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试验工艺流程与配套设备选型,开展了试验现场试验及化验,并对试验区注水改善效果进行了分析,为低透油藏水质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低透油藏;水质提升;试验
为验证低渗透油藏一体化治理的适应性和稳定性,开展水质提升工艺试验。试验选择某注水站所辖两个区块,井场内建有配水阀组,管辖区块5口注水井,试验前由于水质差,井口压力低,基本注不进水;有可依托水源,污水外输线自井场南侧通过;井场占地80m×50m,围墙内有空余位置;井场内有可依托的电力线路,站外有进井路,交通便利。井场内建有配水阀组,管辖区块5口注水井,试验前由于水质差,井口压力低,基本注不进水。已建5口井的配注量为180m3/d,设计压力等级32MPa。综合以上,确定试验的设计规模为200m3/d。
1试验工艺流程与配套设备选型
根据注水站水质提升改造设计,各处理设备采用橇装模块化箱式结构设计,便于试验装置的搬运以及安装,试验设备选型见表1。
2试验现场试验及化验
试验装置在现场进行安装调试,调试合格后进入现场试验阶段,定期对处理装置运行情况以及水质情况进行检车、测试和记录,重点对特种微生物菌群及膜污染物进行检测。
自2017年10月15日至12月15日,在某注水站进行为期2个月的污水处理试验,截止试验末,微生物反应出水与来水瞬时流量差值逐渐减小,污水处理压差逐渐变小,水处理能力逐渐增强,确保了充足的注水水源量。低渗透油田污水处理试验工程运行情况见表2。低渗透油田污水处理试验工程水质记录见表3。
通过表3可以看出,通过微生物反应池、管式膜、超滤膜处理后,含油量、悬浮物、粒径中值、SRB菌、平均腐蚀速率均有所减小,指标较处理前有明显提升,水质满足了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的需求。
开展特种微生物菌群及膜污染物检测。运行20天后,每间隔一周进行检测,检测内容包括:对特种微生物菌群数量等其他情况进行检测,以更好地分析微生物菌群对污水的适应性;通过色谱检测的方法对膜断面进行污染物成份的检测,以更好地分析膜的耐污染性及对污水的适应性。根据现场试验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包括生化除油在油田污水处理的适应性分析;主要包括进水水质、水温等对特种微生物菌群的影响;不同运行工况下,出水水质稳定性研究;探索适宜的运行工况。对污水处理效果进行评价,包括生化除油出水水质是否能稳定达到超滤膜进水要求;超滤膜的出水水质是否能稳定达到设计要求。确定膜耐污染能力,药洗、再生周期等运行参数,主要是对含油污水耐受能力及药洗恢复能力;通过膜运行压力随运行时间的变化情况分析膜耐受能力;在产水量相同的条件下,药洗前后膜组件的运行压力变化情况。并开展运行成本分析,探索适用的运行管理模式。
3试验区注水改善效果及分析
某注水站对应注水井因水质差、地层渗透率低、井口压力低等原因,基本注不进水。通过在某注水站开展水质提升工艺试验,来水经过微生物反应池、管式膜、超滤膜处理后,含油量、悬浮物等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提升,水质满足了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的需求,某区块注水井水量明显增加,验证了低渗透油藏一体化治理的适应性和稳定性,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效果有好转趋势:
(1)注水水质得到改善。注水水质由不达标处理为A1类水质,满足低渗透油藏注水水质要求。
(2)有效注水量明显增加。区块25口注水井注水量由232m3/d提升至407m3/d,日增水量175m3,地层平均动液面由1562.8m回升至1481.6m,地层能力得到有效补充。
(3)配注达标率明显提高。实施前,区块注水欠注严重,仅一口井达到配注要求,实施后,注水达标井提升到8口,配注达标率由4%提升到了32%。
(4)区块油井日液由177.0t提升至215.4t,日油由100.0t提升至120.6t,日增油20.6t。
