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铁路延伸的梦想

来源 :对外大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dong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过去的8个月里,在中国,几乎没有哪一个地方像西藏那样受到如此热切的关注。这一切源自于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的建成开通。铁路不仅圆了几代人的梦想,而且它所带来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越了铁路本身。
  一条青藏铁路,给西藏带来的喜悦,从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来自西藏的每一位代表盈盈的笑意里看得出,青藏铁路带来的机缘,延伸了西藏人民对未来的渴望和梦想的同时,也使西藏人民在世界的瞩目之下,开始对现实有了更多的思考和信心。
  
  “西藏的天仍是最蓝的,西藏的水仍是最清的”
  
  对于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胡锦涛总书记曾多次在人大会上指出:“一定要保住西藏的碧水蓝天,这是我们的历史责任。”2007年3月5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小组审议讨论时,胡锦涛又特别强调:“要持之以恒地保护好青藏铁路沿线的生态环境,努力构建稳固的西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青藏铁路建成开通后,大量的人流涌入西藏,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再次成为一个敏感的话题,国外有些媒体指责青藏铁路对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构成了破坏。
  面对外界这一质疑,全国人大代表、西藏自治区主席向巴平措非常坦诚地说:“的确,西藏的生态曾在‘文革’时一度遭到一些破坏。但是,那都是过去的事情了。现在,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态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西藏的发展,首先是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其次要解决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例如,青藏铁路不惜延长工期,加大对环境的投入。像开采砂金矿,因为对环境有影响,都已经关闭。温室效应则是全世界面临的问题,不单单是中国的西藏面临这个问题。”
  向巴平措说,青藏铁路施工的时候,他每次去考察都感到特别受教育。从远处很难看到铁路,因为铁路周边都绿化后,泥土没有裸露出来,这样做不会对周边的环境造成影响。“铁路重视环保,也带动我们在其他方面的建设上,比过去更加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向巴平措认为,那种认为经济建设会给西藏的自然环境带来“毁灭性”破坏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事实上,近年来西藏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有所增强,西藏的天仍是最蓝的,西藏的水仍是最清的。向巴平措还说:“现在我们正在搞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即‘西藏高原国家生态屏障保护和建设’,从现在开始到2030年,我们将对西藏的生态进行全面保护和建设。”
  现在,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提出了建设“绿色拉萨”的口号,大力开展植树造林,仅去年西藏植树造林面积就达到了30万亩,而拉萨在治理“白色污染”中,也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人们已经习惯了使用环保的袋子。
  
  “西藏文化从来没有像今天发展得这样好”
  
  西藏自治区代表团团长、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列确说:“西藏文化是中华灿烂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西藏文化从来没有像今天发展得这样好。西藏文化走出了西藏,走象了全国各地,也走向了世界。我们在很多国家举办了“西藏文化周”,同时,还举办了“西藏文物展”、“西藏图片展”,都受到观众的欢迎和喜爱。”
  向巴平措说,西藏自治区有很多图书馆、博物馆,有专业的,全区文艺团体有专业的,也有业余的,连乡里都有文化站,再加上一些娱乐场所等,有3000多个文化站点。在今年的人大、政协会议期间,我们西藏自治区艺术团专门为“两会”带来了精彩歌舞《盛世赞歌》,用艺术的形式展现了西藏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
  有关西藏问题专家说,西藏的艺术不是封闭的结果,藏文化是多种文化的混合,藏族艺术吸收了祖国大家庭其他民族的文化元素,也吸收了中亚、南亚、东南亚的文化元素。青藏铁路的修建改善了这一地区的交通,同时也成为新思想融入西藏的渠道,能够促进西藏传统优秀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流,帮助西藏人民开阔视野,更新观念。
  在这样的相互交流当中,外界对西藏的文化有了认识,而藏族人民也更清楚地看到了自身文化的价值和特点,西藏的文化得到了更好的发扬光大。
  目前,西藏正在实施的“三大重点文物”(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保护维修工程进展顺利,国家已经累计投入了7亿多元保护西藏的文物古迹。
  谈到西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全国人大代表、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行署副专员玉拉如数家珍。因为在她分管的工作中有一项就是对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她说:“西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进行了普查和保护,例如‘格萨尔王史诗’、‘藏医药’、‘雪顿节’、‘唐卡’等,都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对于推动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传承,使之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林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我们对贡布地区的曲艺、民间歌谣、说白和耕作方式等六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普查。近期就要向西藏自治区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希望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中。”她说。
  来自只有3000多人的珞巴族年轻的全国人大代表、西藏自治区米林县南伊乡乡长晓红,也滔滔不绝地介绍起保护本民族文化的一些做法。她说:“我们珞巴族有语言,没有文字。珞巴族老人在相互打招呼、劳动的时候总是用珞巴语交流。为了不让这种古老的语言丢失,我们拿着录音机把老人们说的话录下来,再一遍遍地教给孩子们。去年,在广东省援藏人员的支持下,我们举办了首届珞巴民族文化节,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活动让珞巴族的服饰文化、语言、歌舞保留下来。当时,我们还专门动员学校做出十套珞巴族服装,在‘六一’儿童节的时候让学生们穿上本民族的服装,好让孩子们心底留下民族的记忆,那些穿上民族服装的孩子们可高兴了。”
  


