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的9月16日是“国际保护臭氧层日”。2010年的主题是“臭氧层保护:治理与合规处于最佳水平”。
臭氧层是指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大多分布在离20~50千米的高空,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线。太阳光是由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三部分组成。进入大气层的太阳光(包括紫外线)有55%可穿过大气层照射到大地与海洋,其中40%为可见光,它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动力;5%是波长100~400纳米的紫外线,而紫外线又分为长波、中波、短波紫外线,长波紫外线能够杀菌,但是波长为200~315纳米的中短波紫外线对人体和生物有害。
臭氧层能吸收99%以上对人类有害的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遭短波紫外线的伤害,因此,被誉为地球上生物生存繁衍的保护伞。然而,多年来,地球上的臭氧层正在遭到破坏。
一、谁是凶手
对于大气臭氧层破坏的原因,科学家们有多种见解。但是大多数人认为,人类过多地使用氯氟烃类化学物质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氯氟烃是一种人造化学物质,1930年由美国的杜邦公司投入生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进入60年代以后,开始大量使用,主要用作气溶胶、制冷剂、发泡剂、化工溶剂等。另外,哈龙类物质(用于灭火器)、氮氧化物也会造成臭氧层的损耗。
二、可怕的后果
臭氧层耗减的直接结果是:
(一)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大气层中的臭氧含量每减少1%(即紫外线B增加2%),皮肤癌的发病率将增加4%~6%。按现在全世界每年大约有10万人死于皮肤癌计算,每年死于皮肤癌的人大约要增加5000人。在长期受太阳照射地区的浅色皮肤人群中,50%以上的皮肤病是阳光诱发的,即肤色浅的人比其他种族的人更容易患各种由阳光诱发的皮肤癌。此外,紫外线还会使皮肤过早衰老,损害眼睛,增加白内障患者,削弱免疫力,增加传染病患者。
(二)对生态的影响
1.农产品减产及其品质下降。试验200种作物对紫外线辐射增加的敏感性,结果2/3有影响,尤其是大米、小麦、棉花、大豆、水果和洋白菜等人类经常食用的作物。估计臭氧减少1%,大豆减产1%。
2.对水生系统的影响。紫外线B的增加,对水生系统也有潜在的危险。水生植物大多贴近水面生长,这些处于海洋生态食物链最底部的小型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最容易被削弱(约60%),从而危及整个生态系统。增强的紫外线B还可通过消灭水中微生物而导致淡水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并因此而减弱了水体的自然净化作用。增强的紫外线B还可杀死幼鱼、小虾和蟹。研究表明,在臭氧量减少9%的情况下,约有8%的幼鱼死亡。实验表明,臭氧减少10%,紫外线辐射增加20%,将会在15天内杀死所有生活在10米水深内的鳗鱼幼鱼。
3.对生物化学循环的影响。阳光紫外线的增加会影响陆地和水体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从而改变地球——大气这一巨系统中一些重要物质,进而影响陆地生态系统。
4.对其他方面的影响。过多的紫外线会加速塑料老化,增加城市光化学烟雾。另外,氟利昂、甲烷、笑气等引起臭氧层破坏的气体的增加,也会引起温室效应。
三、伸出双手 守护家园
为了有效地保护臭氧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自1976年起陆续召开各种国际会议,通过了一系列决议,旨在全球范围内限制并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层的化学物质。1987年9月16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国际臭氧层保护大会,通过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简称《蒙特利尔议定书》),对控制全球破坏臭氧层物质的排放量和使用提出了具体要求。1995年,联合国大会决定把每年的9月16日作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要求《蒙特利尔议定书》所有缔约方采取具体行动纪念这个日子。至2010年6月,已有196个国家签署了这项议定书。中国在1991年成为议定书缔约方。
保护臭氧层就是保护蓝天,保护地球生命。20多年来,通过议定书各缔约方的共同努力,全球已将有害化学品的生产和消耗量减少了98%以上。
四、光明的前途 漫长的道路
联合国不久前发布的《2010年臭氧层消耗科学评估》传出好消息:在各国的努力下,地球大气臭氧层已停止损耗,不再变薄,到本世纪中期能有很大程度的恢复。世界气象组织的专家莱恩·巴里认为:“全球臭氧以及南北极臭氧已经停止损耗,不过尚未递增。”在此之前,不断有研究组织和科学家发表报告,对大气臭氧层未来的变化给出种种预测。多数科学家认为,大气臭氧层损耗速度已经减缓,南极上空的臭氧洞有望在2050年前后消失。不过,也有研究认为南极上空臭氧洞的消失将是2068年以后的事。
