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及时调整国策,提出要“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加快四个现代化建设和后来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政方针。在没有任何新的思想理论指导,没有任何模式可循却又有很多旧的思想理论的种种束缚下,中国共产党人以大胆改革、坚决开放的气魄,以广东、福建沿海地区的4个经济特区为突破口,闯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光辉大道。
1979年1月,撤宝安县改设深圳市。
1979年7月2日,时任交通部招商局副董事长、后来创立了“蛇口模式”的“改革猛将”袁庚在深圳市南山区蛇口工业区,开始了炸山填海,中國改革开放的第一炮炸响,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徐徐拉开。
首先是“铺摊子、搭架子、打基础”。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呐喊声中,大规模展开以城市基础设施为中心的基本建设,以“三天一层楼”的深圳国贸大厦建设为标志的“深圳速度”展示了深圳建设者们冲天的干劲和崭新的精神风貌。
1984年,邓小平首次视察深圳时就肯定了深圳经济特区并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设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1988年,国务院批准深圳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并赋予其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
1992年,邓小平第二次视察深圳时,肯定了特区姓“社”不姓“资”,并指出“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
1994年,中国新任领导人江泽民视察深圳时,勉励深圳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1995年,深圳市开始“第二次创业”。
2000年,深圳市提出以“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继续依靠创新体制、扩大开放、产业升级和依法治市等新优势,把深圳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示范市。
2003年,中国新一代领导人胡锦涛视察深圳,要求深圳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2005年1月,深圳市提出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
今年3月7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两会”上明确表示:“深圳特区还要办下去,这个特区办下去不是主要在于给予多少政策,而在于深圳特区是全国的一面旗帜,我认为深圳的担子重,因为全国人民乃至国际都在关注你们。”
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改革开放30年造就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深圳,取得了一系列的辉煌成就。改革就是要发展,改革就是要创新,如今的深圳正在紧锣密鼓地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
“深圳市依托毗邻香港、背靠珠三角及广阔内陆腹地的独特地缘优势,抓住经济特区开放开发的先机,以大规模引进外资带动对外经济合作,以发展高新技术支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推进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以不断扩大开放促进体制机制创新,从贫穷落后的小渔村发展成为我国南部综合经济实力、技术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最强的现代化大都市。”在十七届三中全会前夕,由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完成的《改革开放30年对18个典型地区调研报告》如是评价深圳的成就。
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场”,深圳市大胆突破一切旧观念的框框,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如首次土地公开拍卖;成立全国第一家外汇调济中心;率先实行“多劳多得、砸烂铁饭碗、砸烂铁交椅”的劳动用工制度、工资改革及干部调配制度改革;率先进行所有制改革,推进国营企业股份制改造;率先改革金融管理体制,引进外资银行、建立证券市场;改革价格体制;改革住房制度等。
深圳市在经济发展方向上,确定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在国内第一个创建了保税工业区和科技工业园。到如今,16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在这里落地生根,400家境内外总部企业在这里安营扎寨。今年上半年,在全球经济不振的氛围中,沃尔玛、IBM等国际巨头却对深圳持续看好,先后将全球采购中心定盘于此。
就在2008年6月,国家发改委以发改高技(2008)1473号文件批准将深圳列为全国第一个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试点,这意味着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圳又一次站在了时代前沿。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深圳,这个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又一次承担起了中央交给的重任,踏上了新的征程。
深圳积极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并获准成为全国首个“试点”,不但成为深圳自主创新、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新的里程碑,更是深圳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必然方向。
28年来,深圳经济社会发展十分迅速,在GDP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等多个方面,已跻身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以近年来增长迅速、已发展成为深圳“第一支柱产业”的高新技术产业为例,2007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7598亿元,产值规模已连续3年居于全国各大中城市首位。但多年来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也使深圳近年来面临着空间、资源、人口、环境等发展要素的多重“瓶颈”制约,后续发展的巨大压力日益显现。
