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幽地宫深几许

来源 :今日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tou119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日蝉鸣的阵阵嗡嗡声传入耳膜,这是秦始皇陵园区的一个安逸的午后,2200多年前,这里的场面却是举袂如云的艰辛修建,继之以惊心动魄的战火劫掠此后有关秦始皇及其神奇陵墓的传说在整个中华人地流传小息,成为一个永恒的秘密,直到上世纪60年代,第一批考山人员在秦始皇陵首次勘测,这团迷雾中才透出一线光明,笔者在1998年的冬天加入秦陵考古队,从此,这位千古一帝的传奇,始终在我脑海里萦绕不去,近6年来,几乎所有发现都出乎我的意料,甚至让全世界为之震惊。
  
  奇迹的诞生——秦始皇陵
  
  提起秦始皇陵,估计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其实,尽管这个拥有8000兵马、并且千人千面的陶俑军阵蔚为壮观,却远不是整个秦陵的核心,兵马俑坑不过是陵区里已知的180多个陪葬坑十的3个而已,而且远在陵园的核心——封土堆以东1.5公里外。
  秦始皇的整个陵园位于骊山北麓的洪积扇上,现在陕西西安市以东的临潼县郊,自从大秦帝国轰然崩塌,项羽的起义军纵火焚烧了这座伟大陵园后,两千年来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一个高耸如平顶金字塔(覆斗状)的土堆。它的方形底边长350米左右,风雨的侵蚀和上面葱笼的草木,掩去了它的几何棱角,使其看起来像一座平常的小山丘。
  据勘测,有两重“回”字形的高大城墙围绕着秦陵封土。城垣外围南北长2188、东西宽976米,墙内遍布雄伟的宫殿。但秦始皇的陵区并个仅限于双重城垣之内,在具广达6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均发现有秦代皇家文物遗址。
  这座陵园的无穷魅力并非仅仅因为其大,重要的是没有人能说得清里面有些什么。汗牛充栋的各种史书上已经将秦陵说得神乎其神,但比如已经出土的兵马俑和石铠甲,却从未见诸记载。
  从秦王赢政即位到秦始皇帝此后一年,秦陵的修造历经38年。赢政刚即位时,限于泰国当时的国力,投入修陵的可能不过万令人,及并天下后,征发来的刑徒劳役竟达70余万。兵马俑坑等一些重要项目估计就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当然,它们只好栖身于早先划定的陵园墙垣之外,由于秦始皇是在出巡途中猝死,所以当时的陵园还没有完成,秦二世继位后还继续收尾工作,直到秦末战争爆发,工程才被迫中止,个别项目并未最后竣工,如此一来,秦始皇陵的秘密永远也无法预料。
  
