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篮球运动是一项普及性强、深受学生喜爱的运动,特别是姚明和易建联登陆NBA后,更是在我国掀起了篮球运动的热潮:作为一名班主任,我经常组织学生打篮球,让学生在篮球运动中充分感受到集体的合作、对抗的公平、拼搏的乐趣。每一次运动过后,我的身心都犹如经受一次充满乐趣的洗礼:清爽、愉快、酣畅。工作一天的疲惫,抑或生活的压力、烦恼在传球、投球、断篮中消失殆尽。一次与学生进行篮球运动后的交流,促发了我的思考,其实篮球运动蕴涵着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
每次训练、比赛后,我都和同学们一起畅谈、分享彼此在篮球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一段时间后,一些学生的变化让人惊喜:上课调皮捣蛋的孩子,自控能力增强了;消极自卑的孩子开始展现笑脸了,有自信了……他们开始成为班级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我想这和篮球运动的严密性、竞技性、规则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复杂多变的比赛过程,提高了学生们神经系统的灵活性,进而提高了大脑的分析综合能力和应变能力。运动中的集体配合,培养了学生们的团队精神,提高了他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竞争对抗的游戏形式,使一些不喜欢运动的学生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篮球训练的过程中,我努力营造一个快乐、轻松、信任的氛围,整个团队在训练过程中不时爆发出快乐的笑声和热烈的掌声。学生的自信心和心理自我调控能力逐渐得到提高,积极情感得到了极大激发。
篮球运动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每一次运动后的总结、分享又延伸了篮球运动的意义。
团体心理辅导组织的篮球训练与比赛,和体育课上的篮球活动是不同的。第一,团体辅导对象是有选择的,针对性强。第二,两者目的不同。团体辅导目的是在篮球运动环境中唤起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的各种体验,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和自信,培养公平意识和创新精神。然后通过分享讨论,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成长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问题,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运动后的分享讨论是整个团体心理辅导的核心。
通过实践,我认为这不失为团体心理辅导的一个有效方法。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学生更直接地理解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服从规则的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的包容品质,这些良好的心理品质都是学生将来适应社会、健康生活必不可少的因素。作为心理辅导老师,利用自己的特长,创新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中去,更好地提高了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效。
一、学习公平公正的为人处世原则
公正是处理人际关系时的公平与正义的伦理原则。他人是一个与自己完全对等的客体,在涉及利益关系时,双方都有对等的权力,为了保证各自的利益,双方都应遵守相同的准则和义务,为了保证合作成功,也为了各自在合作中顺利实现共同利益,对规范的同等遵守的公正十分必要。
这在篮球运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篮球比赛是一项以得分多少判定胜负的集体运动项目,比赛中允许适度合理的身体接触,这就必然会产生犯规现象。但是公正、公平的原则必须坚持。
“篮球比赛紧张激烈、扣人心弦。突然一名队员故意用脚勾他人使其摔倒,轻而易举把球抢了过来……作为裁判的我及时判罚。”比赛后,我组织学生们讨论有关比赛公正的问题。让学生们认识到篮球比赛乃至生活中所有的竞争,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公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公平竞争才能为自己赢得尊重。不择手段的竞争往往会给活动带来消极的影响,在竞争中应提倡平等公平。通过篮球活动与比赛,学生们公平竞争的意识得到了培养,也学会了公平参与竞争的方法,并且懂得充分尊重对方的人格自由和尊严,还表达了要把公正意识运用于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的愿望。
二、学习真诚文明的待人礼仪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外在形象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涵养,也向人们传递着。一个人对生活的内心态度。具有优雅的仪表,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给那里带来文明的春风,良好的氛围。