当然,人类的努力还远远不够。近年来的观测资料显示,就臭氧洞的面积、深度及延续时间等指标的实际情况而言,南极上空大气臭氧层的损耗仍然很严重。例如,2000年以来,南极臭氧洞一直维持在大面积损耗的水平上,2003、2006和2008年臭氧洞面积均超过2500万平方公里,其中,2008年达到2720万平方公里,比整个北美洲的面积还大。2009年南极臭氧洞的大小仍维持在近几年的水平上。可见,南极上空臭氧层损耗还没有停止。虽然南极臭氧洞的面积每年都有变化,但目前还不能判断臭氧洞是不是已经开始缓慢地修复。
一般认为,大气层中臭氧总量减少到220个多布森单位以下,才被认为是出现了臭氧洞。按照这个标准,南极上空春季臭氧总量虽然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明显减少,但是,到1982年10月才首次低于220个多布森单位。最近5年,南极上空臭氧洞中臭氧的最低值都低于120个多布森单位。
在讨论大气臭氧层恢复问题时,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其一,虽然人类已采取多种措施保护臭氧层,使那些被认为是破坏大气臭氧层元凶的物质的排放总量在减少,但这些物质在大气中的浓度仍然远高于大气臭氧层出现明显损耗之前的水平,而且它们在大气中的平均寿命达数百年。所以,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它们还会继续破坏大气臭氧层。其二,人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大气臭氧层的恢复是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涉及大气中很多复杂的物理、化学和动力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科学问题。这就使得大气臭氧层的恢复过程变得十分复杂,并且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正因为如此,人们对大气臭氧层恢复时间的预测出现了较大的差别。
由此可见,大气臭氧层的恢复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国际社会必须携手合作,继续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大气臭氧层这把人类赖以生存的“保护伞”。
1998年主题是“为了地球上的生命,请购买有益于臭氧层的产品”。
1999年的主题是“保护天空,保护臭氧层”。
2000年的主题是“拯救我们的天空:保护你自己,保护臭氧层”。
2004年的主题是“拯救蓝天,保护臭氧层:善待我们共同拥有的星球”。
2005年的主题是“善待臭氧,安享阳光”。
2006年的主题是“保护臭氧层,拯救地球生命”。
2007年的主题是“加速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行动”。
2008年的主题是“蒙特利尔议定书——全球合作,全球受益”。
2009年的主题是“全球参与:携手保护臭氧层”。
2010年的主题是“臭氧层保护:治理与合规处于最佳水平”。
【编辑:修远】
臭氧层是指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大多分布在离20~50千米的高空,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线。太阳光是由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三部分组成。进入大气层的太阳光(包括紫外线)有55%可穿过大气层照射到大地与海洋,其中40%为可见光,它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动力;5%是波长100~400纳米的紫外线,而紫外线又分为长波、中波、短波紫外线,长波紫外线能够杀菌,但是波长为200~315纳米的中短波紫外线对人体和生物有害。
臭氧层能吸收99%以上对人类有害的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遭短波紫外线的伤害,因此,被誉为地球上生物生存繁衍的保护伞。然而,多年来,地球上的臭氧层正在遭到破坏。
一、谁是凶手
对于大气臭氧层破坏的原因,科学家们有多种见解。但是大多数人认为,人类过多地使用氯氟烃类化学物质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氯氟烃是一种人造化学物质,1930年由美国的杜邦公司投入生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进入60年代以后,开始大量使用,主要用作气溶胶、制冷剂、发泡剂、化工溶剂等。另外,哈龙类物质(用于灭火器)、氮氧化物也会造成臭氧层的损耗。
二、可怕的后果
臭氧层耗减的直接结果是:
(一)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大气层中的臭氧含量每减少1%(即紫外线B增加2%),皮肤癌的发病率将增加4%~6%。按现在全世界每年大约有10万人死于皮肤癌计算,每年死于皮肤癌的人大约要增加5000人。在长期受太阳照射地区的浅色皮肤人群中,50%以上的皮肤病是阳光诱发的,即肤色浅的人比其他种族的人更容易患各种由阳光诱发的皮肤癌。此外,紫外线还会使皮肤过早衰老,损害眼睛,增加白内障患者,削弱免疫力,增加传染病患者。
(二)对生态的影响
1.农产品减产及其品质下降。试验200种作物对紫外线辐射增加的敏感性,结果2/3有影响,尤其是大米、小麦、棉花、大豆、水果和洋白菜等人类经常食用的作物。估计臭氧减少1%,大豆减产1%。
2.对水生系统的影响。紫外线B的增加,对水生系统也有潜在的危险。水生植物大多贴近水面生长,这些处于海洋生态食物链最底部的小型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最容易被削弱(约60%),从而危及整个生态系统。增强的紫外线B还可通过消灭水中微生物而导致淡水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并因此而减弱了水体的自然净化作用。增强的紫外线B还可杀死幼鱼、小虾和蟹。研究表明,在臭氧量减少9%的情况下,约有8%的幼鱼死亡。实验表明,臭氧减少10%,紫外线辐射增加20%,将会在15天内杀死所有生活在10米水深内的鳗鱼幼鱼。
