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光鸣鑫’党员先锋工作室里,我明白一个道理:党员不都是先锋,先锋却都是党员”
“曹记者,您睡了吗?”伴着手机两阵清脆的滴滴声,于立冬前一晚的11点33分收到的这条微信将本已斜靠床头、两眼微闭的记者再次唤醒。
“实在抱歉!虽然我们团委提过采访的事情,一会儿凌晨我还有个‘天窗’,现场作业不能带手机,我只能这会儿跟您说说了。”乌鲁木齐铁路局乌西车辆段乌西动态检测车间红外线检车员陈鑫华随后又发来第二条微信,语音背景中夹杂的一声刺耳的鸣笛音与随着而来的车轮驶过铁轨才有的轰隆声从侧面印证了这位青工真的是忙碌。
签约乌局,属于铁路的青春才无悔
“‘天窗’是什么”?记者那一刻睡意全被这个看似十分熟悉却又不知所云的词汇驱散了。相距两个时区、三千公里的两个人竟然在半夜里通过4G和微信聊嗨了。
“‘天窗’是指列车运行图中不铺画列车运行线或调整,抽减列车运行,为施工和维修预留的时间,按用途分为施工天窗和维修天窗。我们自己常用的‘土话’,在铁路上干的人一听就明白。”为了说透它,陈鑫华特意打了这段文字发来。
于记者而言,“天窗”是报道的线索;于陈鑫华而言,“天窗”更是难忘的青春。
2012年8月自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自动化专业轨道交通信号方向毕业后,陈鑫华婉拒父母的劝阻,从河北唐山老家横跨了大半个中国来到乌西动态检测车间下辖的阿拉山口班组报到。
“包括父母在内的很多人都问我为啥跟乌局签约,渤海边的老家哪里不比新疆好?但是对于一个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能来到一个自己喜欢的地方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难道不是我的幸运吗?和乌局签约,在铁路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事业,没有浪费青春,我有什么可后悔的?”阿拉山口不仅是陈鑫华这列“青年号”驶入新疆的第一站,也是接受升级改造的检修站。
初次上岗的陈鑫华好奇心强,去红外线探测站处理故障时,撵着带队师傅问这问那,师傅却一脸不高兴。“当时那个故障很棘手,师傅也绞尽脑汁想办法。我的提问常常不用术语,不仅打断他的思路,而且让他短时間搞不懂我在讲什么。耽误了排障就会影响到火车的安全运行,换成谁都会跟我急。”他后来了解到铁路一线工人们就爱用“天窗”之类的术语讨论问题,言简意赅且形象易懂。后来再去现场排障的时候,他就默默地看,把自己的疑问用那些术语一项项写到笔记本上,等师傅休息时再去询问。“满嘴‘跑’的都是术语,师傅自然就有耐心指导了。后来本子写得越来越厚,师傅也放手让我自己干了。”
工作间隙,陈鑫华不仅有计划地阅读了微机原理、机械原理、自动化与编程的相关书籍,而且再将书本知识与排障现场的经验总结互相对比验证以增进理解。“有计划、有对比的学习才是有效率的学习,我有空的时间也不多,可我一点儿没挥霍”,他这句话值得青年们深思。
天道酬勤!短短三年,从阿拉山口上调乌鲁木齐,陈鑫华完成了从试用期员工到车间技术能手的角色转变。
履历中显示:陈鑫华曾于2015年参加中国铁路总公司全路货车运用职业技能竞赛,除荣获总公司TFDS检修全能一等奖、实作一等奖,还被授予“全路技术能手”“全路青年岗位能手”的荣誉称号。但被问及详情时,他却不愿多提,只有一句“成绩都是过去的,当时就想着代表乌局赛出水平就行,没想那么多”。
先锋工作室,属于铁路的团青很踏实