“深圳经济社会要持续快速发展,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增强高新技术产业等工业经济的创新活力和发展后劲是个关键。而自主创新,将成为深圳转变发展模式的唯一选择。”科技界人士分析认为,在目前经济环境下,其实不止高新技术产业——包括机械、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要获得持续发展,都亟待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获得新的产业优势和竞争力。而尽快出台酝酿已久的一个关于深圳市创新发展的“整体解决方案”——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配套政策,将是一个最有力的举措,也是深圳市的必然要求和选择。
深圳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既是国家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国家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工作,也是深圳建设社会主义示范城市的重要内容。深圳市常务副市长许勤表示,深圳被批准为全国第一个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必将赋予深圳在新时期为创新型国家“探路”和当好“排头兵”新的历史使命和光荣任务。
深圳已经确定了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蓝图:力争用5-10年的时间,建成创新体系完善、创新人才荟萃、创新企业众多、创业投资活跃、综合环境优良、高新技术产业发达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到2010年全社会研发资金投入达到GDP的4%;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高新技术产值比重达到65%;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达到GDP35%。
自主创新的壮阔史诗
深圳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辉煌成就也是一部科技创新的壮阔史诗。从昔日祖国南方的一个小渔村到现在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在深圳这片沃土上孕育了一大批高科技企业,他们落地生根,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位于深圳坂田的华为公司,成立于1988年,最初靠代理香港的小型模拟交换机起家。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总裁任正非显露出了独特的战略视野,他不甘心再做简单的代理加工,而是带领公司通过“反向工程”做自主的模拟开发。如今,华为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全球通讯业的巨人。这都得益于深圳发展高新技术產业的规划和成功实施,极具远见卓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把深圳从“三来一补”等粗放型经济迅速提升到与世界先进国家依靠高新技术发展经济接近的水平上,实现了重大的历史性跨越。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如华为、中兴、联想、比亚迪等不仅成功走向世界,而且成为世界名牌企业。
20多年来,深圳不断清除影响自主创新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通过人事制度改革,最早形成了人才自由流动的机制;通过分配制度改革,极大地激发了科技人员和企业家创新、创造的活力;通过要素市场改革,高新技术企业得以按照市场规律便捷地配置创新资源;通过投融资制度改革,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创新、创业资金链。制度创新所形成的市场机制,使深圳具备了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配置创新要素的能力和条件。
上世纪90年代末,当知识经济和高科技的浪潮席卷全球的时候,深圳乃至当时全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此时的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伴随华为、中兴等一批本土企业的崛起,已发展到了相当的水平。整个产业规模和创新能力,急需获得更大的展示和交易平台,获得做大做强的助推力量来进一步支撑深圳经济的发展。全国范围内,在“科教兴国”的战略下,高科技产业开始蓬勃发展,同样需要建立一个具有国家级、国际性的对外科技交流、展示窗口和平台,并有效推动中国的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
应深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我国探寻高科技成果产业化道路及抢占21世纪高新技术“制高点”的内在需求和“国家使命”,高交会应运而生。1998年,深圳市委、市政府的决策者们在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考察和充分酝酿后,决定停办每年一度的“荔枝节”而将其“变身”为更具深圳鲜明特色和时代使命感的高科技展会。经过精心策划和组织,1999年10月,一场定名为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简称高交会)的“大戏”在深圳隆重开启了大幕,从此深刻地改变了深圳、全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进程和布局。
“没有高交会,也就没有朗科的今天。”谈到高交会,朗科CEO邓国顺心怀感激之情。1999年,邓国顺和同伴发明了全球第一款闪存盘,并取名朗科“优盘”,从此改写了中国电脑存储领域20年来无原创性发明的尴尬历史。当第一届高交会参展报名工作接近尾声的时候,展位都已排满,他怀揣闪存盘要求参展。高交会相关方面慧眼识珠,特事特办,免费给邓国顺安插了一个展位。正是这个展位,成就了朗科,4年后朗科占领了国内闪存盘市场75%以上的份额,并创造了近5亿元的销售奇迹,被IT业界誉为世界“闪存盘之父”。
像朗科这样在高交会获得市场、资金、科研成果的故事比比皆是,同洲电子、大族激光、比亚迪、华大基因??数不胜数。截止到2007年底,深圳市共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748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过亿元的企业有551家,其中超10亿元的企业有73家,超20亿元的有46家,超50亿元的有21家,超100亿元的有11家,超200亿元的企业有6家,超500亿元的企业有2家,超1000亿的有1家。深圳整个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的企业超过3万家,自主创新家底分外厚实。
经过十年的发展,高交会已经成为深圳的一张名片,使深圳在全国得到了一个高科技声誉和地位,使深圳更充满创新的环境和创新的氛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为刚刚举办的第十届高交会作出重要批示:“办好高交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对于自主创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而今的高交会,则正在朝着“世界科技第一展”的目标奋进。
