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倡导“要以人为本,要建构开放的课堂,要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由此应运而生的激励策略开始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初露端倪。但现实课堂中的一些“伪激励”让我们不得不放缓课改的脚步,来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
一、激励的形式主义和功利化
在平时的听课中,经常可以听到教师那美轮美奂的溢美之词,夸得学生是心花怒放,让人感觉似乎在现今的课堂中,激励策略已经在大行其道,师生间关系好得似朋友般。但事实上,这样的现象仅仅局限于上公开课的时候。平时,我们的课堂上更多的仍是传统的师道尊严,传统的“路见不平一声吼”。
变 脸
最近,一年级的某老师听说校长要来听他的随堂课,遂忙得“不亦乐乎”。查资料,备课……终于,迎来了校长的听课。某老师面带笑容地开始讲起课来,课堂上该老师旁征博引,与学生互动频繁,对学生的鼓励表扬更是不绝于耳:“某某同学读得真棒,长大后一定可以当个像董卿一样的主持人。”“你们看看,某某同学坐得多端正啊!”……教学也似乎正按照他的设计紧锣密鼓地进行。突然,某主任走近校长身边,耳语了几句,校长遂与主任走出了教室。某老师脸立马一变,教棒“啪”地一敲,“我说某某某,刚才你怎么回事啊,怎么一直跟同桌叽里咕噜讲话啊,校长在听课,你怎么不知道啊。”“还有某某某,你给我站到后面去,一会儿站着听,怎么上课像死蛇似的趴着啊,早饭没吃吗?”……这时,校长走进了教室。
以上案例,也许有点微型小说的冷幽默,但是不能否认,这样的现象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中确实普遍存在着。面对学生,我们只有在公开课的时候才会耐得住性子“作秀”,更多的时候,我们仍是习惯于传统的“一记教棒”、“一聲怒吼”、“一次惩罚”,管理变成简简单单的教师“管”学生,甚至教师“骂”学生。这样的课堂,课堂气氛怎会不沉闷?
二、激励性评价的滥化,多一致性,少针对性
课堂上,有些教师不管问题回答的质量如何,不管是否值得表扬,一概都给予“激励”。廉价的表扬真的有效吗?
“棒,棒,棒,你真棒!”
一位老师在执教三年级的《北大荒的秋天》一课。当讲到“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这句时,老师指明让学生开火车读。第一个学生读得很好,老师翘起大拇指:“你读得真棒!”第二个学生读时,把“锦”读成了“绵”,老师说:“读得还不错!”第三个学生读得还算流利,老师说:“表扬!”学生们边拍手边大声说:“棒,棒,棒,你真棒!”
读完后,老师问:“这些流云在天上变成了很多颜色,有……”引读这句话后,老师问:“你想想,还会有哪些颜色啊?”
一名学生站起来:“瓦蓝。”
“对,真棒!”
“雪白。”
“你真聪明!”
“嫩绿。”
“说得真好!表扬!”
学生们边拍手边大声说:“棒,棒,棒,你真棒!”