  高深莫测——封土堆
  
  秦始皇陵的封土只有经过精心测量。才会发现这座长满石榴树的山其实是一个平顶四方锥形的台体,上世纪70年代之前,两次人规模平整土地,已经使它底层的边缘小那么规则,并且在四周切出了一圈黄土断崖。
  这个相貌平实的封土堆一目了然,然而它的高度却令许多专家伤透了脑筋,可以说是所打秦陵研究项目中歧见最多的一个问题。《汉书》中提到秦始皇陵封土“其高五十余丈”,秦汉时的五十丈,合今日的115米,但现存的封土却远没有如此之高,学者们为此投入了不懈的热情,可多年来努力得到的封土现存度,竟然有从35.5米到87米、不下十余种的结果。
  为什么一动不动摆在我们面前的封土高程,会有这么多的面具?除了测量时测点位置不同、相对标准不同(封土堆立于一个东南高、西北低的缓坡之上,因此封土顶端据四条底边的垂直高度是不同的)等硬性误差外,有人认为问题出自水土流失的缘故,更有甚者认为文献记载出了问题。
  其实,2200多年来的水土流失固然会使封土有所降低,但其程度远不如推测的那么多。两千年来同处关中的西汉诸陵,封土降低的高度仅两三米,并且秦陵封土堆周围也只有1--3米厚的封土流失堆积,因此我推算秦陵封土两千年间流久的幅度也就仅数米而已,考虑到各种可能后,我认为文献记载的“五十丈”,其实只是当年的设计高度,它和实际成品之间之所以存在巨人差异,是因为秦末战争爆发致使持续多年的工程嘎然而止,封土堆只完成到大致现有程度,修陵的劳工就被迫拿起武器走向战场,时至今日,站在封土北侧地平观测,并未最后完工的封土现高54.4米。
  封土堆的神秘之处并非只是在于学者们的数字之争,去年初,秦陵地区的温度降到零下11℃,封土堆外的石榴树冻伤严重,而封土堆上的却安然无恙。通过红外遥感调查发现,封土堆地表和地下温度比其它区域平均高出2-3℃C之多,所以上面的石榴树得以逃过严寒的劫难,有技术人员分析,温差的原因在于封土堆的土壤结构和含水量与周围不同,更因为封土堆下存有地宫。
  秦始皇的地宫是否真的存于封土之下,两千年来却众说纷纭,比如《汉旧仪》上记载,丞相李斯向始皇帝汇报陵墓的建设进展时曾说:“臣所将隶徒七十二万人,治骊山者已深已极,凿之不入,烧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天状“结果是”其旁行三百丈乃至”。于是有人推测封土下并非真正的地宫所在,更有人臆断始皇帝的墓室在南部的骊山里,当然,多数人还是认为基室就在封土下。但是,没有科学的根据,所有的说法都只是“推测”而已。
  结束“推测”的时间始于2002年11月,中国地质调查局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开始联合对秦始皇陵区进行物理探测,这一课题被列入国家“863”高科技计划。本次探测动用了重力法、磁法、电法、放射性法、弹性波法、核磁共振法、地温法、测永法等8大类22项物探手段。结果显示了由于地宫开挖后回填夯土引起的明显重力异常等现象。所有勘测结果都表明,秦陵地宫就存在于现封土堆之下。
  如今,无可辩驳数据为我们勾勒山秦陵地宫的精确形制。当初开挖的墓圹(坑穴 )主体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5米,开挖范围和墓室均呈长方形,在墓圹边沿建造有一圈巨大而且精细的夯土宫墙,高出地面竟达30米,顶部距封土表面最浅处只有1米左右,这一围绕墓室筑就的细夯土墙,在所有其他陵墓中从未发现过,无疑是秦始皇陵的一个创举更令人惊奇的是外墙面的9级台阶上(每级宽2米),都钻探出残瓦碎片,难道埋入土下的墙侧台阶上,竟然还修建了9圈长廊?若不是钻探发现残瓦,谁又能想得到如此庞大的地面建筑竟会藏在封土之下。
  从墓扩外要经由基道进入地宫,根据西汉以前陵墓的考古经验和“端门四达”的理念,只有至尊身份的人才使用4条墓道,过去所有专家都相信秦陵地宫至少有四条墓道,而且每侧还不止一条。但经过遥测和古钻探确认。地宫只有东西两侧各一条墓道,而南、北两侧尚未发现类似结构。这一结果完全出乎我们的预料,因为最有资格使用四墓道的秦始皇陵,竟然只有两条
  通过物探遥测,我们眼光终于能够深入到地宫核心。秦始皇的墓室东西长80米,南北宽50米,空间高度15米,墓底距离封土顶72米。墓室或墓道的顶部可能为青石结构,这种石材明显不同于陵墓南侧骊山上的石质。也不同于封土堆中夹杂的自然石块,却与距秦陵六七十公里外的渭北诸山一带的石灰岩相同。晋人潘岳在《关中记》中的记载得到了验证:“骊山无此大 石,运取于渭北诸山。故其歌曰‘运石甘泉口,渭水为不流。千人唱,万人相钩。’”但我们现在还无法想像墓顶宽达50米的跨度当年是如何解决的,要知道兵马俑陪葬坑中使用的青砖表明,当时的工匠尚不清楚两砖之间需要错缝这一关键技术,至少错缝技术还没有成为每个工匠都必须掌握的基本常识。
  至于墓室内部的细节情况,我们至今还知道的不多。不过关于史料中记载的秦陵地宫里水银造的“百川江河大海”,这次物探结果再次给了我们信心——秦陵地宫中的汞含量的确异常之高。能流动的水银白川江海,不仅可以让地宫富丽堂皇,还能够有效地防腐防盗。高浓度的汞蒸汽一旦被人体吸入,轻则肌肉瘫痪、精神失常,重则一命呜呼。在重重机关和强弓弩箭之外,不知秦始皇及其工程师是否就是将水银江海设计为另一重防盗设施。不论怎样,两千多年来这些防护陷阱好像一直没派上用场。
  