全民共享文化成果
当浓浓的夜色笼罩整个城市,中心书城24小时书店仍然对爱书人敞开大门。在宽敞明亮的市图书馆新馆免费看书、借书,到流光溢彩的音乐厅欣赏高雅艺术,免费去美术馆看展览,到群艺馆参加免费艺术培训……一流的公共文化设施、便利的公共文化服务,让深圳市民充分享受到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
2007年8月1日,深圳市社会福利院13岁的聋哑女孩龙音收到了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的一封亲笔签名信。原来,在纪念香港回归十周年的首届深港青少年邮票创意设计大赛上,深圳小朋友14岁的龙音创作的《团圆》与4岁的王欣然创作的《回家了》、6岁的赵文卓创作的《回归十年》等作品被选送到国家邮政总局,制作成了个性化邮册,曾荫权特意发来贺信。2004年,深圳提出建设“设计之都”的目标,大力发展创意文化。2005、2006年,深圳举办了两届创意12月活动,把创意和设计引入市民的日常生活。
对于文化建设,深圳市一直有着自觉的文化意识和清晰的发展思路。当政府积极承担起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当市民的文化权利受到了特别的呵护,当文化不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而是近在咫尺格外亲切,那么人人都可以成为文化的主人,市民的精神需求得以充分释放——深圳人正在一起驶向那诗意栖居的精神港湾。
如今,深圳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已经领跑全国,初步建立起设施比较齐全、产品比较丰富、服务质量较高、机制比较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市文化繁荣的成果正在惠及全体市民及外来劳务工。
深圳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新的重点文化设施相继投入使用,使昔日的“文化沙漠”变成了文化绿洲,“文博会”、“读书月”、“市民大讲堂”等已成为深圳的文化品牌,“设计之都”、“图书馆之城”和“钢琴之城”都在进一步提升着深圳市的文化品位,越来越多的深圳人在节假日期间涌进书城、图书馆读书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同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深圳人的气质和精神面貌已大大改
观。
敢闯敢试更要创新发展
30年来,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城市,以不断的改革创新实践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深圳的根本经验是什么?深圳杀出的这条血路给世人留下了怎样的启迪?
深圳经验首先是在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上勇敢突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敢闯敢试,以市场化为取向,率先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体制创新、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等众多领域、众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创造了数百项全国之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为全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宝贵经验和鲜活样本。例如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新中国第一张股票发行,率先引进外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劳动力商品化,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建立新型社会保障制度,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的竞争与合作,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等。
同时,深圳一系列改革创新的结果是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建设四个现代化,哪一化没有钱也化不了,但“中央没有钱”,深圳人踔厉风发,奋发图强,利用特区优势和改革创新的市场经济模式为中国四个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了重要的物质财富。
从1979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到2007年近30年间,深圳经济以年均28%的速度增长,GDP从1979年的1.96亿元跃升到2007年的6765.41亿元(增涨了3450多倍),人均GDP也从1979年的606元人民币跃升到2007年的10628美元。深圳还累计向中央财政上交了7000余亿税收。
深圳在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还创造出以“开拓、创新、团结、奉献”、“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和“敢闯敢试、追求卓越、崇尚成功、宽容失败”为代表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精神,成为具有深圳特色的精神财富。早在80年代,深圳市就注重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多次制定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大力培育特区人的精神风貌,加强城市人文精神建设,通过大力开展“关爱行动”、“义工联”活动和大力讴歌、宣传见义勇为者和“全国模范民警”、“模范法官”等英雄事迹,弘扬人间正气和大爱精神,学习陈观玉、丛飞、郭春园等道德楷模的无私奉献精神。在这些精神感召下,十几万人加入了深圳义工队伍,他们关爱他人,服务社会,无私奉献,造福于深圳人民。
回顾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其历史作用可以概括为:一是在体制改革中发挥了实验场的作用,二是在对外开放中发挥了重要的窗口作用,三是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示范区的作用,四是对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并保持繁荣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而今迈步从头越
深圳过去30年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全国、甚至全世界发展中国家积累了无数宝贵的经验,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经济的发展,在世界上也树立了建设特区的典范。30年后,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深圳如何再出发?改革开放的范本深圳如何再示范?