……
也许上述案例有点极端,但是你不能否认,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确实有为表扬而失听的老师。其实,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是有正误、深浅之分的,语言的积累有多少之分,语感有优劣之分,语文能力有高低之分。正如案例中的问答,难道能体现学生思维的开阔,这种鹦鹉学舌般的回答方式,难道值得表扬?教育评价的基本功能在于促进学习者的发展和提高,不加辨析地盲目鼓励,不仅不能给学生有效的激励,而且也不利于学生改进学习。往深处说,是对学生一种错误思维的肯定,而这种肯定,也许会让孩子在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三、对优等生激励多,对中等生忽视,对后进生激励少
在如今的一些课堂上,鲜花和掌声似乎永远都是献给教室里的佼佼者的,而批评和责骂则更多的是属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如果这位教师,怀里揣的是教案,脑中想的是下个环节的话,课堂的关注度就会变得很小,激励的学生面也会狭窄很多,甚至可能一堂课上就揪着几个好学生不放。而性格内向的、表达能力不强的这类学生,课堂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于是激励的对象就是这几个好学生,而其他的学生却没有受到一点儿甘霖雨露。
四、激励方式单一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习惯于用激励语言来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一些愉悦,从而实现激励性评价对学生的促进作用。是的,富有内涵的激励性评价确实能促进课堂的有效性,但一成不变的这种激励方式,让我们越来越感受到学生的熟视无睹和麻木不仁。其实可以尝试各种激励方式。低年级的学生可以用小红花、智慧星等,开展一些“争红花”“夺红旗”之类的活动,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节课堂气氛。甚至我们在课堂上可以用一些小铅笔、小橡皮、糖果、巧克力、饼干等对学生进行物质激励,效果还是很好的。教师也可以在认可成就、进步和合作行为方面,确立更正式的方法。如:展示学生的作业,颁发获奖证书,选出本周的阳光队员等。
五、激励主体的单一性和单向性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课堂中激励的主体主要是教师,使学生始终处于消极的被动地位。这种激励主体的单一,忽视了被激励者的需要及情感体验,使教育激励活动处于一种消极的活动状态。教师依赖单一的激励标准、激励方式,简单地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激励和终结性激励。首先,这种缺乏被激励主体参与的激励结果不一定科学、准确。其次,这种激励使学生有什么感受,产生什么影响,究竟是促使他们树立信心、改正缺点不断进步,还是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心,打击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是长期以来被完全忽略的问题。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地保护,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利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或许是出于对学生发言的尊重,或许是为了体现人性的关怀,再或者是因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所以,我们的老师都慷慨无私地献出了赏识教育的法宝——激励。诚然,学生确实需要沐浴赏识的雨露,在激励性语言的评价下,相信即使是平庸的孩子也会变得鲜活起来。但是,物极必反,凡事过头了就未必是好的了。作为老师必须要珍爱它,让我们的课堂多一份真诚,少一份虚伪。■
一、激励的形式主义和功利化
在平时的听课中,经常可以听到教师那美轮美奂的溢美之词,夸得学生是心花怒放,让人感觉似乎在现今的课堂中,激励策略已经在大行其道,师生间关系好得似朋友般。但事实上,这样的现象仅仅局限于上公开课的时候。平时,我们的课堂上更多的仍是传统的师道尊严,传统的“路见不平一声吼”。
变 脸
最近,一年级的某老师听说校长要来听他的随堂课,遂忙得“不亦乐乎”。查资料,备课……终于,迎来了校长的听课。某老师面带笑容地开始讲起课来,课堂上该老师旁征博引,与学生互动频繁,对学生的鼓励表扬更是不绝于耳:“某某同学读得真棒,长大后一定可以当个像董卿一样的主持人。”“你们看看,某某同学坐得多端正啊!”……教学也似乎正按照他的设计紧锣密鼓地进行。突然,某主任走近校长身边,耳语了几句,校长遂与主任走出了教室。某老师脸立马一变,教棒“啪”地一敲,“我说某某某,刚才你怎么回事啊,怎么一直跟同桌叽里咕噜讲话啊,校长在听课,你怎么不知道啊。”“还有某某某,你给我站到后面去,一会儿站着听,怎么上课像死蛇似的趴着啊,早饭没吃吗?”……这时,校长走进了教室。
以上案例,也许有点微型小说的冷幽默,但是不能否认,这样的现象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中确实普遍存在着。面对学生,我们只有在公开课的时候才会耐得住性子“作秀”,更多的时候,我们仍是习惯于传统的“一记教棒”、“一聲怒吼”、“一次惩罚”,管理变成简简单单的教师“管”学生,甚至教师“骂”学生。这样的课堂,课堂气氛怎会不沉闷?
