狱,吕公方才懊悔地讲:“若是当时同他认真计较,将他送到官府治罪,可以借小惩罚而收到大儆戒的效果,他也不至于犯下死罪了。唉!我当时只想心存厚道,所以就轻轻放过他一马。哪知道,反而养成他天不怕地不怕的亡命之徒的恶性呢?他以为就算是骂宰相,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最终犯下死罪,枉送了性命。”
这个小故事对人们很有启发意义:人在犯错的时候,给予适时的当头棒喝,能够让人头脑冷静下来,由受约束而收敛,由警醒而思悔改。可能当时经受的只是小小的心灵之痛,甚或皮肉之苦,但比起掉脑袋的严重后果,那简直不算什么。如果一味仁慈姑息,无语能变成默许,忍让能变成纵容,使犯错者执迷不悟,以致养痈成患,滑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到此境地,噬脐莫及,悔之晚矣!回过头看看宰相的仁慈,那只是一种“妇人之仁”罢了,要不得。
爱与教育有时是需要区分的。如果孩子身上有缺点,特别是品行上有毛病,教育者还是视而不见、不忍心批评,那这种毫无原则、毫无节制的爱就是溺爱、滥爱,好心办成坏事,只能把孩子给“爱”坏了。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2013年有个案子炒得沸沸扬扬,那个当歌唱家的父亲,几年前做客某网站,谈到孩子的时候曾说:“我儿子学什么都很灵,舍不得打他。有时真想打,但不能打。我们吓唬一下,还没有打,自己的眼泪先掉下来了……”除作为父亲的自豪之外,让人隐隐感到一种过分溺爱的味道。如果没有后来发生的事件,也就罢了,只会被人以老来得子、舐犊情深一笑置之。对照孩子后来的不端行径,就不同了,这父母对孩子的疼爱就很能引人深思。孩子的飞扬跋扈、目无法纪,与这种溺爱不无关系。流过比原来多得多的眼泪之后,就是真打他,也晚了,不管用了。
应当承认,作为一种手段,教育孩子,从来就不应该拒绝惩戒。并且“爱之愈深,责之愈切”,短痛强于长痛。古人说:“教不严,师之惰。”意思是:教得不严,是老师的懒惰。从老祖宗造字法上来看,“教”字是个会意字。甲骨文“”的写法右边是一只手拿了一条教鞭(或棍棒之类),左下方是下“子”(小孩),“子”上的两个叉叉是被教鞭抽打的象征符号。这就是古代“棍棒政策”教育印记,一边打还要一边数落:“不打不成器!不打不成器!”
当然了,这里所谓惩罚,也不是简单粗暴地打骂。笔者认为,在孩子犯错时,给予恰当实时的惩戒,有三个理由:
一是可以让孩子学会担当。承担相应的惩戒,这是一个人犯错误付出的代价。孩子越早明白这个道理,越容易正视错误,从而养成对自我负责、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在哪里跌倒了,在哪里爬起来,步子会走得更沉稳、更坚实。
二是教师教育智慧的体现。在孩子犯错的时候,根据错误的性质,明智而有策略地指出来,或给予恰当的处罚,这是教师良知的表现,更是教育者职责所在。相反,那种视而不见或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处理方式,就是为师者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三是惩戒也是重要的人生一课。经历过惨痛深刻的教训,孩子更能明确身心放逸的危害性,体悟什么是令行禁止,哪些是不能碰触的红线。明了规矩方圆、是非曲直,从而提高警惕,惩前毖后。尤其是错误在萌芽之始,小小惩戒如针砭药石,极易收到扶正固本祛邪的疗效。正如丰富多彩的人生五味,惩戒是每个人成长中都要经历的一种“痛”,是完满人生不可或缺的一课。
现实生活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当年批评处罚学生最厉害的教师,当时说不上多受学生欢迎,但是时过境迁,学生记忆最深刻,更受学生的尊敬和怀念。经历一段漫长的岁月,当事人与老师鲜有芥蒂。非但不记仇,反而因为理解的深入而结下深厚的师生友谊。这种关系背后,其实是基于一种特殊的角色转换:严师而至畏友。其影响最直接的表现,是他做家长之后,跟老师的要求竟然也是相当地恳切:“老师,对这孩子,管教一定要再严一点!”——少不更事的孟浪莽撞,经过岁月的淘洗,像海滩上的脚印,早已抚平;惩戒作为一种宝贵的记忆珍藏,却已深深地铭刻心底。那些痛楚尴尬的过往,像小树苗的那些疤痕结节一样,在人生的风风雨雨中,时时展示出坚实挺拔的一面。
惩戒,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教育艺术;对孩子来说,更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它深沉又悠远,需要学生用一生来慢慢体悟和回味。貌似冷酷绝情的下面是为师者长远的关注,因为学生迟早会明白:老师那是真的为他好啊。所以,谁又能说惩戒不是一种爱呢?