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刘玉浦表示,深圳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要敢于“亮剑”,敢于与世界一流的城市“叫板”,与世界名城相媲美,把深圳建设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国际化城市。
刘玉浦指出,要解决好这些思想观念和机制体制方面的问题,实现深圳新一轮的跨越式科学发展,目前关键是要找到“切入点”,通过思想的大解放实现重点突破,从而对全局工作产生大的推动。要在新一轮思想大解放中,深入研究一些事关深圳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很重要的是要切实做到有胆有识。“有胆”,就是要不惧风险,不畏困难。“有识”,就是要视野开阔、看得要准,使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体现出高标准、高水平。
以解放思想为契机,深圳将启动一系列重大改革,其中包括:试行区级人大代表直接竞选、全面试行区级党代表大会常任制、改革局级正职领导干部选任办法、局级干部差额票选等等。这一系列的措施表明,改革开放30年后,深圳市再次吹响改革的号角。
据了解,下一步深圳将向中央申请在深设立“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或“资本项目对外开放试验区”。观察人士认为,此举有利于未来以深圳为试点开放深港外汇自由行,并为跨境交易顺利进行创造政策环境。
观察人士指出,深圳将进一步加快实现政府转型,基本建立起政府行政的决策、执行、监督的“三分离”体制模式。消除政府“越位”、“缺位”和“错位”现象,实现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从权力型政府向责任型政府转变,使政府成为促进市场发育的推动者、良好经济环境的创造者和人民利益的维护者。
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深圳将进一步推动政市分開。由政府制定市场运行的基本准则,在市场失灵时通过政府活动进行补充和完善。政府的职能应彻底地转变到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维护良好市场秩序、消除不正当市场竞争、保证市场监管的公正性和有效性上。在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上,坚决实行政企分开,政府不再直接介入或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在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上,政府应放权于社会,能够通过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解决好的问题,就应当将这些事项交给社会去做。
“深圳未来将是一个高科技城市,一个现代物流城市,一个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一个美丽的滨海城市,还是一个高品位的文化生态城市!”深圳市市长许宗衡表示,深圳将加快国际化和现代化城市建设步伐,不断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在全国率先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到2030年在全球范围内建设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先锋城市。
1979年1月,撤宝安县改设深圳市。
1979年7月2日,时任交通部招商局副董事长、后来创立了“蛇口模式”的“改革猛将”袁庚在深圳市南山区蛇口工业区,开始了炸山填海,中國改革开放的第一炮炸响,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徐徐拉开。
首先是“铺摊子、搭架子、打基础”。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呐喊声中,大规模展开以城市基础设施为中心的基本建设,以“三天一层楼”的深圳国贸大厦建设为标志的“深圳速度”展示了深圳建设者们冲天的干劲和崭新的精神风貌。
1984年,邓小平首次视察深圳时就肯定了深圳经济特区并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设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1988年,国务院批准深圳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并赋予其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
1992年,邓小平第二次视察深圳时,肯定了特区姓“社”不姓“资”,并指出“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
1994年,中国新任领导人江泽民视察深圳时,勉励深圳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1995年,深圳市开始“第二次创业”。
2000年,深圳市提出以“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继续依靠创新体制、扩大开放、产业升级和依法治市等新优势,把深圳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示范市。
2003年,中国新一代领导人胡锦涛视察深圳,要求深圳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2005年1月,深圳市提出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
今年3月7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两会”上明确表示:“深圳特区还要办下去,这个特区办下去不是主要在于给予多少政策,而在于深圳特区是全国的一面旗帜,我认为深圳的担子重,因为全国人民乃至国际都在关注你们。”
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改革开放30年造就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深圳,取得了一系列的辉煌成就。改革就是要发展,改革就是要创新,如今的深圳正在紧锣密鼓地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
