榄香烯注射液在食管癌围手术期治疗中的临床观察

来源 :国际肿瘤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榄香烯注射液在食管癌围手术期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于河北大学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180例,按照计算机产生的随机序列号分为试验组(n=90)和对照组(n=90),试验组术中胸腔冲洗、淋洒留置榄香烯注射液并术后静脉滴注;对照组术中应用生理盐水胸腔冲洗。观察两组安全性指标、近期疗效指标、免疫指标、肿瘤标志物水平、远期获益指标。

结果

试验组白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减少、肌酐升高、转氨酶升高、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43.33%(39/90)、0(0/90)、5.55%(5/90)、6.67%(6/90)、4.44%(4/90)、0(0/90),对照组分别为53.33%(48/90)、1.11%(1/90)、2.22%(2/90)、4.44%(4/90)、7.78%(7/90)、1.11%(1/90),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802,P=0.179;P=1.000;χ2=0.595,P=0.441;χ2=0.424,P=0.515;χ2=0.871,P=0.351;P=1.000)。试验组术后拔管时间为(173.36±41.09)h,术后住院时间为(14.82±4.35)d,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为(81.43±3.89)分,对照组分别为(175.76±40.46)h、(15.34±5.22)d、(80.49±2.67)分,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395,P=0.695;t=-0.726,P=0.472;t=1.890,P=0.061)。试验组引流液总量为(665.39±201.31)ml,吻合口瘘发生率为1.11%(1/9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32.67±213.84)ml和8.89%(8/9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173,P=0.032;χ2=4.211,P=0.040)。治疗前,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后1周复查,两组的CD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5.45±6.96)% vs. (53.71±6.54)%,t=1.728,P=0.087];试验组的CD4、CD4/CD8、NK细胞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9.43±5.05)% vs. (25.92±8.06)%,t=3.501,P=0.001;1.30±0.21 vs. 1.23±0.20,t=0.229,P=0.028;(254.20±15.21)个/μl vs. (237.05±10.73)个/μl,t=2.741,P=0.007]。试验组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分别为(1.37±0.18)ng/ml、(1.26±0.28)ng/ml、(0.89±0.17)ng/ml、(1.06±0.24)ng/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6±0.42)ng/ml、(2.92±0.45)ng/ml、(2.38±1.55)ng/ml、(2.82±0.15)ng/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3.928,P=0.014;t=19.728,P=0.011;t=17.924,P=0.006;t=16.625,P=0.003)。试验组患者1年复发率为2.22%(2/90),半年死亡率为1.11%(1/90),对照组分别为5.56%(5/90)和2.22%(2/9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595,P=0.441;χ2=0.000,P=1.000)。

结论

榄香烯无瘤技术序贯治疗联合术后静脉滴注对于食管癌患者术后恢复有积极作用,可预防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改善患者免疫功能,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安全可行。

其他文献
目的对比无创通气与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北京大学首钢医院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120例住院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随机数表法分为HFNC组与无创通气组,各60例。其中HFNC组有2例出院后失访,最终58例进入统计分析。HFNC组采取常规综合性治疗+HFNC,无创通气组采取常规综合性治疗+无创正压通气。比较2组入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是否存在糖皮质激素抵抗现象,以及姜黄素能否改善COPD患者糖皮质激素抵抗现象。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住院的COPD患者及健康者为研究对象,按要求分组:健康组,COPD组。分离得到各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设置药物干预:空白组、地塞米松组、姜黄素组、地塞米松+姜黄素组(10-7mol/l)。培养后离心获取上清液。通过
目的通过被动吸烟致大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模型,探讨COPD形成过程中肺组织和肺外组织骨骼肌中活性氧(ROS)、丙二醛(MDA)、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改变。方法选择健康8周龄SPF级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OPD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COPD模型组采取被动吸烟方式8次/d,每次间隔1 h,持续被动吸烟4个月。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
目的探究热休克蛋白27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住院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以2014年6月至2016年11月在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AECOPD患者246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入院时热休克蛋白27(HSP27)浓度分为2组,其中HSP27≥3 098 ng/L组68例,HSP27<3 098 ng/L组178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心肌肌钙蛋白T(高敏)(c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的预测因子,并开发一种预测量表,使临床医师能够对COPD患者进行筛查,尽早发现COPD急性加重的患者。方法收集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呼吸内科就诊的COPD患者323例,其中COPD稳定期患者129例,急性加重期患者194例。在患者到达门诊或急诊时由临床医师评估和收集可能的预测变量的信息,建立多元回归模型,确定与CO
目的探讨脂氧素受体激动剂(BML-111)通过调节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3(NLRP3)炎症激活活性氧(ROS)产生来介导COPD的对于抗炎的作用的影响。方法SPF级雄性小鼠32只随机数字法分成4组,正常组、COPD模型组、BML-111低剂量组、BML-111高剂量组,每组8只,应用脂多糖和烟熏的方式建模,观察小鼠的COPD情况,通过HE染色观察小鼠的炎性细胞浸润情况,通过Western
支气管哮喘(哮喘)的发生与遗传和环境因素相关,是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为特征的疾病。表观遗传学是整合环境暴露和遗传学的关键,目前已成为哮喘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近年来,研究认为组蛋白修饰、甲基化修饰和非编码RNA相关基因沉默是启动和维持表观遗传修饰的机制。气道平滑肌(ASM)增厚是哮喘的一个显著的病理特征,增厚的ASM具备重要合成功能,是炎症趋化因子、生长因子、脂质介质和基质调节剂的丰富来源,在哮
胃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具有异质性强、进展快和预后差等特点。胃癌肝转移是造成晚期胃癌死亡最主要的原因。目前,临床上胃癌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系统治疗(全身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手术切除、介入治疗及放疗等,但治疗效果均欠佳,胃癌肝转移更是缺乏规范化的治疗策略。目前,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在恶性肿瘤诊疗中广泛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中国胃肠外科专家组根据胃癌肝转移的临床特点及手术可及性
目的通过对比线上和线下两种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诊疗模式制定的综合诊疗方案,探讨采用线上和线下联合的癌症MDT诊疗模式的可行性。方法以2020年3月17日至2020年5月17日山东省肿瘤医院采用线上和线下MDT诊疗模式的168例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评价线上和线下MDT诊疗模式制定的综合诊疗方案的一致性,并分析综合诊疗方案不同患者的临床特征,如年龄、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
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是起源于表皮及其附属器角质形成细胞的一种恶性肿瘤,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且尚不明确。CSCC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总体上呈增长趋势,使得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日渐增多。表观遗传不改变基因组序列,通过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染色质重塑等方式调控基因表达。其可逆、稳定的遗传特征将为CSCC发病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