3.对生物化学循环的影响。阳光紫外线的增加会影响陆地和水体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从而改变地球——大气这一巨系统中一些重要物质,进而影响陆地生态系统。
4.对其他方面的影响。过多的紫外线会加速塑料老化,增加城市光化学烟雾。另外,氟利昂、甲烷、笑气等引起臭氧层破坏的气体的增加,也会引起温室效应。
三、伸出双手 守护家园
为了有效地保护臭氧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自1976年起陆续召开各种国际会议,通过了一系列决议,旨在全球范围内限制并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层的化学物质。1987年9月16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国际臭氧层保护大会,通过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简称《蒙特利尔议定书》),对控制全球破坏臭氧层物质的排放量和使用提出了具体要求。1995年,联合国大会决定把每年的9月16日作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要求《蒙特利尔议定书》所有缔约方采取具体行动纪念这个日子。至2010年6月,已有196个国家签署了这项议定书。中国在1991年成为议定书缔约方。
保护臭氧层就是保护蓝天,保护地球生命。20多年来,通过议定书各缔约方的共同努力,全球已将有害化学品的生产和消耗量减少了98%以上。
四、光明的前途 漫长的道路
联合国不久前发布的《2010年臭氧层消耗科学评估》传出好消息:在各国的努力下,地球大气臭氧层已停止损耗,不再变薄,到本世纪中期能有很大程度的恢复。世界气象组织的专家莱恩·巴里认为:“全球臭氧以及南北极臭氧已经停止损耗,不过尚未递增。”在此之前,不断有研究组织和科学家发表报告,对大气臭氧层未来的变化给出种种预测。多数科学家认为,大气臭氧层损耗速度已经减缓,南极上空的臭氧洞有望在2050年前后消失。不过,也有研究认为南极上空臭氧洞的消失将是2068年以后的事。
当然,人类的努力还远远不够。近年来的观测资料显示,就臭氧洞的面积、深度及延续时间等指标的实际情况而言,南极上空大气臭氧层的损耗仍然很严重。例如,2000年以来,南极臭氧洞一直维持在大面积损耗的水平上,2003、2006和2008年臭氧洞面积均超过2500万平方公里,其中,2008年达到2720万平方公里,比整个北美洲的面积还大。2009年南极臭氧洞的大小仍维持在近几年的水平上。可见,南极上空臭氧层损耗还没有停止。虽然南极臭氧洞的面积每年都有变化,但目前还不能判断臭氧洞是不是已经开始缓慢地修复。
一般认为,大气层中臭氧总量减少到220个多布森单位以下,才被认为是出现了臭氧洞。按照这个标准,南极上空春季臭氧总量虽然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明显减少,但是,到1982年10月才首次低于220个多布森单位。最近5年,南极上空臭氧洞中臭氧的最低值都低于120个多布森单位。
在讨论大气臭氧层恢复问题时,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其一,虽然人类已采取多种措施保护臭氧层,使那些被认为是破坏大气臭氧层元凶的物质的排放总量在减少,但这些物质在大气中的浓度仍然远高于大气臭氧层出现明显损耗之前的水平,而且它们在大气中的平均寿命达数百年。所以,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它们还会继续破坏大气臭氧层。其二,人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大气臭氧层的恢复是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涉及大气中很多复杂的物理、化学和动力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科学问题。这就使得大气臭氧层的恢复过程变得十分复杂,并且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正因为如此,人们对大气臭氧层恢复时间的预测出现了较大的差别。
由此可见,大气臭氧层的恢复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国际社会必须携手合作,继续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大气臭氧层这把人类赖以生存的“保护伞”。
1998年主题是“为了地球上的生命,请购买有益于臭氧层的产品”。
1999年的主题是“保护天空,保护臭氧层”。
2000年的主题是“拯救我们的天空:保护你自己,保护臭氧层”。
2004年的主题是“拯救蓝天,保护臭氧层:善待我们共同拥有的星球”。
2005年的主题是“善待臭氧,安享阳光”。
2006年的主题是“保护臭氧层,拯救地球生命”。
2007年的主题是“加速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行动”。
2008年的主题是“蒙特利尔议定书——全球合作,全球受益”。
2009年的主题是“全球参与:携手保护臭氧层”。
2010年的主题是“臭氧层保护:治理与合规处于最佳水平”。
【编辑:修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