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表达、变通框架下科普文本的汉译

来源 :公关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si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理解、表达、变通为框架,以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医学院自闭症研究所在firstwordsproject.com网站上发布的自闭症科普文章为语料,根据科普文本的特点,总结了一些适用于科普文本的汉译策略,如调整语序和采用反译法等,以期为科普翻译研究及其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理解 表达 变通 科普文本 汉译策略
  一、引言
  科普文本的汉译在将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引入国内,增进相关技术知识交流,提高大众科学素养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科普作品是科技文体的一种变体(郭建中,2007:85-86),具有科技文体的一些词汇特点与句法特点。在词汇上,科普文本有着一定的专业术语,专业术语对于精确表达某一领域的知识至关重要,在本文所选的科普资料中,出現了Asperger’s disorder、Rett’s syndrome等五个关于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代表性疾病的专业术语,虽然科普文本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众传递科学技术知识,但为凸显该文本的严谨性,专业术语是不可或缺的;在句法上,为了强调对事实、过程与结果的客观描述,使语意表述更为公正、客观,科普文本会使用较多的被动句。
  目前,科普文本的翻译研究多侧重于翻译策略的探究,而少有研究基于理解、表达、变通框架来对科普文本的汉译策略做相应的探究。翻译是一个理解、表达与变通的过程,理解是翻译的基础,表达是翻译的关键,变通是翻译的手段,三者是完成翻译活动必不可少的要素。因此,本文基于科普文本的特点,以理解、表达、变通框架为指导,尝试探讨科普文本的汉译策略,以促进国内外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与交流。
  二、CEA框架
  理解、表达、变通框架,即CEA框架着眼于翻译的三个过程,指出了在理解、表达和变通的过程中,译者应遵循的原则和使用的方法,以更好地完成翻译活动。在理解过程中,译者对原文的理解要接近、达到甚至超过作者的水平;在表达时,译者应传递作者明确表达、希望表达、甚至应该表达的意思,译文的表达形式可以与原文相同、相似或完全不同;在变通阶段,译者需针对原文的不足之处作出调整(李长栓、施晓菁,2012:2-4)。
  三、CEA框架下科普文本的汉译策略
  基于“理解、表达、变通”框架,考虑到科普读物的特点与目的性,译者在汉译科普文本时可以尝试以下策略。
  (一)理解
  理解是翻译的基础,也是表达与变通的前提。翻译活动都是基于译者的理解而进行的,可以说,对原文的理解程度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译文的好坏。另外,要正确理解原文,只理解其字面意思是不够的,译者要透过字面意思理解其深层含义。本文的理解部分将探究译者在翻译活动中需理解的内容。
  1.字词的理解
  字词是组成文本的基本单位,理解字词的字面意思与内涵意思是把握原文语意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字词的理解准确与否不仅决定着字词翻译的成功与否,还影响译文整体质量。
  例1:Discovering what they can do with objects leads to learning to talk and to pretend — and that launches imagination.
  译文:了解他们能用物品做什么,就能引导他们学习说话,学会扮家家,由此激发想象力。
  最初翻译时,译者理解错了pretend一词的意思,在汉译时,选择了该词作动词的常见意思“假装”,翻译成了“学会假装”,但此处的“假装”语意并不明确。经过查证相关字典,得知pretend有“做游戏等时假装,假扮和装扮”的意思,随后,译者在官网上查阅了儿童的行为特征图片,把字典语意与图片信息相结合,将原译修改为“扮家家”,更贴合原文语意。
  2.背景信息的理解
  科普作品多具有跨学科、专业性强的特点。在翻译科普作品时,译者常常会因为缺乏该科普作品相关领域的背景信息,对原文理解得不够透彻,最后造成译文的晦涩难懂,达不到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因此,译者在进行相关翻译活动时,很有必要去了解相关的背景信息。
  例2:Limited use of gestures such as giving, showing, waving, clapping, pointing, or nodding their head.