  同国际舆论在西藏的环境保护问题上存在误解一样,有境外媒体称青藏铁路通车,大量的汉人进入西藏毁灭了藏族文化,藏族文化被汉文化同化。针对这样的舆论,向巴平措平静地用数字回答了这个问题,到2006年末,西藏常住总人口为281万人,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仍占91.8%。藏族依然是西藏的主体民族,藏族人口始终占西藏总人口的绝大多数。所以,在西藏根本不存在被汉文化同化的问题。相反,西藏人民也有进入先进民族行列的要求,西藏不是某些国家的原始文化保留地,更不是动物园的化石。
  向巴平措说:“我出访时,遇到对西藏持有种种误解的人,我都会建议他们来西藏实地看看。‘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我说你们可以不相信我说的话,但是欢迎你们来西藏看一看。有的人在看到真实的西藏后,打消了一些误解。”
  有一次在加拿大,有一个外国人对向巴平措说,你有什么权力代表西藏人民,此人的意思是说代表西藏的应该是达赖喇嘛。向巴平措跟他说我是土生土长的藏族,是从基层一步一步工作到今天的位置。你们的议会不是也进行选举吗?向巴平措就跟他讲在中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怎么回事,他这个自治区主席是怎样选举产生的等等。通过沟通,这个外国人表示理解了。
  
  让广大农牧民共享发展成果
  
  在西藏1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农牧民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如何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也是西藏代表关注最多的热点之一。
  曾在西藏工作过的胡锦涛总书记对西藏农牧民住房条件的改善情况特别关注。几乎在每次的全国人大会议上,他都关切地询问。这次晓红代表给总书记带来了好消息,她说,现在大多数珞巴族人的住房都实现了人畜分开,像城里人一样住上了二层楼房。
  从2006年起西藏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以来,西藏农村出现了新面貌。
  一排排石木结构的二层楼房随处可见。从拉萨贡嘎机场到市区之间的道路两旁,见到的都是二层石木结构的楼房,俨然大城市的别墅区。
  作為西藏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突破口,已经有29万农牧民住进了新居。西藏力争再用5年的时间,使全区80%的农牧民住上安全、适用的住房,也就是说将有100万户农牧民受惠。
  尽管如此,全国人大代表、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维色还是表示,他每次下乡考察时感觉压力很大,因为他发现昌都国道沿线老百姓的房子十分讲究,富裕的人家还专门请装饰工人用不同的颜色将藏族“吉祥八宝”的图案雕刻在建筑上。但是,远离国道的老百姓的房子仍然很简陋,这像一块石头沉重地压在维色的心头。让广大农牧民共享发展成果,也是所有西藏代表未来工作的诉求之一。
  在今年的人大会上,还有一件喜讯,令西藏代表们振奋,那就是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从今年起在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继续对农村贫困家庭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活费。全国人大代表、西藏自治区副主席德吉说,总理讲到“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语言很朴素,但是令人十分感动。
  她认为“教育公平”,就是一定要让西藏的孩子享受到全国发达地方相同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条件,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使西藏这样的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更有希望。
  