新疆——中国最西端的省级行政区,不但是第二亚欧大陆桥的桥头堡,更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乌鲁木齐铁路局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部署,建成了中欧班列乌鲁木齐集结中心。如今,内地经新疆阿拉山口和霍尔果斯两大口岸出境的中欧班列已占总班次的70%以上。为了进一步提高中欧班列的运输效率,确保列车安全运行,乌西车辆段管辖线路上的监测监控设备的正常运行就显得格外重要。
随着设备更新换代和新入职员工的陆续到来,“人机脱节”的弊病也开始暴露。有鉴于此,在乌西车辆段党委和乌西动态检测车间党支部的支持下,作为车间技术骨干的党员胡光远、向鸣与入党积极分子陈鑫华组成了“光鸣鑫”党员先锋工作室。“为了快速提高新员工的技术水平,我们工作室成员制定了‘一对一’帮扶计划。每人先分别带领一名新员工展开为期两个月的学习,两个月过后互相交换各自带领的新员工再学两个月。以此类推,新员工在工作室里最少能学半年,而且跟技术上各有专攻的三位师傅学,查漏补缺的效果更好。”一段语音显然太短,陈鑫华接着又说到:“工作室每周六日不休息,轮流值班。每周六日培训两名新员工,从理论、实作、排障逐一讲解。遇到不会的,我们就带着他们在试验机上进行验证,直到他们搞懂为止。我们每周都组织考试,新员工要对一周的学习进行总结。考试不及格的新员工要回炉重新学,直到考试通过再进入下个课程。”
试验机上终归是试验,克服“人机脱节”还是要实战。工作室成员把目光瞄向了躺在仓库中被贴上“已报废”标识的板卡和计算机,他们把这些曾经作为监测监控设备最重要的核心部件的“废物”再次搬到了车间。“我们带着新员工把这些‘废物’重新拆了,一起查找什么原因导致的损坏,再尝试修复。这样一来,不仅锻炼了新员工对设备实物的拆卸、组装和排障实战经验,而且不经意间竟修好了20块板卡,为车间节约了30万元的采购经费。”陈鑫华难掩兴奋地说。
“光鸣鑫”工作室组建近两年来,不但为车间培养了30名5T维修技术骨干,同时保证了每个作业组至少有两名骨干力量;而且乌西动态检测车间今年的设备检修率和故障应急处置能力更是分别提高到惊人的94%和97%。
“回想当年师傅用心带我,尽可能给我更多的时间看书学习,让我的技术水平得以提高。如今我也做着师傅当年做的事,将技术知识传授给比我还年轻的员工,引导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多用在技能储备上。”话锋一转,他继而诚恳地说:“在段党委和车间党支部支持下,加上两位党员同志的鼎力协助,我这个车间团支部书记终于在怎么做好‘传、帮、带’工作上找到了属于我们铁路车间团支部工作特点的方向——踏踏实实从本职工作入手,将心比心,凡事有交待,用自己的行动来带动和影响身边的青年们。”
作为青工,他属于技术流,不断钻研;作为团支部书记,他则是行动派,想到就做。陈鑫华把工作室中所悟出的团干心得积极向段团委汇报总结,经过段党委、团委的指导与完善,以“光鸣鑫”党员先锋工作室先进经验为蓝本的“一对一”青工帮扶计划在乌西车辆段得到了推广。这份帮扶计划突破了单一车间,以各团支部引导所属车间青年骨干与新入职员工互帮互助结对子为工作重点,对全面提升段内青工技能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光鸣鑫’党员先锋工作室里,我明白一个道理:党员不都是先锋,先锋却都是党员。我在做好团支书的同时,更要向党员先锋看齐,踏踏实实,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党员。”凌晨0点55分收到的这条微信为本次谈话戛然画上了一个句号,但不用多想,肯定是他的“天窗”快到了。
