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修建了大量的黄土隧道,总结了较多成熟的施工方法,例如,弧形导坑法、双侧壁导坑法、CD法、CRD法等。针对蒙华铁路阳城隧道隧道的地质条件,采用微台阶法的施工方法和工艺,总结了该隧道施工中经验,供类似工程借鉴。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微台阶法对控制围岩变形及预防塌方面效果明显。
关键词:黄土;隧道工程;施工工艺;数值模拟
引言
黄土结构松散且自稳性差,黄土隧道的围岩情况较为复杂,施工难度大。因此在我国黄土隧道施工中,研究和优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黄土隧道施工方法,不同的工法有不同的特点并且适用于不同的工程地质条件。双侧壁导坑法相对较为安全,并且能适应多种围岩情况下的隧道开挖,能有效控制围岩变形[1];单侧壁导坑法可以对掌子面进行分部施工,因此对围岩扰动小,但是由于工法较为复杂,施工进度较慢[2];三台阶法由于分工作面进行施工,有利于使用大型机械进行开挖,但是由于取消了中间的分隔措施,需要重点关注围岩的沉降变形[3]。实践证明,施工方法的选用与隧道的稳定性密切相关,只有采用合理科学的开挖施工方法,才能达到隧道工程安全、质量、进度的最优结合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1工程概况
蒙华铁路薛家畔2号隧道全长169m,最大埋深183m,洞顶为砂质新黄土,黄褐色,具大孔隙,具垂直节理,结构松散。微台阶开挖方法已在蒙华铁路Ⅴ级围岩薛家畔1号隧道DK240+863~DK241+000段成功应用。本文将以数值模拟为手段,分析不同含水率的地质条件下,隧道的竖向位移及侧向位移。通过定量的分析,评价微台阶开挖方法的优劣,为以后的黄土隧道施工提供了新思路。
2微台阶法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2.1工艺流程
微台阶工法是上、中、下台阶同时开挖作业的施工方法[4],其中上台阶保持3~5m,中台阶保持6~8m,下台阶保持9~12m,微台阶开挖台阶尺寸见图1。
首先利用上一循环格栅钢架以及水平旋喷桩作隧道超前支护,再进行上台阶的开挖扒渣,而后进行中台阶开挖扒渣。再进行上台阶及中台阶立架,待稳定后开挖下台阶和仰拱。在进行上台阶和中台阶喷混时,同时进行下台阶和仰拱的立架,再进行下台阶和仰拱喷混,而后跟进二次衬砌。微台阶开挖施工工艺见图2。
3微台阶施工操作要点
1.合理确定微台阶开挖上、中、下三个台阶的长度,上台阶长度3~5m,中台阶长度6~8m左右,下台阶长度9~12m,保证各台阶在开挖过程中的稳定,有一定的作业空间,方便机械作业。三个台阶断面同步作业,缩短了掌子面至仰拱初支封闭的距离,满足了三台阶施工初支封闭成环距离掌子面不大于2倍洞径。保证施工安全,提高工作效率,加快施工进度。
2.部分隧道围岩为散体状结构的砂岩,自稳能力极差,开挖后出现溜塌现象,利用微台阶施工的优势,现场采取环向间距10~12cm加密超前φ42热轧无缝钢管的措施,确保围岩稳定。
3.开挖过程中,严格控制超挖,欠挖现象,若采用机械开挖,必须预留30-50cm人工进行修整。遵循软弱围岩施工的“三超前、四到位、一强化”原则。即超前预报、超前加固、超前支护,工法选择到位、支护措施到位、快速封闭到位、衬砌跟进到位,强化量测。
4.上台阶钢架立架必须紧贴掌子面[5],立架完成后应尽快施作锁脚锚管锁死,锁脚锚杆按与水平方向45°角度向下打射,采用Φ22“L”型螺纹钢筋将锁脚锚管与钢拱架双面焊接,焊缝必须饱满。上、中、下导钢架拱脚连接处必须采用高强度轻型塑料锲块垫实,确保钢架紧贴围岩初喷混凝土。
5.各台阶施工均要做到“快挖、快支、快封闭”,确保初支砼形成完整体的受力体系。仰拱每次开挖3m后立即进行仰拱初期支护,随后搭设仰拱初支栈桥,继续开挖前方掌子面。并且始终保持安全步距,掌子面至初支封闭距离不大于2倍洞径(三台阶),掌子面至初支封闭距离不大于1倍洞径(两台阶)。
4.数值模拟及分析
4.1模型参数选取
由于施工现场地质条件的复杂性,数值模拟的不能完全复原实际情况,因此对不同的开挖方法采用相同的假定模型。在数值计算中,模型整体尺寸为90m×120m×21m,隧道埋深为45m,其中所有土均为黄土,为Ⅴ级围岩。隧道所建立模型及网格划分如图3所示。