  (稿件反馈请至[email protected],欢迎读者与主持人交流。)
  责编:雷向晴
其他文献
编者按:2005年8月初,《今日中国》阿拉伯文版编辑部同仁出席了中国外文局领导为埃及大使阿里·候塞姆丁·希夫尼(Aly Houssam El-Din El-Hefny)举行的饯行宴会。随后,我们《对外大传播》的记者带着对中埃两国关系回顾和展望的愿望,对埃及驻华大使阿里·候塞姆丁·希夫尼进行了专访。他虽即将离任,但面对我们的采访,仍娓娓道来四年间他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和对中埃关系深深的
期刊
编者按:《陶非陶:我在陶瓷国度的明星历程》一书讲述了一位留学生在中国学习和生活的经历和感受。他本人聪明、善良、多才多艺,是中国著名相声演员丁广泉的弟子。书中通过这位外国人在中国学习、恋爱、旅游、制陶、练习书法绘画、做沙雕、主持节目、唱京剧、演小品的感受,以及他对于中国的见解,使读者通过他的眼睛,印证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折射出现代中国的巨变,使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到中国当今最新的发展进程,向全世界人民
期刊
安理会是联合国系统内最严肃的政治机构。按常理,安理会的会议也应该严肃无比。但我在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工作期间,通过细心观察,却像当年哥伦布那样,得到了一个“大发现”,即大家在安理会内并非循规蹈矩,而是活泼有余,不少人在会场内甚至我行我素,搞起了“小动作”!  通常而言,如果安理会当天的会议议题重要,台上发言者级别高,且妙语连珠,座上听者必定精神集中,双耳“高”竖,目不二用。但如果会议只是讨论例行性的议
期刊
8月11日至17日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厅700多幅照片吸引了人们的视线,这是100多名中外摄影师深入西藏用镜头捕捉到的宝贵画面——迷人的神山圣湖,众多的古寺古迹,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民族文化,以及西藏各族人民在建设自己的家园中所创造的奇迹一一展示在人们面前。  这些摄影师都是由中国摄影家协会邀请的、国际摄影组织推荐的知名摄影师。其中,国外和港、澳、台摄影家大部分由国际摄影联合会、欧洲无国界摄影组织、英国皇
期刊
当人们谈到中国,无疑首先想到的是北京。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的中心。而环绕北京的,是一个古老而充满现代活力的省份——河北。  河北省历史悠久,底蕴丰厚,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黄帝、炎帝、蚩尤在这里从征战到融合,开创了中华文明史。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君主大禹划分九州,将此地称其为“冀”,意为充满希望的土地。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地属燕国和赵国,有“燕赵”之称。元、明、清三个朝代定都北京,而
期刊
这次卡特里娜飓风袭来,因大堤决口,整个新奥尔良市沉没在一片汪洋之中。且不论这次灾难给美国带来的损失,就美国政府处理危机的计划而言,非常失败。而它不是财力和能力的问题,而是重视程度及处理机制上的问题。  目前,华盛顿和州政府官员仍为洪水的责任问题争论不休。人们对于联邦政府处理地区洪水泛滥反应迟钝给予了猛烈抨击。其实危机发生前,有许多信息已经透露出这种危险,政府官员不拿它当回事,认为有问题不等于有情况
期刊
人生的早晨,还很弱小,需手脚并用;人生的黄昏又太衰老,需借助拐杖;只有人生的盛午才最有力量,乃直立行走,日方中天……在古希腊神话中,因为有许多人没有回答出人面兽身的斯芬克斯神所要求的答案,于是被残忍地推下了山崖。至今,这尊神像还伫立在阳光直射的金字塔上,对世人保持着至高无上的沉默。这个关于智慧和情感归宿的寓言也还弥漫在后人的文学作品中。  提起埃及,首先闪现在人们脑海中的是冷峻的金字塔和金字塔下昂
期刊
何谓外宣,何谓内宣?当全球经济一体化到来时,国际社会无法再一味地固守冷战时期的阵营,很多话题都有了国际意义,比如:2005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还有中国人民币是否升值的问题等,都已不再仅仅是国内新闻的关注点。  每当《对外大传播》的记者采访外国驻北京的新闻机构时,每每会听到这些外国人提及的是《瞭望东方周刊》、《南风窗》等,那些有可能仍被我们视为“内宣”的刊物,占据了惜时如金的外国读者的
期刊
编者按:  “交流学”和“传播学”英译为同一个词“communication”,把中国学术界盛行的“传播学”转换为“交流学”,是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先生的首创。由吴建民先生主编的《交流学十四讲》,与通常意义上的传播学内容有所不同,它包含了许多对外交往和交流实践当中的成功个案,是一批中国外交精英人物经验和智慧的总结与理论升华,对于今天从事对外交流和传播工作,经常与国外政府机构、传媒等打交道的人员来说,
期刊
编者按:《陶非陶:我在陶瓷国度的明星历程》一书讲述了一位留学生在中国学习和生活的经历和感受。他本人聪明、善良、多才多艺,是中国著名相声演员丁广泉的弟子。书中通过这位外国人在中国学习、恋爱、旅游、制陶、练习书法绘画、做沙雕、主持节目、唱京剧、演小品的感受,以及他对于中国的见解,使读者通过他的眼睛,印证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折射出现代中国的巨变,使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到中国当今最新的发展进程,向全世界人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