五年,陈鑫华从一名新入职的铁路员工,成长为车间技术骨干、段优秀青年代表,他这列“青年号”不快不慢,始终行驶在正确的轨道,一路很踏实。
责任编辑 王海珍
“曹记者,您睡了吗?”伴着手机两阵清脆的滴滴声,于立冬前一晚的11点33分收到的这条微信将本已斜靠床头、两眼微闭的记者再次唤醒。
“实在抱歉!虽然我们团委提过采访的事情,一会儿凌晨我还有个‘天窗’,现场作业不能带手机,我只能这会儿跟您说说了。”乌鲁木齐铁路局乌西车辆段乌西动态检测车间红外线检车员陈鑫华随后又发来第二条微信,语音背景中夹杂的一声刺耳的鸣笛音与随着而来的车轮驶过铁轨才有的轰隆声从侧面印证了这位青工真的是忙碌。
签约乌局,属于铁路的青春才无悔
“‘天窗’是什么”?记者那一刻睡意全被这个看似十分熟悉却又不知所云的词汇驱散了。相距两个时区、三千公里的两个人竟然在半夜里通过4G和微信聊嗨了。
“‘天窗’是指列车运行图中不铺画列车运行线或调整,抽减列车运行,为施工和维修预留的时间,按用途分为施工天窗和维修天窗。我们自己常用的‘土话’,在铁路上干的人一听就明白。”为了说透它,陈鑫华特意打了这段文字发来。
于记者而言,“天窗”是报道的线索;于陈鑫华而言,“天窗”更是难忘的青春。
2012年8月自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自动化专业轨道交通信号方向毕业后,陈鑫华婉拒父母的劝阻,从河北唐山老家横跨了大半个中国来到乌西动态检测车间下辖的阿拉山口班组报到。
“包括父母在内的很多人都问我为啥跟乌局签约,渤海边的老家哪里不比新疆好?但是对于一个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能来到一个自己喜欢的地方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难道不是我的幸运吗?和乌局签约,在铁路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事业,没有浪费青春,我有什么可后悔的?”阿拉山口不仅是陈鑫华这列“青年号”驶入新疆的第一站,也是接受升级改造的检修站。
初次上岗的陈鑫华好奇心强,去红外线探测站处理故障时,撵着带队师傅问这问那,师傅却一脸不高兴。“当时那个故障很棘手,师傅也绞尽脑汁想办法。我的提问常常不用术语,不仅打断他的思路,而且让他短时間搞不懂我在讲什么。耽误了排障就会影响到火车的安全运行,换成谁都会跟我急。”他后来了解到铁路一线工人们就爱用“天窗”之类的术语讨论问题,言简意赅且形象易懂。后来再去现场排障的时候,他就默默地看,把自己的疑问用那些术语一项项写到笔记本上,等师傅休息时再去询问。“满嘴‘跑’的都是术语,师傅自然就有耐心指导了。后来本子写得越来越厚,师傅也放手让我自己干了。”
工作间隙,陈鑫华不仅有计划地阅读了微机原理、机械原理、自动化与编程的相关书籍,而且再将书本知识与排障现场的经验总结互相对比验证以增进理解。“有计划、有对比的学习才是有效率的学习,我有空的时间也不多,可我一点儿没挥霍”,他这句话值得青年们深思。
天道酬勤!短短三年,从阿拉山口上调乌鲁木齐,陈鑫华完成了从试用期员工到车间技术能手的角色转变。
履历中显示:陈鑫华曾于2015年参加中国铁路总公司全路货车运用职业技能竞赛,除荣获总公司TFDS检修全能一等奖、实作一等奖,还被授予“全路技术能手”“全路青年岗位能手”的荣誉称号。但被问及详情时,他却不愿多提,只有一句“成绩都是过去的,当时就想着代表乌局赛出水平就行,没想那么多”。
先锋工作室,属于铁路的团青很踏实