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我组织队员学习一些篮球礼仪,进行角色模拟,如赛前的入场仪式,比赛前后的互致问候,比赛中的尊重对手、尊重裁判等,培养孩子们的优雅气质和风度,从而形成自觉而且良好的礼仪行为。
“篮球比赛进入‘白热化’,突然有对手受伤倒地,我并没有吹停比赛……有进攻优势一方的一名队员,停下奔跑的脚步,伸手去帮助那个倒地的对手……”在团体讨论分享活动中,我抓住这样的契机进行礼仪教育,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去体验、感悟礼仪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感悟运动中的礼仪魅力,提升人际交往中的真诚相待、互相包容的品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那些攻击性强的孩子也逐渐成为“谦谦君子”,这就是篮球的魅力。
三、学会直面挫折
挫折教育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尚未完全定型,如果外界消极因素不能被消除或被有效地抵制,就会出现各种消极意识和心理问题,挫伤他们的积极心态,使其情绪低落,心理阴影扩大,丧失对前途美好的憧憬。心理学研究表明,同样的挫折,第二次的影响力度和影响广度比第一次要弱得多。
我在给面对困难消极逃避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就利用篮球运动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有效抑制了他们在遭受挫折后的消极心理,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经过激烈、艰苦的篮球比赛,冠军最终只有一个。面对失败,在众目睽睽之下、情绪激昂之时接受比赛的结果,需要一定的勇气和自信,这正是挫折教育的契机。我引导学生们在分享讨论中意识到:敢于胜利,也要敢于失败,失败的经验有利于以后遭受挫折时的心理调整。篮球场上的一次次胜利与失败,有利于心理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直面学习和人际交往中遇到的困难。
四、学习团队合作意识
合作与竞争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中心和自我表现欲望。常以放大镜看别人的缺点和自己的优点,这是他们走向社会、走向成功的主要障碍之一。
合作意识很难通过讲座的形式得到培养。它需要通过某种活动,通过人与人的交往过程,通过共同完成任务的经历,以及成果的分享和责任的共同承担等去培养。
在组织队员们进行篮球比赛时,我观察到那些在班级里缺少合作意识的同学,在球场上眼里也常常只有篮球和篮筐,不注重配合,因此容易产生埋怨和赌气心理。
“篮球比赛进行得如火如荼,每个队员都争先恐后主动请缨……技 术最好的小林当然成了第一人选。然而在比赛场上,因他的进攻欲望过强,总是喜欢‘单打独斗’,很少传球,队友和场下同学对他的抱怨不断升级……最终,他们输掉了这场关键比赛。”
于是在团体讨论过程中,我利用篮球比赛过程中的实际场景引导学生树立集体意识,明白篮球比赛是一个团队在作战,而不是个人的精彩表演。大家在争论中明白,在一个团队中,谁上场、谁替换、替换谁,都要以实现团队的最高目标为准则。好队员会把自己融入团队之中,除了自己享受竞赛所带来的刺激与快乐外,还要与队友分享。比赛中队员在明确自己角色分工的同时,更要时刻关注同伴的情况,随时给予同伴合理、必要的支持。
一场比赛的失利,队友发挥失常或出现失误都是难免的,这种情况下,队员间更要相互沟通、谅解、鼓励与支持,切忌埋怨、责备。使学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只有良好的合作,才能相处得更融洽、和睦,取得成功的机会也更大。
在竞争挑战中,在交流协作中,学生们不仅仅体验到了篮球运动的乐趣和魅力,而且逐渐能正确理解输与赢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懂得在集体活动中发挥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五、学习规则意识
初中学生正值心理断乳期,他们一下感觉到自己长大了,强烈要求独立和自由,这些是有利于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成长的,也是成长的必须阶段。但他们同时也容易走向极端,怀疑一切规则,尝试破坏规则,不愿意承担触犯规则的后果。老师们常抱怨,初中生相对于小学生和高中生是最难管理的,课堂纪律总是要不停地维持。
利用篮球规则来教育缺乏纪律意识的学生遵守学生守则、学校纪律及班级规定,在规则修改以前要遵守,触犯了规则要承担责任,不要“狡辩”和“耍赖”,不失为教育的良策。
我在对篮球运动中服从规则的辅导中,主要引导学生将这样的规则意识延伸到班级管理中,让学生理解没有好的服从就没有好的执行,任何一个团队,再好的决策和计划,没有完全的执行是很难实现的。讨论中有学生提出:“正确的就坚决执行,错的就不执行,向裁判提出正确的意见,等改正后再执行不就可以了”,这样的想法听起来有几分道理,但同学们在讨论分享中,结合篮球比赛,明白了一个道理:如果已经形成的规则,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任意地改变,那团队还能形成规则吗?
