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专业大类培养模式逐渐在高校中扩展,这种培养模式既给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创新与契机,也为大学生的学风建设带来新的挑战。在此模式下,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业不良问题值得深思,通过分析这一群体学业不良问题的成因,探索具有一定实际意义的对策建议,从而促进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业表现与学风建设。
关键词:大类培养;艺术类大学生;学业不良
“学业不良学生”是前苏联教育界常用的一个术语。在有关概念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学业不良的概念界定为:生理上不存在重要缺陷,受心理、社会以及背景因素的影响导致学力测试达不到学业潜力,需要通过特殊的教育以及介人方式來使其达到标准水平称之为学业不良。[1]
一、艺术类大学生学业不良问题现状
大类培养模式,是指高校新生入校后,不立即将学生的专业进行固定化,而是通过一学年的宽口径通识和大类平台课程的学习后,让学生依据自身的专业认知、学习能力、兴趣偏好、客观成绩等基础上,再进行具体的、特定的专业细分。这种大类培养模式一方面提供了一个缓冲期,让大一新生能够较好地融入大学的学习与生活。另一方面,创造了一个认知期,既让新生了解各类专业的特色从而选择自我匹配的专业,也让各专业能够较大程度地了解学生的质量与能力,从而吸纳专业匹配度较好的学生。
这一培养模式将管理学中的人岗匹配理念运用在了学生与专业的匹配中,同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但是,在这一培养模式下,学生也同样遇到了新的学业问题,诸如学习目标不明、专业选择迷茫、学业缺乏规划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学业发展与优化,若不加以解决就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和择业就业。[2]高校艺术类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特殊学生群体,他们与文科、理科、工科等专业的学生既具有新时代大学生的统一共性,又具有艺术类学生明显的个性特征,如自我意识强、喜爱自由、易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等,这些特征对他们在学业方面的具有一定的影响。由于大类培养的后期需要对学生进行量化的成绩考核,依据学生的综合成绩及排名情况进行专业录取。在这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由于未能选择心仪的志愿而怠慢后续的学习,或者由于专业预期与实际感受差异甚远导致挂科现象严重。针对艺术生的个性特征,大类分流后的专业班级中,部分出现学业不良问题的学生,可能随着专业课程学习的量与难度的增加而导致学业表现更加下滑,形成恶性循环,影响年级乃至学院的学风创建。
二、学业不良问题成因分析
引发学业不良问题的原因复杂多样,而这些影响因素均会涉及大学生的心理、家庭环境以及学校、社会环境。因此,可将引发学业不良的成因分为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进行分析。
(一)不良主观因素
1.心理因素。孤僻内向、胆小多疑、高度敏感、低水平的心理弹性等心理特质,遇到情感、生活、学业挫折后容易陷入不良心理健康状态,对学生在专业的选择与学习上具有一定负向影响。
2.兴趣因素。由于大类分流考虑学生的综合成绩等量化指标,部分因成绩处于中水平或低水平的学生未能进入感兴趣的专业,导致在专业学习中持有消极态度。
3.目标因素。对于大学的学习与生活缺乏规划与目标,未能在新生期内适应大学生活,部分学生即使进入心仪专业也表现平平。
4.专业认同因素。由于部分客观因素的限制,部分学生未能在大类分流后进入感兴趣的专业进行学习,同时因为对专业上的认知偏差,容易导致学习怠慢。
(二)不良客观因素
1.集群因素。在专业分流填报志愿时,大部分学生已经做了梯度性的专业选择,由于综合成绩限制而进入不感兴趣的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上容易互相影响,班级内不容易建立起较好的学习风气。
2.级间因素。在学生工作中强调榜样模范的“传帮带”作用,相应的,由于兴趣因素、学生质量因素、专业认知因素等容易导致个别专业的学生在学业表现上欠佳,这种不良的学风会从高年级向低年级进行传递。
3.重修机制因素。每学期可供挂科学生重修的课程门数有限,同时学生还需考虑重修课程与所在学期的课程有无冲突,这就容易导致旧账未清,新账又来的问题。
4.家庭因素。父母教养方式不当,对孩子过分溺爱、放任或管控,造成依赖或逆反心理;有 的家庭缺少和谐氛围,家庭成员关系欠佳,学生背负情感压力;有的家庭经济条件差,造成学生自卑心理。[3]
5.社会因素。“拜金主义”、“创业致富”等言论诱使学生对待专业学习不上心,想要寻找捷径获得物质上的成功,从而容易陷入诈骗、贷款、传销等。
三、解决学生不良学风问题的措施