  下锢三泉——地下排水系统
  
  秦陵地区的地层中存在有多层自东南向西北流动的地下潜水。因此在地宫修筑过程中遇到的最大一个困难,就是当下挖至潜水层以后如何排导多层的地下水,而且还要考虑地宫建成后的防水措施。此次勘探出的一套地下阻排水系统,让所有的难题都迎刃而解,也让全世界所有的工程专家都叹为观止,联想到同时代都江堰、灵渠等同样有如鬼斧神工的水利工程,我对秦帝国建设者的高超智慧钦佩不已。
  墓圹开挖的同时,先在地宫的迎水面(即南部和东西两侧) 挖设一条超过地宫设计深度、平面略呈“U”形的人工沟壑,从而汇聚各层地下潜水,并阻拦其进入墓扩,以利于北部地宫的修筑。这条778米长的排水渠环绕墓圹的三侧,是整会系统的前段。南侧水渠最宽,上口宽达84米,底宽9.4米,渠中心处深39.4米。
  后段排水设施全长525米,由位于封土西侧以外类似“坎儿井”的一组明井和暗渠组成,与前段工程的西北端相接,将前段沟渠汇聚的地下水流排出陵园。这些明井暗渠连成的排水道呈“Z”字形布局,现已探出8段明井和7处暗渠交替相接。明井都是口大底小,相互之间以拱顶的地下暗渠相通。暗渠底宽约1米,顶部已基本坍塌,然而渠洞内却没有发现管道。
  前后两段排水渠道能够顺利保障地宫的修建,但工程结束后上面终究是要覆盖封土的,那样前段水渠就再也无法承担起排水功能,于是秦代工程师利用枯水季节,将加工过的青膏泥(质地细密类似湖底淤泥,隔水性强)填充在前段沟渠内并逐层夯实,夯层厚达17米;在青膏泥之上,再以21米厚的含沙黄土夯填。这样前段的排水沟渠就摇身一变,成为横亘地下的拦水大坝,功能也由排水转为阳水,用另一种力式隔断了地下潜水对地宫的渗透,由于受阻的地下水不再汇聚成流,后段的明井暗渠也基本丧失了排水功能,但它的使命已经完成了。我估计正是因为后段作为临时工程,所以暗渠部分才没有必要铺设管道以延长它的使用寿命。
  这组地下阻排水系统随陵园的自然地势而精心布设,可以看出当年的设计者和施工者,对陵区地质状况的了解已达到相当程度,并具备极为高超的测量技术。这—系统的功效讣人十分满意。地宫的建成本身就说明了排水系统的成功而阻水系统,更是经历了2200多年的时间检验。此次物探中,利用自然电场法和核磁共振法测山,在所推断的墓室和地宫范围内为不含水区,而阻排水渠外测(南段之南)的相同深度为含水区从而证实这个地下阻排水工程迄今仍然在发挥着作用。这应该就是班固在《汉书》中所言的“下锢三泉”。
  与地下阻排水工程相呼应的是地上的排水系统。秦陵地区两千耳前温和多雨,气候比今大湿润得多,由骊山而下的地表径流和由此而产生的地下潜流出比现在大为丰沛,因此,秦始皇陵在设计过程中少小得一套立体的防水设施。在陵园内不论是墙脚楼旁、封土周围,均列有整齐的排水管道,形成一整套纵横交错的地表排水设施。它们能将生活用水、地表雨水迅速排到地势低洼处,并引向陵园外。
  