每次训练、比赛后,我都和同学们一起畅谈、分享彼此在篮球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一段时间后,一些学生的变化让人惊喜:上课调皮捣蛋的孩子,自控能力增强了;消极自卑的孩子开始展现笑脸了,有自信了……他们开始成为班级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我想这和篮球运动的严密性、竞技性、规则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复杂多变的比赛过程,提高了学生们神经系统的灵活性,进而提高了大脑的分析综合能力和应变能力。运动中的集体配合,培养了学生们的团队精神,提高了他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竞争对抗的游戏形式,使一些不喜欢运动的学生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篮球训练的过程中,我努力营造一个快乐、轻松、信任的氛围,整个团队在训练过程中不时爆发出快乐的笑声和热烈的掌声。学生的自信心和心理自我调控能力逐渐得到提高,积极情感得到了极大激发。
篮球运动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每一次运动后的总结、分享又延伸了篮球运动的意义。
团体心理辅导组织的篮球训练与比赛,和体育课上的篮球活动是不同的。第一,团体辅导对象是有选择的,针对性强。第二,两者目的不同。团体辅导目的是在篮球运动环境中唤起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的各种体验,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和自信,培养公平意识和创新精神。然后通过分享讨论,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成长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问题,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运动后的分享讨论是整个团体心理辅导的核心。
通过实践,我认为这不失为团体心理辅导的一个有效方法。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学生更直接地理解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服从规则的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的包容品质,这些良好的心理品质都是学生将来适应社会、健康生活必不可少的因素。作为心理辅导老师,利用自己的特长,创新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中去,更好地提高了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效。
一、学习公平公正的为人处世原则
公正是处理人际关系时的公平与正义的伦理原则。他人是一个与自己完全对等的客体,在涉及利益关系时,双方都有对等的权力,为了保证各自的利益,双方都应遵守相同的准则和义务,为了保证合作成功,也为了各自在合作中顺利实现共同利益,对规范的同等遵守的公正十分必要。
这在篮球运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篮球比赛是一项以得分多少判定胜负的集体运动项目,比赛中允许适度合理的身体接触,这就必然会产生犯规现象。但是公正、公平的原则必须坚持。
“篮球比赛紧张激烈、扣人心弦。突然一名队员故意用脚勾他人使其摔倒,轻而易举把球抢了过来……作为裁判的我及时判罚。”比赛后,我组织学生们讨论有关比赛公正的问题。让学生们认识到篮球比赛乃至生活中所有的竞争,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公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公平竞争才能为自己赢得尊重。不择手段的竞争往往会给活动带来消极的影响,在竞争中应提倡平等公平。通过篮球活动与比赛,学生们公平竞争的意识得到了培养,也学会了公平参与竞争的方法,并且懂得充分尊重对方的人格自由和尊严,还表达了要把公正意识运用于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的愿望。
二、学习真诚文明的待人礼仪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外在形象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涵养,也向人们传递着。一个人对生活的内心态度。具有优雅的仪表,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给那里带来文明的春风,良好的氛围。
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我组织队员学习一些篮球礼仪,进行角色模拟,如赛前的入场仪式,比赛前后的互致问候,比赛中的尊重对手、尊重裁判等,培养孩子们的优雅气质和风度,从而形成自觉而且良好的礼仪行为。