作者簡介:徐博(1984-),男,黑龙江五常人,大学本科,工程师。
关键词:低透油藏;水质提升;试验
为验证低渗透油藏一体化治理的适应性和稳定性,开展水质提升工艺试验。试验选择某注水站所辖两个区块,井场内建有配水阀组,管辖区块5口注水井,试验前由于水质差,井口压力低,基本注不进水;有可依托水源,污水外输线自井场南侧通过;井场占地80m×50m,围墙内有空余位置;井场内有可依托的电力线路,站外有进井路,交通便利。井场内建有配水阀组,管辖区块5口注水井,试验前由于水质差,井口压力低,基本注不进水。已建5口井的配注量为180m3/d,设计压力等级32MPa。综合以上,确定试验的设计规模为200m3/d。
1试验工艺流程与配套设备选型
根据注水站水质提升改造设计,各处理设备采用橇装模块化箱式结构设计,便于试验装置的搬运以及安装,试验设备选型见表1。
2试验现场试验及化验
试验装置在现场进行安装调试,调试合格后进入现场试验阶段,定期对处理装置运行情况以及水质情况进行检车、测试和记录,重点对特种微生物菌群及膜污染物进行检测。
自2017年10月15日至12月15日,在某注水站进行为期2个月的污水处理试验,截止试验末,微生物反应出水与来水瞬时流量差值逐渐减小,污水处理压差逐渐变小,水处理能力逐渐增强,确保了充足的注水水源量。低渗透油田污水处理试验工程运行情况见表2。低渗透油田污水处理试验工程水质记录见表3。
通过表3可以看出,通过微生物反应池、管式膜、超滤膜处理后,含油量、悬浮物、粒径中值、SRB菌、平均腐蚀速率均有所减小,指标较处理前有明显提升,水质满足了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的需求。
开展特种微生物菌群及膜污染物检测。运行20天后,每间隔一周进行检测,检测内容包括:对特种微生物菌群数量等其他情况进行检测,以更好地分析微生物菌群对污水的适应性;通过色谱检测的方法对膜断面进行污染物成份的检测,以更好地分析膜的耐污染性及对污水的适应性。根据现场试验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包括生化除油在油田污水处理的适应性分析;主要包括进水水质、水温等对特种微生物菌群的影响;不同运行工况下,出水水质稳定性研究;探索适宜的运行工况。对污水处理效果进行评价,包括生化除油出水水质是否能稳定达到超滤膜进水要求;超滤膜的出水水质是否能稳定达到设计要求。确定膜耐污染能力,药洗、再生周期等运行参数,主要是对含油污水耐受能力及药洗恢复能力;通过膜运行压力随运行时间的变化情况分析膜耐受能力;在产水量相同的条件下,药洗前后膜组件的运行压力变化情况。并开展运行成本分析,探索适用的运行管理模式。
3试验区注水改善效果及分析
某注水站对应注水井因水质差、地层渗透率低、井口压力低等原因,基本注不进水。通过在某注水站开展水质提升工艺试验,来水经过微生物反应池、管式膜、超滤膜处理后,含油量、悬浮物等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提升,水质满足了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的需求,某区块注水井水量明显增加,验证了低渗透油藏一体化治理的适应性和稳定性,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效果有好转趋势:
(1)注水水质得到改善。注水水质由不达标处理为A1类水质,满足低渗透油藏注水水质要求。
(2)有效注水量明显增加。区块25口注水井注水量由232m3/d提升至407m3/d,日增水量175m3,地层平均动液面由1562.8m回升至1481.6m,地层能力得到有效补充。
(3)配注达标率明显提高。实施前,区块注水欠注严重,仅一口井达到配注要求,实施后,注水达标井提升到8口,配注达标率由4%提升到了32%。
(4)区块油井日液由177.0t提升至215.4t,日油由100.0t提升至120.6t,日增油20.6t。
作者簡介:徐博(1984-),男,黑龙江五常人,大学本科,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