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死过,我幸存,我作证
2016年夏天,邵燕祥的回忆录《我死过,我幸存,我作证》在作家出版社出版,叙述作者1945年至1958年间的亲身经历。全书正文共432页,按照时间线索叙述,除1945和1946年的叙述合并为第一章节外,其余按照年份,每个年份为一章。
在这本书正文前面“作者的话”中,邵燕祥这样写道:“我是临近暮年,才来重数走过的脚印,分辨走过的道路,在反思历史的同时重新审视自己,或者说在解剖自己的同时,也重新审视历史。”
正因如此,邵燕祥在这本书里的文字简单、直接,但却十分纯粹,是一位垂垂老者经历半生痛苦挣扎后不知疲倦的絮叨旧事,也是对个人和历史的剖析和反省,是对自我灵魂的一次深刻拷问。

反思历史的同时,作者将手术刀深刻地转向自己,这是这本书的另一个特点。这也是邵燕祥自从80年代大量写作杂文以来的一贯态度,正如他自己所说,“不是辩诬,不是自恋,更不是怀旧。”这些文字,是“力求符合外在真实和内心真实的叙述”。
这次的书名,来来回回,“一共想了差不多有二三十个”,出版社最后选出“我死过,我幸存”作标题,这源自邵燕祥在这本书的扉页援引的卡夫卡的一段话:
无论什么人,只要你在活着的时候应付不了生活,就应该用一只手挡开点笼罩着你的命运的绝望……但同时,你可以用另一只手草草记下你在废墟中看到的一切,因为你和别人看到的不同,而且更多;总之,你毕竟经过死亡,你是幸存者。
邵燕祥觉得这标题还不错,但“死过”,然后“幸存”,“无非让人理解为现在还活着”,但若仅仅是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他于是提笔,加上三个字:“我作证”。
同样在扉页上,卡夫卡这段话之前,邵燕祥还引了另一句话,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
我只擔心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
官修历史的补充
很难用一种文学类型来概括这本书。除了这个乍一看上去有些没头没脑的书名,没有任何副标题或者说明,更没有时下流行的腰封、推荐语。这本书从装订到排版,都非常朴素。
没有插图,篇章、段落之间没有时下为方便阅读而流行的大片留白,细细密密的排版,就如同文字本身带给人的感觉,紧凑、压迫,读起来让人心情沉重、紧张,但却无可回避。
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1996年发表在《当代作家评论》上的一篇文章《从杂感的诗到诗的杂感:邵燕祥与他的时代》,这样写道:“二十世纪的晚期,也许还没有一个人,像他这样带有浓重的鲁迅风骨……他的文字所挟带的冲击力,常常使我想起‘五四’那一代人。他抨击时弊,直面生活,他苦苦咀嚼着人生的涩果,有时文字中也夹带着鲁迅式的冷傲……”
邵燕祥也因此被称作“当代鲁迅”。从“文革”结束至今,邵燕祥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此前,他已经编写出版了一系列回忆、反思的书籍。其中包括《沉船》(1996年)、《人生败笔——一个灭顶者的挣扎实录》(1997年),还有《找灵魂——邵燕祥私人卷宗:1945—1976》(2004年)和回忆录《一个戴灰帽子的人》(2014年)。
《我死过,我幸存,我作证》正是这类反思作品中的一部。邵燕祥非常清楚,对于时下的年轻人来说,他这样的写法,“信息太过密集”。即便读起来,大概也像要读懂他这个人一样,“有种啃硬骨头的心理”。
但他本就无意于“卖弄”思想,或者借以招徕更多读者,对他来说,写作这类书籍的目的,只是忠实、不加修饰地记下对历史的思考。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邵燕祥提起鲁迅和陈寅恪,他们都曾特别提出要看野史,是为官方历史的补充,这是邵燕祥最看重之处,至于文笔,则是次之了。
“一个小人物走过大时代的足迹和心迹。”邵燕祥字斟句酌,这样对《中国新闻周刊》定义他编写的这些反思的作品。