新疆——中国最西端的省级行政区,不但是第二亚欧大陆桥的桥头堡,更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乌鲁木齐铁路局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部署,建成了中欧班列乌鲁木齐集结中心。如今,内地经新疆阿拉山口和霍尔果斯两大口岸出境的中欧班列已占总班次的70%以上。为了进一步提高中欧班列的运输效率,确保列车安全运行,乌西车辆段管辖线路上的监测监控设备的正常运行就显得格外重要。
随着设备更新换代和新入职员工的陆续到来,“人机脱节”的弊病也开始暴露。有鉴于此,在乌西车辆段党委和乌西动态检测车间党支部的支持下,作为车间技术骨干的党员胡光远、向鸣与入党积极分子陈鑫华组成了“光鸣鑫”党员先锋工作室。“为了快速提高新员工的技术水平,我们工作室成员制定了‘一对一’帮扶计划。每人先分别带领一名新员工展开为期两个月的学习,两个月过后互相交换各自带领的新员工再学两个月。以此类推,新员工在工作室里最少能学半年,而且跟技术上各有专攻的三位师傅学,查漏补缺的效果更好。”一段语音显然太短,陈鑫华接着又说到:“工作室每周六日不休息,轮流值班。每周六日培训两名新员工,从理论、实作、排障逐一讲解。遇到不会的,我们就带着他们在试验机上进行验证,直到他们搞懂为止。我们每周都组织考试,新员工要对一周的学习进行总结。考试不及格的新员工要回炉重新学,直到考试通过再进入下个课程。”
试验机上终归是试验,克服“人机脱节”还是要实战。工作室成员把目光瞄向了躺在仓库中被贴上“已报废”标识的板卡和计算机,他们把这些曾经作为监测监控设备最重要的核心部件的“废物”再次搬到了车间。“我们带着新员工把这些‘废物’重新拆了,一起查找什么原因导致的损坏,再尝试修复。这样一来,不仅锻炼了新员工对设备实物的拆卸、组装和排障实战经验,而且不经意间竟修好了20块板卡,为车间节约了30万元的采购经费。”陈鑫华难掩兴奋地说。
“光鸣鑫”工作室组建近两年来,不但为车间培养了30名5T维修技术骨干,同时保证了每个作业组至少有两名骨干力量;而且乌西动态检测车间今年的设备检修率和故障应急处置能力更是分别提高到惊人的94%和97%。
“回想当年师傅用心带我,尽可能给我更多的时间看书学习,让我的技术水平得以提高。如今我也做着师傅当年做的事,将技术知识传授给比我还年轻的员工,引导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多用在技能储备上。”话锋一转,他继而诚恳地说:“在段党委和车间党支部支持下,加上两位党员同志的鼎力协助,我这个车间团支部书记终于在怎么做好‘传、帮、带’工作上找到了属于我们铁路车间团支部工作特点的方向——踏踏实实从本职工作入手,将心比心,凡事有交待,用自己的行动来带动和影响身边的青年们。”
作为青工,他属于技术流,不断钻研;作为团支部书记,他则是行动派,想到就做。陈鑫华把工作室中所悟出的团干心得积极向段团委汇报总结,经过段党委、团委的指导与完善,以“光鸣鑫”党员先锋工作室先进经验为蓝本的“一对一”青工帮扶计划在乌西车辆段得到了推广。这份帮扶计划突破了单一车间,以各团支部引导所属车间青年骨干与新入职员工互帮互助结对子为工作重点,对全面提升段内青工技能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光鸣鑫’党员先锋工作室里,我明白一个道理:党员不都是先锋,先锋却都是党员。我在做好团支书的同时,更要向党员先锋看齐,踏踏实实,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党员。”凌晨0点55分收到的这条微信为本次谈话戛然画上了一个句号,但不用多想,肯定是他的“天窗”快到了。
五年,陈鑫华从一名新入职的铁路员工,成长为车间技术骨干、段优秀青年代表,他这列“青年号”不快不慢,始终行驶在正确的轨道,一路很踏实。
责任编辑 王海珍