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燕祥:我死过我幸存我作证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tianfeip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死过,我幸存,我作证
  2016年夏天,邵燕祥的回忆录《我死过,我幸存,我作证》在作家出版社出版,叙述作者1945年至1958年间的亲身经历。全书正文共432页,按照时间线索叙述,除1945和1946年的叙述合并为第一章节外,其余按照年份,每个年份为一章。
  在这本书正文前面“作者的话”中,邵燕祥这样写道:“我是临近暮年,才来重数走过的脚印,分辨走过的道路,在反思历史的同时重新审视自己,或者说在解剖自己的同时,也重新审视历史。”
  正因如此,邵燕祥在这本书里的文字简单、直接,但却十分纯粹,是一位垂垂老者经历半生痛苦挣扎后不知疲倦的絮叨旧事,也是对个人和历史的剖析和反省,是对自我灵魂的一次深刻拷问。


  反思历史的同时,作者将手术刀深刻地转向自己,这是这本书的另一个特点。这也是邵燕祥自从80年代大量写作杂文以来的一贯态度,正如他自己所说,“不是辩诬,不是自恋,更不是怀旧。”这些文字,是“力求符合外在真实和内心真实的叙述”。
  这次的书名,来来回回,“一共想了差不多有二三十个”,出版社最后选出“我死过,我幸存”作标题,这源自邵燕祥在这本书的扉页援引的卡夫卡的一段话:
  无论什么人,只要你在活着的时候应付不了生活,就应该用一只手挡开点笼罩着你的命运的绝望……但同时,你可以用另一只手草草记下你在废墟中看到的一切,因为你和别人看到的不同,而且更多;总之,你毕竟经过死亡,你是幸存者。
  邵燕祥觉得这标题还不错,但“死过”,然后“幸存”,“无非让人理解为现在还活着”,但若仅仅是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他于是提笔,加上三个字:“我作证”。
  同样在扉页上,卡夫卡这段话之前,邵燕祥还引了另一句话,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
  我只擔心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
  官修历史的补充
  很难用一种文学类型来概括这本书。除了这个乍一看上去有些没头没脑的书名,没有任何副标题或者说明,更没有时下流行的腰封、推荐语。这本书从装订到排版,都非常朴素。
  没有插图,篇章、段落之间没有时下为方便阅读而流行的大片留白,细细密密的排版,就如同文字本身带给人的感觉,紧凑、压迫,读起来让人心情沉重、紧张,但却无可回避。
  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1996年发表在《当代作家评论》上的一篇文章《从杂感的诗到诗的杂感:邵燕祥与他的时代》,这样写道:“二十世纪的晚期,也许还没有一个人,像他这样带有浓重的鲁迅风骨……他的文字所挟带的冲击力,常常使我想起‘五四’那一代人。他抨击时弊,直面生活,他苦苦咀嚼着人生的涩果,有时文字中也夹带着鲁迅式的冷傲……”
  邵燕祥也因此被称作“当代鲁迅”。从“文革”结束至今,邵燕祥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此前,他已经编写出版了一系列回忆、反思的书籍。其中包括《沉船》(1996年)、《人生败笔——一个灭顶者的挣扎实录》(1997年),还有《找灵魂——邵燕祥私人卷宗:1945—1976》(2004年)和回忆录《一个戴灰帽子的人》(2014年)。
  《我死过,我幸存,我作证》正是这类反思作品中的一部。邵燕祥非常清楚,对于时下的年轻人来说,他这样的写法,“信息太过密集”。即便读起来,大概也像要读懂他这个人一样,“有种啃硬骨头的心理”。
  但他本就无意于“卖弄”思想,或者借以招徕更多读者,对他来说,写作这类书籍的目的,只是忠实、不加修饰地记下对历史的思考。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邵燕祥提起鲁迅和陈寅恪,他们都曾特别提出要看野史,是为官方历史的补充,这是邵燕祥最看重之处,至于文笔,则是次之了。
  “一个小人物走过大时代的足迹和心迹。”邵燕祥字斟句酌,这样对《中国新闻周刊》定义他编写的这些反思的作品。
  正如邵燕祥自己对《中国新闻周刊》总结的话来说,“你说它是编年史吧,但它又不是按照时间老老实实写,它还有点意识流,又有点儿跑野马,说到这儿,又跑到那儿去了。”
  “生于忧患”
  邵燕祥生于1933年,“生于忧患”。
  “九·一八”事件爆发,日军占领东北三省。“一·二八”事件,日军向上海发动进攻,商务印书馆和东方图书馆被炸毁……邵燕祥的小学是在日军占领下度过的。一系列“奴化”教育下,几乎一切涉及历史的书籍都被销毁。依靠亲友和师长私下的教导,孩子们确认是在“忍气吞声当亡国奴”。
  邵燕祥开始记事起,正是在日军占领下当亡国奴的年代。和当时很多青年一样,他对共产党由好感而至“开始接受共产党的宣传”,始于抗战胜利后的几年里。
  研究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民族屈辱感和为振兴民族的努力求索是大前提。这也是1949年许多知识分子选择留在大陆、拥护新政权的原因,国家统一、独立,正是多少年来几代知识分子的夙愿。
  《我死过,我幸存,我作证》的叙述,是从1945年开始的。