正如邵燕祥自己对《中国新闻周刊》总结的话来说,“你说它是编年史吧,但它又不是按照时间老老实实写,它还有点意识流,又有点儿跑野马,说到这儿,又跑到那儿去了。”
“生于忧患”
邵燕祥生于1933年,“生于忧患”。
“九·一八”事件爆发,日军占领东北三省。“一·二八”事件,日军向上海发动进攻,商务印书馆和东方图书馆被炸毁……邵燕祥的小学是在日军占领下度过的。一系列“奴化”教育下,几乎一切涉及历史的书籍都被销毁。依靠亲友和师长私下的教导,孩子们确认是在“忍气吞声当亡国奴”。
邵燕祥开始记事起,正是在日军占领下当亡国奴的年代。和当时很多青年一样,他对共产党由好感而至“开始接受共产党的宣传”,始于抗战胜利后的几年里。
研究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民族屈辱感和为振兴民族的努力求索是大前提。这也是1949年许多知识分子选择留在大陆、拥护新政权的原因,国家统一、独立,正是多少年来几代知识分子的夙愿。
《我死过,我幸存,我作证》的叙述,是从1945年开始的。
2016年,邵燕祥83岁。
在潘家园附近这套简单刷白的老旧房子里,邵燕祥和老伴、当年中央广播电台的同事谢文秀每天过着同样简单的生活。看书、写杂文、写诗,关注网上的新闻和窗外的现实,偶尔和三两老友聚聚,聊聊旧事,谈谈天。
但在内心深处,邵燕祥却越来越感觉到时间的紧迫。近几年,那个时代熟悉和不熟悉的老朋友们一个个走了,邵燕祥很清楚,也从不讳言,留给他和他这代人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时间成了最奢侈的东西,如今真要认真说起每天最大的困惑,大概就是如何在读书与写作之间合理地分配时间了。如同一杆秤的两头,顾此则往往失彼。他指着书桌上和地上堆起的一摞一摞的书告诉记者,“这些,这些,都还没有来得及读。”
到了这个年纪,每出版一本书,邵燕祥都当做自己对这个世界的“遗嘱”。既然是遗嘱,当然是不愿意删改的。好在最新这本书的出版过程很顺畅,除了邵燕祥删去序言中的几个字以外,正文几乎一字未删。
若子荐自《中国新闻周刊》2016年第47期/本刊有删节
2016年夏天,邵燕祥的回忆录《我死过,我幸存,我作证》在作家出版社出版,叙述作者1945年至1958年间的亲身经历。全书正文共432页,按照时间线索叙述,除1945和1946年的叙述合并为第一章节外,其余按照年份,每个年份为一章。
在这本书正文前面“作者的话”中,邵燕祥这样写道:“我是临近暮年,才来重数走过的脚印,分辨走过的道路,在反思历史的同时重新审视自己,或者说在解剖自己的同时,也重新审视历史。”
正因如此,邵燕祥在这本书里的文字简单、直接,但却十分纯粹,是一位垂垂老者经历半生痛苦挣扎后不知疲倦的絮叨旧事,也是对个人和历史的剖析和反省,是对自我灵魂的一次深刻拷问。

反思历史的同时,作者将手术刀深刻地转向自己,这是这本书的另一个特点。这也是邵燕祥自从80年代大量写作杂文以来的一贯态度,正如他自己所说,“不是辩诬,不是自恋,更不是怀旧。”这些文字,是“力求符合外在真实和内心真实的叙述”。
这次的书名,来来回回,“一共想了差不多有二三十个”,出版社最后选出“我死过,我幸存”作标题,这源自邵燕祥在这本书的扉页援引的卡夫卡的一段话:
无论什么人,只要你在活着的时候应付不了生活,就应该用一只手挡开点笼罩着你的命运的绝望……但同时,你可以用另一只手草草记下你在废墟中看到的一切,因为你和别人看到的不同,而且更多;总之,你毕竟经过死亡,你是幸存者。
邵燕祥觉得这标题还不错,但“死过”,然后“幸存”,“无非让人理解为现在还活着”,但若仅仅是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他于是提笔,加上三个字:“我作证”。
同样在扉页上,卡夫卡这段话之前,邵燕祥还引了另一句话,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
我只擔心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
官修历史的补充
很难用一种文学类型来概括这本书。除了这个乍一看上去有些没头没脑的书名,没有任何副标题或者说明,更没有时下流行的腰封、推荐语。这本书从装订到排版,都非常朴素。