隧道围岩均假定为各向同性材料,选取Mohr-Coulomb准则进行非线性静力分析,其相关参数参照铁路隧道设计细则和Ⅴ级围岩的物理参数选取。对于钢拱架、二次衬砌、喷射混凝土及其他支护结构均采用弹性本构进行模拟。
4.2计算结果与分析
4.2.1地表沉降位移
隧道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曲线如图2所示。地表沉降的大小与隧道的开挖断面形状和尺寸、围岩的力学性质等密切相关[6]。从图中可以看出,沉降槽的宽度大约为80m,由于围岩含水率的提升,沉降槽的宽度有两侧扩宽的倾向,沉降量与隧道中线的距离大致呈二次抛物线分布。地表的最大沉降量随着围岩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大[7]。在6%含水率时,最大沉降约为0.0125m;15%含水率时,达到了0.05m。由此可见,砂黄土对水非常的敏感,遇水软化而湿陷的特性应该在施工中引起足够重视。在隧道开挖过程中,应该注意治水与防水,防止出現塌方事故[8]。
4.2.2隧道围岩变形分析
从拱底的收敛变形趋势看,随着开挖施工工序的开展,在第10施工步时,拱底的变形趋于稳定。其收敛变形的大小随着隧道围岩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大[9]。但最终的收敛变形值小于施工管理规定的70mm,符合质量管理的要求。
由图4变形的时态曲线可以看出,拱顶的变形与拱底的变形趋势大致规律相同,拱顶的变形量亦是随着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大。在围岩含水率达到15%时,拱顶的最大变形量为约10mm,小于管理规定的75mm。证明支护参数合理,能保证施工安全。变形趋于稳定阶段的施工步为15,和拱底的变形时态曲线稳定阶段的施工步为10相比,较为滞后一些。因此,在施工中,由于其变形的相对滞后,应注意观测拱顶的变形。 由图5变形时态曲线可以看出,变形稳定阶段约为施工步15。其变形大小亦明显受到围岩含水率的影响,变形大小随着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大。圍岩含水率为15%时,最大变形值约为20mm,小于施工管理规定35%,达到预期的变形控制要求。
3.结论
针对砂黄土隧道采用了Midas/GTS有限元软件对不同的围岩含水率条件下进行比较,得到以下结论:
(1)微台阶法由于不需要拆除大量的临时支撑,工程的经济效益十分明显,同时也对加快施工进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砂黄土隧道的围岩变形,受到围岩含水率的影响作用显著,在施工中应做好防排水措施,保证施工的顺利开展。
(3)微台阶开挖方法在控制围岩变形方面,缩短了初支整环闭合的时间,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该方法可以考虑推广至类似的工程。
参考文献:
[1]谢旭强,王玉富.大跨隧道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力学行为研究[J].北方交通,2008(07):146-149.
[2]杨忠,伊鑫,刘彬礼.单侧壁导坑法在隧道施工中的应用[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4,10(11):141-142.
[3]陈建锋.三台阶法在软弱围岩隧道开挖施工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2010,9(26):16-17.
[4]刘刚.浅谈软弱围岩隧道微台阶开挖施工技术[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2(07):289-291+308+24.
[5]李健,谭忠盛.大断面黄土隧道初期支护与围岩相互作用机理研究[J].现代隧道技术,2013,50(03):79-86.
[6]郭健,王起才,唐述林,赵侃.浅埋暗挖黄土隧道施工过程数值模拟分析[J].铁道建筑,2010(08):81-83.
[7]史寒冬.对浅埋黄土隧道开挖中围岩变形的数值模拟分析[J].交通标准化,2012(11):125-128.
[8]苏春晖,马建林,李曙光,方钱宝.富水黄土围岩含水量变化对隧道稳定性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J].铁道建筑,2008(04):32-34+78.