二、激励性评价的滥化,多一致性,少针对性
课堂上,有些教师不管问题回答的质量如何,不管是否值得表扬,一概都给予“激励”。廉价的表扬真的有效吗?
“棒,棒,棒,你真棒!”
一位老师在执教三年级的《北大荒的秋天》一课。当讲到“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这句时,老师指明让学生开火车读。第一个学生读得很好,老师翘起大拇指:“你读得真棒!”第二个学生读时,把“锦”读成了“绵”,老师说:“读得还不错!”第三个学生读得还算流利,老师说:“表扬!”学生们边拍手边大声说:“棒,棒,棒,你真棒!”
读完后,老师问:“这些流云在天上变成了很多颜色,有……”引读这句话后,老师问:“你想想,还会有哪些颜色啊?”
一名学生站起来:“瓦蓝。”
“对,真棒!”
“雪白。”
“你真聪明!”
“嫩绿。”
“说得真好!表扬!”
学生们边拍手边大声说:“棒,棒,棒,你真棒!”
……
也许上述案例有点极端,但是你不能否认,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确实有为表扬而失听的老师。其实,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是有正误、深浅之分的,语言的积累有多少之分,语感有优劣之分,语文能力有高低之分。正如案例中的问答,难道能体现学生思维的开阔,这种鹦鹉学舌般的回答方式,难道值得表扬?教育评价的基本功能在于促进学习者的发展和提高,不加辨析地盲目鼓励,不仅不能给学生有效的激励,而且也不利于学生改进学习。往深处说,是对学生一种错误思维的肯定,而这种肯定,也许会让孩子在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三、对优等生激励多,对中等生忽视,对后进生激励少
在如今的一些课堂上,鲜花和掌声似乎永远都是献给教室里的佼佼者的,而批评和责骂则更多的是属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如果这位教师,怀里揣的是教案,脑中想的是下个环节的话,课堂的关注度就会变得很小,激励的学生面也会狭窄很多,甚至可能一堂课上就揪着几个好学生不放。而性格内向的、表达能力不强的这类学生,课堂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于是激励的对象就是这几个好学生,而其他的学生却没有受到一点儿甘霖雨露。
四、激励方式单一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习惯于用激励语言来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一些愉悦,从而实现激励性评价对学生的促进作用。是的,富有内涵的激励性评价确实能促进课堂的有效性,但一成不变的这种激励方式,让我们越来越感受到学生的熟视无睹和麻木不仁。其实可以尝试各种激励方式。低年级的学生可以用小红花、智慧星等,开展一些“争红花”“夺红旗”之类的活动,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节课堂气氛。甚至我们在课堂上可以用一些小铅笔、小橡皮、糖果、巧克力、饼干等对学生进行物质激励,效果还是很好的。教师也可以在认可成就、进步和合作行为方面,确立更正式的方法。如:展示学生的作业,颁发获奖证书,选出本周的阳光队员等。
五、激励主体的单一性和单向性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课堂中激励的主体主要是教师,使学生始终处于消极的被动地位。这种激励主体的单一,忽视了被激励者的需要及情感体验,使教育激励活动处于一种消极的活动状态。教师依赖单一的激励标准、激励方式,简单地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激励和终结性激励。首先,这种缺乏被激励主体参与的激励结果不一定科学、准确。其次,这种激励使学生有什么感受,产生什么影响,究竟是促使他们树立信心、改正缺点不断进步,还是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心,打击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是长期以来被完全忽略的问题。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地保护,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利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或许是出于对学生发言的尊重,或许是为了体现人性的关怀,再或者是因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所以,我们的老师都慷慨无私地献出了赏识教育的法宝——激励。诚然,学生确实需要沐浴赏识的雨露,在激励性语言的评价下,相信即使是平庸的孩子也会变得鲜活起来。但是,物极必反,凡事过头了就未必是好的了。作为老师必须要珍爱它,让我们的课堂多一份真诚,少一份虚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