“深圳市依托毗邻香港、背靠珠三角及广阔内陆腹地的独特地缘优势,抓住经济特区开放开发的先机,以大规模引进外资带动对外经济合作,以发展高新技术支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推进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以不断扩大开放促进体制机制创新,从贫穷落后的小渔村发展成为我国南部综合经济实力、技术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最强的现代化大都市。”在十七届三中全会前夕,由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完成的《改革开放30年对18个典型地区调研报告》如是评价深圳的成就。
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场”,深圳市大胆突破一切旧观念的框框,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如首次土地公开拍卖;成立全国第一家外汇调济中心;率先实行“多劳多得、砸烂铁饭碗、砸烂铁交椅”的劳动用工制度、工资改革及干部调配制度改革;率先进行所有制改革,推进国营企业股份制改造;率先改革金融管理体制,引进外资银行、建立证券市场;改革价格体制;改革住房制度等。
深圳市在经济发展方向上,确定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在国内第一个创建了保税工业区和科技工业园。到如今,16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在这里落地生根,400家境内外总部企业在这里安营扎寨。今年上半年,在全球经济不振的氛围中,沃尔玛、IBM等国际巨头却对深圳持续看好,先后将全球采购中心定盘于此。
就在2008年6月,国家发改委以发改高技(2008)1473号文件批准将深圳列为全国第一个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试点,这意味着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圳又一次站在了时代前沿。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深圳,这个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又一次承担起了中央交给的重任,踏上了新的征程。
深圳积极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并获准成为全国首个“试点”,不但成为深圳自主创新、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新的里程碑,更是深圳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必然方向。
28年来,深圳经济社会发展十分迅速,在GDP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等多个方面,已跻身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以近年来增长迅速、已发展成为深圳“第一支柱产业”的高新技术产业为例,2007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7598亿元,产值规模已连续3年居于全国各大中城市首位。但多年来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也使深圳近年来面临着空间、资源、人口、环境等发展要素的多重“瓶颈”制约,后续发展的巨大压力日益显现。
“深圳经济社会要持续快速发展,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增强高新技术产业等工业经济的创新活力和发展后劲是个关键。而自主创新,将成为深圳转变发展模式的唯一选择。”科技界人士分析认为,在目前经济环境下,其实不止高新技术产业——包括机械、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要获得持续发展,都亟待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获得新的产业优势和竞争力。而尽快出台酝酿已久的一个关于深圳市创新发展的“整体解决方案”——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配套政策,将是一个最有力的举措,也是深圳市的必然要求和选择。
深圳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既是国家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国家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工作,也是深圳建设社会主义示范城市的重要内容。深圳市常务副市长许勤表示,深圳被批准为全国第一个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必将赋予深圳在新时期为创新型国家“探路”和当好“排头兵”新的历史使命和光荣任务。
深圳已经确定了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蓝图:力争用5-10年的时间,建成创新体系完善、创新人才荟萃、创新企业众多、创业投资活跃、综合环境优良、高新技术产业发达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到2010年全社会研发资金投入达到GDP的4%;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高新技术产值比重达到65%;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达到GDP35%。
自主创新的壮阔史诗
深圳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辉煌成就也是一部科技创新的壮阔史诗。从昔日祖国南方的一个小渔村到现在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在深圳这片沃土上孕育了一大批高科技企业,他们落地生根,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位于深圳坂田的华为公司,成立于1988年,最初靠代理香港的小型模拟交换机起家。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总裁任正非显露出了独特的战略视野,他不甘心再做简单的代理加工,而是带领公司通过“反向工程”做自主的模拟开发。如今,华为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全球通讯业的巨人。这都得益于深圳发展高新技术產业的规划和成功实施,极具远见卓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把深圳从“三来一补”等粗放型经济迅速提升到与世界先进国家依靠高新技术发展经济接近的水平上,实现了重大的历史性跨越。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如华为、中兴、联想、比亚迪等不仅成功走向世界,而且成为世界名牌企业。
