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教师特别羡慕那些在讲台上总是从容不迫、挥洒自如、纵横捭阖、妙语连珠的同仁,并将这一表现誉之为“大师风度”。殊不知,大师亦非“紧张”的绝缘体,不少的教育大师在课前竟然与我们这些无名小辈一样,其内心也常常会被一种莫名的“紧张感”所笼罩。
一位知名的特级教师在介绍自己的教学体会时说:“我在每一次上课之前心情总会习惯性地紧张,这时我都要把自己的情绪努力调整到最佳状态才敢走进课堂——因为课堂是神圣的地方,容不得我有丝毫的懈怠。”这位名师的学识不可谓不渊博,教学经验不可谓不丰富,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对学生的了解更是在常人之上,但每到课前仍然会感到一种压力、一种紧张,这是缘于他对教育事业近乎神圣的态度,缘于他对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对于这样的“紧张感”,我们只能报之以深深的敬佩之情。
课堂是教师传道、授业的主阵地,同样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身教”的地方。在这里,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能力,促进他们智能的成长,还要以我们自身的品行、人格完成另一项“潜在课程”——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正如教育家凯洛夫所说:“教师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资仿效的榜样。但是决定着孩子们对教师的进一步的关系的,还是教师的工作作风和他的人格。”也就是说,教师在“教书”的同时,也在以自身的表率作用引导着学生做人,而且,这一点更为重要。试想,如果我们在课堂上时不时地犯一些科学性的错误,我们又如何去培养孩子们严谨求实的学风?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只会照本宣科,成为教参的宣读者、“标准答案”的“传声筒”,我们又如何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如果我们在课堂上信口开河,“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我们又如何要求学生在学习上认认真真、扎扎实实?由此看来,在走进课堂之前,我们确实需要一些“紧张感”。
还有一位生前总是被“课前紧张感”所困扰着的名人——朱自清先生。在朱先生一位同事的记忆中,朱先生把上每一节课都当作大事对待,“哪怕上的是很熟的教材,在上课之前,他还是要精心设计,仔细预备,一边走上课堂,一边还是十分的紧张”。按说以朱自清先生的学识修养、业务功底,什么课都应当驾轻就熟,何以总是“紧张”而至于“十分”?无他,是一种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使然。面对那一双双求真、求善、求美的眼睛,一位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的教师又怎能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自己“失之毫厘”而致学生“谬以千里”?
其实,课前的“紧张感”与课上的“大师风度”两者之间乃是一种因果关系。正是这种课前的紧张感,促使我们更为严谨、审慎地对待自己教学中的每一个枝节、每一个细节,使自己的教学日趋佳境,使我们与大师更为接近。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前的紧张、焦虑正是在为课堂上的从容、洒脱蓄势。紧张感来自于追求尽善尽美的工作态度,而课堂上的从容自如乃是在这一根基上绽放的花朵。
所以,“紧张感”应该是所有严谨治学的人(即便是一些“大师”也不能例外)的一种普遍心态。当年胡适之先生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那“小心”之中岂不正透着一种“紧张感”?而且心理学研究成果显示:适度的焦虑和紧张会更好地激发我们的潜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如此看来,“紧张感”既有益于我们的身心健康,更有利于我们的事业发展,于公于私,我们都实在有必要“紧张”起来才是!■
□编辑 江泓
一位知名的特级教师在介绍自己的教学体会时说:“我在每一次上课之前心情总会习惯性地紧张,这时我都要把自己的情绪努力调整到最佳状态才敢走进课堂——因为课堂是神圣的地方,容不得我有丝毫的懈怠。”这位名师的学识不可谓不渊博,教学经验不可谓不丰富,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对学生的了解更是在常人之上,但每到课前仍然会感到一种压力、一种紧张,这是缘于他对教育事业近乎神圣的态度,缘于他对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对于这样的“紧张感”,我们只能报之以深深的敬佩之情。
课堂是教师传道、授业的主阵地,同样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身教”的地方。在这里,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能力,促进他们智能的成长,还要以我们自身的品行、人格完成另一项“潜在课程”——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正如教育家凯洛夫所说:“教师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资仿效的榜样。但是决定着孩子们对教师的进一步的关系的,还是教师的工作作风和他的人格。”也就是说,教师在“教书”的同时,也在以自身的表率作用引导着学生做人,而且,这一点更为重要。试想,如果我们在课堂上时不时地犯一些科学性的错误,我们又如何去培养孩子们严谨求实的学风?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只会照本宣科,成为教参的宣读者、“标准答案”的“传声筒”,我们又如何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如果我们在课堂上信口开河,“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我们又如何要求学生在学习上认认真真、扎扎实实?由此看来,在走进课堂之前,我们确实需要一些“紧张感”。
还有一位生前总是被“课前紧张感”所困扰着的名人——朱自清先生。在朱先生一位同事的记忆中,朱先生把上每一节课都当作大事对待,“哪怕上的是很熟的教材,在上课之前,他还是要精心设计,仔细预备,一边走上课堂,一边还是十分的紧张”。按说以朱自清先生的学识修养、业务功底,什么课都应当驾轻就熟,何以总是“紧张”而至于“十分”?无他,是一种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使然。面对那一双双求真、求善、求美的眼睛,一位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的教师又怎能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自己“失之毫厘”而致学生“谬以千里”?
其实,课前的“紧张感”与课上的“大师风度”两者之间乃是一种因果关系。正是这种课前的紧张感,促使我们更为严谨、审慎地对待自己教学中的每一个枝节、每一个细节,使自己的教学日趋佳境,使我们与大师更为接近。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前的紧张、焦虑正是在为课堂上的从容、洒脱蓄势。紧张感来自于追求尽善尽美的工作态度,而课堂上的从容自如乃是在这一根基上绽放的花朵。
所以,“紧张感”应该是所有严谨治学的人(即便是一些“大师”也不能例外)的一种普遍心态。当年胡适之先生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那“小心”之中岂不正透着一种“紧张感”?而且心理学研究成果显示:适度的焦虑和紧张会更好地激发我们的潜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如此看来,“紧张感”既有益于我们的身心健康,更有利于我们的事业发展,于公于私,我们都实在有必要“紧张”起来才是!■
□编辑 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