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教学中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决定学习能力的高低。心理素质中的非智力因素是导致学习成绩相差悬殊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品格的养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按照新课标中化学教学的目的要求,除了培养学生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外,还应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其中心理素质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一个人即使具有高水平的智力,如果智力因素不能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就不可能获得较大的成就。一个人的学业成就大小,智力因素固然起着主要作用,但心理品质也不容忽视,尤其在智力相当的情况下,非智力因素将成为主要的因素。
非智力因素,又称非智力品质、非认知因素等等。非智力因素只有与智力因素融为一体时才能发挥它在智力活动中的作用。
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思维特征和教学内容等去把握最优的培养策略。
对于作为基础学科之一且又以其乏味枯燥、令学生望而却步的化学来说,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使之持久化
学习成绩差异大的学生中,对化学是否有浓厚兴趣是主要原因。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的特征,去唤起和稳定学生的兴趣,同时也适当地利用一些外部手段(如测验、竞赛等),使学生在适度的压力下增强学习动机。
讲好“绪言”,诱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向往。“绪言”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入门指导,怀着对自然世界的好奇心,他们渴望了解化学。此时,教师必须一一回答他们关心的问题:化学究竟是研究什么的?为什么要学习化学?怎样才能学好化学?接触化学实验对身体是否有害?等等。
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喜爱化学的浓厚兴趣
随着课程门类增多,学习精力分散,加之化学内容的加深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困难,兴趣自然下降。面对这一不利的客观情形,要求我们要发挥自身的教学优势以弥补学科体系的某些不足,诱发他们爱学、乐学的愿望,并使之转化为学会、学好的具体行为。
1.言语激趣 要对错纵复杂的化学现象进行辨别、解释,必须借助于概念、原理、公式和模型,运用生动的语言来表达,能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悬念激趣 通过悬而未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对问题解决的关切心情,从而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学习浓硫酸氧化性时,教师发问:“铜片放入稀硫酸中不起反应,但加热稀硫酸较长时间后再加入铜片,却有反应现象产生。这是为什么?”学生用已有知识无法解释形成悬念,他们寄希望于教师的讲解和演示实验,当观察到浓硫酸加热条件下能溶解铜片并放出二氧化硫气体时,他们终于明白浓硫酸与稀硫酸在化学性质上有质的不同。释悬,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浓硫酸强氧化性”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从中感受到学习化学的乐趣。
3.实验激趣 化学实验极易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不少学生往往停留在由实验现象本身引起的感知兴趣上,教师应将学生看热闹的好奇心理和强烈的期待愿望引导到规范操作和重点观察上,引导学生理解概念,如,“胶体”一节是教学难点,内容本身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先要求学生写出KI溶液与AgNO3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接着教师问:“上述反应在任何情况下是否都有黄色AgI沉淀生成?”学生的回答基本是肯定的。教师实验演示:将8~10滴0.01摩/升的AgNO3溶液滴入0.01摩/升的KI溶液10毫升中,振荡,得到的却是浅黄色的液体。学生不解:“为何见不到沉淀?”此时,教师即可顺势引出“胶体”的概念,使学生在兴趣驱使下主动地探索胶体的奥秘。
三、引导学生努力克服困难,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实践表明,由于意志品质的差异,有的学生面对困难时锲而不舍;有的学生则学习消沉。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设置教学“坡度”,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克服困难的过程,既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同时又磨练他们的意志。
在化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它们对学生智力发展和化学学业成绩的影响不可低估。作为教师,应把握时机,在处理好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整体关系的同时,根据不同学生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既获得扎实的知识和技能,又在非智力因素的各个方面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按照新课标中化学教学的目的要求,除了培养学生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外,还应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其中心理素质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一个人即使具有高水平的智力,如果智力因素不能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就不可能获得较大的成就。一个人的学业成就大小,智力因素固然起着主要作用,但心理品质也不容忽视,尤其在智力相当的情况下,非智力因素将成为主要的因素。
非智力因素,又称非智力品质、非认知因素等等。非智力因素只有与智力因素融为一体时才能发挥它在智力活动中的作用。
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思维特征和教学内容等去把握最优的培养策略。
对于作为基础学科之一且又以其乏味枯燥、令学生望而却步的化学来说,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使之持久化
学习成绩差异大的学生中,对化学是否有浓厚兴趣是主要原因。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的特征,去唤起和稳定学生的兴趣,同时也适当地利用一些外部手段(如测验、竞赛等),使学生在适度的压力下增强学习动机。
讲好“绪言”,诱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向往。“绪言”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入门指导,怀着对自然世界的好奇心,他们渴望了解化学。此时,教师必须一一回答他们关心的问题:化学究竟是研究什么的?为什么要学习化学?怎样才能学好化学?接触化学实验对身体是否有害?等等。
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喜爱化学的浓厚兴趣
随着课程门类增多,学习精力分散,加之化学内容的加深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困难,兴趣自然下降。面对这一不利的客观情形,要求我们要发挥自身的教学优势以弥补学科体系的某些不足,诱发他们爱学、乐学的愿望,并使之转化为学会、学好的具体行为。
1.言语激趣 要对错纵复杂的化学现象进行辨别、解释,必须借助于概念、原理、公式和模型,运用生动的语言来表达,能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悬念激趣 通过悬而未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对问题解决的关切心情,从而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学习浓硫酸氧化性时,教师发问:“铜片放入稀硫酸中不起反应,但加热稀硫酸较长时间后再加入铜片,却有反应现象产生。这是为什么?”学生用已有知识无法解释形成悬念,他们寄希望于教师的讲解和演示实验,当观察到浓硫酸加热条件下能溶解铜片并放出二氧化硫气体时,他们终于明白浓硫酸与稀硫酸在化学性质上有质的不同。释悬,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浓硫酸强氧化性”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从中感受到学习化学的乐趣。
3.实验激趣 化学实验极易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不少学生往往停留在由实验现象本身引起的感知兴趣上,教师应将学生看热闹的好奇心理和强烈的期待愿望引导到规范操作和重点观察上,引导学生理解概念,如,“胶体”一节是教学难点,内容本身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先要求学生写出KI溶液与AgNO3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接着教师问:“上述反应在任何情况下是否都有黄色AgI沉淀生成?”学生的回答基本是肯定的。教师实验演示:将8~10滴0.01摩/升的AgNO3溶液滴入0.01摩/升的KI溶液10毫升中,振荡,得到的却是浅黄色的液体。学生不解:“为何见不到沉淀?”此时,教师即可顺势引出“胶体”的概念,使学生在兴趣驱使下主动地探索胶体的奥秘。
三、引导学生努力克服困难,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实践表明,由于意志品质的差异,有的学生面对困难时锲而不舍;有的学生则学习消沉。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设置教学“坡度”,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克服困难的过程,既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同时又磨练他们的意志。
在化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它们对学生智力发展和化学学业成绩的影响不可低估。作为教师,应把握时机,在处理好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整体关系的同时,根据不同学生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既获得扎实的知识和技能,又在非智力因素的各个方面都得到良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