20多年来,深圳不断清除影响自主创新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通过人事制度改革,最早形成了人才自由流动的机制;通过分配制度改革,极大地激发了科技人员和企业家创新、创造的活力;通过要素市场改革,高新技术企业得以按照市场规律便捷地配置创新资源;通过投融资制度改革,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创新、创业资金链。制度创新所形成的市场机制,使深圳具备了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配置创新要素的能力和条件。
上世纪90年代末,当知识经济和高科技的浪潮席卷全球的时候,深圳乃至当时全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此时的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伴随华为、中兴等一批本土企业的崛起,已发展到了相当的水平。整个产业规模和创新能力,急需获得更大的展示和交易平台,获得做大做强的助推力量来进一步支撑深圳经济的发展。全国范围内,在“科教兴国”的战略下,高科技产业开始蓬勃发展,同样需要建立一个具有国家级、国际性的对外科技交流、展示窗口和平台,并有效推动中国的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
应深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我国探寻高科技成果产业化道路及抢占21世纪高新技术“制高点”的内在需求和“国家使命”,高交会应运而生。1998年,深圳市委、市政府的决策者们在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考察和充分酝酿后,决定停办每年一度的“荔枝节”而将其“变身”为更具深圳鲜明特色和时代使命感的高科技展会。经过精心策划和组织,1999年10月,一场定名为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简称高交会)的“大戏”在深圳隆重开启了大幕,从此深刻地改变了深圳、全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进程和布局。
“没有高交会,也就没有朗科的今天。”谈到高交会,朗科CEO邓国顺心怀感激之情。1999年,邓国顺和同伴发明了全球第一款闪存盘,并取名朗科“优盘”,从此改写了中国电脑存储领域20年来无原创性发明的尴尬历史。当第一届高交会参展报名工作接近尾声的时候,展位都已排满,他怀揣闪存盘要求参展。高交会相关方面慧眼识珠,特事特办,免费给邓国顺安插了一个展位。正是这个展位,成就了朗科,4年后朗科占领了国内闪存盘市场75%以上的份额,并创造了近5亿元的销售奇迹,被IT业界誉为世界“闪存盘之父”。
像朗科这样在高交会获得市场、资金、科研成果的故事比比皆是,同洲电子、大族激光、比亚迪、华大基因??数不胜数。截止到2007年底,深圳市共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748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过亿元的企业有551家,其中超10亿元的企业有73家,超20亿元的有46家,超50亿元的有21家,超100亿元的有11家,超200亿元的企业有6家,超500亿元的企业有2家,超1000亿的有1家。深圳整个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的企业超过3万家,自主创新家底分外厚实。
经过十年的发展,高交会已经成为深圳的一张名片,使深圳在全国得到了一个高科技声誉和地位,使深圳更充满创新的环境和创新的氛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为刚刚举办的第十届高交会作出重要批示:“办好高交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对于自主创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而今的高交会,则正在朝着“世界科技第一展”的目标奋进。
全民共享文化成果
当浓浓的夜色笼罩整个城市,中心书城24小时书店仍然对爱书人敞开大门。在宽敞明亮的市图书馆新馆免费看书、借书,到流光溢彩的音乐厅欣赏高雅艺术,免费去美术馆看展览,到群艺馆参加免费艺术培训……一流的公共文化设施、便利的公共文化服务,让深圳市民充分享受到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
2007年8月1日,深圳市社会福利院13岁的聋哑女孩龙音收到了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的一封亲笔签名信。原来,在纪念香港回归十周年的首届深港青少年邮票创意设计大赛上,深圳小朋友14岁的龙音创作的《团圆》与4岁的王欣然创作的《回家了》、6岁的赵文卓创作的《回归十年》等作品被选送到国家邮政总局,制作成了个性化邮册,曾荫权特意发来贺信。2004年,深圳提出建设“设计之都”的目标,大力发展创意文化。2005、2006年,深圳举办了两届创意12月活动,把创意和设计引入市民的日常生活。
对于文化建设,深圳市一直有着自觉的文化意识和清晰的发展思路。当政府积极承担起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当市民的文化权利受到了特别的呵护,当文化不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而是近在咫尺格外亲切,那么人人都可以成为文化的主人,市民的精神需求得以充分释放——深圳人正在一起驶向那诗意栖居的精神港湾。
如今,深圳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已经领跑全国,初步建立起设施比较齐全、产品比较丰富、服务质量较高、机制比较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市文化繁荣的成果正在惠及全体市民及外来劳务工。
深圳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新的重点文化设施相继投入使用,使昔日的“文化沙漠”变成了文化绿洲,“文博会”、“读书月”、“市民大讲堂”等已成为深圳的文化品牌,“设计之都”、“图书馆之城”和“钢琴之城”都在进一步提升着深圳市的文化品位,越来越多的深圳人在节假日期间涌进书城、图书馆读书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同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深圳人的气质和精神面貌已大大改
观。
敢闯敢试更要创新发展
30年来,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城市,以不断的改革创新实践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深圳的根本经验是什么?深圳杀出的这条血路给世人留下了怎样的启迪?