“篮球比赛进入‘白热化’,突然有对手受伤倒地,我并没有吹停比赛……有进攻优势一方的一名队员,停下奔跑的脚步,伸手去帮助那个倒地的对手……”在团体讨论分享活动中,我抓住这样的契机进行礼仪教育,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去体验、感悟礼仪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感悟运动中的礼仪魅力,提升人际交往中的真诚相待、互相包容的品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那些攻击性强的孩子也逐渐成为“谦谦君子”,这就是篮球的魅力。
三、学会直面挫折
挫折教育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尚未完全定型,如果外界消极因素不能被消除或被有效地抵制,就会出现各种消极意识和心理问题,挫伤他们的积极心态,使其情绪低落,心理阴影扩大,丧失对前途美好的憧憬。心理学研究表明,同样的挫折,第二次的影响力度和影响广度比第一次要弱得多。
我在给面对困难消极逃避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就利用篮球运动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有效抑制了他们在遭受挫折后的消极心理,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经过激烈、艰苦的篮球比赛,冠军最终只有一个。面对失败,在众目睽睽之下、情绪激昂之时接受比赛的结果,需要一定的勇气和自信,这正是挫折教育的契机。我引导学生们在分享讨论中意识到:敢于胜利,也要敢于失败,失败的经验有利于以后遭受挫折时的心理调整。篮球场上的一次次胜利与失败,有利于心理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直面学习和人际交往中遇到的困难。
四、学习团队合作意识
合作与竞争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中心和自我表现欲望。常以放大镜看别人的缺点和自己的优点,这是他们走向社会、走向成功的主要障碍之一。
合作意识很难通过讲座的形式得到培养。它需要通过某种活动,通过人与人的交往过程,通过共同完成任务的经历,以及成果的分享和责任的共同承担等去培养。
在组织队员们进行篮球比赛时,我观察到那些在班级里缺少合作意识的同学,在球场上眼里也常常只有篮球和篮筐,不注重配合,因此容易产生埋怨和赌气心理。
“篮球比赛进行得如火如荼,每个队员都争先恐后主动请缨……技 术最好的小林当然成了第一人选。然而在比赛场上,因他的进攻欲望过强,总是喜欢‘单打独斗’,很少传球,队友和场下同学对他的抱怨不断升级……最终,他们输掉了这场关键比赛。”
于是在团体讨论过程中,我利用篮球比赛过程中的实际场景引导学生树立集体意识,明白篮球比赛是一个团队在作战,而不是个人的精彩表演。大家在争论中明白,在一个团队中,谁上场、谁替换、替换谁,都要以实现团队的最高目标为准则。好队员会把自己融入团队之中,除了自己享受竞赛所带来的刺激与快乐外,还要与队友分享。比赛中队员在明确自己角色分工的同时,更要时刻关注同伴的情况,随时给予同伴合理、必要的支持。
一场比赛的失利,队友发挥失常或出现失误都是难免的,这种情况下,队员间更要相互沟通、谅解、鼓励与支持,切忌埋怨、责备。使学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只有良好的合作,才能相处得更融洽、和睦,取得成功的机会也更大。
在竞争挑战中,在交流协作中,学生们不仅仅体验到了篮球运动的乐趣和魅力,而且逐渐能正确理解输与赢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懂得在集体活动中发挥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五、学习规则意识
初中学生正值心理断乳期,他们一下感觉到自己长大了,强烈要求独立和自由,这些是有利于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成长的,也是成长的必须阶段。但他们同时也容易走向极端,怀疑一切规则,尝试破坏规则,不愿意承担触犯规则的后果。老师们常抱怨,初中生相对于小学生和高中生是最难管理的,课堂纪律总是要不停地维持。
利用篮球规则来教育缺乏纪律意识的学生遵守学生守则、学校纪律及班级规定,在规则修改以前要遵守,触犯了规则要承担责任,不要“狡辩”和“耍赖”,不失为教育的良策。
我在对篮球运动中服从规则的辅导中,主要引导学生将这样的规则意识延伸到班级管理中,让学生理解没有好的服从就没有好的执行,任何一个团队,再好的决策和计划,没有完全的执行是很难实现的。讨论中有学生提出:“正确的就坚决执行,错的就不执行,向裁判提出正确的意见,等改正后再执行不就可以了”,这样的想法听起来有几分道理,但同学们在讨论分享中,结合篮球比赛,明白了一个道理:如果已经形成的规则,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任意地改变,那团队还能形成规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