  石质甲胄陪葬坑
  
  秦始皇的伟大陵园就如同他的王朝和野心,不但纵贯地上地下,而且冲出了两重墙垣,扩展到方圆6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数以百计的陪葬坑散布其间。自从30年前冒出兵马俑1 号坑以来,已经发现了181座大小、内容、形制各异的陪葬坑,其中77座在陵园墙内,104座散布墙外。如此众多的陪葬坑就象中央集权的帝国政体一样,也是自秦始皇才开始出现。而且每新发现一处,都让我大开眼界,在文物出上之前,谁也无法预料这位天才帝王在他的陵区里埋藏了些什么。
  最小的陪葬坑向积仅二三平方米,而最大的兵马俑1号坑广达14000多平方米,1996年在封土东南内外墙之间发现的K9801陪葬坑,面积之大竟然不亚于1号兵马俑坑。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坑中埋藏着大量由青铜丝编缀的石质盔甲,已经发现的有石铠甲150领、石胄(头盔,亦称兜鍪)50顶和马甲1副。石质甲胄从前不但没有人见过,甚至闻所未闻。
  仔细揣摩这些石铠甲,发现它们虽然做工精细,尺寸也适合真人穿戴。但青右的质地毕竟太脆,而且20公斤左右的份量过于沉重,所以这些盔甲并不实用。看来它们和兵马俑一样,只是模仿战国时期流行的皮甲和铁甲来作为随葬用的。秦始皇的地下王国既然有军阵兵营,当然也应该有武器库。
  形制相近的石铠甲使得兵马俑身上泥塑的铠甲顿时变得真实起来。而石胄的面世还改变了自古以来人们对秦军装备的认识。因为史书里讲秦军作战勇猛,重进攻而轻防御,因而不戴头盔,而出土的兵马俑中也确实没有带头盔的,所以“秦军无胄”几乎成了定论。但这些石胄不但证明了头盔当然是秦军常规装备,而且样式新颖,只露出鼻眼之间的一小块空间,对头部的防护十分周全,那幅马甲也是绝无仅有,不论兵马俑坑和铜车马坑的马俑身上,还是殉葬的所有真马尸体身上,都没有发现过马甲的痕迹。
  