  2016年,邵燕祥83岁。
  在潘家园附近这套简单刷白的老旧房子里,邵燕祥和老伴、当年中央广播电台的同事谢文秀每天过着同样简单的生活。看书、写杂文、写诗,关注网上的新闻和窗外的现实,偶尔和三两老友聚聚,聊聊旧事,谈谈天。
  但在内心深处,邵燕祥却越来越感觉到时间的紧迫。近几年,那个时代熟悉和不熟悉的老朋友们一个个走了,邵燕祥很清楚,也从不讳言,留给他和他这代人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时间成了最奢侈的东西,如今真要认真说起每天最大的困惑,大概就是如何在读书与写作之间合理地分配时间了。如同一杆秤的两头,顾此则往往失彼。他指着书桌上和地上堆起的一摞一摞的书告诉记者,“这些,这些,都还没有来得及读。”
  到了这个年纪,每出版一本书,邵燕祥都当做自己对这个世界的“遗嘱”。既然是遗嘱,当然是不愿意删改的。好在最新这本书的出版过程很顺畅,除了邵燕祥删去序言中的几个字以外,正文几乎一字未删。
  若子荐自《中国新闻周刊》2016年第47期/本刊有删节
其他文献
近日,针对一个高官的落马,有人很“实事求是”地说,人家还是干事的,在其主政期间,城市面貌变化最大。这样的议论,让笔者想起西汉的赵广汉。  西汉中期的颍川郡,豪强横行不法,官吏朋比为奸,朝廷幾乎管不了。赵广汉前去,局面大变。  赵广汉的办法只有两条,一个是“杀人”,一个是“挑拨”。先杀了当地两个豪强地主,建立威权。然后设立举报箱,让人举报。并且制造谣言,一会儿说这个举报了那个,一会儿说那个举报了这个
期刊
人人都希望生活在安全、和谐、平等的社会环境里。交通安全,是其中相当重要的一个因素。有关部门引导公众提高安全意识、遵守交通规则当然是好的,但是,如果宣教标语的制作者忘记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也许,带给全社会的,只能是满满的负能量。  据媒体报道,12月15日,江苏盐城市公安局交通巡逻警察支队官方微博“盐城交警”,一次性发出两张海报,提醒骑电动车的人们遵守交通规则。一张海报的文案为,“像我们这个年纪,骑
期刊
嘴尖,却不拍马吹牛;  皮厚,卻不涂脂抹油;  腹中空,却不藏污纳垢  ——此等山间笋,谁不爱在心头!
期刊
大名曰藤,缠树为生。  不显形,悄无声。  一步步攀,一步步拊;  一步步缠,一步步跟  ——转眼间,跃上大树头顶,睥睨群木百草,直可唤雨呼风。  可别小瞧了此辈的本事,  轉眼间,又将像蠎一样,将树缠出累累伤痕。  ——直到缠枯、缠死、缠空。而它自己,则张牙舞爪,郁郁葱葱!
期刊
特朗普当选美国第58届总统。早年曾对他施过援手的中国商人罗康瑞也为人瞩目。  罗当年看中了上海城市改造中的一块石库门的街区,中共一大開会处,罗得到启发,“一大”拼起来是个“天”字,造一个“新天地”街区,修旧如旧,他叫“保留传统,拥抱现代”,成为上海一个景观,中外闻人纷纷参观,又带来很好的商业效益。  随后,南京总统府周边,也如法炮制,形成了一个“1912街区”,民国风格,现代设施,文化、商业两旺。
期刊
近水识水情,近山知鸟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鬼者“鬼”,近神者“神”。  近是接近,是靠近,是亲近,是逼近;是“套近乎”,是“远交近攻”。  “近”是一门学问,“近”中大有窍门。  舍近求远,贵远贱近,孰是孰非;  近贤远小,远水近渴,属吉属凶。  ——且登临那思维之山林,谛听百鸟之和鸣。  過客荐自《静观肃思录》中国三峡出版社
期刊
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阳关大道固然好,独木桥未必全糟;  独木桥有时就是阳关道,阳关道有时其实就是独木桥;  独木桥有时走出阳关道,阳关道有时走成了独木桥;  独木桥有时冒充阳关道,阳关道有时被误为独木桥;  普天下哪能都是陽关道,阳关道有时替代不了独木桥;  人在世哪能都走阳关道,阳关道独木桥都不妨走它几遭。
期刊
容 言  好话、坏话、刺耳话,啥话都能听得进。虚心听取意见和建议,是风度,是胸怀坦荡。  让人把话讲完,是大度是谦恭,是强而不锐,也是有力量的体现。容言要有勇气,没有勇气则听不得诤言;容言要有耐心,没有耐心则听不到真言。  容言不是是非不辨,良莠不分,容言要有智慧,分得清哪是良言哪是諂言;还要有气量,听得进甜言蜜语,也容得下直言不讳,“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容言,才能广开言路,集思广益。  容 事
期刊
有—类人,吃够了苦,又活下来了。到老了,醒悟了,就要吼一声。我们知道我们做不了什么,我们都是知识分子,是读书人。我们打也打不赢人家,骂也骂不赢人家,更没有其它什么力量,唯一的办法就是吼—声。我们写两个字,把这件事写到墙壁上。然后我们再去死。让后来的人走过这里时,看见这里写的有一个什么,或者他们能思考点什么,这就是我们一个人对时代所能作的最大的贡献。要說人生的意义,也就在这里。因此任何倒了霉吃够了苦
期刊
别问十万个为什么,你得习惯了不为什么,这样,才算明白了世界。  与人相处,你时时为对方着想,人家非但不领你的情,而且还翻脸就不认人;你长得可人,就有人腻歪你的好看;你工作卖命,劳心费神,有人一句话就把你的作为毙了。  不管有没有为什么,都不必去问。生活不是你家的狗,總会摇着尾巴向你讨好。其实,生活更多时候是白眼狼,吃着你的,喝着你的,临末,还可能咬上你一口。  生活的哲学是,你觉得委屈,已是痛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