[9]杨海峰.大跨度黄土隧道施工方法的对比分析与数值模拟[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13,30(08):89-92.
关键词:黄土;隧道工程;施工工艺;数值模拟
引言
黄土结构松散且自稳性差,黄土隧道的围岩情况较为复杂,施工难度大。因此在我国黄土隧道施工中,研究和优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黄土隧道施工方法,不同的工法有不同的特点并且适用于不同的工程地质条件。双侧壁导坑法相对较为安全,并且能适应多种围岩情况下的隧道开挖,能有效控制围岩变形[1];单侧壁导坑法可以对掌子面进行分部施工,因此对围岩扰动小,但是由于工法较为复杂,施工进度较慢[2];三台阶法由于分工作面进行施工,有利于使用大型机械进行开挖,但是由于取消了中间的分隔措施,需要重点关注围岩的沉降变形[3]。实践证明,施工方法的选用与隧道的稳定性密切相关,只有采用合理科学的开挖施工方法,才能达到隧道工程安全、质量、进度的最优结合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1工程概况
蒙华铁路薛家畔2号隧道全长169m,最大埋深183m,洞顶为砂质新黄土,黄褐色,具大孔隙,具垂直节理,结构松散。微台阶开挖方法已在蒙华铁路Ⅴ级围岩薛家畔1号隧道DK240+863~DK241+000段成功应用。本文将以数值模拟为手段,分析不同含水率的地质条件下,隧道的竖向位移及侧向位移。通过定量的分析,评价微台阶开挖方法的优劣,为以后的黄土隧道施工提供了新思路。
2微台阶法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2.1工艺流程
微台阶工法是上、中、下台阶同时开挖作业的施工方法[4],其中上台阶保持3~5m,中台阶保持6~8m,下台阶保持9~12m,微台阶开挖台阶尺寸见图1。
首先利用上一循环格栅钢架以及水平旋喷桩作隧道超前支护,再进行上台阶的开挖扒渣,而后进行中台阶开挖扒渣。再进行上台阶及中台阶立架,待稳定后开挖下台阶和仰拱。在进行上台阶和中台阶喷混时,同时进行下台阶和仰拱的立架,再进行下台阶和仰拱喷混,而后跟进二次衬砌。微台阶开挖施工工艺见图2。
3微台阶施工操作要点
1.合理确定微台阶开挖上、中、下三个台阶的长度,上台阶长度3~5m,中台阶长度6~8m左右,下台阶长度9~12m,保证各台阶在开挖过程中的稳定,有一定的作业空间,方便机械作业。三个台阶断面同步作业,缩短了掌子面至仰拱初支封闭的距离,满足了三台阶施工初支封闭成环距离掌子面不大于2倍洞径。保证施工安全,提高工作效率,加快施工进度。
2.部分隧道围岩为散体状结构的砂岩,自稳能力极差,开挖后出现溜塌现象,利用微台阶施工的优势,现场采取环向间距10~12cm加密超前φ42热轧无缝钢管的措施,确保围岩稳定。
3.开挖过程中,严格控制超挖,欠挖现象,若采用机械开挖,必须预留30-50cm人工进行修整。遵循软弱围岩施工的“三超前、四到位、一强化”原则。即超前预报、超前加固、超前支护,工法选择到位、支护措施到位、快速封闭到位、衬砌跟进到位,强化量测。
4.上台阶钢架立架必须紧贴掌子面[5],立架完成后应尽快施作锁脚锚管锁死,锁脚锚杆按与水平方向45°角度向下打射,采用Φ22“L”型螺纹钢筋将锁脚锚管与钢拱架双面焊接,焊缝必须饱满。上、中、下导钢架拱脚连接处必须采用高强度轻型塑料锲块垫实,确保钢架紧贴围岩初喷混凝土。
5.各台阶施工均要做到“快挖、快支、快封闭”,确保初支砼形成完整体的受力体系。仰拱每次开挖3m后立即进行仰拱初期支护,随后搭设仰拱初支栈桥,继续开挖前方掌子面。并且始终保持安全步距,掌子面至初支封闭距离不大于2倍洞径(三台阶),掌子面至初支封闭距离不大于1倍洞径(两台阶)。
4.数值模拟及分析
4.1模型参数选取
由于施工现场地质条件的复杂性,数值模拟的不能完全复原实际情况,因此对不同的开挖方法采用相同的假定模型。在数值计算中,模型整体尺寸为90m×120m×21m,隧道埋深为45m,其中所有土均为黄土,为Ⅴ级围岩。隧道所建立模型及网格划分如图3所示。
隧道围岩均假定为各向同性材料,选取Mohr-Coulomb准则进行非线性静力分析,其相关参数参照铁路隧道设计细则和Ⅴ级围岩的物理参数选取。对于钢拱架、二次衬砌、喷射混凝土及其他支护结构均采用弹性本构进行模拟。
4.2计算结果与分析
4.2.1地表沉降位移