艺术类大学生的学风不良问题表现最为突出的,便是课程挂科问题。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态度、挂科问题等,主要围绕“防增长”及“去存量”的目标,即防止已挂科学生继续挂科、防止学风问题欠佳的专业出现多人次多门数挂科;对已挂科学生以及属于学业预警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消除此部分的学生存量,从而逐步解决不良学风的问题。
(一)发挥班委职能,学业帮扶监督化
班委作为班级管理的领导者,既要承担着管理班风,凝聚班级归属感、集体感,又要兼顾创建学风,引领专业学习的使命职责。解决不良学风问题,要从学生内部进行考虑,通过班委一对一的学业帮扶,对挂科情况严重、学业预警的学生进行学业监督与帮助。
(二)融合班主任力量,学风创建多层化
高校的班主任主要由专业课教师进行担任,他们在学生群体中具有较好的认可度与话语权。因此,要融合班主任的力量,让班主任参与进班级的学风创建中,帮助有学业问题的学生调整认知、寻找兴趣、重获自信、解决问题,而不能仅依靠年级辅导员或学院层面进行学风建设的推动。
(三)强化家校联动,教育管理全面化
高校与家庭都承担着教育的功能,不能单方面地强调学校的教育主阵地的角色,而忽略了家庭作为学生第一所“学校”的重要位置。要强化家校联动,互通信息,增强沟通,尤其对于学业问题较重的学生及班级,应该要做到与这些学生的家长维持定期、紧密的线上线下交流,共同创建好优良的学风。
(四)关注重点人群,干预介入及时化
学风不良问题的形成因素多样,涉及生活、心理、家庭等,对于心理高关怀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体健康状况较差学生等多种类型学生进行情况的掌握了解,了解这些学生在学业方面的情况,是否存在能力不足问题、学习态度问题或其他影响问题,从而学校、学院层面及时介入,提供切实的建议与帮助,及时解决问题,防止问题的延后与恶化。
(五)优化大类培养,专业认知前置化
大类培养模式作为高校培养专业型人才的创新举措,应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进行机制上的调整与优化,既要有统一一致的框架设置,又要有符合学生特点、学院特色的实操流程。同时,应提前将大类培养的分流机制及各细分专业对大学新生进行宣讲,并在后续的课堂教学中穿插各类专业的详细介绍与学生榜样人物的鲜活分享,引导学生对未来所选专业树立客观的认知。
参考文献
[1]李梅子,张婉秋.大学生学业不良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29(7):108-109.
[2]王万成,楼仁功,沈燎.大类培养模式下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09(9):6-6.
[3]张琰,王宁.国内大学生学业不良研究现状与展望[J].科教文汇,2015(30):38-40.
关键词:大类培养;艺术类大学生;学业不良
“学业不良学生”是前苏联教育界常用的一个术语。在有关概念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学业不良的概念界定为:生理上不存在重要缺陷,受心理、社会以及背景因素的影响导致学力测试达不到学业潜力,需要通过特殊的教育以及介人方式來使其达到标准水平称之为学业不良。[1]
一、艺术类大学生学业不良问题现状
大类培养模式,是指高校新生入校后,不立即将学生的专业进行固定化,而是通过一学年的宽口径通识和大类平台课程的学习后,让学生依据自身的专业认知、学习能力、兴趣偏好、客观成绩等基础上,再进行具体的、特定的专业细分。这种大类培养模式一方面提供了一个缓冲期,让大一新生能够较好地融入大学的学习与生活。另一方面,创造了一个认知期,既让新生了解各类专业的特色从而选择自我匹配的专业,也让各专业能够较大程度地了解学生的质量与能力,从而吸纳专业匹配度较好的学生。
这一培养模式将管理学中的人岗匹配理念运用在了学生与专业的匹配中,同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但是,在这一培养模式下,学生也同样遇到了新的学业问题,诸如学习目标不明、专业选择迷茫、学业缺乏规划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学业发展与优化,若不加以解决就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和择业就业。[2]高校艺术类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特殊学生群体,他们与文科、理科、工科等专业的学生既具有新时代大学生的统一共性,又具有艺术类学生明显的个性特征,如自我意识强、喜爱自由、易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等,这些特征对他们在学业方面的具有一定的影响。由于大类培养的后期需要对学生进行量化的成绩考核,依据学生的综合成绩及排名情况进行专业录取。在这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由于未能选择心仪的志愿而怠慢后续的学习,或者由于专业预期与实际感受差异甚远导致挂科现象严重。针对艺术生的个性特征,大类分流后的专业班级中,部分出现学业不良问题的学生,可能随着专业课程学习的量与难度的增加而导致学业表现更加下滑,形成恶性循环,影响年级乃至学院的学风创建。