没有插图,篇章、段落之间没有时下为方便阅读而流行的大片留白,细细密密的排版,就如同文字本身带给人的感觉,紧凑、压迫,读起来让人心情沉重、紧张,但却无可回避。
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1996年发表在《当代作家评论》上的一篇文章《从杂感的诗到诗的杂感:邵燕祥与他的时代》,这样写道:“二十世纪的晚期,也许还没有一个人,像他这样带有浓重的鲁迅风骨……他的文字所挟带的冲击力,常常使我想起‘五四’那一代人。他抨击时弊,直面生活,他苦苦咀嚼着人生的涩果,有时文字中也夹带着鲁迅式的冷傲……”
邵燕祥也因此被称作“当代鲁迅”。从“文革”结束至今,邵燕祥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此前,他已经编写出版了一系列回忆、反思的书籍。其中包括《沉船》(1996年)、《人生败笔——一个灭顶者的挣扎实录》(1997年),还有《找灵魂——邵燕祥私人卷宗:1945—1976》(2004年)和回忆录《一个戴灰帽子的人》(2014年)。
《我死过,我幸存,我作证》正是这类反思作品中的一部。邵燕祥非常清楚,对于时下的年轻人来说,他这样的写法,“信息太过密集”。即便读起来,大概也像要读懂他这个人一样,“有种啃硬骨头的心理”。
但他本就无意于“卖弄”思想,或者借以招徕更多读者,对他来说,写作这类书籍的目的,只是忠实、不加修饰地记下对历史的思考。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邵燕祥提起鲁迅和陈寅恪,他们都曾特别提出要看野史,是为官方历史的补充,这是邵燕祥最看重之处,至于文笔,则是次之了。
“一个小人物走过大时代的足迹和心迹。”邵燕祥字斟句酌,这样对《中国新闻周刊》定义他编写的这些反思的作品。
正如邵燕祥自己对《中国新闻周刊》总结的话来说,“你说它是编年史吧,但它又不是按照时间老老实实写,它还有点意识流,又有点儿跑野马,说到这儿,又跑到那儿去了。”
“生于忧患”
邵燕祥生于1933年,“生于忧患”。
“九·一八”事件爆发,日军占领东北三省。“一·二八”事件,日军向上海发动进攻,商务印书馆和东方图书馆被炸毁……邵燕祥的小学是在日军占领下度过的。一系列“奴化”教育下,几乎一切涉及历史的书籍都被销毁。依靠亲友和师长私下的教导,孩子们确认是在“忍气吞声当亡国奴”。
邵燕祥开始记事起,正是在日军占领下当亡国奴的年代。和当时很多青年一样,他对共产党由好感而至“开始接受共产党的宣传”,始于抗战胜利后的几年里。
研究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民族屈辱感和为振兴民族的努力求索是大前提。这也是1949年许多知识分子选择留在大陆、拥护新政权的原因,国家统一、独立,正是多少年来几代知识分子的夙愿。
《我死过,我幸存,我作证》的叙述,是从1945年开始的。
2016年,邵燕祥83岁。
在潘家园附近这套简单刷白的老旧房子里,邵燕祥和老伴、当年中央广播电台的同事谢文秀每天过着同样简单的生活。看书、写杂文、写诗,关注网上的新闻和窗外的现实,偶尔和三两老友聚聚,聊聊旧事,谈谈天。
但在内心深处,邵燕祥却越来越感觉到时间的紧迫。近几年,那个时代熟悉和不熟悉的老朋友们一个个走了,邵燕祥很清楚,也从不讳言,留给他和他这代人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时间成了最奢侈的东西,如今真要认真说起每天最大的困惑,大概就是如何在读书与写作之间合理地分配时间了。如同一杆秤的两头,顾此则往往失彼。他指着书桌上和地上堆起的一摞一摞的书告诉记者,“这些,这些,都还没有来得及读。”
到了这个年纪,每出版一本书,邵燕祥都当做自己对这个世界的“遗嘱”。既然是遗嘱,当然是不愿意删改的。好在最新这本书的出版过程很顺畅,除了邵燕祥删去序言中的几个字以外,正文几乎一字未删。
若子荐自《中国新闻周刊》2016年第47期/本刊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