  译文:很少使用非语言身体沟通,如给予、展示、挥手、拍手、指物或点头等。
  出于惯性思维,译者一开始把gesture理解成了“手势”,但这样的处理与下文的“点头”并不构成包含关系。在查询相关背景信息后得知,自闭症的一大症状就是交流障碍,其中交流障碍分为非言语交流障碍和言语交流障碍。结合原文语意可知,该示例描述的是非言语交流障碍,于是改译为“很少使用非语言身体沟通”,切实阐明了原文的科学事实。
  (二)表达
  翻译中完成理解阶段以后即进入表达过程。表达是理解的外化,翻译活动中的表达通常是译者基于理解的基础上以文字或言语的形式进行表述的一种行为。在科普文本汉译的表达阶段,译者常犯的语言表达问题有欧化中文、歧义表达等。
  1.欧化中文
  欧化中文指的是受英语表达习惯影响而形成的带有翻译腔的中文。欧化中文的标志是译文句子过长且定语过多。在汉译时,不考虑汉语表达习惯就进行译文表述,往往容易造成欧化中文的现象。
  例3: They may offer you a sip with a cup or bottle, give Teddy bear a hug and cover him with a blanket or jiggle a pan with invisible stuff inside to pretend to cook.   原译:他们可能用杯子或瓶子喂你喝水,拥抱泰迪熊并把毯子盖在他身上或是摇动着装有看不见的东西的锅,假装在做饭。
  改译:他们可能用杯子或瓶子喂你喝水,拥抱泰迪熊并把毯子盖在他身上,或晃动空无一物的锅,假装在做饭。
  原文划线部分仅由五个单词组成,原译却译成了含有两个“的”字的八字词语,让句子显得欧化。于是,译者改变了表达方式,译为“空无一物的锅”,不仅减少了“的”字的使用,还以简洁凝练的语言形式准确地传递了原文意思,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强了该科普作品的文学性。
  2.歧义表达
  科普文本的一大特点是科学性,科普文本的表述应尊重科学事实,并符合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在进行科普文本的汉译时,译者应极力避免出现歧义表达的情况。
  例4:Autism can be diagnosed by 18-24 months, but it’s not usually diagnosed until 4-5 years.
  原譯:自闭症可以在18-24个月内得到诊断,但通常得到诊断的年龄段是在4-5岁。
  改译:自闭症可以在18-24个月年龄段内得到诊断,但通常到4-5岁才确诊。
  原译前半句译文的处理存在一定的歧义,不知道是说“自闭症诊断要历经18-24个月”还是说“婴儿在18-24个月年龄段内就可以得到自闭症诊断”,鉴于在科普文本的四大特点中,科学性是第一位的,译者将前半句改译为“自闭症可以在18-24个月年龄段内得到诊断”,避免了语意歧义,向大众传递了正确的科普知识。
  (三)变通
  在汉译过程中,译者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在汉语里找不到对应形式的英语句式,若仍按照原文结构进行翻译,会让读者不知所云,这时,译者就需要采取变通的方法,让译文通顺达意,使其符合汉语表达习惯。下面结合示例来探讨调整语序、采用反译法这两种具体变通手段的应用。
  1.调整语序
  中英文语言差异还体现在描述同一客观事实时,中英文有不同的语言表达顺序,因此,在进行译文表达时,调整语序是十分必要的。
  例5:Their drive for learning comes from their fascination with everything that captures their attention.
  原译:他们的学习动力来自于一切能吸引他们注意力、让他们着迷的事物。
  改译:一切能吸引他们注意力、让他们着迷的事物,都是他们学习的动力。
  原译译文的处理与汉语通常遵循的“话题优先”原则相左。考虑到汉语的表达习惯是叙事在前,表态在后,译者采取改变语序的变通手段,把原译中的“他们学习的动力”移至句末,使其符合汉语的表述逻辑,提高了译文的可读性。
  2.采用反译法
  科普文本的特点之一是通俗性。汉译科普文本时,在正译法词不达意或语言稍显逊色的情况下,译者可反其道而行之,采用反译法。
  例6:Toddlers are “movers and shakers”—always on the go.