(作者单位:山东省诸城市教研室)
需要厘清一个概念。对学生好,是对学生的爱,对学生尊重、理解和包容,但绝不能等同于溺爱、纵容。老师提到的“对他太好,他就放纵,认为这个老师的课堂什么都可以干,不用像班主任的课一样认真听讲了”,就模糊了爱的界线。如果爱是一味迁就、宠爱,无原则地溺爱,那么,这种爱只是一种生物本能式的爱,停留在这个层次上,甚至会由爱而生害。教师对学生的爱,还需要包含惩戒教育的因素在里面。
近日读《了凡四训》,笔者发现其中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小故事:
明朝有个宰相叫吕文懿,告老还乡了。因为他做官清廉、公正,人们都敬佩他,就像是群山拱卫泰山、众星环绕北斗一样。独独有一个乡下人,喝醉酒后,出言不逊,谩骂吕公。但是吕公呢,并没有因为被骂而生气,而是向自己的佣人说:“这个人喝醉了,不必和他计较。”吕公就关了门,不去理睬他。谁知过了一年,听说这个人犯了死罪入狱,吕公方才懊悔地讲:“若是当时同他认真计较,将他送到官府治罪,可以借小惩罚而收到大儆戒的效果,他也不至于犯下死罪了。唉!我当时只想心存厚道,所以就轻轻放过他一马。哪知道,反而养成他天不怕地不怕的亡命之徒的恶性呢?他以为就算是骂宰相,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最终犯下死罪,枉送了性命。”
这个小故事对人们很有启发意义:人在犯错的时候,给予适时的当头棒喝,能够让人头脑冷静下来,由受约束而收敛,由警醒而思悔改。可能当时经受的只是小小的心灵之痛,甚或皮肉之苦,但比起掉脑袋的严重后果,那简直不算什么。如果一味仁慈姑息,无语能变成默许,忍让能变成纵容,使犯错者执迷不悟,以致养痈成患,滑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到此境地,噬脐莫及,悔之晚矣!回过头看看宰相的仁慈,那只是一种“妇人之仁”罢了,要不得。
爱与教育有时是需要区分的。如果孩子身上有缺点,特别是品行上有毛病,教育者还是视而不见、不忍心批评,那这种毫无原则、毫无节制的爱就是溺爱、滥爱,好心办成坏事,只能把孩子给“爱”坏了。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2013年有个案子炒得沸沸扬扬,那个当歌唱家的父亲,几年前做客某网站,谈到孩子的时候曾说:“我儿子学什么都很灵,舍不得打他。有时真想打,但不能打。我们吓唬一下,还没有打,自己的眼泪先掉下来了……”除作为父亲的自豪之外,让人隐隐感到一种过分溺爱的味道。如果没有后来发生的事件,也就罢了,只会被人以老来得子、舐犊情深一笑置之。对照孩子后来的不端行径,就不同了,这父母对孩子的疼爱就很能引人深思。孩子的飞扬跋扈、目无法纪,与这种溺爱不无关系。流过比原来多得多的眼泪之后,就是真打他,也晚了,不管用了。
应当承认,作为一种手段,教育孩子,从来就不应该拒绝惩戒。并且“爱之愈深,责之愈切”,短痛强于长痛。古人说:“教不严,师之惰。”意思是:教得不严,是老师的懒惰。从老祖宗造字法上来看,“教”字是个会意字。甲骨文“”的写法右边是一只手拿了一条教鞭(或棍棒之类),左下方是下“子”(小孩),“子”上的两个叉叉是被教鞭抽打的象征符号。这就是古代“棍棒政策”教育印记,一边打还要一边数落:“不打不成器!不打不成器!”
当然了,这里所谓惩罚,也不是简单粗暴地打骂。笔者认为,在孩子犯错时,给予恰当实时的惩戒,有三个理由:
一是可以让孩子学会担当。承担相应的惩戒,这是一个人犯错误付出的代价。孩子越早明白这个道理,越容易正视错误,从而养成对自我负责、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在哪里跌倒了,在哪里爬起来,步子会走得更沉稳、更坚实。
二是教师教育智慧的体现。在孩子犯错的时候,根据错误的性质,明智而有策略地指出来,或给予恰当的处罚,这是教师良知的表现,更是教育者职责所在。相反,那种视而不见或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处理方式,就是为师者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三是惩戒也是重要的人生一课。经历过惨痛深刻的教训,孩子更能明确身心放逸的危害性,体悟什么是令行禁止,哪些是不能碰触的红线。明了规矩方圆、是非曲直,从而提高警惕,惩前毖后。尤其是错误在萌芽之始,小小惩戒如针砭药石,极易收到扶正固本祛邪的疗效。正如丰富多彩的人生五味,惩戒是每个人成长中都要经历的一种“痛”,是完满人生不可或缺的一课。
现实生活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当年批评处罚学生最厉害的教师,当时说不上多受学生欢迎,但是时过境迁,学生记忆最深刻,更受学生的尊敬和怀念。经历一段漫长的岁月,当事人与老师鲜有芥蒂。非但不记仇,反而因为理解的深入而结下深厚的师生友谊。这种关系背后,其实是基于一种特殊的角色转换:严师而至畏友。其影响最直接的表现,是他做家长之后,跟老师的要求竟然也是相当地恳切:“老师,对这孩子,管教一定要再严一点!”——少不更事的孟浪莽撞,经过岁月的淘洗,像海滩上的脚印,早已抚平;惩戒作为一种宝贵的记忆珍藏,却已深深地铭刻心底。那些痛楚尴尬的过往,像小树苗的那些疤痕结节一样,在人生的风风雨雨中,时时展示出坚实挺拔的一面。
惩戒,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教育艺术;对孩子来说,更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它深沉又悠远,需要学生用一生来慢慢体悟和回味。貌似冷酷绝情的下面是为师者长远的关注,因为学生迟早会明白:老师那是真的为他好啊。所以,谁又能说惩戒不是一种爱呢?
(作者单位:山东省诸城市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