隧道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曲线如图2所示。地表沉降的大小与隧道的开挖断面形状和尺寸、围岩的力学性质等密切相关[6]。从图中可以看出,沉降槽的宽度大约为80m,由于围岩含水率的提升,沉降槽的宽度有两侧扩宽的倾向,沉降量与隧道中线的距离大致呈二次抛物线分布。地表的最大沉降量随着围岩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大[7]。在6%含水率时,最大沉降约为0.0125m;15%含水率时,达到了0.05m。由此可见,砂黄土对水非常的敏感,遇水软化而湿陷的特性应该在施工中引起足够重视。在隧道开挖过程中,应该注意治水与防水,防止出現塌方事故[8]。
4.2.2隧道围岩变形分析
从拱底的收敛变形趋势看,随着开挖施工工序的开展,在第10施工步时,拱底的变形趋于稳定。其收敛变形的大小随着隧道围岩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大[9]。但最终的收敛变形值小于施工管理规定的70mm,符合质量管理的要求。
由图4变形的时态曲线可以看出,拱顶的变形与拱底的变形趋势大致规律相同,拱顶的变形量亦是随着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大。在围岩含水率达到15%时,拱顶的最大变形量为约10mm,小于管理规定的75mm。证明支护参数合理,能保证施工安全。变形趋于稳定阶段的施工步为15,和拱底的变形时态曲线稳定阶段的施工步为10相比,较为滞后一些。因此,在施工中,由于其变形的相对滞后,应注意观测拱顶的变形。 由图5变形时态曲线可以看出,变形稳定阶段约为施工步15。其变形大小亦明显受到围岩含水率的影响,变形大小随着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大。圍岩含水率为15%时,最大变形值约为20mm,小于施工管理规定35%,达到预期的变形控制要求。
3.结论
针对砂黄土隧道采用了Midas/GTS有限元软件对不同的围岩含水率条件下进行比较,得到以下结论:
(1)微台阶法由于不需要拆除大量的临时支撑,工程的经济效益十分明显,同时也对加快施工进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砂黄土隧道的围岩变形,受到围岩含水率的影响作用显著,在施工中应做好防排水措施,保证施工的顺利开展。
(3)微台阶开挖方法在控制围岩变形方面,缩短了初支整环闭合的时间,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该方法可以考虑推广至类似的工程。
参考文献:
[1]谢旭强,王玉富.大跨隧道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力学行为研究[J].北方交通,2008(07):146-149.
[2]杨忠,伊鑫,刘彬礼.单侧壁导坑法在隧道施工中的应用[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4,10(11):141-142.
[3]陈建锋.三台阶法在软弱围岩隧道开挖施工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2010,9(26):16-17.
[4]刘刚.浅谈软弱围岩隧道微台阶开挖施工技术[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2(07):289-291+308+24.
[5]李健,谭忠盛.大断面黄土隧道初期支护与围岩相互作用机理研究[J].现代隧道技术,2013,50(03):79-86.
[6]郭健,王起才,唐述林,赵侃.浅埋暗挖黄土隧道施工过程数值模拟分析[J].铁道建筑,2010(08):81-83.
[7]史寒冬.对浅埋黄土隧道开挖中围岩变形的数值模拟分析[J].交通标准化,2012(11):125-128.
[8]苏春晖,马建林,李曙光,方钱宝.富水黄土围岩含水量变化对隧道稳定性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J].铁道建筑,2008(04):32-34+78.
[9]杨海峰.大跨度黄土隧道施工方法的对比分析与数值模拟[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13,30(08):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