二、学业不良问题成因分析
引发学业不良问题的原因复杂多样,而这些影响因素均会涉及大学生的心理、家庭环境以及学校、社会环境。因此,可将引发学业不良的成因分为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进行分析。
(一)不良主观因素
1.心理因素。孤僻内向、胆小多疑、高度敏感、低水平的心理弹性等心理特质,遇到情感、生活、学业挫折后容易陷入不良心理健康状态,对学生在专业的选择与学习上具有一定负向影响。
2.兴趣因素。由于大类分流考虑学生的综合成绩等量化指标,部分因成绩处于中水平或低水平的学生未能进入感兴趣的专业,导致在专业学习中持有消极态度。
3.目标因素。对于大学的学习与生活缺乏规划与目标,未能在新生期内适应大学生活,部分学生即使进入心仪专业也表现平平。
4.专业认同因素。由于部分客观因素的限制,部分学生未能在大类分流后进入感兴趣的专业进行学习,同时因为对专业上的认知偏差,容易导致学习怠慢。
(二)不良客观因素
1.集群因素。在专业分流填报志愿时,大部分学生已经做了梯度性的专业选择,由于综合成绩限制而进入不感兴趣的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上容易互相影响,班级内不容易建立起较好的学习风气。
2.级间因素。在学生工作中强调榜样模范的“传帮带”作用,相应的,由于兴趣因素、学生质量因素、专业认知因素等容易导致个别专业的学生在学业表现上欠佳,这种不良的学风会从高年级向低年级进行传递。
3.重修机制因素。每学期可供挂科学生重修的课程门数有限,同时学生还需考虑重修课程与所在学期的课程有无冲突,这就容易导致旧账未清,新账又来的问题。
4.家庭因素。父母教养方式不当,对孩子过分溺爱、放任或管控,造成依赖或逆反心理;有 的家庭缺少和谐氛围,家庭成员关系欠佳,学生背负情感压力;有的家庭经济条件差,造成学生自卑心理。[3]
5.社会因素。“拜金主义”、“创业致富”等言论诱使学生对待专业学习不上心,想要寻找捷径获得物质上的成功,从而容易陷入诈骗、贷款、传销等。
三、解决学生不良学风问题的措施
艺术类大学生的学风不良问题表现最为突出的,便是课程挂科问题。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态度、挂科问题等,主要围绕“防增长”及“去存量”的目标,即防止已挂科学生继续挂科、防止学风问题欠佳的专业出现多人次多门数挂科;对已挂科学生以及属于学业预警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消除此部分的学生存量,从而逐步解决不良学风的问题。
(一)发挥班委职能,学业帮扶监督化
班委作为班级管理的领导者,既要承担着管理班风,凝聚班级归属感、集体感,又要兼顾创建学风,引领专业学习的使命职责。解决不良学风问题,要从学生内部进行考虑,通过班委一对一的学业帮扶,对挂科情况严重、学业预警的学生进行学业监督与帮助。
(二)融合班主任力量,学风创建多层化
高校的班主任主要由专业课教师进行担任,他们在学生群体中具有较好的认可度与话语权。因此,要融合班主任的力量,让班主任参与进班级的学风创建中,帮助有学业问题的学生调整认知、寻找兴趣、重获自信、解决问题,而不能仅依靠年级辅导员或学院层面进行学风建设的推动。
(三)强化家校联动,教育管理全面化
高校与家庭都承担着教育的功能,不能单方面地强调学校的教育主阵地的角色,而忽略了家庭作为学生第一所“学校”的重要位置。要强化家校联动,互通信息,增强沟通,尤其对于学业问题较重的学生及班级,应该要做到与这些学生的家长维持定期、紧密的线上线下交流,共同创建好优良的学风。
(四)关注重点人群,干预介入及时化
学风不良问题的形成因素多样,涉及生活、心理、家庭等,对于心理高关怀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体健康状况较差学生等多种类型学生进行情况的掌握了解,了解这些学生在学业方面的情况,是否存在能力不足问题、学习态度问题或其他影响问题,从而学校、学院层面及时介入,提供切实的建议与帮助,及时解决问题,防止问题的延后与恶化。
(五)优化大类培养,专业认知前置化
大类培养模式作为高校培养专业型人才的创新举措,应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进行机制上的调整与优化,既要有统一一致的框架设置,又要有符合学生特点、学院特色的实操流程。同时,应提前将大类培养的分流机制及各细分专业对大学新生进行宣讲,并在后续的课堂教学中穿插各类专业的详细介绍与学生榜样人物的鲜活分享,引导学生对未来所选专业树立客观的认知。
参考文献
[1]李梅子,张婉秋.大学生学业不良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29(7):108-109.
[2]王万成,楼仁功,沈燎.大类培养模式下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09(9):6-6.
[3]张琰,王宁.国内大学生学业不良研究现状与展望[J].科教文汇,2015(30):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