  下马称臣——文官俑陪葬坑
  
  
  陵园内城西南角的K0006坑虽然不大,却让我度过了更多的不眠之夜。它的珍稀之处首先是未被火烧过,而陵园内外已知的绝大部分陪葬坑都有焚烧的痕迹。有的学者曾以人为的“燎祭”仪式来解释如此普遍的焚烧。这个坑则成为“燎祭”之说的反例,而从另一方向佐证丁关于秦陵毁于西楚霸王之手的记载。
  坑中有真人大小的陶俑12尊、铜钺4把、木车一辆和葬马20余匹。12尊陶俑一经出土,与上焦村马厩坑中跽坐姿态的养马圉人俑的区别就一日了然。它们均为站姿,而且服饰的级别都很高,马夫或马厩管理者何需如此尊贵?随着修复与研究的进行,它们的身份越发清晰其中头戴单板长冠、双手前伸的4位是的驾车的驭手,而另外8位袖手而立,有的戴单板长冠,也有的戴双板长冠。要知道戴双板长冠的在汉初至少是八级“公乘”爵位的官吏,比照秦俑,从军阶上讲仅低于将军。这8位腰带上都佩挂着环首削刀以及一个扁平的长条状小囊。那陶削是用来刮削竹木简的文具无疑,但那扁平小囊中所盛之物,却让我百思不得其解。汉代画像砖石中悬削常有所见,而带扁平小囊的形象却从未见过。最初猜测里面可能是印章,但形状又相去较远。辗转反侧了好几夜,我才回想起过去发掘汉墓时,经常看到一种扁长的石块在墓主人的腰际,与铜铁削刀一起共出,但一直小知作何用途。因其长短宽窄与陶俑身上的小囊尺寸相近,使我蓦然将它们联系起来,囊中之物很可能就是扁长的石块,它与削相配,作为文具只能是砥石。如此看来,这8尊袖子经立俑应该是秦代的高级文职官员,那么它们每人左臂与胸腔间那处椭圆形的孔,可能就是夹持成册的简牍之处。这8件面容恭谨祥和的文官俑乃是最早的国家公务员形象,待到4件青铜钺从坑中的厢房出土,我们就断定此坑代表秦代中央官署机构无疑。
  始皇帝陛下竟然连政府机构和满朝白宫也要一同搬入地下以管理他的刀山江山!
其他文献
北京四合院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历史文化的精华。在陕西岐山凤雏村就发掘出先周宫室完整而成熟的两进四合院遗址。从后来汉、隋、唐、宋历代的绘画中可以看出四合院的形制和文化融合诸多因素逐渐形成的过程,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最左端绘有一宅,其布局已经与北京四合院几乎完全一样。  到了明清,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的规整式院落民居更加普及和发展,形成了中轴对称、向心凝聚、开敞的院落、封闭的宅墙这些主要特点。这种格局
期刊
编者按:在今天的地产界乃至商界,他们是成功的企业家,他们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风采各异,各有千秋。也许有人会说:“他们天生就具有的商业奇才。”其实他们在许多年前也跟平常人一样,有的下过乡、插过队、种过地、参过军、做过普通的职员、从事过软件开发,甚至还有的下井挖过煤等等。但,他们今天的成功也决不是偶然的,他们都走过一段鲜为人知的创业路。为此,本栏目特开辟“我走过的创业路”,用我们真实的语言记录他们成功所
期刊
11月27日,在北京召开的“世界钓鱼运动联合会冰钓考察团、媒体联谊会暨欢迎冰钓主席伊格尔先生酒会”上,国际冰钓主席伊格尔先生、世界钓鱼联合会亚洲发展委员会主席李开君先生,向到会的媒体记者、钓鱼界嘉宾正式宣布:经第27届世界钓鱼联会会代表大会所有会员国研究,一致通过由中国举办2006年和2007年世界冰钓锦标赛,由中国负责所有的组织工作。对于这个喜讯,中华名人垂钓俱乐部秘书长刘强先生代表中国垂钓界、
期刊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书家蔡修权是在朋友的引荐下我们得以相识的。他师从章祖安,是安徽工业大学的书法教师。书法作品及文章在《书法之友》、《青少年书法》、《中国书画报》等报刊发表,并作专题介绍。  蔡修权自幼喜弄翰墨,自得其所。1978年得书法家李六珍的指教,自此于书家之道孜孜以求;上世纪80年代又入室中国美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章祖安之门里,更是如鱼得水,日就月将。因恐自身国学根基
期刊
编者按: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是我国不得不面对的世纪性难题,无论是农民的就业、收入增长、社会保障问题;抑或是农业的土地流传、结构调整、农产品国际贸易问题;还是农村的市场体系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乡镇企业二次发展、农村城镇化的推进、费改税等等的一系列问题,都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的阻碍,成为在相当长时期内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核心问题之一。   那么,中国的“三农
期刊
收藏是传统艺术文化的凝练  孙国志认为,“收藏就是一再的淘洗自己生命的过程,从决定收集某件藏品开始时,他就认为收藏是一个人生命部分的印记。一开始,你惊喜于世界的开阔,随着藏品的增加,你满足于生命的丰富多彩,直到他们成为你生命包袱,你不得不重新思考留下什么,放掉哪些,让自己有新的空间。而经过这样的循环之后,你会发现自己更精粹,就像淘洗出的沙金,闪闪发光。”   对于一个收藏爱好者来说,收藏是一种求知
期刊
长期以来,“劳动模范”已经在人们心中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2002年7月,西安交通大学教学主楼工程开工。这个6万多平方米、上亿元造价的工程,引起了多家企业的激烈竞争。建工集团打出“劳模效应”这张“王牌”,把李之会、高占强两位全国劳模的资料放进了标书,从而获得了加分,使建工集团终以较大的优势胜出。事实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劳模作用的发挥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企业经营生产过程中,建工集团凭借劳
期刊
中东是一个突发性事件层出不穷的地区,也是一个牵动国际关系敏感神经的地区。巴以冲突、伊拉克局势和伊朗核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备感棘手的中东三大难点问题。2005年,这三大难点问题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或变化。     三道难题尚待解    中东三大难题的一个共同点是2005年都夹杂了“选举”的因素。巴勒斯坦人在1月25日投票选举阿巴斯担任新一任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已经成功地将巴勒斯坦从阿拉法特时代
期刊
美国总统布什于11月14日乘专机离开华盛顿,开始了他的亚洲之行,出访日本、韩国、中国及蒙古。在这几个国家中,日韩蒙三国都将美国视为自己的“邻国”。日本是岛国,二战后它将称霸海洋的美国当成自己的“邻国”;韩国的地理位置特殊,与美国关系复杂,不少韩国人认为除中日朝外,美国是韩国的“第四个邻国”;蒙古是中俄间的一个内陆国家,却将美国视为“第三邻国”。而美国一向认为中美关系错综复杂,但也已从布什执政初期的
期刊
乘着十六届五中全会的东风,根据今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和卫生部医院管理年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的总体安排,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继8月份对北京、上海、浙江等16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医院管理年活动进行第一轮督导收到良好成效之后,10月中下旬又对河北等15个省、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管理年活动进行了第二轮督导。前后两轮督导,是我国改革开改二十多年来,医疗行业规模最大的一次国家级工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