  原译:初学走路的孩子“活泼好动”,一直在活动。
  改译:初学走路的孩子“活泼好动”,停不下来。
  关于短语always on the go,原译采用了正译法,译为“一直在活动”,虽做到了译文的信与达,但在雅方面,却不如反译法的“停不下来”好。“停不下来”与前文的“活泼好动”均为四字结构,使得初学走路的孩子活泼好动的形象跃然纸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该科普文本的文学性。
  四、结论
  科普文本是推动科学技术知识走向大众的有效途径。理解、表达与变通框架为科普文本的汉译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在理解、表达、变通框架的指导下,译者需在准确理解字词与背景信息的背景下,根据科普文本的特点与目的,运用恰当的变通方式方法来进行译文的正确表达,以确保科普文本的译文质量。
  参考文献:
  [1]郭建中.科普翻译的标准和译者的修养[J].中国翻译,2007(06):85-86.
  [2]李长栓,施晓菁.理解与表达:汉英翻译案例讲评[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2.
  [3]王振平.科普著作的文体与翻译[J].上海翻译,2006(02):35-38.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在辨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关系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实践,分析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改革困境。同时,借鉴各高职院校改革实践经验,探索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实践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 课程思政  近年来,课程思政建设成为学者们的研究热点,也成为了各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
摘要:中国正处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的收官之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事件肆虐全球。全党全国人民在习近平同志的带领下,通过不断努力和奋斗,渡过了难关。本文旨在应对此次突发事件的背景下,研究其背后彰显的中国制度优势。  关键词:中国制度 制度优势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一、引言  己亥年末,庚子春初,突发事件席卷全国,形成了全国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影响。从防控难
摘要: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过程中遇到多种不同的困境和难点,包括高职院校的教学创新能力不足,以及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接受程度不高,外在的舆论环境和思想环境的变化等,这些方面都应该结合高职院校教学的实际情况创新形式与手段,帮助高职院校的教师与学生形成良好互动,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 教育创新困境  高等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方面有着更多的困境和难
摘要:调查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现状,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论证构建高校入党积极分子量化考核培养教育的必要性。通过笔者在高校党建的实际工作经历,并结合前期调查分析,提出考核指标及量化标准,从学生的思想政治、专业素质、工作活动、先锋模范和群众基础多方面着手,设计量化考核体系,并探究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更好地服务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促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高校 入党积极分
摘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发展,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素质培养,而要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道德素养就必须加强思政教育,目前各个高校已经把思政课程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必学内容,并将其融入到各科教学当中。本文通过对思政教育融入到高校音乐鉴赏教学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开展论述,并针对当前高校在进行音乐鉴赏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了将思政教育融入音乐鉴赏教学中,应采取的具体方法。希望通过二者的有效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然举措,也是当今时代的要求。基于此,本文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当前形势下对高校大学生价值观产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几点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应用
摘要:为提高青年大学生群体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素养,本文对提升策略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探究,分别从教学工作、学术建设和学习氛围打造等数个方面予以详细的探讨,以期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水平,让大学生群体更好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理论 提升  前言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依据,应当为人们所掌握,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群体,则更要掌
摘要:在我国教育教学领域中高等职业教育约占了一半以上的比例;高职教育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更是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无论是高职教育还是中职教育都承担着为我国培养多样化人才的重大责任。除培养学生专业技术之外,高职教育还肩负着培养学生正确三观的教育职责。但在我国教育事业整体的发展过程中如果高职学校想要很好的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还需要从多方面来进行。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
摘要:党史教育是新时期四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坚持立德树人,构建三全育人的重要方面。高校学生党员是广大党员中最朝气蓬勃、最富有激情、最与时俱进、最具可塑性的群体,也是高校学生中最具代表性,最能发挥榜样作用的先进分子。加强学生党员的党史教育,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党性修养,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为他们树立战胜各种困难的信心与决心,让他们树立更加完整和健全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能够在培养他们成为合格的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持续发展,高等教育普及率越来越高,招生与毕业人数不断增多,毕业生就业问题也日趋严重。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年代已经不那么具有竞争力,如何把理工科学生培养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已成为目前越来越重要的工作,这就需要我们改变思维,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三全育人”工作为主线,依托良好的理工科专业教学、科研与实验基础,积极探索实践育人新模式,不断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