深圳经验首先是在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上勇敢突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敢闯敢试,以市场化为取向,率先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体制创新、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等众多领域、众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创造了数百项全国之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为全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宝贵经验和鲜活样本。例如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新中国第一张股票发行,率先引进外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劳动力商品化,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建立新型社会保障制度,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的竞争与合作,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等。
同时,深圳一系列改革创新的结果是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建设四个现代化,哪一化没有钱也化不了,但“中央没有钱”,深圳人踔厉风发,奋发图强,利用特区优势和改革创新的市场经济模式为中国四个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了重要的物质财富。
从1979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到2007年近30年间,深圳经济以年均28%的速度增长,GDP从1979年的1.96亿元跃升到2007年的6765.41亿元(增涨了3450多倍),人均GDP也从1979年的606元人民币跃升到2007年的10628美元。深圳还累计向中央财政上交了7000余亿税收。
深圳在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还创造出以“开拓、创新、团结、奉献”、“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和“敢闯敢试、追求卓越、崇尚成功、宽容失败”为代表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精神,成为具有深圳特色的精神财富。早在80年代,深圳市就注重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多次制定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大力培育特区人的精神风貌,加强城市人文精神建设,通过大力开展“关爱行动”、“义工联”活动和大力讴歌、宣传见义勇为者和“全国模范民警”、“模范法官”等英雄事迹,弘扬人间正气和大爱精神,学习陈观玉、丛飞、郭春园等道德楷模的无私奉献精神。在这些精神感召下,十几万人加入了深圳义工队伍,他们关爱他人,服务社会,无私奉献,造福于深圳人民。
回顾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其历史作用可以概括为:一是在体制改革中发挥了实验场的作用,二是在对外开放中发挥了重要的窗口作用,三是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示范区的作用,四是对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并保持繁荣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而今迈步从头越
深圳过去30年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全国、甚至全世界发展中国家积累了无数宝贵的经验,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经济的发展,在世界上也树立了建设特区的典范。30年后,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深圳如何再出发?改革开放的范本深圳如何再示范?
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刘玉浦表示,深圳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要敢于“亮剑”,敢于与世界一流的城市“叫板”,与世界名城相媲美,把深圳建设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国际化城市。
刘玉浦指出,要解决好这些思想观念和机制体制方面的问题,实现深圳新一轮的跨越式科学发展,目前关键是要找到“切入点”,通过思想的大解放实现重点突破,从而对全局工作产生大的推动。要在新一轮思想大解放中,深入研究一些事关深圳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很重要的是要切实做到有胆有识。“有胆”,就是要不惧风险,不畏困难。“有识”,就是要视野开阔、看得要准,使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体现出高标准、高水平。
以解放思想为契机,深圳将启动一系列重大改革,其中包括:试行区级人大代表直接竞选、全面试行区级党代表大会常任制、改革局级正职领导干部选任办法、局级干部差额票选等等。这一系列的措施表明,改革开放30年后,深圳市再次吹响改革的号角。
据了解,下一步深圳将向中央申请在深设立“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或“资本项目对外开放试验区”。观察人士认为,此举有利于未来以深圳为试点开放深港外汇自由行,并为跨境交易顺利进行创造政策环境。
观察人士指出,深圳将进一步加快实现政府转型,基本建立起政府行政的决策、执行、监督的“三分离”体制模式。消除政府“越位”、“缺位”和“错位”现象,实现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从权力型政府向责任型政府转变,使政府成为促进市场发育的推动者、良好经济环境的创造者和人民利益的维护者。
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深圳将进一步推动政市分開。由政府制定市场运行的基本准则,在市场失灵时通过政府活动进行补充和完善。政府的职能应彻底地转变到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维护良好市场秩序、消除不正当市场竞争、保证市场监管的公正性和有效性上。在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上,坚决实行政企分开,政府不再直接介入或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在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上,政府应放权于社会,能够通过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解决好的问题,就应当将这些事项交给社会去做。
“深圳未来将是一个高科技城市,一个现代物流城市,一个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一个美丽的滨海城市,还是一个高品位的文化生态城市!”深圳市市长许宗衡表示,深圳将加快国际化和现代化城市建设步伐,不断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在全国率先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到2030年在全球范围内建设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先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